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57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57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这孩子以前怕是过得不太好,但赵九福下意识的不太喜欢,不是因为他看起来瘦黑丑,而是他的眼神总带着一股子恨意,似乎将所有看到的人都怨在了心里。

  赵九福也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道理,但这孩子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并不是他的责任,他心中同情,却也不会因为同情就要照顾所有人。

  “我,我叫狗蛋,十三岁,我也是后山村人,我娘说家里头日子不好过,哥哥弟弟都要被饿死啦,卖了我大家都能有一条活路走。”

  得,这也是个家里头不受宠才先被卖出来的,不过他看着倒是没有怨恨爹娘的意思,看着似乎有些紧张,不过却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着。

  “俺叫张诚,十二岁,俺也是山东人,跟铁柱大哥的原因差不离,俺以前跟着俺爹读过书,识得几个字,也会磨墨涤砚。”

  这孩子说完之后,王老二就带着几分得意说了一句:“老夫人,举人老爷,这孩子以前可也是好人家的儿子,要不是逃荒路上爹娘老子都死绝了,可不会沦落到卖身为仆。”

  老陈氏一听倒是有些满意,暗道这孩子看着其貌不扬却是个识字的,这样一来将来跟着儿子出门也不算丢人,她下意识的看向赵九福。

  却见赵九福只是点了点头,丝毫没有动心的样子,也是,读书虽然是好处但也是坏处,这样的孩子三观可能早就被塑造好了,心思也大,收下之后反倒是麻烦,反之而言,书童不识字的话固然麻烦,但他现在每天教导那么多人,多一个书童也不算什么。

  赵九福把自己的目光放到最后一个孩子身上,那孩子大约见旁人都说完了心里头有些着急,脸色涨得通红,磕磕碰碰的说道:“我,我叫王大河,也是后山村人,今年十三岁,不,好像是十二岁,我们村很穷,大家都穷,被卖了说不定还能吃饱肚子,我觉得没啥不好的。”

  五个人里头倒是有三个是同村,两个是同乡,不过想想也正常,王老二也不是那种门路多的人牙子,能买到的人估计就那么几个要么穷困要么遭了灾的地方。

  赵九福一路看下来心中有数,想了想直接略过张铁柱钱二和张诚三人,先问狗蛋:“你姓什么?怨你爹娘卖了你吗?”

  狗蛋愣了一下,讷讷说道:“也是姓钱,不过我爹娘说了,卖了我以后我就不是钱家人了,以后好了坏了都跟家里头没关系,我爹说了,出来之后把自己顾着就成了。”

  “也说不上怨不怨,爹娘也是没办法,大哥要传宗接代,弟弟年纪还小,不卖了我一家子都活不下去。”说完犹豫了一下,狗蛋又说了一句,“举人老爷,您收下我吧,我什么都能干,吃的也少,家里家外的活儿我都能做的。”

  赵九福点了点头,也没说好跟不好,又去问王大河:“你呢,只求填饱肚子吗?”

  王大河毫不犹豫的说道:“是,只要能让我吃饱让我干啥都行,举人老爷,您收下我吧,钱狗蛋蠢得很,后山村都说他是大傻子。”

  赵九福没理会他的话,只是微微挑眉就下了决定:“就把他留下吧。”

  他伸手指向的就是那个狗蛋,这名字难听,人也好看不到哪里去,塌鼻子小眼睛的人也瘦黑,整个人面向看起来有点木楞木楞的。

  王老二见他做好了决定还有些吃惊,他原以为张诚才是那个最吃香的,谁知道人家问也没问就选定了狗蛋,不是他埋汰人,这狗蛋可不是多机灵的人。

  “举人老爷,您,您不再看看了吗?”王老二下意识的问道。

  老陈氏也不大喜欢狗蛋,觉得这孩子没啥眼力见的样子,让她选的话还不如张铁柱机灵,也不如张诚还识字。不过她知道自家儿子是个有主意的人,这会儿还是说道:“就他吧,我们先把卖身契交接了。”

  王老二见状也没有再劝,说实话能把狗蛋卖出去他也高兴,这般长得不好看,看起来瘦巴巴又不机灵的小子其实销路真的不大好。

  趁着王老二和老陈氏交接契约的时候,赵九福进屋端出来五碗粥来分给几个孩子,又一人递了一个白馒头过去,几个孩子面面相觑,见王老二点了头才开始狠吃起来。

  赵九福看见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叹了口气,这也是他最大的善意了。

  等几个孩子西里呼噜的吃完,赵九福刚把碗筷收起来王老二就出来了,他见状哈哈一笑,说了一句举人老爷心善,就直接带着其余四个孩子离开了。

  唯一被留下来的狗蛋有些战战兢兢的,一时之间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是下意识的抢着活儿去干,不是想要去劈柴就是想要去挑水。

