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54节

  嬴小政的小短腿骑马比较困难,朱襄看了几次笑话之后,就被嬴小政轰走了。

  当李牧准备回军营的时候,嬴小政抱怨了一句,腿悬空不好发力夹住马肚子。朱襄一拍脑袋,突然想起了什么。

  “那为什么不做马镫?”朱襄道,“只要在马鞍两边挂两个绳套,不就能踩着了吗?”

  嬴小政:“?”

  李牧:“??”

  李牧把朱襄拖走:“试试。”

  嬴小政迈动着小短腿跟在后面追:“我也要试试!”

  然后,李牧现打了两个绳套挂在小马驹的马鞍两侧,让嬴小政踩着试了试。

  嬴小政欢呼:“果然容易多了!如果踩的地方更结实就好了!”

  李牧亲自削了两块木板,绑在绳套下方。

  嬴小政道:“果然更容易了!蹬一脚就能发力,所以叫马‘蹬’吗?”

  朱襄敲敲自己的脑袋。

  啊,自己骑了那么多次马,怎么把马镫马蹄铁忘记了。哦,因为自己下意识地想要忽视打仗的事。

  “我也试试。”李牧给自己做了一套马镫,并且无师自通踩着马镫翻身上马。

  他先骑马跑了两圈,然后让朱襄递给他棍棒,在马上做穿刺的动作。

  之后,他又接过弓箭,双手离开缰绳,箭枝准确无误地射中被他选成标靶的树干。

  “朱襄!我要向君上上书,为你记一大功!”李牧兴奋道,“有马‘蹬’,我能迅速训练出精锐骑兵!”

  “别给我记,我功劳已经太多了。”朱襄道,“你自己拿着,正好向君上要更多的权力。你不是想去楚国逛逛吗?”

  李牧不悦道:“我不能抢你的功劳。”

  朱襄道:“那就说我二人一起想的。我提议,你做马镫,都有功劳。哦,给政儿也加一份功劳。如果不是政儿说想在马上踩着点什么东西发力,我也想不起来。”

  李牧道:“这倒是……这么说起来,政儿的功劳最大。”

  他不知道朱襄本来就知道马镫,只是一直忘记了。所以以为提出“要踩点什么发力”的政儿,才是第一个提出点子的人。

  李牧抱起嬴小政蹭了蹭:“政儿果然聪明!”

  嬴小政一头雾水。这真的是我的功劳吗?我只是随口一说。

  但舅父和老师都这么说,嬴小政也就犹犹豫豫认了。好像确实是自己的功劳?

  “如果把马镫做成铁环,就能用得更久,并且能批量制造。”朱襄道,“说到踩,我听说有的地方为了不让牛的脚掌过于磨损,会给牛脚掌钉铁板。马的脚底板磨损之后,马就不能上战场了吧?马是不是也可以钉铁脚掌?”

  李牧没有怀疑朱襄的话。朱襄是最擅长和田地打交道的人,在赵国秦国都经常走访田地,所以见到这种稀奇古怪的事很正常。

  他抬起马的前脚,摸了摸马的前脚掌:“或许真的可以,就是废铁。”

  朱襄道:“废铁比废马强。”

  李牧笑道:“当然。没有什么比马更珍贵。”

  身为赵人,他最擅长的就是骑兵。秦国虽然也有骑兵,但在战术和训练上比其他还是差远了。

  他一直想组建一支精锐骑兵,但因为刚来秦国,想要足够的战马很困难。此刻他非常想念自己在雁门郡的时候。

  若朱襄的提议能够成真,他就能用更少的战马打出成绩,那时候问秦王要马就简单多了。

  “我这就回军营。”李牧道,“我让军营中的铁匠先打造一批装备出来,去找楚人试试。如果好用,我就向君上表功。”

  李牧攥紧拳头。他既然已经来了秦国,可不想碌碌无为。

  他还年轻,正是当打之年。朱襄说他是未来的武安君,那么他一定不负友人的期望!

  “去吧去吧。记得给政儿也打一套。”朱襄道,“记得别把功劳全推在我身上。”

  李牧无奈道:“好,知道了。不过朱襄,你有更多的功绩,才更好保护政儿。”

  嬴小政仰头看着李牧,不高兴道:“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舅父保护。”

  李牧拍了拍嬴小政的脑袋:“你越是逐渐长大,越需要朱襄的保护。”

  朱襄道:“功劳太小太大都不好。而且我不是因为淡泊名利才不想独揽功劳,我只是担心君上认为我在军事上也是可造之材,把我丢去军屯。虽然军屯也是种田,但总会遇到打仗。”

  朱襄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虽然见多了死亡,我还是很害怕打仗。”

  嬴小政深深地叹了口气:“舅父,你这话被廉翁听到了,又要被廉翁追着打骂,说你胆小软弱。”

  朱襄理直气壮道:“只要接受了自己的软弱,我就是无敌的!”

