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七十四章 最后的操作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七十四章 最后的操作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一秒记住【】,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你觉得怎么样?”我看完后,刘大哥这样问我。

“第一次看到这么系统的。”我感叹到:“原来,对于临终的效果手段及原因,有这么一套复杂的理论,这是原来没想到的。”

在汉传佛教中,有一种临终忆念阿弥陀佛的办法,这种办法历史久远,操作简便。但是,实行起来,却非常困难。我也曾听说,前几年,一个福建的老太太,四十岁守寡开始念佛号,坚持了四十几年,到她临终火化后,捡到许多舍利子。但是,这样的故事,却并不多。

我想,道理都是一样的,不管内地与藏地,临终时忆念上师或者阿弥陀佛,都是佛法的基本原理:心即是佛。当你的心完全趣向佛道,你往生也就有了把握。但是,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就像是上师让你坐禅时什么也不想,你做得到吗?

那么为什么藏地这个法门如此流行,并且听说过如此之多临终成就的事例呢?大概与原理明白、操作方式细致有关。原来汉地佛教,净土宗兴起,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高僧慧远法师,感叹末世道阻且长,此生成就,必须借用佛菩萨的力量,用心念让佛菩萨在临终时接引,以契合佛菩萨的自愿。这样,以念佛为主的净土法门才开始兴起。

至今,它仍然是汉地佛教中最大的宗派,因其操作简便而受人欢迎。但是,正因为过于简便,让人却无法抵达核心。这就像一个师傅教你开车,只说:这好办,只要点火加油就行了。

而藏传佛教却细致得多,要让你点火后松手刹、踩离合、挂档、松离合、加油,再开车,甚至把看后视镜和打转向灯都教给你,一步步训练,一步步熟悉,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基础扎实得多。

“其实,你看到这一部分,还只是初步的”刘大哥说到:“那些只是观念上的准备。如果要真正做到操作准确细致,还有许多窍门。当然,这对于汉传佛教来说,很少听说过。但对于藏传佛教,这些已经算是共法了。如果你有耐心,仔细往下看,会有更多的体会。”

他又开始吊我的胃口了,尽管我刚吃完饭,但总觉得精神上有些饥饿,跑步上楼,大礼拜,然后打坐看书。

这真是一段透露出操作手册意味的临终指南,给人一种非常可靠的感觉。上师从不说废话,直接切入主题。

近期众多弟子有疑问:“上师,都说临终的时候非常重要。若修善尚未圆满者临终之时起了恶念,会随顺恶念堕落,这是真实的吗?”

我们需要知道,在众多教言之中,把整个修行过程称之为迁转;将临终断气的时刻称之为圆满。如何理解呢?何谓迁转、圆满迁转指什么呢?比如我们生前所做一切善法的力量,都是使我们逐渐趋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称之为迁转。

临终断气的一刹那则立为圆满。比如,我们在座的弟子们,从初次进入佛门至今已经创造过很多善法,如口诵心咒、经文,身做礼拜、经行,以及打坐修行等等,这些共同善法我们都立为迁转。临终的一刹那,则为圆满。

善恶往生取决于圆满。因为一切众生在临终时神识会增加七倍,若生前修行的力量很强大,一定有成佛的机会。

但若生前仅仅依靠身口造作,未能调心降伏烦恼,即便创造了很多善法,但由于力量并不强大的原因,在临终的一刹那,还是可能起现诸多贪嗔痴烦恼而漂泊恶趣。

比如,有些弟子可能念诵过很多心咒、做过很多礼拜,乃至上供下施也都做了不少,都觉得自己迁转的力量应该很强才对。在此,我们并不排斥身语所做一切没有功德,但是现前若不依靠成熟口诀法、上师瑜伽导修等调伏内心,仅仅凭借往昔的这种力量,临终当下能在内心起现很好的觉受还不太现实。

