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明长歌 > 第二十一章 骗子 (上)

大明长歌 第二十一章 骗子 (上)

作者:酒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9:21:43 来源:免费小说

  第二十一章 骗子 (上)

  “糊涂!” 宋应昌闻听,不喜反怒,手拍桌案大声咆哮,“糊涂透顶,官爵乃朝廷公器,岂可轻易授予贩夫?!当初朝廷忙于平息孛拜之变,无暇东顾,石尚书以那姓沈的冒充使者,去拖延倭寇脚步,还可以辩称是效仿玄高犒师。如今我大军已经渡江在即,姓沈的却毫无建树,还授予其游击之职,岂不是画蛇添足?!此事不被东征将士知晓尚好,若是被东征将士得知,他们舍生忘死为国而战,居然还比不上一介商贩动动嘴皮,将置军心于何地?置士气与何地?!”

  也不怪他生这么大的气,虽然没记全沈惟敬的名字,对于此人来历,他却知道得一清二楚。此人乃是兵部尚书石星的乡党,因为常年参与海上走私而学会了倭语,并且在其故乡攒下了偌大的家业。倭寇大举入朝,朝鲜兵败如山倒,哭哭啼啼向大明求援,而大明在北方的可战之兵,都忙着追随李如松征剿孛拜。兵部尚书石星无奈之下,才给自己的这位老乡沈惟敬临时委任了一个芝麻大小的官职,要求他代表自己去跟向倭寇表明态度,如果不立刻停止对朝鲜的吞并,大明天朝一定会予以严惩。

  当时朝堂之上,凡是还没老糊涂的人,无论主战还是主和,都不看好兵部尚书石星的这一“奇招”。大伙儿都知道,那倭虏既然以倾国知兵进攻朝鲜,就不可能被几句大话给吓退。但鉴于当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也只能勉强同意让石星放手一试。

  而后来又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证明了 ,兵部尚书石星派遣使者斥退倭寇的想法,属于异想天开。倭寇接到沈惟敬的警告之后,虽然对他本人客客气气,却丝毫没放缓对朝鲜的进攻。直到前锋抵达了鸭绿江南岸,无限接近于大明领土,才施施然停住了脚步。

  所以,宋应昌一直以为,沈惟敬铩羽而归之后,就会被直接剥夺了官职,打发回家。却万万没有想到,此人在兵部尚书石星的支持下,竟然摇身一变,直接变成了大明朝廷的正式使者,并且还拥有了一个正式的游击身份!

  “时祥兄,时祥兄,何必这么大火气!”见宋应昌脸色都被气得发了黑,身体也不受控制地颤抖,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赶紧拱起手来,大声开解,“不过是一个游击将军,方便他在倭寇面前说话而已,又没有真的让他领兵?!先前朝廷破格提拔李彤和张维善两个做游击将军,也没见你……”

  他不劝还好,一劝之下,宋应昌心头的怒火更加控制不住,拍打的桌案,高声断喝,“呸,一派胡言!不过是一个游击将军,我朝总计才多少游击将军?寻常士卒,少壮应募,直至白发苍苍,有几个能做到游击将军?!至于李子丹与张守义,姓沈的一介贩夫,怎么能跟大明国子监贡生相比?!我朝功名,何时变得轻贱如斯?!”

  “这……” 袁黄胆子再大,也没勇气将大明国子监贡生与商贩同列,顿时,一肚子的说辞都憋回了嗓子里。

  备倭经略宋应昌见他无言以对,也不再多说废话。立刻命人取来笔墨,准备亲自上书,请求朝廷收回对沈惟敬的任命。

  也不怪他固执,诚然,游击将军这个职位,与他这个大明右都御史比起来,只能算芝麻绿豆。可寻常武夫要想爬上游击之位,至少得在军中苦战十年以上,并且屡屡立下战功。最典型的就是先前奉命赶回来报捷的顾君恩,有着辽东李氏为靠山,从十六七岁就在阵前厮杀,一直杀到将近三十岁,才勉强爬上了守备之职,距离游击依旧差着一大级。

  像李彤和张维善两个这种,则完全是特例中的特例。首先,二人原本就是贡生,只要熬到毕业,就可以授予八品甚至七品文职。其次,二人投笔从戎之后,四个多月来,冲锋陷阵,从不落后,功劳的确显赫。再次,二人虽属于旁支,背后却终究站着英国公府和临淮侯府,轻易不会有人贪墨他的功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二人运气爆棚,居然被当朝皇帝记住了名姓,屡次亲自过问,这种情况下,兵部如果还连两个游击职位都舍不得给,等同于直接说万历皇帝有眼无珠!

