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明长歌 > 第二十章 使者 (下)

大明长歌 第二十章 使者 (下)

作者:酒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9:21:43 来源:免费小说

  第二十章 使者 (下)

  刹那间,整个议事厅内,冰火两重天。

  几乎所有文职官员,和所有从江浙抽调而来的南方武将,都热烈响应。恨不得立刻杀到朝鲜去,将所有倭寇,一夜之间全部消灭干净。而原本就隶属于辽东一脉将领,却全都选择了沉默不作声。

  经略宋应昌政斗手段强悍 ,斗走了死太监张诚之后,立刻将矛头转向了提督李如松。而后者为了拿到对麾下将士的绝对掌控权,也一改先前忍,开始针锋相对。这节骨眼上,南方来的武将可以站队,辽东本地的将领却不能。南方来的将领们打完了仗可以拍屁股就走,辽东本地将领们,今后却还要在李如松的帐下效力,谁也保证不了对方会不会对自己令眼相看。

  “坏了,上了姓宋的这老家伙的当了。他根本不是想听此战的经过,而是借机夺取平倭之战的指挥权!” 已经走到门口的顾君恩身体打了个踉跄,差点儿一头栽倒于地。

  然而,无论心里再后悔,他也无法再掉头而回。更无法将先前说过的话,换成相反的方向再说一遍。所以 ,只能强撑着将身体站稳,继续迈步走得更远。

  走得远了 ,就能暂时听不见中军议事堂内的喧嚣。走得远了,就避免了两大之间做小的尴尬。忽然间,顾君恩又开始羡慕李彤。后者当初主动请缨渡江查验敌军虚实,表面看似危险,事实上,是何等的明智?!倭寇再狡诈,也只能在正面与大伙相对。而辽东这边,却时时刻刻要提防来自背后的“冷箭”!

  “提督,你意下如何?” 宋应昌“偷袭”得手,立刻再接再厉,将目光迅速转向李如松,笑着发问,“皇上在圣旨里,可是已经催了两回。先前提督认为敌情不明,大军不可轻动。而眼下,选锋营左部已经查明倭寇主力都退到了平壤,留在咸境道的,只剩区区一路。你我若是再不有所动作,恐怕圣上那里,很难有所交代!”

  “经略所言极是!” 出乎所有人意料,先前一直与宋应昌意见相左的李如松,居然笑着点头,“先前李某之所以不敢轻易派大军渡江作战,与经略同样,是因为粮草辎重储备不足,担心与倭寇开战之后,各项供应难以为继。另外么 ,便是因为敌情不明,不敢重蹈郝巡抚的覆辙。如今,粮草储备已经足够支撑半年以上,也探明了平壤以北敌军兵力空虚,我军当然要尽快过江,以免错过战机!”

  “嗯——” 没想到与自己斗了一个多月的李如松,忽然变得如此好说话,宋应昌预先准备好的一肚子说辞,立刻全都浪费在了自家肚子里。借着长吟声努力调整了一下心态后,才又笑着补充,“那就 有劳提督按照先前所议方略,带领大军梯次过江,先取了……”

  “不必,有道是,兵无定势,水无常形!” 李如松用力摆了下手,笑着打断,“先前你我所争论未定的方略,全都以倭寇会在平安、咸境两道屯留重兵为设想,而此刻既然已经知道倭寇只留了九路大军中的一路,并且主要集中于朝鲜东海岸,我军就该随机应变,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攻取沿途那些毫无价值的弹丸之地上!”

  “若是沿途各城倭寇杀出了,断我大军后路,岂不是危险?!” 宋应昌大急,皱着眉头高声提醒。

  “可派勇将灭之!” 李如松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选锋营左部以区区数百壮士,尚能挡住两万倭寇。李某就不信,我军之中,找不出第二个李子丹!”

  这句话,说得极为霸气,顿时,就将所有武将的劲头都调动了起来。而经略宋应昌,即便再不愿意,也无法当着所有将领的面儿,说他们都远不如一个刚刚领兵不到四个月的新晋游击。因此,只能憋着一肚子气,干笑着点头,“提督此言倒也没错,我军宿将云集,即便只分出部分兵马去看守后路,也能打得倭寇丢盔卸甲。只不过……”

  “没什么只不过的,审时度势,就这么简单!” 李如松又用力挥了下手臂,再度高声打断,“经略当初拒绝张监军冒险出兵的动议,乃是由于时机不合。在张监军走后,李某只所以迟迟不愿意如经略所期,立刻率部渡江,同样是由于时机不合。眼下既然时机已到,就无需再瞻前顾后。兵贵神速,弟兄们用今明两天时间做准备,后天一早,大军就可以出发!”

