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55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55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赵九福好不容易才摆脱他的捉弄,无辜的瞪大眼睛问道:“老师,有你这么当人家老师的吗,我考了个好成绩回来不但不表扬,还故意捉弄我。”

  顾行之见他鼻尖儿红彤彤的,就跟偷了油吃却掉进油缸出不来的小老鼠似的,笑着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扔了过去。

  赵九福手脚利索的接住,打开那个随意的荷包一看,却见里头居然是一块墨,能让顾行之送出手的墨自然不是普通的墨,上头带着淡淡的香味,似乎是药香:“药墨?”

  所谓的药墨其实是墨条的其中一种,不过其中却加了许多的药材或者香料,这种制作更加困难,通常指掌握在某些制墨家族之中,价格自然也十分昂贵。

  就说戴河镇上那一家小小的书店吧,里头也卖笔墨纸砚,但墨条最好的也就是知名那几种,药墨是从来没有的,至少赵九福还是第一次见。

  赵九福忍不住低头细细去闻,不过他对药材和香料都不熟悉,自然也闻不出来里头到底放了什么,只是觉得这味道倒是十分不错。

  顾行之还在旁边故意逗他:“怎么,闻出来是什么了没有?”

  赵九福嘿嘿一笑,死皮赖脸的凑在他身边问道:“反正就是好东西,老师,这是什么药墨?我闻着就觉得神清气爽。”

  顾行之就说了:“里头放了麝香和熊胆、冰片,以及一些药草,直接研磨开来敷在身上,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若是用来写字画画,只有一股清香永存。”

  赵九福听得越发惊奇,这样的墨条他只在书中见过,这还是第一次看见实物,不过还是说道:“学生学还未成,用这般的好东西也浪费了,不如老师留着自己用吧,您书房里头的墨条随便扔给我几块就行了。”

  顾行之伸手弹了一下他的额头,嗤笑道:“怎么,你这个解元郎,鹿鸣宴的第一名,还不敢用一块药墨不成,给你就拿着吧,再珍贵的东西不拿出来用也是浪费,老师屋子里头多得是,还用不着你让来让去。”

  赵九福揉了揉自己的额头,小心翼翼的将荷包收好,心中明白怕是从鹿鸣宴的名声传回来之后,自家老师就准备好礼物了,药墨少见,绝不是随处可买的。

  他心中略有几分感动,也知道顾行之是不喜欢客套的人,便落落大方的说道:“老师的礼物我收下了,学生定会勤学苦练,不辜负了这块药墨之谊。”

  顾行之忽然又弹了他额头一下,说道:“你这小子忒会说话,将来注定是走仕途的人。”

  赵九福自觉这句话应该是夸张,笑嘻嘻的说道:“那我就多谢老师吉言了。”

  顾行之拿他没有办法,以前只觉得这孩子老成稳重,熟悉了以后才知道哪里是稳重,简直就是厚脸皮至极,原本这样的人该是他最厌恶的,偏偏对着这孩子却觉得有趣。

  想到自己的决定,顾行之微微叹了口气,又说道:“这些天你别忙着庆贺,多来顾家几趟,等年底为师回京,怕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教你了。”

  赵九福微微皱眉,抬头看见顾行之的脸色不像是开玩笑,才惊讶问道:“老师,您要回去了吗?怎么这么突然?”

  要知道训导虽然是芝麻绿豆的职位,但好歹也是朝廷派遣的,不能随意离岗,看看孙教谕在戴河镇一待就是许多年就知道了。

  赵九福早就知道顾行之是京城人士,虽说不知道他的底细,却也明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是养不出这样的人物来,但在此之前顾行之表现出来的,都是对回京毫无兴趣。

  顾行之见他面露惊讶,难得好心的解释道:“原本在这边待的年数也够多了,家中还有老父老母,总不能一直在外游玩不回去的。”

  停顿了一下,他又说道:“更何况我家徒弟都成了举人,我若是一直停留在此的话,怕是用不得三四年就真的不如你了。”

  赵九福难得有些心情低落,带着几分失落说道:“老师,在我心中您是最厉害的人,比我可厉害多了,不说三四年,就算三十四十年要超过也不容易。”

  顾行之扑哧一笑,挑眉说道:“方才谁说马上就要超过我,比我长得高大的?”

