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56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56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只是赵九福还得准备会试,哪里会答应下来,毕竟真正开学堂可不同,得大量的时间花下去,这样一来他哪有自己的时间来准备未来的会试。

  没等赵九福想出来怎么拒绝,陈老村长就急急忙忙的赶来了,一口就帮他回绝了这些人的话,直截了当的说道:“我们阿福还得考进士呢,再过一年就得进京了,这时候让他开学堂这不是耽误时间吗,你们要想让孩子读书送戴河镇就是了。”

  等那些村长脸色失落的走了,陈老村长才说道:“阿福,你可别怪我心狠,虽说你乐意教大家伙儿读书是好事儿,但也不能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儿,现如今你考中进士才是最大的事情,万万不可因为一时心软答应了他们。”

  赵九福自然知道他的好意,笑着说道:“老陈叔,我知道的,放心吧,我心中有数。”

  陈老村长这才走了,村里头的后生们出息他自然也高兴,但不能因为这个一直把一条潜龙留在这么个小地方啊,这一点他老爷子看的明白的很。

  这一日赵家分外的热闹,那几位村长刚走,后脚赵九福的大姐赵大妹就带着人上门了,脸上分明带着几分喜色:“阿福,咱爹娘在家吗?”

  赵九福眼光扫过跟着赵大妹进来的人,这是个女人,穿戴的十分富贵,身上却有几分世俗的味道在,怎么看都不像是附近的村里人:“大姐,刚才来了客人刚走,爹娘都在屋里头收拾呢,这个时候你怎么来了?”

  赵大妹哈哈一笑,对着弟弟说道:“左右都是好事儿,你读书去吧,我跟爹娘说去。”

  赵九福微微挑眉,又看了一眼那满脸笑容的富贵女人,心中有了几分猜测,暗道恐怕又是一个媒婆上门了,不得不说自从他考中了举人家里头媒婆就没有断过。

  也不能怪赵九福这么受欢迎,实在是他这条件在乡下没得挑了,一来是年少才俊,又是个洁身自好的,二来是老赵家早早的分了家,没有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事情,三来就是他年纪虽小,但前程无量,不少大户人家都愿意投资一下。

  不说别人,就是戴河镇的戴知县之前都曾提过将庶女许配给赵九福,只是话还没到赵九福这边就被顾行之一口回绝了,这才免了赵家为难。

  以前赵九福在县城读书还好,如今回来读书之后三天两头便有人打着做媒的名头过来,甚至连几个嫂子两位姐姐那边也不断被人打听。

  不得不说因为赵九福的存在,老赵家几房的婚嫁都顺利了不少,毕竟明眼人都知道老赵家这是要起来了,赵九福以后就算是考不中进士吧,但举人可也就能当官了,他们戴河镇的戴知县可不就是举人出生。

  赵顺德赵顺义赵荷花赵菊花都陆续嫁娶,甚至连赵顺昌和赵牡丹都在相看了,对比起来,赵九福的年纪也不小了,老陈氏也不像前几年那般坚定。

  不过赵九福早就跟爹娘说过自己的婚事,至少也得等一年之后的会试之后再说,那时候他也才十七岁,真要是考不中谈婚论嫁都算早的。

  有这件事在,赵九福安心的进屋读书去了,一点儿也不担心老赵头老陈氏会松口答应。

  果然,另一头的赵大妹带着媒婆进了门,喜滋滋的跟她爹娘说道:“爹,娘,这位是王媒婆,是咱们戴河镇的官媒,从来都只做大户人家,她这次来是想要问一问阿福的婚事。”

  老赵头只是皱了皱眉没说话,家里头儿女的亲事向来都是婆娘做主的,另一头的老陈氏却直接了当的回绝道:“大妹,你这孩子怎么也不跟人家王媒婆说说清楚,我不是说过了你们弟弟现在不谈亲事,万事都等着明年考好了会试再说。”

  赵大妹脸色一红,讷讷说道:“娘,我,我跟她说了呀,但是王媒婆要说的这人不同。”

  王媒婆见状连忙开口说道:“大嫂子,您可千万别怪你家闺女,她也就是听了我的话给引见引见,要不您听听看我的话再说。”

  不等老陈氏回答,王媒婆继续说道:“我来之前也是知道赵举人暂时不谈婚事的话,赵举人年纪可不小了,您家现在不谈,无非是想等他高中了谈一个好的是不是?”