  “嗯哼,嗯哼,嗯哼!” 宋应昌被憋得大声咳嗽,脸色也瞬间涨得得一片通红。

  先前他跟太监张诚两个针锋相对,理由就是明军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出征的时机未到。而在张诚被调回北京之后,他就迅速改弦易辙,积极求战。而先前从不表态的李如松,反倒一再要求谨慎。

  作为一名知兵且学富五车的大明文官,宋应昌理所当然地认为天下武将无论官职大小,都理应在文官的指挥下冲锋陷阵。而提督李如松,却坚持要求所有兵马都归自己调遣,文官只负责统计战果,并且在后方为前线输送粮草辎重。

  所以,今天在听取顾君恩报捷之时,宋应昌才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任由袁黄与对方一吹一捧,肆意发挥。在顾君恩下去休息之后,他就又立刻顺水推舟,主张大军尽快过江。

  如果李如松依旧坚持要跟他对着干,他就有足够的借口,上表弹劾此人,并且要求朝廷做出裁决,平倭之战,尽归他这个经略掌控。而如果李如松接受了他的主张,他就可以顺势调兵遣将,造成提督也受经略指挥的事实 。

  只是,他万万没有料到,李如松竟然以退为进,先欣然对他的主张表示了赞同,随即,就对具体出兵方略发起了质疑。并且搬出他先前对付张诚那句“时机未到”来,提醒他,不要总是出尔反尔。

  “提督,虽然说兵贵神速,但两天时间准备,是不是过于仓促了些?” 终究同气连枝,兵部职方主事袁黄,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宋应昌被一个武夫怼得说不出话来,主动站出来,替对方帮腔,“并且提督连出兵的具体路线和作战次序,都不与经略相商,万一您率军渡江之后,朝廷派遣使者来询问战况,经略这边,该如何向皇上汇报?!”

  “简单!” 李如松为了达到统一指挥权,避免令出多门的目的,连宋应昌这个经略都敢应付,更甭提一个职方司主事。大手一摆,迅速给出答案,“本提督每至一地,就会派遣亲兵飞马回来,向经略传讯。如此,大军去了哪里,经略必然会了如指掌。无论是谁问起来,都能应对自如!”

  “这……” 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不通军务,顿时就找不到更多的借口。

  赞画姚贵见状,赶紧上前接应,“提督恕罪,非姚某多嘴。南兵畏寒且不善骑马,如果连个简单的方略都不预先做出,万一他们途中没有跟上提督的脚步……”

  “你家经略刚才曾经说过,一个月之内,平壤城下见!” 李如松迅速将头转向他,目光如电,“他们如果跟不上大军脚步,尽管继续沿着官道向南走就是了。看到了平壤城,自然就追上了本提督!”

  说罢,也不看姚贵紫黑的脸色,将目光又迅速转回宋应昌,“经略若是舍不得南兵受苦,也罢,可以将他们作为第二路。李某后日一早,带着辽东子弟先行过江。待李某将通往平壤的道路趟平之后,他们再慢慢从后面跟上来!反正从这里到平壤,沿途也没有什么高城大池。遇到倭寇,李某亲自带着骑兵冲阵便是。”

  “提督不可,我等自当努力整顿麾下弟兄,与提督同行,万万不敢拖了大军后腿!” 众南方抽调而来的将领人人脸上变色,赶紧拱起手,大声向李如松表态。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在宋应昌与李如松两个人“斗法”之时,都站在了宋应昌那边。却心里头都知道轻重,谁也没胆子因为接受的宋应昌的拉拢,就故意不跟大军一道行动。

  那样做的话,如果李如松始终毫发无伤还好,有宋应昌照顾,谁都无法治他们消极避战之罪。可万一李如松在跟倭寇交手之时受了伤或者不幸醉卧沙场,朝廷追究下来,所有责任,可就全得他们来承担!

  “经略,你意下如何?” 这回,轮到李如松出招了。将目光迅速转向宋应昌,用先前对方同样的语气发问。

  “既然众将都说来得及,老夫自然乐见其成!” 经略宋应昌想了想,疲惫地点头。“只是提督且不可过于急于求成,选锋营在岗子寨之胜,其实非常侥幸。提督身负皇上厚望,万一吃了败仗,哪怕只是小挫,也会令朝野震动,进而影响朝廷日后的决断!”

  “李某晓得,经略放心,李某既然决定带兵渡江 ,所有后果,自然独自承担!” 见宋应昌终于让步,李如松也不为己甚,主动表态,纵使不幸吃了败仗,也绝不向对方推卸责任。

  经略宋应昌听了,心中除了羞恼之外,凭空又多出几分忧虑。恼的是,自己今天急于求成,反倒让对方图谋得逞,大权独揽。忧的则是,李如松表面上对谁都客客气气,骨子里却骄傲异常,自己这个经略的提议,他都不愿意听取分毫。出兵之后,其他人更甭想能够左右他的决定。

  而万一李如松哪天热血上头,轻敌冒进,身边众将又没人拦阻得住,未免就会被倭寇所乘。朝堂中,原本就有很多重臣反对出兵援救朝鲜,若是听说李如松也吃了败仗,整个平倭之战,极有可能就半途而废!