  不等赵九福辩解,顾行之拍了一下他的肩头,笑着说道:“阿福,不要妄自菲薄,为师不是心胸狭隘之人,若是有一日你走的比我高,比我远,为师心里头才更加高兴。”

  说完之后,他又朗声笑道:“不过琴乐一道的话,你怕是难以超越了。”

  赵九福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倒是理直气壮的说道:“都说术业有专攻,可见琴乐不是学生擅长的,学会了偶尔弹一弹陶冶一下情操就不错,也不指着能够名动天下。”

  顾行之眯了眯眼睛,也没追着这个话题继续,只是说道:“为师最迟十二月初就会启程,到时候这宅子不动,书房也留给你,你虽然不打算参加下一届会试,但可别因为为师不在就掉以轻心,为师会写信回来考校你的。”

  赵九福又是感动又是失落,感动的是他家老师时时刻刻都不忘记他,失落的是到底是要面临离别,他虽然不是孩子了,但心里头还是觉得难受。

  归根究底,大约还是顾行之是至今为止,最能与他说上话,能够理解他的思想的那个人吧,除此之外不管是亲人还是同窗,都是不同的。

  第104章 变化

  赵九福心里头再如何的舍不得顾行之,也不会阻止他回京,事实上他甚至是赞同并且支持的,毕竟这位老师在戴河镇实在是埋没了,既然他心里头决定改变,那作为学生赵九福也是乐见其成的,想一想师徒都是进士的话,似乎也十分不错。

  顾行之是十二月初一启程出发的,那一天是个好日子,难得天气明媚不说,连冷风都少了一些,赵九福在城外送别了老师,依依不舍的样子看的顾行之啼笑皆非。

  最后还是当老师的一狠心,将赵九福推开了一些,笑着说道:“行了,为师得走了,左右也就是三年的功夫,为师在京城等着你就是。”

  说完这话,顾行之又嘱咐道:“如今你虽然已经不去县学,但孔教谕的才学还是好的,遇到读不明白的地方尽管去问他。”

  “这位大人虽然有些自暴自弃,但却不是个敝帚自珍的,你且记住就是,为师留下来的那些书也好好看,别以为我走了就管不得你,为师每隔一段时间会写信回来。”

  徐徐教诲了一会儿,顾行之才总算是踩上马车离开了,他一路并未回头,只是摆了摆手带着几分潇洒,赵九福在原地站了一会儿,一直到看不见马车的影子了才离开。

  他不知道的是,等那辆马车离开了戴河镇之后,车上的顾行之长长叹息,脸上也带着几分依依不舍,这在素来潇洒的人脸上实属难得。

  驾车的下人瞧他如此,低声问道:“老爷,既然您舍不得赵举人的话,何不带着他一块儿上京呢,京城那边学院多,就算想要进国子监也不无可能,总比留在这偏僻的小地方来得好吧,赵举人固然天赋出众,没有名师教导的话岂不是也会被耽误?”

  顾行之却摇了摇头,淡淡说道:“能教他的,我都已经教了,京城那边局势复杂,我如今也不过是个白身,贸贸然带着他回去反倒是不好。”

  再者,在他看来赵九福是个奇怪的孩子,拥有者一般孩子都没有的自制力,他临走之前与孔教谕交谈过,孔教谕也愿意多多花心思教导,这样一来不比在京城差多少。

  与其这时候带着赵九福回去,平白无故的碍着那些人的眼睛,还不如等他明年下场,自己挣得一些名堂来,等四年之后这孩子上京也能多加庇护。

  送走了老师的赵九福心情有些低落,没多久他又陆续送走了赵炳生和孙光宗,这两人都是要去参加明年的会试,现在启程时间刚好。

  孙光宗和赵炳生果然也没有一起走,前者是跟着家里头的商队出发的,后者却是带着两个妻子给的仆人出发的,时间一前一后,却不约而同的没有提起一起出行的事情。

  对此赵九福无可奈何,也没有仗着跟两边关系好而去勉强他们的意思,只是他们走后,整个戴河镇他能说得上话的人就剩下一个胡明河了,但胡明河考试失利,这会儿还在县学里头勤学苦读,能跟赵九福说话的时间也真的不多。

  赵九福琢磨了一下,索性就改变了自己的读书状态,平日里就在家里头读书,每隔三天去一次戴河镇,一边是去看一看顾家,换一些书,一边是去请教孔教谕。

  这般一来他留在陈家村的时间就明显多了,赵九福也不可能从早到晚都在书房里头看书,真要是这样的话书没读出来,眼睛和身体先得弄坏了。

  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分严格的作息表格,每日的卯时就起床,起床之后就先把粥熬上了,然后简单洗漱去山脚下跑一圈,顺便检查一下自家的果树,看见生病或者长势不好的,就撒一些金坷垃和灵泉下去。

  陈家村看着不大,但一圈儿跑下来回到家,也差不多是卯时三刻了,这时候老陈氏和老赵头肯定都已经起来,老陈氏一开始不乐意让儿子做饭,还是赵九福强调了自己起早是锻炼身体,烧粥只是顺手为之才答应下来,只是第二天村里头便都知道赵举人是个孝顺的,每天都一大清早的给爹娘做饭呢,谁家儿子能这么孝顺?