  “只是大嫂子,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那些高门贵女哪一个不是养尊处优趾高气扬的,您真的舍得自家出息的孩子以后被婆娘压着受气。”

  老陈氏的神色微微一动,他们老俩口不知道赵九福不想要未成年成亲的心情,只以为他现在不谈婚事是打算将来娶一个得力的媳妇。

  在老陈氏心目中,自家儿子自然是连公主都配得上的,但她到底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在那些世家大户的眼中,他们老赵家怕是连提鞋都不配,将来媳妇会不会给他们气受,老俩口倒是不在乎,但若是给儿子气受,他们却是不答应的。

  见老陈氏意动,那媒婆继续说道:“就算那贵女的脾性还可以,但外人又得怎么嚼舌根,赵举人寒窗苦读多年,才总算是高中,只怕在有心人的眼中,反倒是像是靠着裙带关系才上了位,你们难道舍得孩子吃这个苦?”

  老陈氏嘴角微微一抽,却还是说道:“老妹妹你误会了,我们哪有想要攀附高门,只是孩子年纪还小,现在一门心思读书才是正经事,万一娶妻之后分了心可如何是好。”

  王媒婆不亏有一张把死人说活的嘴,笑着说道:“这话可不对,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成家立业都是大事儿啊,您要是怕孩子分心的话,先定亲也未尝不可。”

  “再有一个,十里八乡都知道您这儿子是孝顺的,可他若是在京城娶妻生子了,难道还能把妻子孩子送回来给二老照顾,若是将二位接过去,这京城的日子怕也寂寞。可在当地成亲就不同了,您儿子出去赶考了,媳妇孙子却能留下来孝顺二老啊。”

  老陈氏确实是有些心动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这说的是哪户人家?”

  王媒婆眼中露出一丝笑意来,开口就说道:“正是镇上的……”

  却没料到他的话音未落,老赵头忽然咳嗽了一声,说了一句:“这事儿不成,且等我儿子考完了会试再说吧,王媒婆,你也别提是哪户人家,免得外面传出去音信。”

  王媒婆还要再说几句,老赵头却已经端茶送客了,她心中懊悔方才说得慢了,但也没法只得离开了,等她一走,老赵头就咳嗽一声提醒道:“大妹,以后这些媒人不管是说的哪家,你都不用带来了,左右你弟弟考试之前是不会说亲的。”

  赵大妹讪讪的离开了,老陈氏却犹豫的说道:“当家的,我觉得这媒婆说的也有道理啊。”

  老赵头却说道:“有道理个屁,他们不过是看阿福现在年少成才,这才打着主意想要说亲,说到底还是趁着阿福没起来先施恩求报而已,咱家阿福只有有主意,以后他的婚事咱们千万不能随意应了,就算是千万般看着好的,也得先跟他商量了再提。”

  见老陈氏还有些犹豫的样子,老赵头又说了一句:“好不容易儿子要出息了,咱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私心害了孩子,老婆子,这话你记住了。”

  老陈氏脸上微微发烫,知道老头子这话是敲打自己了,回头又冷哼一声说道:“行行行,我知道了,难道阿福光是你生的吗,我比你更疼他,为了他我做啥都可以。”

  第106章 书童

  经此一事,不管多好的媒婆上门来说道,老陈氏果然咬紧牙关说定了赵九福要先进京赶考,再论其他的事情,不管对象是谁都一律回绝了。

  久而久之,附近的媒婆都知道老赵家是真的没有给儿子定亲的意思,这可不是假模假样坐地起价,而是真的没有这个意思,于是上门的次数也少了。

  赵九福免了说亲的困扰,自然能够一门心思的读书,不得不说顾行之的安排十分有效,中了举人之后一般的县学课程已经满足不了他,顾行之自己倒是能隔一段时间寄一封信回来,但毕竟频率有限,总不可能时时刻刻的教导。

  这时候孔教谕的存在就显得弥足珍贵,每三天一次的碰面让赵九福受益匪浅,两人虽然没有定下师徒的名义,但实际上赵九福已经把这位先生当做半个老师看。

  顾行之走后第一年会试,果然就夺得了魁首的位置,最后状元及第直接进入了翰林院,具体如何顾行之并未仔细提起,但赵九福却还是知道这位先生备受皇帝的信赖。

  作为一个新晋状元,翰林院的编修,一下子就想要得到皇帝的宠信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事实就是如此,赵九福心中隐约有些猜测。

  在进了翰林院之后,顾行之送回来的东西就更多了,大部分都是邸报策论,有一次甚至有一大包的古籍,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淘换来的。

  这些东西不只是赵九福珍惜,就是孔教谕也喜欢的很,有时候甚至比他还盼着顾行之的书信,偶尔看过之后脸上怅然若失的样子,也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

  赵九福不太知道孔教谕的身份背景,但他的姓氏原本就有几分不凡,作为一个正统进士出身的孔家人,却只能留在小小的戴河镇做教谕,其中必定也有说不得的故事。

  岁月就在赵九福的勤学苦读中慢慢流逝,一眨眼他也是个半大的少年了,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到了生长期的缘故,最近赵九福总觉得饿得慌,一天三顿之外还得再吃两顿点心垫垫肚子,他以前从来不吃夜宵的人,现在却饿得大半夜的起来吃东西。

