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姨娘是个小画手 > 第64章

姨娘是个小画手 第64章

作者:浴火小熊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50:51 来源:免费小说

  苏大掌柜拈起一枚细细品鉴,先是惊叹,而后大憾,急道:“炼师,你怎么没早想出这精巧首饰?”这要是在中元节前一个月卖,那得多赚钱啊!现在还有十几天就过节了!

  她又急道:“还有多少?都拿出来吧!”

  瑶光倒不急,“没事没事,七月一整个月都好卖的。况且,谁说只能中元节戴了?”

  苏大掌柜一想也是。中元节的大型祭祀活动其实也是个贵妇们交际的机会,有人在人群簇拥的场合戴了这些精巧奇特首饰,就是免费做活广告嘛。

  她忙又提醒道:“炼师也别光画八仙的,须得画些暗合中秋的,七月过后就是中秋了,再接着是重阳,到时京城各家必会广开花会赏菊。”

  瑶光早想到这个了,将一只黑漆描金的小木匣子打开,取出剩余的绡纱画坠,其中有几个是嫦娥奔月,桂花玉兔,兰桂齐芳和菊花的,正是苏大掌柜刚才所说的中秋应景之作。

  苏大掌柜喜笑颜开,忙叫张大娘子取来一只绒面托盘,小心翼翼将绡纱画坠一个个捡出来,按照不同主题一一分放。

  数过之后,一共是三十四枚。

  这批绡纱画坠,她立刻全收了。和瑶光定下独家代售,和之前的扇子帘帐一样按照卖价四六分成。先按一两一个给订银。

  瑶光不知道这次苏大掌柜要如何定价,后期是不是又要像百宝帐和扇子那样搞饥饿营销,反正这事就交给专业的去做吧。

  离开了芸香楼,瑶光和薛娘子又去了三坊。

  瑶光需要买些新的画材,薛娘子想去买些闲书,此外还要再买些杂七杂八的食材,诸如蜂蜜、砂糖、辛香料等等。瑶光为此专门去了胡商云集的坊市,竟然买到了一包香草豆荚!她抱着这扎干豆荚不停笑,哎呀,这可不是豆荚啊同学们!这是香草冰淇淋的灵魂啊!

  回到王府后,天色尚早,瑶光又用自己带来的一块乳酪给王府的厨娘们展示了如何做乳酪蛋糕。

  王府的厨房是一个颇大的院子,里面除了两个日常储存各种食材的地窖,还有一个冰窖。王府后院另有一个更大的冰窖,挨着湖边。

  瑶光叫宋婆子领她去参观了地窖、冰窖,又问了许多问题。她打算在瑞莲坊和漱玉街的铺子后院也如此做上两个地窖冰窖。她是许多糕点所用的食材中都有乳制品,急需扩建地窖来储存。

  宋婆子极是机灵,见瑶光对地窖冰窖如何建造好奇,忙派人叫了王府中修地窖冰窖的工匠头儿来。

  瑶光又细问了一回,将方略一一记下,画了草图,赏了那工匠一串钱。

  翌日一早,吃罢早饭,钱嬷嬷派人来回话,说昨日给王顺捎了信,他早预备好了一批人,今儿一早就来了,此时已在二门那儿候着了。

  瑶光辞别太妃,到了二门那里,只见王顺领着八个婆子在那儿候着,此外还有两个十四五岁的丫头。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提到的大师。请大家一定看看他的画。非常美。他的画许多主题是在讨论女性。