  赵九福连忙先把人拦住了,把人拉到身前看了看,两人明明只差了三岁,但身高看起来像是差了五六岁似的,大约是这孩子以前从未吃饱过。

  狗蛋有些不敢抬头看赵九福,他进门的时候就知道这位是举人老爷了,方才王老二都他那么巴结,可见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赵九福也不图他立刻改变,只是柔声说道:“狗蛋这个名字听着是个小名,难免有些不雅,我为你取一个大名怎么样?”

  老陈氏也在旁边说道:“对对对,狗蛋这名字在村里头还好,在外头可不中用。”

  狗蛋对此也没有什么反感,直接了当的点头说道:“多谢老爷。”

  赵九福扑哧一笑,说道:“不用叫我老爷。”

  狗蛋当机立断的答应:“好的,少爷。”

  赵九福没有再次纠正他,主要他也是想不到更好的称呼,直接喊名字的话估计老陈氏就不能答应,他想了想说道:“不如叫青竹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完之后狗蛋抓了抓自己的头发,犹豫的说道:“少爷,我听不太懂。”

  赵九福再次笑了起来,只是说道:“没事,你记住青竹这个名字就好,以后我会慢慢教你的,到时候看得多了,学的多了,你就会懂了。”

  新出炉的书童青竹不知道听懂了没有,他抓了抓自己的头发又开始去挑水了,见他勤快的样子老陈氏倒是满意了一些,私底下说:“这狗蛋长得不怎么样,人也不机灵,得亏是个实在人也勤快,以后有他照顾你娘也放心一些。”

  于是乎老赵家又多了一口人,老陈氏早早的把赵九福旁边的小厢房收拾出来,其实这房间以前住的是赵家人,不过现在赵家就他们三口人,房间也就多出来了。

  老陈氏觉得没必要在这方面为难书童,即使是买来的人也得讲良心不是,他们对这人好的话将来青竹也能有所回报,没必要在这方面苛刻。

  而在每晚的小课堂中也多了一个小小的书童,陈家村人都觉得理所当然,买来的人那就等于自家的财产了,这可是要跟着赵九福赶考的书童,总不可能大字不识吧。

  倒是青竹激动的很,一开始赵九福说慢慢教他,他还以为是教他如何伺候人,现在才知道还能识字,这在他们村里头就是村长的儿子也是没法子学到的,青竹觉得自己这是掉进了福窝里头,恨不得一天到晚的干活,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被退回去。

  第108章 赶考

  会试又称为春闱,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因为它的考试时间在开年二月,也就是天气还冷尚未还暖的时候,戴河镇距离京城不算太远,若是快马加鞭的话十五天就能到,就算是走的慢一些至多一个半月也能抵达。

  但这是万事顺利的情况下,出门在外总会有各种意外,况且到了地方也得修整,赵九福就打算年前就出发,这样时间也宽裕一些,只可惜不能在家陪着父母过安稳年了。

  老赵家却是从秋天就开始准备儿子出门的行礼,这可不是去新亭府,顶多住个十几天就能回来,赵九福这一去至少也得小半年,他们哪能放心的下。

  这年头出门在外不容易的很,缺了什么东西想买都没地方置办,老陈氏操心儿子的吃喝拉撒,恨不得将家里头的尿壶都给他带上。

  赵九福看的哭笑不得,但也知道这是老人家的一番好意,只是出远门带的东西越多走起来越困难,他们家毕竟不是大户人家,最后只得劝着精简成了一辆马车能装得下的。

  出行这一日,不只是老赵家的人都来了,就是嫁出门的两个女儿,甚至是乡亲们都出现了,其中竟然还有几位城里头的大户和附近的乡绅。

  前者是来送行,后者却是来送程仪的,当初赵九福考中举人之后,家里头办宴这些人就曾上门送礼表示亲近,如今再来也不过是想要讨一个好罢了。

  赵九福并未推辞,这并不是他这边独有的,通常但凡有举人上进赶考,这些人都会送上不轻不重的程仪示好,不图将来能沾光,至少也能卖个好不交恶。

  赵九福中举之后在家一日日的富余起来,与这些人明里暗里的卖好是不无关系的,只说他们家的蜜饯生意不是没有人眼红,却顺风顺水便知道了。

  穷秀才富举人,赵九福也是中举之后才有了真切的体会,秀才若是不会钻营的话想要谋官难,想要出息更难,若不是廪生的话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但是举人不同,不提免税免除劳役的事情,光是身份地位就截然不同,只因为他们若是使使劲的话一地小官不成问题,是实打实的官绅阶级了。