  老陈氏是个疼儿子的,见状就做了许多能放的住,吃起来又很香的点心给他放房间里头,让他觉得饿了就吃一些垫垫肚子,再觉得饿的话就把她喊起来做饭。

  赵九福哪里舍得老陈氏大半夜的折腾,通常都是随便塞两口,再不行就自己去煎蛋或者煮碗面,也幸亏老赵家现在不缺粮食,不然他这么吃的话真能把老子吃穷。

  这么大吃大喝也不是没有效果的,赵九福三年之前还只有四尺高低(大概一米三),在村里头也不算是高个儿的甚至是有些偏矮的,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长到了五尺三还有余,一下子超过了村里头大部分男人,甚至快要接近赵老四的身高,成为老赵家第二高的男人。

  大约是吃的东西都长在个子上了,赵九福现在看着瘦的跟竹竿儿似的,身上穿着长衫一副风吹就倒的文弱书生样子,不过要是脱了衣服倒是不难发现,他瘦归瘦,身体却还不错。

  这得益于灵泉这么多年来潜移默化的改造,虽说洗经伐髓的效果微乎其微,但积年累月下来也足以强身健体,励精练骨了。

  可老赵头老陈氏以及其他的赵家人不知道啊,他们只觉得自家儿子弟弟长得太快了,这个头倒是上来了,人却风吹就倒的样子,这样的状态别说赶考了,出门他们都不放心。

  老陈氏可这劲儿给他做各种吃的,恨不得一天一只老母鸡的养着身体,更是花钱花心思弄了什么药膳,天知道她老婆子一辈子都没做过药膳。

  其余的几个嫂子也是如此,家里头但凡做点好吃的都要端过来大半,有的是真心疼小叔子,有的却是怕赵九福这要是生了病耽误了赶考,将来他们老赵家的荣华富贵也飞了。

  甭管目的如何,赵九福左右是吃下了这些好意,但他的身高还在继续长,身体也不见能胖起来,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没问题。

  可惜无论他怎么安慰,老陈氏依旧是不放心,若不是赵九福的精神看着还好,她甚至都要去请了大夫过来治病了。

  赵九福无奈,只得由着他们各种做饭,左右不过是一些吃的,也不会伤到了身体,他吃下去安一安自家老娘的心也没事儿。

  赵九福正琢磨着自己到底能长到多高,他也不求自己身高七尺(2.3米),六尺(2米)也不用,有个五尺五(1.83米)就十分不错了。

  大周朝人的身高普遍比现代人矮小一些,这可能是基因,也可能是生长环境得到的营养决定的,赵九福私下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这一点从老赵家就能看得出来,老赵头年轻时候还在逃难吃的不好,身高就一般般,但几个儿子他养得好,看起来都比老俩口高大,就算个子最矮的赵老三也不低于五尺一(1.7米),要知道村里头多的是四尺八(1.6米)不到的男儿,甚至有一个才四尺三高的。

  身为男人对自己的身高自然是有点要求的,赵九福琢磨着自己吃得好睡得好,还有灵泉时时刻刻的喝着,总能超越一下自家几个兄弟不是。

  这么想的赵九福不但没有停止锻炼,反倒是加强了自己的锻炼,指望能突破一下基因。

  这一日赵九福晨练回来,却见门口有一个眼生的男人蹲着,旁边还有一辆马车,马车上头坐着五个孩子,都是男孩但是穿戴的有些寒酸,脸色看看怯生生的,那男人看见他回来就连忙起身咧嘴笑道:“举人老爷回来啦。”

  赵九福心中觉得奇怪,就问道:“这位大爷您这是?”

  那人嘿嘿一笑,低声说道:“前两日这不是赵老夫人托人给我带了口信,说家里头要添一个人,我这就带着几个小子过来让她看看,因为不知道路所以来的早了一些。”

  赵九福恍然记起来是有这么一件事,这还得从他上京赶考的事情说起,按理来说有赵老四陪着就不错,但老赵头夫妻俩不知道听谁说了,觉得自家儿子好歹是举人身边不能没有个打下手的人,便打算给他采买一个书童。

  赵九福这还是第一次直面人口买卖,实在是有些不习惯,这也是他一直生活在陈家村,身边虽有富贵人家的人带着书童马夫什么的,但他的观感并不深切。

  赵九福有意推辞,老陈氏就说了:“你二嫂进了城里头还得买一个小丫鬟伺候呢,你可是举人老爷,总不能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这要是到了京城也不能事事都指望你四叔啊。”