  “经略还有什么指教没有,若是没有,李某可就要带着弟兄们去准备出兵事宜了?” 正愁得肠子打结之时,耳畔却又传来了李如松的声音,隐约带着几分得意。

  “提督尽管去,诸位将军也尽管去。后日一早,本经略会亲自到鸭绿江畔,为诸位壮行!” 宋应昌心中的担忧,迅速又被愤怒取代,抬起头,大声向所有人回应。

  众将领答应一声,纷纷告退出门。众文官虽然愤愤不平,却也都不愿意在这当口,留下来给宋经略添堵。眼看着中军议事堂变得空空荡荡,宋应昌忽然歪了下头,朝着一根柱子侧后方没好气地询问,“袁主事,你迟迟不肯离开,可是有什么话,要当面指点老夫?!”

  “不敢!” 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笑着从柱子后走了出来,郑重向宋应昌拱手,“时祥兄何必如此生气,那李如松想要独揽兵权,让他独揽便是!总归您是备倭经略,他再专横跋扈,也不能绕过您去,单独向朝廷请功!”

  “老夫所争的,哪里是什么兵权?!” 宋应昌老脸一红,随即气得胡须乱抖,“老夫是担心他因为屡战屡胜,生了轻敌之心。庆远你又不是不知道,朝廷里边如今乱成何等模样?!原本决定出兵就很勉强,万一连李如松这等悍将也吃了败仗……”

  “未料胜,先料败,时祥兄果然知兵!怪不得被皇上寄予厚望,更怪不得朝中诸君斗得那么厉害,却对时祥兄出任辽东经略一事,毫无异议。” 袁黄也不着急,只管笑呵呵地拍宋应昌马屁。直到看见对方又将眼睛瞪了起来,才收起笑容,快速补充,“既然时祥兄担心李如松吃败仗,就未雨绸缪便是。总好过坐在这里生闷气!”

  “说得好听,连南兵都被他带走了,老夫拿什么去未雨绸缪?!” 宋应昌狠狠瞪了袁黄一眼,没好气地数落。

  “大明乃万乘之国,得折损多少兵马,才会真正伤筋动骨?而两国交战,胜负却不仅仅取决于沙场!” 袁黄一改先前对着顾君恩时的迷糊模样,说出来的话,句句清醒无比。

  “伤筋动骨倒不至于,但终究有损于大明天威。”仿佛已经看到了李如松吃败仗一般,宋应昌叹息着摇头。“至于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沙场的道理,老夫当然知晓。可巧妇终究难为无米之炊!”

  “时祥兄,莫非忘记了,岗子寨那边,还要两个新晋的游!” 袁黄摇了摇头 ,笑呵呵地提醒。

  “他们!” 宋应昌的眼神顿时一亮,旋即又快速黯淡,“你莫非真的以为,他们带着区区几百兵马 ,就能击败倭寇两万大军?真实倭寇数量 ,能有他们说的三成,老夫就心满意足了!这大明军中,虚报战功乃是惯例,老夫先前只是为了鼓舞士气,才故意没有戳破而已!”

  “至少胜利做不得假,倭寇的人头也做不了假!” 袁黄丝毫不觉得气馁,笑了笑,大声强调。“此外,他们两个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李如松总不能立刻就逼着他们再去厮杀。而如果经略将他们调回来补充 兵马,关键时刻将选锋营派出去,也许就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嗯 ……” 宋应昌听得意动,沉吟了片刻,却又轻轻摇头,“他们两个,跟李如梓相交莫逆。纵使不做李如松的嫡系,也很难全心全意为老夫所用。先前太监张诚逼着他们站队,他们就干脆利落地选择一走了之。老夫何必再试一次,再惹一次笑话?!还是罢了,免得让人嘲笑老夫,连两个读书的晚辈都容不下!”

  “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经略可还记,当初为了拖延时间,兵部特地派出的那个假使者 ?” 袁黄又笑了笑,脸上忽然写满了诡秘。

  “假使者?” 宋应昌被问得满头雾水,本能地反问。随即,眼前忽然一片雪亮,“你说的,你说的是哪个故意派去平壤送死的商贩,叫,叫什么沈,沈……”

  “沈惟敬!” 袁黄接过话头,大声强调,“他现在可不是什么商贩,而是弄假成真,变成了我大明堂堂正正的使臣。官拜水师游击!宋兄想要在沙场之外,另有建树,眼下便要着落在他身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