  将所有的随性物品塞进车内,赵九福转身看着爹娘,忽然撩起衣服下摆跪了下来,情真意切的说道:“孩儿不孝,不能常伴爹娘身侧,此去京城必定发愤图强,为爹娘挣得功名。”

  老赵头和老陈氏忙不迭的把孩子扶起来,老赵头难得露出几分不舍,却还是拍着孩子的肩头说道:“阿福,你是个争气的孩子,老赵家都靠你了。”

  老陈氏却含着眼泪说道:“阿福,娘不指望你功成名就,只想你平平安安的,一路上你吃好喝好,千万别为了省钱苦了自己,老四,娘可是把你弟弟交给你了,你见过大世面,可得好好照顾他啊。”

  赵老四自然一口答应下来,拍着胸脯说道:“爹,娘,你们放心吧,有我在亏待不了阿福,到时候阿福掉了一根发丝儿你们尽管找我算账。”

  老陈氏满意了,又看向旁边的青竹,这孩子在老赵家养了一年已经截然不同了,高了一个头不说还白胖了一些,虽然还是长得不好看但至少也不寒碜,现在怕是连他爹娘都要认不出来了:“青竹,出门在外你可得好好照顾少爷,不能由着他性子来。”

  被赵九福教导了一年,青竹的气质也与以前不同了,虽然还是有些木讷沉闷,但好歹是识字并且懂事的,听了这话就说:“老夫人,我都记着呢,不能让少爷看书看到太晚,不能让他图方便喝凉水,不能……”

  赵九福在旁边听的哭笑不得,连忙拦住他的话说道:“娘,你放心吧,我也会好好照顾自己的,您还不放心我吗。”

  说完又对温柔深深一作揖,笑着说道:“四嫂,先借用四哥一段时间,还得辛苦你一个人在家照顾里里外外,弟弟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温柔微微一笑,她一只手牵着赵顺安,曾经眉宇之间的愁思都烟消云散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她整个人看起来越发的温柔,身体也显得丰裕一些,甚至话也多了。

  没有了那种过度谨慎的温柔愈发的和善:“哪里值得说一个谢字,老四是你哥哥,难道做这么点事情还要弟弟感谢不成,他若是照顾不好你尽管回来告状,看我不好好说他。”

  赵老四哈哈一笑,他抱起自家儿子狠狠亲了一口,才笑嘻嘻的说道:“瞧瞧,一个个的都站在你这边,可见我才是那个小可怜。”

  周围的人都听得哈哈大笑起来,只是等赵九福上车离开的那一刻,老陈氏还是忍不住掉了眼泪,被她这么一带几个女眷都忍不住抹起眼睛来,就连邓氏都擦着眼角说道,“阿福这一去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哎……”

  丁氏倒是不伤心,在她看来赵九福能上京赶考是好事儿,他若是能够一举高中当了官才更好,这时候哭哭啼啼的有啥意思,不过妯娌和婆婆都在哭,她也意思意思的擦了擦眼角。

  这次出陈家村是赵老大驾的车,赵九福到了镇上得换车,跟着孙家的车队一起走,两年多之前那场会试孙光宗并未考中,不过他也没回来直接留在了京城孙耀祖那边继续备考。

  虽然隔得远了,但孙光宗与赵九福的音信倒是从未断过,毕竟孙家有商队传信也方便一些,听闻赵九福决定这一次进京赶考之后,孙光宗强烈邀请他跟着孙家的商队一起走。

  赵九福知道跟着孙家走能省去许多麻烦,考虑了一下就没有推辞,这倒不是他占了孙家的便宜,事实上举人在进京赶考的过程中是十分受欢迎的。

  一般来说从戴河镇往京城走一大半都得走水路,但这年头的水路可不是能随便走的,从戴河镇到京城的路上至少有十多个“钞关”,所谓的“钞关”其实就是现代的收费站。

  想想也正常,这年代的水路挖掘可不便宜,大部分都是付出了血汗和无数朝廷银两才造成的,造成之后自然就得从过路的人口商人收税。

  大周朝的税负并不算太重,比如“钞关”上头的税率一般是三十税一,也就是船上如果运了一万两银子的货物,那就是要交税三百多两,在此之外还得另外缴纳一笔路费。

  朝廷是这么规定,但实际上货物的价格是很难界定的,多一些少一些还不是沿路各关的榷使说了算,遇到贪心的船队就得大出血,但是其中却有几个例外在。

  大周朝有规定,来往的船队之中官府的船是不收费的,这种船队一般是进京述职的官员;而来就是太监的船,这种就分不同情况,有京城派出来颁旨的,也有返乡甚至是未净身的储备太监;而第三种就是有进士、举人和秀才的船不收费。