临终之时会起现诸多痛苦,由于生前修行不精进,对无常没有很好的认识,此时若产生贪嗔痴烦恼,决定会随烦恼而堕入三恶趣。至于在恶趣受苦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迁转。

若往昔迁转的力量很强大,临终圆满之时起一个恶念,当下堕入地狱是决定性的,但由于迁转的力量,在地狱当中呆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时时刻刻修行。

即便是一位净土的修行者,在修行中也要求做到一心不乱——祈祷阿弥陀佛之时,时时刻刻都在内心与阿弥陀佛的形相分不开的状态之中;念诵之时,时时刻刻都在口中念诵的咒语与内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倘若做不到,临终之时若产生一个恶念,跟随此念必堕三恶趣之中。

所以,迁转和圆满若不能做到均为善法,很难保证未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反之,若迁转为恶,临终之时却起善念,也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往昔不懂的人可能会这样讲解:临时虽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由于往昔迁转是恶的原因,还要从西方极乐世界往下堕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当时我也不是很懂,但我想若往生还会堕落的话,难道阿弥陀佛也有堕入地狱的显现?这不大现实。后面我就问上师,上师说:“当然不是这样的。阿弥陀佛乃见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的当下,已经消尽前世迁转的一切业障,并且在听闻阿弥陀佛教法之时,依靠这种力量可以消尽一切烦恼。在化身五方佛刹土当中修持五百年之后可以即身成佛。”

因此,临终断最后一口气——圆满的时刻很关键!很关键!这些道理了解一些挺好的,虽然立为理论,也很有意义。

他已经讲到净土法门,说明,这二者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可见,藏传佛教称为大乘,不是没有道理。接下来,他讲了如何在平时精进努力的方法。

长期精进修法方有把握“圆满”为善。我想在座的有些弟子会觉得,我现前打坐的时候也有一点点感受,临终的时候若能在这个感受当中的话,可能有成就的把握。

但现前反过来问的是,在临终的时候,你怎么有把握能在这个感受中从人间消失、断下最后一口气呢?尤其在临终之时,外隐没次第五根断绝、四大融入四大的时候有众多痛苦,若今生没有对世间一切万物认识通彻,修行中没有很好的经验,这时会想到很多很多事情,比如家里的这些人该怎么办?我剩下的这些东西该怎么办?会不会过两天有人拿走去享用等等。

所以临终的时候不是那么好受的。为了迁转和圆满均形成善法,就要长时间修法。这些道理无论在座上、座下都需要长时间观待,甚至睡眠之中也要如是观想。若能做到这一点,临终时一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昔我一直赞叹着一位老和尚。当他病情很严重、快要断气、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快要听不见的时候,我在他耳边说:“不论死还是生,在观想上师和依上师所授窍诀中行持,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他回答说,从他病情严重开始,上师就在他的身边,上师所讲授的一切教言比往昔还更清明。

那时候我就晓得,这位老和尚活在世上是佛,从人间消失也是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现前必须要精进修法,否则临终之时很难把握这个机会。

我们在座的弟子们,家乡可能有众多老年人,由于四大衰弱、往昔与佛法接触很少的缘故,听不懂很多道理,也不知道很多名词的含义。这时候该如何修行呢?就要根据他的根机来**,比如讲解如何祈祷阿弥陀佛,如何修行强制往生法,如何念诵阿弥陀佛心咒,如何观想阿弥陀佛等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他时时刻刻都在修行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圆满是善。

上师开始自问自答,他问到:临终之时如何修行?