  他创建了维也纳分离派,可以说是位开宗立派的大师。文中瑶光借鉴的是他的“金色时代”的画风。

  这位大师不幸地在年死于西班牙流感,他的爱徒席勒也死于这场流感。唐顿庄园里也有关于这场流感的情节。

  第79章 拉起生产线

  瑶光领着这一大群人和几辆大车,回程当然慢了许多。

  这些人今天早上天不亮就赶路进京了就算她归心似箭也不愿他们太累了万一累坏了谁到了山上一时间再不适应气候生了病那可不好。

  一行人几辆车放慢了速度中午还在路边一间野店停下,休息了半个多小时再上路,到了翠溪镇时已是下午三点左右。

  众人先随着瑶光去了漱玉街的店面王顺多宝父子相见自有一番话要说。

  瑶光和薛娘子在路上便商量好了,让那两个年轻丫头便随着先前几个婆子住在漱玉街后院与曹娥和她的两个帮工丫头为邻。这个时代未婚女孩子最好的邻居是寡妇绝不能是男子。

  而那八个婆子便随着多宝夫妇住在瑞莲坊。

  瑞莲坊的店铺院子重新装修后瑶光也是第一次来。这厨房更是昨日才完工。她为了赶给芸香楼那批绡纱画坠,近日来常在灵慧祠中倒是薛娘子已经来过几次了。

  她四处看了看,不免又叮嘱金桂几句要她们赶紧将后院厨房如漱玉街那样拾掇起来。

  她又去地窖看了看觉得要改建的话工程太大。

  和薛娘子一商量两人都觉得还不如重新再开一个呢。薛娘子认为那棵石榴树下的位置就不错,离厨房挺近,又背阴。况且那棵树长得也不精神,别说开花结果了叶子都稀稀拉拉,花池倒是垒得挺好看,可是池中堆着院子里的落叶,还有帮工们在此吃饭,什么菜叶菜帮子,鱼头鱼骨也堆在这儿,就算每天扫地后用落叶再盖一层也引来不少苍蝇。

  两人遂命金桂叫来泥水班子班主,说好地窖大小,问明工钱,给了十两银子定金。定要赶在中元节之前完工。

  当下金桂和秦婆子帮着众人分配屋子,放了行礼,安置之后,大家都觉满意。

  瑞莲坊的店铺此时尚未取名。

  因为七月的特殊性,所以店铺正式开业得等到八月时。瑶光和薛娘子打算暂时先将它当做点心店的分部。中元节时客人多,每日出货存货也多,先把这里派上用场。

  不然白空着多可惜。

  两人一边骑着驴子回灵慧祠,一边讨论该给瑞莲坊的铺子做个什么仪式,虽不是正式开业,但总是招待客人了。瑶光觉着其实最好也先挂个牌匾之类的,待到正式开业难道不能再挂别的牌子?9012年的时候好多机关大院大门上还一溜挂着好几个牌子呢不是?

  而且,她看着瑞莲坊这院子实在是大,白空着岂不可惜,不如也像长店那些路边野店一样搭上凉棚,再放几幅桌椅,就能让客人们在其中喝茶吃点心了,煮茶更不费功夫了,从曹娥那儿买些浆水、凉茶运过来便可……嗯,说起茶啊,瑶光还想做珍珠奶茶呢!奶茶中的珍珠其实是芡丸,用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许多淀粉都能做出来,大周民众喜欢的葛粉藕粉也可以,只是成本更高些……

  两人一路商量着到了灵慧祠。在退思居放下行李略一收拾就去见老郡主,顺便就问老郡主把瑞莲坊的暂时牌匾字给讨到手。

  一进老郡主院子,瑶光便觉得气氛有些不对,院中的侍女们都抿嘴看她,表情古怪。

  瑶光还没进正房大门,小竹便屋子里蹿出来扑到她怀里,“师父——”瑶光摸摸她的小狗头,“好了好了,我给你带糖回来了,先让我好好说话。”

  小竹还黏着她撒娇,宋静守又跑了出来,“韩师叔!”她激动得握着双拳,脸蛋红扑扑的,“师叔,你什么时候会武功的?”

  瑶光:……

  薛娘子:……

  待进了门,老郡主耐着性子等她们俩拜礼完毕,只等她们一起身立刻叫道:“瑶光!你可知你打的是谁?”

  瑶光一脸无辜:“师父,徒儿不知你在说什么。”

  老郡主抓起团扇朝她头上一拍,嘻嘻笑道:“小活狲,还装!你不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赤练仙子李莫愁么?”

  瑶光暗叫坏事,只得换了表情先拍老郡主马屁,“师父,您可真是神通广大,足不出户,这什么事都叫您知道了。”

  老郡主得意摇扇,“你也不想想,那京城门口的官道上,每天多少人来往?城门口还有锦衣卫轮值,那么个大热闹,会没人知道?恐怕这会儿已传到你婆婆耳中了!”

  瑶光想到那天围观群众确实不少,其中说不定就有认得她模样的,再一想,昨日正是女先儿们来给老郡主讲八卦的日子,这还有啥可瞒的呢?便笑着把那傻哔公子调戏她们的事说了,“师父您看,这人可是自己找打的?该不该打?”

  老郡主从来都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何况自己徒儿受欺负,不把这臭人打一顿难道自己面上好看么?“当然该打。只是,你道你打的是谁?”