  这般一来,民间的商船就喜欢招呼一些举人秀才上船,一般只是意思意思的收取少量的路费,等到了“钞关”就会把人推出去,“钞关”的官员一看就能免了路费。

  这么一路下来光是省下来的路费就不少,而举人秀才甚至还能拿到一定的功劳费,路上也能免费吃喝,也是相当于互利互惠的事情了。

  虽说看起来这对于举人或者秀才来说是好事儿,但事实上会怎么做的举人秀才并不多,进士就不提了,他们一般都是官员根本不屑于坐民间的商船。

  其中举人上进赶考三年才一次,而秀才基本上是不用出远门的,这年头医疗水平落后,出远门是有风险的事情,谁也不会为了一点功劳费特意跟商队的。

  正是因为如此,孙家的商队十分欢迎赵九福,别说有自家孙少爷的吩咐在,就算没有也会好好的招待他,以免一路上有什么龃龉出岔子。

  赵九福将行李安置好,带着赵老四和青竹上了孙家的马车,他们戴河镇虽然也有河流,但河流的宽度不够并未通船,平时只有那种一两人做的独木舟,自然是不适合走商队的。

  所以孙家商队也是先往新亭府走,等到了新亭府再改换水路坐船,然后一路还得经过好几个码头补给才回到京城附近。

  这段是赵九福走过好几次的路,自然也十分熟悉,唯一让他觉得意外的是大槐村的位置居然又有了一个村庄,看起来还十分繁荣的样子。

  找来商队的人一问,赵九福才知道原来在大槐村的人都离开之后,这边的村庄和屋子都荒废下来,后头几年山东那边遭了灾有流民过来,大部分流民都在朝廷赈灾之后回去了,但滞留下来的就被安置在这个地方。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原来的大槐村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村落,虽然都是天南地北来的人,聚集在一起之后村子的日子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

  在靠近官道的地方,还有人开了一个小小的茶寮,茶寮的位置十分不错,距离新亭府还有小半日的车程,赵九福他们路过的时候也忍不住进去喝了一杯茶解解渴缓缓脚。

  第109章 赶考(二)

  终于踏上商船的时候已经是赵九福离家四日之后,他的行礼早就被孙家的下人送进船舱,三人只顾着自己上船就是。

  站在商船的甲板上,赵九福饶有兴致的往下看,在他的角度可以清晰的看见古代码头忙碌的场景,不断有人朝孙家船只背上货物来。

  新亭府的码头其实并不算繁华,但赵九福这还是第一次过来,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

  赵老四见他看的有兴致,在旁边介绍道:“咱们新亭府的渡口不算大,但是来往的船只也不少,当初你四哥我离家在外,还曾在这一块做过活儿。”

  赵九福听了心中好奇,追问道:“哦,四哥当年还在这里做过吗?”

  赵老四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新亭府码头的活儿基本都是虎头帮的人在管,外来的人想要在码头接活儿都得先去拜码头,私底下要是敢接生意的话会被教训。”

  “虎头帮?漕帮?”赵九福奇怪的提了一句,听闻前朝末年的时候朝廷无力,漕运基本都控制在几个大型漕帮的手中,这些帮派唯利是图,与朝廷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但是大周开朝之后,皇帝对水运和陆运都十分重视,向来不许民间帮派插手,所以一听闻虎头帮的大名赵九福才觉得奇怪。

  赵老四一听就知道他误会了,解释道:“不是那种漕帮,虎头帮听着霸气,其实就是新亭府这边的一个大商户,跟朝廷的关系十分好,所以才能把控住码头上大部分苦力生意,说到底其实也就是做一个中间人,大家伙儿卖他一个面子而已。”

  赵九福大致听明白了,若说以前的漕帮是饿狼,那么现在的虎头帮不过是朝廷养着的家犬,根本不能与之相比,甚至有可能是朝廷故意扶植出来的势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