接下来是他的回答:我们已经知道圆满的时刻很关键,很重要,那么临终之时应该如何行持呢?在破瓦法当中讲解,临终之时,如果能做得到,就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供养给三宝;若做不到的话,比如在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下,就要意念自己所有的一切财物都要供养三宝。如是观想,我们就不会去贪执这些东西,目的是为了在圆满一刹那当中断绝贪嗔痴一切烦恼,形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力量。这些道理都必须要了解。

我们讲解这些道理的目的在于何处呢?就是要我们珍惜时间,精进修法。我等在座弟子等两天都必然要面对世上最大的痛苦——临终,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

为了在面对临终之时不遭受痛苦,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要记住,精进修法就是最好的准备!也是对得起自己的唯一方法。

讲定义不如打比方,说套路不如说例子,上师开始结合实际了,他说到:临终时的放松坦然取决于平时的修法。我们说到迁转和圆满的重要性。对一位弥留的人而言,修行圆满的这一瞬间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人在死亡之后短短的时间当中,身体就变得十分僵硬,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他在临终的时候,内心可能还是有些紧张。就如同我们无论何时,只要心里有一点紧张,身体就不由自主地紧一般,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身体有病的人经常觉得晚上会睡不好觉呢?因为当身体有病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无法放松,因此身体就会开始不由自主地紧。而身体一旦开始紧张,也就无法再轻松地进入睡眠之中,因此病人的睡眠质量决定不会很好。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当自己身体非常不好的时候,虽然心里头没有刻意去想,现在自己的身体有多么多么不好,但是自己的身体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紧张的状态。因此晚上睡觉的时候,可能就会有点紧。即便已经进入睡眠之中,但睡眠质量也不会很高。

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似乎没有感觉到睡觉起到了休息的作用,反而还会觉得好像自己整个晚上都在劳动一样地疲劳。这都是由于心理紧张的缘故所致。而我们现前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临终这一瞬间能达到了脱生死,自在圆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记得以前我在亚青寺遇到过一位老和尚,当他病重的时候,我就对他说:“此时你应该要记住的是上师。”他说,当他病情开始严重的时候,他就已经观想到上师亲自降临在他的身边。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中就不再有一点点的恐惧和痛苦,甚至觉得比平常还要喜悦。当一个即将要从人间消失的人口中说出这么一句话,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有多么自在。

所以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平常就应该多用功,多下一些功夫去修行,不要将解脱寄希望于临终时能瞬间圆满,平时如果不认真修法,此时是否能够圆满就很难所言了。

下面,上师仔细分析讲解了死亡的过程。我不是学医的,不知道他所说的,与医学上的实践是否相违背。但,根据日常的经验,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次序。上师给这个渐渐死亡的过程,叫做临终隐没次第。

此临终隐没次第,总说虽有粗细二十五种等之多,但为易于掌握而摄为五根、四大、明增得三种隐没次第。

以下讲解五根、四大和明增得三种隐没次第是如何呈现的。一旦这些征象起现,就说明死亡将近了。

五根断除、四大分解称之为外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为内隐没次第。由于现代医学几乎完全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所以站在西医学的角度,呈现外隐没次第,就代表一个人的死亡。但从佛教的角度而言,此时神识尚未离体,内隐没次第还没有完全消失,并不代表真正的死亡。

五根隐没次第:眼等五根隐没次第时,如眼看色法模糊不清;有些患者患病很长时间后,弥留之际即便最亲近的人去探望,也无法认出他是谁。这是因为眼根已经开始断除,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修行者在自己眼根开始隐没,眼睛开始看不见的时候,应马上打卦念经,看是否还有寿命可以补续。如果有,应尽量补上;如果没有,就应该开始修具三想颇瓦法。

上师在最后,总会说出此时临终之人的感受,好像他亲身经历过一般,这让我很是新奇。

“耳仅闻嗡嗡之声,以此类推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体所触等均无平日般清明。”

耳根开始断除时,无论谁和你说话,都只能听到嗡嗡声。比如弥留之人,无论旁人在他耳边说什么,他都只能看着你,似乎完全没听进去一般。不是他听不进去,而是当时他只能听到嗡嗡声,却听不清你在说什么。此时耳根已经开始断了。