  而沈惟敬被授予游击将军职位,又凭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跟兵部尚书石星是乡党,并且会几句倭语?此人若也像李彤和张维善两人那般,以贡生身份投笔从戎,也说得过去,朝廷好歹还可以说是千金买马骨。偏偏此人又是个不入流的商人,还是商人里头最不干净的那种海商!朝廷在用人之际,对他以往通倭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经是开恩,岂能在他寸功为立的情况下,就让他爬到百战余生的勇士头顶上?!(注1:明代中后期虽然已经部分开了海禁,但为了惩罚日本政府纵容倭寇,依旧不准许商人跟日本往来。所以宋应昌心中,做倭国生意的海商最贱。)

  对于大明朝的文官来说,写一份文笔通畅,且义正辞严的折子,乃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只用了不到一刻钟,宋应昌就将奏折书写完毕。低下头,强忍怒气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信没有任何错字,也没用错典故,便又派亲兵将赞画姚贵喊了进来,命令此人亲自带着自己刚刚写好的奏折赶赴北京!

  “不可,万万不可!” 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大急,再也不敢继续保持沉默,快步上前,一把按住刚刚晾干的奏折,“时祥兄,慎重!你要弹劾沈惟敬,什么时候不能弹劾?此刻他身在平壤,正为我大明舌战群雄,你这一道折子上去,多少人的心血都要前功尽弃?!”

  “怎么,你还真相信,没有大军压境,光凭着一个贩夫的口空白牙,就能吓退数十万倭奴?!” 宋应昌心中陡然升起一股警兆,迅速抬起头,目光犀利如刀。

  先前袁黄借着打压李如松气焰和未雨绸缪两大由头,向他推荐沈惟敬,已经让他感觉非常困惑。如今又不顾身份,力阻他弹劾此僚,更是让他心中疑窦丛生。这姓袁的,跟姓沈的到底是何种关系?为何一而再,再而三替其出头?

  按理说 ,大明朝文人,最看不起的就是商贩,巴不得距离那些满身铜臭的家伙越远越好。而袁黄作为清流名宿,道德君子,为何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时祥兄,时祥兄勿怪!” 被宋应昌看得心里发虚,袁黄讪讪地收回压在奏折上的手,笑着解释:“小弟毕竟是兵部职方司主事,而沈惟敬两番出使,都是石尚书在力主。他在平壤,无论能不能说得倭寇罢兵,都不耽误大军渡江。而万一倭寇因为他的到来,误会我军开春之前不会南下,李提督那边也会打得轻松许多!”

  “哼!” 宋应昌不肯相信他的解释,撇着嘴大声冷哼,“本经略虽然与李提督不睦,却从未怀疑过他的本事。除非他轻敌冒进,否则,倭寇想堂堂正正地挡住他的兵锋,简直是白日做梦!”

  “但终究能让我朝将士少损失一些!” 袁黄一个理由说不通,立刻换上下一个,“况且只要我军打到朝鲜城下,倭寇必然知道沈惟敬与他们会面,只是为麻痹他们,给大军争取主动。届时,不劳时祥兄弹劾,倭寇也会杀了他。”

  这个理由,倒又几处颇令宋应昌动心。眉头虽然依旧紧锁,目光却渐渐变得柔和。

  袁黄立刻将宋应昌的态度变化看在了眼里,迅速给出了第三个理由,“况且石尚书因为坚决主张派兵援助朝鲜,已经遭到了许多同僚的弹劾。时祥兄这道折子递上去,能不能让朝廷收回沈惟敬的官职不说,却足以给予石尚书最后一击。而石尚书若是被迫告老,东征必然会无疾而终。非但将士们的性命被白白浪费,我朝威名,也会因此一落千丈。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结果,想必也非时祥兄的初衷!”

  这个理由,比先前的理由,更加充分,不由得宋应昌皱着眉头深思,“嗯——”

  “第四,也是在下刚才为何提起沈惟敬的缘由。在下也知道,光凭着空口白牙,劝不走倭寇。可若是李提督连番大胜,令倭寇人心惶惶,沈惟敬的空口白牙,恐怕就未必没有任何作用!” 不愧为清流翘楚,袁黄口才绝对一等一。接着先前的话头,继续侃侃而谈,“而哪怕他只说动了九路倭军中的一路退兵,也等同于对倭寇釜底抽薪!朝廷从头到尾,所付出的,不过是一个游击将军的空白告身,所收获的,却是无数种希望和可能!时祥兄又何必胶柱鼓瑟,非得盯住沈惟敬的出身不放?!”

  “就凭他?” 宋应昌无法否认袁黄的话有道理,冷笑着撇嘴。

  “时祥兄最多再等上两三个月,就可看到结果。若是届时此人依旧寸功未立,又没死在倭寇之手,想要剥夺他的官职,不过是时祥兄一句话的事情。甚至都可以先剥夺了,再上报朝廷,何必非得赶在现在,还如此大动干戈?!” 袁黄抬起头,与他四目相对,浑身上下,每个毛孔仿佛都写着“坦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