  “是谁?”瑶光心里忐忑,表面依旧堂皇,“天子脚下,任谁敢如此大胆,都该打!我是正巧忙着要赶去王府,不然定要把这混蛋送到守城的军卫那里,让他到京兆尹那儿再挨一顿板子!”

  老郡主嘿嘿笑了两声,说:“你打的,是渤海侯崔家的嫡长公子。”

  一听“渤海侯”三字,瑶光和薛娘子迅速对视一下,都想,哟嚯,还真又是太后家的傻哔亲戚!

  老郡主消息远比瑶光等灵通,当下细讲起来。这渤海侯家也是世家,世代镇守渤州,渤州与金谷国接壤,与东山国隔海相望,早年还时常闹个海盗啥的,近几十年来平安得很。

  太后之母,也就是老镇南侯夫人,原就是渤海侯崔家的小姐。

  这位老夫人嫁给老镇南侯后亲生的有两个闺女三个儿子,大闺女就是太后,当年嫁给了五皇子;小闺女是在五皇子登基后才许的人家,嫁给了渤海侯世子,自己舅舅家的表兄。不过,老渤海侯去年才寿终正寝,世子快六十岁了才袭爵,太后之妹才终于熬成了渤海侯夫人。

  瑶光一算,便知这位渤海侯夫人大约和太妃年纪相仿,那位傻哔公子,怕是她三十几岁才生的。

  一问老郡主,果然如此。渤海侯夫人当年始终养不下孩子,一直拖到她丈夫快四十岁了,才松口让自己两个陪嫁丫鬟做了姨娘,生下庶长子后养在自己身边,等庶长子五岁了,才有了亲子,几年后又生了一个女儿。

  “你想想,若不是崔侯是她表兄,崔家那会容得她这样霸道?不过,我看她这老来子养得也并不好啊!”老郡主觉得崔家有点不讲究,哦,满京城现在都知道你儿子眼瞎,调戏我徒儿反被臭揍了一顿,你不说赶紧备上厚礼派人来致歉,还给我装死?哼。于是说他家时格外刻薄。

  不过,老郡主疑惑,“按理,他家和太后着实亲厚,原该赶在太后千秋时来的。怎么这时候才进京?”

  崔家为何晚进京——这连消息灵通的老郡主都打听不到,何况旁人。

  于是大家胡乱猜测了一番作罢,有的猜是那个傻哔败家子惹了祸,全家留下擦屁股耽误了行程,有的说怕是崔家的小姐生了病耽搁了。

  八卦完了,老郡主将眼睛乜斜着打量瑶光,笑了一声,“也难怪那糊涂行子要调戏你,你们看看……”

  瑶光原以为老郡主会称赞她美貌,都做好羞怯谦虚的准备了,不料,她师父说:“就你俩穿的这破布衣,还骑着个驴子,连个从人都没!啧,一看就是没钱没势的,谁还忌惮你?啧啧。”说完还以眼神鄙视之。

  瑶光只得尴尬地笑。她和薛娘子所穿这两身箭袖原是她设计并亲手做的,借鉴了忘了哪个仙侠偶像剧里某门派的道袍改良的,穿上不减仙气,行动更方便。

  她本来还挺得意呢,没想到在老郡主眼中是“破布衣”。

  仔细一想,老郡主所言未尝没有道理。先敬罗衣后敬人,古今如此。不然为什么有人打破头也要一只birkin包呢?你穿着白t牛仔裤,背个birkin立即是平易近人,同样的衣服你试试背个帆布袋看。

  于是她虚心对师父拜了拜,“徒儿受教。给师父丢脸了。”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行吧,咱今后就算骑驴也得背后插着一个大旗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夜露死苦”,或者干脆一边儿一个旗子写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老郡主见她服软,满意了,笑着说:“我知道你是想穿得轻便,棉布又比丝绸耐穿些,骑驴子也是为了上下山路行动迅速,我年轻时也这么穿过的,也骑过驴子!我给你看看我年轻时的布衣是怎么样的,你心思灵巧,自己一琢磨,保管做出来的新衣比我的好得多!又轻便耐用,又不失华贵。”说着便叫清芷,“去开了我的库房,在庆嘉十五年的那些箱笼里找找我的旧衣,还有我当年骑驴用的一套辔头、雕鞍、鞭子什么的,也找出来给她。”