以此类推,鼻子逐渐闻不到任何香臭,舌头也无法品味任何味道。我第一次到亚青寺时跟随的一个老和尚,春天患上很严重的风湿病,后面虽然缓解了一些,但也已经站不起来了。在示现圆寂之前,我天天给他做一些很软的饭。刚开始他还能品味一些味道,后面就品不出任何味道了,说明他的舌根已经开始断了。

身体所触无平日般清明,就是在身体被碰触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而且身体变得越来越冷。

“五根识消失时,为最后之隐没次第,此时为作印证或度之最佳时刻。”

在呼吸停止的这一瞬间,亡者身体还未完全变冷,是念诵颇瓦法度亡灵的最佳时机。尤其度亡灵者,若往昔已呈现颇瓦法成就的征象,此时为亡者作颇瓦法度,意义非常广大,即便不能令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闭塞三恶趣。

“于此之后,四大清浊分离,清则向内收敛,如肉界融入地大时,身体出现如堕入坑中或被山压般之沉重感。”

人在临终时会不停要求身边的人,能否把枕头垫高一点。即便已经放了两个枕头,他可能还是觉得不够,希望更高一点。因为这时总感觉脚比头高,即便站起来,还是会感觉头在下面。有些甚至有一种身体被山压住的感觉,他会不停要求他人把被子拿掉一些,或者把衣服拿掉一些。但即便全都拿掉,还是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四大分解时肉界融入地大时的感觉。

“随后血界融入水大时,流出口水或鼻涕等;暖界融入火大时,口鼻全然干燥,舌头紧贴颚边,体温从边缘向内收敛。”

口水和鼻涕完全不受控制地流下,这是血界融入水大时的表现。相信在座很多人都看过亲人弥留时的这些表现。随后从手脚开始,逐渐全身变冷,这是暖界融入火大时的表现。

“气界融入风大时,上行风、下泄风、平住风、遍行风等均摄入持命风中,以致吸气困难,气息从肺部经黑白咽喉,剧烈向外呼出,其后,体内所有血液集于命脉中,心间依次滴入三滴血,于是其长长呼出三口气,外气骤然中断。”

濒临死亡时,最后一次吸气后会呼出三大口气,随后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就停止了。以前我舅舅有高血压,有一天突然跌倒,虽然开始时心跳很快,但是呼出很大的三口气后,心跳就停止了。

以上讲解的是临终时四大分解,即四大隐没次第。从世间科学的角度来说,心脏与脉搏停止跳动,呼吸也停止了,这个人已经死了。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仅仅是外隐没次第断了,而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还未呈现,尚不能完全称之为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如果此时直接火葬或土葬,就如同直接火烧或土埋活人一般,因为内隐没次第还没有呈现,身体和神识还没有完全分离。高原地方或佛教有停尸三日的传统,原因就是为了等待身体和神识分离。一旦神识和身体分离以后,身体就成为无情之物,如同土石一般,此时无论是火葬、土葬还是天葬,都不会有一点感觉。

可能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由于汉地诸多条件不成熟,尤其夏季气温高达三四十度,如果不放在太平间冷柜里,别说放三天,放一会儿可能都很不方便,这时该怎么办?当然,在条件不具足的前提下,还是不要太过执着,尽快处理尸体也很有必要。

汉地的这种现象也提示我们,虽然身后度、做佛事很重要,生前行持善法更重要。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我在幽静山林中死了以后,没有人哭泣,身体成为野兽的饮食,要是能做到这一点,我瑜伽士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生前精进修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生前一直造恶,死后即便停尸三日,能否往生善道也很难所言。

以前我在上海碰到一位居士,他朋友的母亲去世了,所以他就在亡者面前念诵《西藏生死书》里的印证仪轨,给这位亡者做印证。当时我跟他开玩笑说:“幸亏这个人已经死了,要是她活过来,可能会给你一耳光。因为她生前不信仰佛教,听到你在身边喋喋不休地说什么颜色的光别去追逐等等,决定心烦的不得了。”