  老陈氏想得长远,他们家不是出不起这个银子,早一些买了人她还能教一教,再有一个,在她看来自家儿子是肯定能够考中了,这万一考中的话他四叔总不可能一直留在京城的。

  赵老四心疼老婆孩子,不可能将温柔和孩子丢在老家不管不顾,而一家子都去京城也不太可能,老陈氏觉得自己需要未雨绸缪,书童有了,老四将来回来也有人照顾儿子。

  于是才有了今日这一遭,赵九福眼神恍惚了一下,这才赶紧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去:“没想到你们来得这般早,是不是都还没吃早点,不如一块儿吃一些吧。”

  那人牙子嘿嘿一笑,倒是十分客气的说道:“来的路上都吃过了,倒是耽误了举人老爷吃饭,都是我的不是。”

  赵九福有些不习惯他的谄媚,虽说他现在中了举人,但到底是陈家村人看着长大的孩子,村人虽然对他尊敬,但是也绝对不到谄媚的程度。

  老赵头两人也听见了外头的动静,老陈氏一出来就知道来的人是谁,笑着说道:“呦,王老二来的这么早呀,快快快请坐,这还让你专程跑了一趟。”

  王老二依旧笑嘻嘻的说道:“这不是想要做您家的生意,快别客气了,你们先吃,我在旁边候着就是了,耽误不了时间。”

  有这么几个孩子都看着,他们哪里吃得下什么饭,老陈氏就当机立断的说道:“那咱们先看看孩子,看完了再吃也不晚。”

  说完这话老陈氏就抬头去看那五个男孩,因为她提前要求过岁数,所以几个男孩看着大约都是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的样子,这年纪的孩子能顶事儿了,但也不像是再大一些那么难以管教,只是这一看老陈氏却皱了眉头。

  无他,只因为这些孩子长得实在是太寒碜了,一个个乌漆墨黑的不说,瘦的跟酸萝卜似的,五官也没有一个出挑的,看着也木讷不机灵。

  王老二不愧是做人牙子的,一瞧老陈氏的脸色就知道她不满意,其实说起来他手里头真的没有好货色,看得过去的早早都被人挑走了,他没有大户人家的门路,一贯都只能做最下层的买卖,手里头好看些的窑子还能要,这般的实在是不好卖。

  王老二心中揣测了一下老陈氏的想法,就开口说道:“老夫人,您别看这几个孩子不出挑,但其实都是吃得少干得多的好孩子,别的不提,一个个绝对不是偷奸耍滑的人。”

  “您这是买书童,又不是买小丫鬟,要长得好看也没啥用呀,踏实能干才顶好,要不您仔细瞧瞧,看看有没有哪个孩子看着顺眼一些。”

  第107章 青竹

  老陈氏左看右看,觉得每一个孩子都长得跟黑炭头似的,实在是找不出啥顺眼的来,她都有些后悔找了这个人牙子,早知道的话就该找官牙子,虽说价格贵一些,但手底下的人也好的多,这不是都说这个王老二做生意地道她才动了心思。

  自己拿不定主意,老陈氏看了一眼老头子,觉得估计是指望不上他的,转身问儿子:“阿福,你看着呢,毕竟后头是陪着你赶考的人。”

  赵九福低头去看那几个孩子,听方才王老二的话,其中年纪最小的十二岁,年纪最大的已经十四,但是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实在是看不出这么大岁数来。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人很可能会陪伴在他身边许多年,赵九福还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人口买卖,但也知道这个人选不能马虎了,不然最后倒霉的是他自己。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仔细看去,既然现在他没办法改变这个时代,那么收下一个书童,对他好一些,就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他并没有办法让人牙子放弃这个行当。

  赵九福说服了自己,且记下来未来若是有本事的话要做到的一件事。这时候的赵九福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能量改变世界,心里头却有了模糊的概念。

  一眼看过去几个孩子都差不多,胆儿大一些的还敢抬头偷看他,胆儿小的恨不得将自己的脑袋埋进双腿之间,一副弯腰拱背的畏缩样子。

  “你们从左边开始,一个个先说一下自己的名字、岁数和籍贯,以及为什么会卖身为仆吧。”大周朝卖身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一般来说日子过得下去的人很少会卖身,毕竟卖身之后整个人都不是自己的,别说钱了,命都不是自己的。

  “俺叫张铁柱,今年十四岁,俺是山东那边的人,去年俺家乡造了灾,一家老小都出来逃命,没办法才只得把我卖了换粮食。”

  这就是那个年纪最大的男孩,胆儿看着倒是挺大的,说话也十分顺溜,只是赵九福看着觉得他心思太灵活了一下,一进门眼珠子一直在乱瞄。

  “我叫钱二,十三岁,后山村人,家里头日子苦就把我卖了。”

  这个孩子就沉默许多,闷闷的说了一句,脸上带着几分苦大仇深的样子,对比起身边的张铁柱来显得越发的阴沉,而且他也是这群孩子里头最瘦最黑的,几乎就是个骨头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