  等吃完了早饭,老赵头就会拎着农具去地里头看看,他是个闲不住的,地里头没事的话就会在家里头做做木匠活,有时候也会去后山果园瞧一瞧。

  老陈氏把家里头收拾干净之后,偶尔会出去串串门,或者去几个儿子媳妇家看看,当然,主要是看看孙子孙女,时不时也会带着他们回来吃一顿饭。

  在老赵头和老陈氏忙的时候,赵九福会趁着早上的时间用功读书,因为已经考中了举人,他用功的方向也开始变化,现在读背的比例少了许多,大部分还是偏向于做策论之类的。

  三天之内,他写完的内容都会保存起来,到时候去戴河镇的时候一块儿带上给孔教谕看,孔教谕似乎也十分乐见其成,虽说两人没有师徒的名义,但这位十分尽心。

  每日中午时分,赵九福不但自己会打个盹儿,还会让老赵头和老陈氏也歇一会儿,他深谙养生之道,知道中午稍微歇一歇对人的身体很好。

  下午通常是赵九福练字练琴练习骑马的时间,不错,顾行之走了,却把那匹名叫闪电的老马留下给了徒弟,用他的话说就是这老马既然喜欢赵九福,就随了他的心愿。

  到了老赵家的闪电果然很高兴,陈家村有吃不完的青草,还有它最喜欢的孩子,只待了一个月就眼看着膘肥体壮起来了,如今不说的话谁也不知道它是一匹老马了。

  村里头的路自然是不适合跑马的,但山脚下倒是不错,地势比较平坦也少有人,闪电就算是撒丫子乱跑也没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边的青草是它最爱吃的。

  等到傍晚时分老赵家吃过了饭,村里头愿意读书习字的孩子就陆陆续续上门了,赵九福每天会花半个时辰的时间教导他们。

  里头既有他们老赵家的孩子,也有陈家村其他的孩子,赵九福一开始说的时候大家伙儿还不好意思,只有姻亲老陈家把人送来了。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那些没早早把孩子送来的人倒是开始后悔了,那些去读过书的孩子眼看着就变化起来,不说变得跟赵举人似的彬彬有礼吧,但至少也能读会写。

  他们不知道赵九福因材施教,针对陈家村的情况改变了自己的教导方式,更多的偏向于实用性,这是他在几个侄子侄女身上研究出来的,比起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好一些。

  一开始暗地里琢磨,觉得一天一个时辰学不到什么东西,赵九福会让孩子们过去不过是为了名声,实际上教不了什么东西的人,这会儿也后悔不跌。

  谁能想到赵九福还真的花心思教孩子了呢,他们忙不迭的把自家孩子也送过去,大约是怕赵九福生气他们之前的所作所为,每个人还带了所谓的拜师礼。

  老陈氏对他们之前的不信任耿耿于怀,赵九福却让她把东西都收下了,孩子也同意他们过来。老陈氏私底下还是嘀咕:“便宜他们了,前两日还在说你好名声,拿着孩子做筏子。”

  赵九福倒是笑了起来,反过来安慰道:“娘,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又控制不了,儿子只求不愧于心就好了,趁着我还在村里头,也想为村子做一些事情。”

  赵九福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如今他已经是举人,将来必定是要去考会试的,赵九福不觉得自己一定能够考中,但是他毕竟年纪小,多试几次总会有希望吧?

  等到那一日龙腾虎跃,赵九福势必会离开这个小小的乡村,一个进士的名头说不定会让陈家村在十里八乡里头有名一些,但实际的好处怕是有限。

  正因为如此,赵九福才想要趁着自己还在陈家村的身后多做一些事情,而改变一个村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孩子们入手,四年的时间,足够他改变一些事情。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家孩子送来,甚至还有大人也过来听课,赵九福不但不觉得困扰,反倒是从心底觉得高兴。

  只是随着人越来越多,想要照顾所有人便有些困难,赵九福不得不将时间延长到一个时辰,并且将在场的人分成了三个班,从零基础开始划分,最高的一个班他会提议他们去上一些正统的学堂,将来走一走科举之路。

  赵九福不知道自己此举对陈家村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只知道这是他现在能做的,并且愿意做到的事情。