  嬴小政和李牧:“……”

  他们真的不知道朱襄在骄傲什么。

  不过朱襄的担忧也有道理,李牧同意了朱襄的要求。

  李牧回到军营实验马镫和马蹄铁,朱襄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此时气候十分温暖,连朱襄离开时的冬季遇上大雪,都被称为是“异象”。本来冬季气候就十分温和的四川盆地,温度就更高了。

  今年冬季的温度相较前两年十分“正常”,也就是温度很高。朱襄才能在冬季为水稻育种。

  否则水稻晚稻应该是在七八月种植,十月到十一月收获。

  朱襄推广双季稻之后,即便天气暖和,他也会指导农人按照正常的农时耕种。

  即早稻三四月耕种,六七月的时候收获;收获早稻的时候同时种植晚稻,最迟八月种完,初冬能再次收获一次。

  其实早稻和晚稻并非严格按照时间来种植,全年温度合适都可以种植,只是收获时间不同。

  晚稻的生长周期,更适合由热到冷,但其他时候也能种。

  朱襄原本打算先培育晚稻种子,再培育早稻种子,明年秋季就能直接推广双季稻种植。但他种下系统给的晚稻种子后发现,这“晚稻”可能是再生稻,能直接双季收割,那推广就简单了。

  第89章 开山平地雷

  再生稻又叫多年生稻,利用地下茎生物学系统,达成了多年生长,多次收割的特性。

  现代高产作物无一例外需要购买种子,以免种子劣化,造成绝收。在可以实现双季稻种植的地区,再生稻可以减少种子和人力的投入,收割后继续生长。

  比起需要大量人力劳作的晚稻早稻,再生稻更容易进行双季稻种植推广。

  只是种子劣化仍旧是一个大麻烦,朱襄只能留下种子培育和杂交的实验方法,希冀自己离世之后,后人仍旧能够持续地为农人提供持续高产的种子。

  他对此并不悲观。

  任何粮食作物种子连续种植都会劣化。在没有系统的农业科学的时代,农人凭借的经验,也能进行初步选种,延续千年的种植文明。

  不要小瞧劳动人民的智慧。

  再生稻种植的麻烦之处和双季稻一样,都需要精细的劳作和足够的水肥。

  南宋的时候,双季稻轮种已经较为普遍,说明不依靠化肥,也能满足双季稻轮种的肥料需求。

  发酵农家氮肥、绿肥、腐殖肥等,朱襄所知道的“天然肥料”十分多。将这些“天然肥料”初步加工的方法,以现在的人力也能够做到。魏晋时期,就有将肥料做成“团肥”“肥料丸”进行贩卖的记载。

  现代社会吃饱后还要吃好,吃好后还要吃“矫情”,所以各种“纯天然有机”的噱头甚嚣尘上,与各种“古法饮食”一样。

  不过吃“纯天然有机”只是贵,甭管是否真的更营养更健康,只要按照合规的生产流程来,不会吃出问题。能提高农业收入,有这个需求,农业技术人员自然也会研究。

  朱襄等农学院的人一边摇头叹气说没必要,一边高高兴兴地在自家学院卖“有机食品”。他们在研究的时候,很多时候必须“有机”。现在有额外科研经费收入,谁不高兴?

  这不冲突,一点都不冲突。

  那时傻乐的朱襄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回到两千年以前去搞真正的“纯天然有机食品”。

  天然有机的肥料,天然有机的除虫剂,天然有机的人工手动除草……朱襄想,如果他能回到现代,一辈子都会对“有机”过敏了。

  水稻种植比传统的粟、黍、稷要麻烦许多,是越伺候越高产的精细作物。

  水稻也是难得的可以同作物连续种植的粮食。其他粮食多年连续种植后,土壤会劣化。而水稻种植最适合的土壤之一就叫“水稻土”。

  顾名思义,水稻土就是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土壤,是我国最重要的耕作土壤。

  有这样的特性,南宋之后,南方水稻种植逐渐超过了小麦,成为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南稻北麦的格局正式形成。

  现在虽然楚越等地有种稻,但仍旧以粟菽为主。蜀郡也一样。

  跟随朱襄的学子们说水稻种植中有大学问,确实没有夸大。

  他们从未知道,原来种地中还有这么多讲究。也不知道,如果要提高粮食产量,需要学习那么多知识。

  光是手动为稻花授粉,了解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就震撼了他们许久。

  比如,花原来是植物的那啥,他们再送花的时候,心情有点扭捏了。

  “说复杂是很复杂,但简单也简单。只要多做几次,形成了习惯,就变成了经验。”朱襄蹲在田埂上,抚摸着稻花道,“不过我们做农业研究的人和靠经验吃饭的农人不同。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究其中的道理,才能举一反三,维护粮食的安全。”

  “培育良种和保护原始品种非常重要。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现能影响整个品种的病虫害,及时换成新种子补种,才能迅速解决饥荒。”

  “对天下人而言,没什么比吃饱饭……比不饿死最重要。”

  朱襄停顿了一下,将“吃饱饭”改口成“不饿死”。

  吃饱饭对现在的人而言还太早了。

  “不过这件事虽然重要,肯做的人却很少,因为太辛苦,不威风。”朱襄教导完后,笑道,“没关系,以后你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心里知道这个重要,在当官吏的时候稍稍重视一点,鼓励当不了官吏的人去做,就足够了。”

  朱襄拍了拍手上的泥土,领着学子们继续观察田地。

  水稻的病虫害很多,即便已经开花也不能放松。比如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可能发生。

  水稻开花的时候,稻节上可能出现节瘟,造成水稻折断;穗颈上可能会出现穗颈瘟,造成枯白穗;就算好不容易结成了谷粒,也可能发生谷粒瘟。

  在现代,农药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现在,就只能靠防,基本很难治。

  种子播种的时候需要消毒;种植的时候要清理好地里的腐烂野草和稻茬;用粪肥的时候要补足草木灰等天然钾肥;注意种植的密度,保证水稻得到充足光照……

  这就是农人能做的一切。之后,就是听天命。

  如果遇到连绵阴雨多雾的天气,水稻生病的概率会极大提高,农人却无计可施,只能祈祷。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进行科学研究,把现代农药做出来。

  现代人人谈农药变色,但农人种植缺不了农药。谁也不能保证整个粮食种植时期粮食不得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