  清芷取了钥匙去了,大约半个小时回来,果然取来几套布衣,还有套小巧的辔头和马鞍,呃,驴鞍。

  瑶光一看,忙笑道:“今日可是开眼了!”虽然想来老郡主已有几十年没用了,但这套马具(驴具)显然有定期保养,皮革光泽滋润,上面的金属件全是白铜所做,敲出花纹,镶嵌着绿豆大小的绿松石和红玛瑙攒花,尤其是雕鞍,皮革上雕花镂刻,镂槽中漆金。驴子的身量比骏马小不少,这辔头雕鞍显然是高级定制品,专为骑驴所制。

  再看那几身衣裙,乖乖,更是不得了。材质有的是类似现代宝格丽经典战壕风衣的棉布,有的是葛、麻、棉等与丝、毛的混纺织物,乍看平平无奇,仔细一看,袖口襟口等与肌肤接触之处全用丝绒锦缎包边,有些镶着斓边,其中织金,腰带更是用了盘金绣等不得高级绣娘手工做不得的绣艺,真正是“低调奢华”。为什么说是低调的奢华呢?因为这些衣服所用的每一寸布料,包括包边,一看就知道全是定制的。市面上根本买不到。

  这可让我怎么“自己一琢磨,做出更好的”啊?瑶光懵。

  老郡主等人又给她出主意,让她把自己库存的那些个宫中御用的布料都拿出来,挑一些配合棉布使用。

  众人热热闹闹说笑了一会儿,一起吃了晚饭才散。

  渤海侯崔家始终没有派人来上门致歉,老郡主和瑶光过了几天也把这事儿给忘了——这个时候,灵慧祠上下齐心,都憋着一口气要在中元节大卖点心呢!谁还记得这事儿啊。

  按老郡主的想法,最好是能销售额比肩太清宫!哼哼,到时候看你周德纯面子往哪儿放。不过,她怕给大家太大压力,没敢说出来,只将灵慧祠所雇佣的侍女们重新分配活计,使每一天都能随时拨出八个人应急,如果点心店人手不齐就去打下手。退思居诸人的后勤也有专人负责,一日三餐都在她这儿吃,好让她们专心打理生意。

  人手齐备,各色食材也齐全了,后勤也有保障了,瑶光每天早上带了吴嬷嬷、竹叶两名技术骨干,到漱玉街给新帮工们进行培训。先让新员工们熟悉卫生标准。怎么洗手,什么时候洗手,垃圾如何处理,全得教会了才能进厨房。

  接着,瑶光将员工们分成几组,一组三到四人,每组只负责一道工序,一组负责做黄油、奶酪,一组负责和面,一组负责烘烤,一组负责包装,等中元节热卖开始,还会有一组负责将包好的点心从漱玉街运到瑞莲坊,每组每天抽调一个人共同负责后勤。最重要的一组,当然是售货组。这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首先得会算数,其次,得在人前不怯场。

  好不容易又挑出了几个,凑成两组,多宝金桂带两个在漱玉街,秦婆子和竹叶领着两个到瑞莲坊。

  为了迎接中元节销售高峰,瑶光还特地定做了两个“岛台”放在后院厨房里。

  岛台是个可供八人两两相对使用的大桌子,岛台之上再在屋顶悬下来一个长方木架子,上面钉上挂钩,便能挂各式用具了,工人们坐在高脚方凳上,就能在岛台上运作生产线了。

  到了七月十日,山下的戏台、彩棚就已陆陆续续搭起来了,太清宫山门以上更是装饰得十分隆重,乐府舞伎在祭祀时献舞的舞台也高高垒起,周围钉了好些插彩旗、绣幡的竹竿。挑担推车的小商小贩更是早就来了——他们得先来占位置。接下来七八天生意好不好,全看位置了。

  不过对于这些热闹的事,瑶光等人一无所知,也不关心。她们全身心地投入在为中元节点心大卖做准备中。

  第80章 大卖

  瑞莲坊的新地窖在七月十一日完工。

  瑶光验收之后立即命人搬进去几个货架将一部分食材从漱玉街运过来在这里保存。

  为了迎接中元节,瑶光提前准备了大量的黄油现在漱玉街的地窖已经挤得要爆炸了。

  她还特地制作了几样新点心。

  乳酪蛋糕虽然好吃但并不方便携带需要一直冷藏才可以妥善保存。

  许多来买奶酪蛋糕的顾客要么是自备冷藏冰匣要么是在瑶光的店里买了冰盒才能将乳酪蛋糕带下山去作为伴手礼的。

  所以乳酪蛋糕虽然名气大但实际上来买的人不是住在山上道观中的有钱道士们,就是京城内的勋贵人家和每天来购买果冻的那批顾客有很大重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