  老赵头老陈氏一开始还不乐意,怕耽误了自家孩子读书,不过赵九福只有说服人的一套,又是说能够帮助自己复习,又说将来自己离开希望二老能有相邻的照顾,到底是让他们同意。

  果然一段时间之后,原本人缘就不错的老赵家如今人缘更好了,就连嘴碎不会说话的邓氏走在外头,时不时也有人乐意跟她搭话,偶尔她说错了话别人也一笑置之,不跟以前似的对她爱答不理的。

  老赵头和老陈氏就更别提了,若说以前大家伙儿羡慕尊敬他们,只是因为老赵家越来越发达,带着几分功利性讨好,那么现在就是真心真意的交好了。

  毕竟自家孩子,甚至有时候自己也会过去听课,谁要是再敢在背后说老赵家的酸话,光是村人的口水就能把他淹了。但凡是外人问起老赵家,陈家村人都是众口一词的夸奖。

  第105章 媒婆

  四年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村庄,赵九福捣鼓了四年,粮种依旧没什么进展,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伙儿都知道旱稻的实惠,不再像是看傻子似的看老赵家了。

  如今老赵头再去捣鼓那几块试验地的时候,不用他张口喊几个儿子,赵九福的徒子徒孙就赶紧上来把事情做了,虽说赵九福自认研究没成果,但实际上陈家村人都知道,老赵家捣鼓出来的粮种,就是比人家的产量高,虽说差距不大但积少成多啊。

  相比起粮种来,赵九福的傍晚小课堂效果更甚,这年头读书其实是奢侈的事情,在赵九福考中秀才之后,陈家村陆陆续续也有人勒紧裤腰带送了孩子去读书,但是真正能读书的还是极少数,毕竟不是谁家都舍得一个劳力不干活还花钱的。

  可现在却不同了,赵九福不但不要束脩,免费给陈家村的孩子上学,甚至学得好一些的孩子还能拿到笔墨纸砚,都是赵九福自己掏出钱给买的。

  这读书的时间又是晚上,也不耽误家里头干活儿,所以除非是孩子自己无心,不然都会去老赵家,每个晚上老赵家都是最热闹的地方。

  赵九福深知村里头的孩子最后能走上科举之路的是绝少数,所以也不抓着他们读什么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读书,而是教最最实用的。

  但凡是脑子机灵的,一个晚上记住十个字不成问题,这些字又都是贴近现实好记忆的,日积月累下来,就是老陈氏也觉得自己认识了许多。

  在赵九福不间断的教了一年之后,陈家村有三个半大的小子在镇上找到了活儿,不是那种干苦力活,只吃青春饭卖力气的,而是在客栈或者店铺里头给记账或者做生意的!

  要知道这年头乡下人想要在城里头找活儿可不容易,看看老赵家就知道了,当初赵顺德八岁就开始在店里头当学徒,一直当了快十年才出头。

  虽说如今赵顺德得了家里头的帮助,已经盘下一家店自己开了铺子当了老板,但能够像他这般在店里头当学徒的都是少数,更别提当什么账房先生了。

  在古代算账这类的技艺要么是父子相传,要么是正统读过书的人才会,可是现在,陈家村那个小子就在赵九福这学了一年,竟然就成了账房!

  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赵九福教导的时间越来越长,陈家村的人在外头就越来越容易出息,这年头识字的人原本就难得,他们一旦能够认字,得到的机会自然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有心思机灵的,专营一番弄到一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活儿,有蠢笨一些的,至少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胡乱签了契约被别人骗了。

  一年年的下来,陈家村人算是知道识字的好处了,但凡是赵九福说了可以继续读书的,都被家里头送到了正经的学堂里头,势必要他们读一个出生来。

  而那些没啥天赋的,靠着认得的字也能某得更好的前程,这可比一家老小只知道种地,一年到头就盼着那几亩地来得好多了。

  就因为这个,陈家村上上下下都感谢老赵家,若是有人再敢说老赵家的一个不好,村里头一个小娃娃都敢抓起石子扔过去。

  等后面几年,附近的几个村子知晓了陈家村的事情,陆陆续续也偷偷的把孩子送过来读书,这些人不少都是陈家村的姻亲,赵九福也就当做不知道收下了。

  眼看着陈家村一日日的富裕起来,那些村子里头的人自然也羡慕的很,只是靠的近一些的,还能趁着晚上把孩子送过来读书,离得远的却没法子。

  就因为这个,有几个村长还一道儿过来找过赵九福,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让他在这边开一个学堂,他们会给对应的束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