要记住,往昔引业没有善行,无论你跟她说什么,满业时一句都听不进去。所以,生前精进修法,才是最重要的。

原来,生前不做好思想与意识上的准备,甚至不信佛,佛菩萨怎么也是没办法接引你的,所谓佛不度无缘之人。

“此后,从顶部来自于父亲的白明点向下快降入心间,外相好似月光普照朗朗晴空般出现白光。”

明增得三光隐没次第即内隐没次第。往昔我在汉地动手术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次麻药效果不明显,医生给我打了第二次麻药。当时我就晕过去了,什么感觉都没有,并且还呈现了明增得三光。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说过,明增得三光并非仅仅临终时才会呈现,平常修行过程中也会遇到。我当时眼前突然出现白色的光,除了白光,我什么都看不见,如同此处文字所描述一般,好似月光普照朗朗晴空般出现白光。此为明光。

“内相出现心识以明为主之觉受,并灭尽方便之自性三十三种嗔分别念,谓之心识融入光明”

明增得三光呈现期间要寂灭贪嗔痴而起现的八十法,在起现明相时,寂灭三十三种嗔分别念,叫做心识融入光明。

如果你的见解已达到昼夜一如,既不是了知也不是觉受,如无死莲花生大师一般,临终时决定不会呈现五根断除、四大分解的外隐没次第,更不会有明增得三光的内隐没次第。这是即生解脱的第一种。

第二种即生解脱为第一本净解脱,即在外隐没次第已经呈现,但内隐没次第尚未呈现时获得解脱。想要达到第一本净解脱,座上必须长时间具有证悟状态,但座下见解稍有迷乱。换句话说,证悟的见解已能延续,而不仅仅是一瞬间的见解。具有这样的见解者,可以在第一本净成办解脱,即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没呈现之前的一瞬间,获得成就。

往昔昌根阿瑞仁波切身边有一位叫阿嘎尼玛的侍者,虽然平常像小孩子一般,但在临终时,却表现出一位非常殊胜的修行者的行迹。

当时阿嘎尼玛尊者和喇嘛仁波切住在昌根阿瑞仁波切旁边的一个小帐篷里,虽然弥留之际阿嘎尼玛已经病得很严重,但在喇嘛仁波切问起时,他仍说自己还好,并且一直保持伽趺坐的姿势。

喇嘛仁波切非常担心,着急地去问昌根阿瑞仁波切该怎么办,是否需要请医生等等。就在师徒谈话期间,阿嘎尼玛圆寂了,并且呈现了当下成就的瑞相——红白菩提。

昌根阿瑞说:“阿嘎尼玛临终时非常了不起,虽然他的五根断除、四大分解等外隐没次第已经呈现,但他在明增得三光尚未呈现之前已经成佛了。”这就是第一本净解脱,见解必须达到座上证悟圆满见解,而非觉受。

我们说过,从见解本身的角度而言,虽然证悟和觉受暂时有相同之处,但最大的差异,在于觉受时出离心、信心和菩提心没有证悟时圆满。

在座很多弟子都有相似觉受,见解也非常好。无论从断除逆缘还是从顺缘二清净之地,都能讲得非常好,但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并不圆满,这就说明你的见解只是觉受,而非证悟。

我们修行时,不要仅凭当时的感觉以及口中的描述来树立见解。我和很多人开玩笑地说,和尚会讲经并不稀奇,因为这是我们的专业。就像我们听到农民会种庄稼,决定不会去赞叹他,因为农民种庄稼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农民会讲经就稀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口中能说出一些佛教道理并不稀奇,能将这些教理纳入心相续之中,成为自己的见解,才是真的了不起。如果见解只是停留在口中,即便你能说得头头是道,与阎王爷辩论,一切本来皆空,恐怕阎王爷也不会买账,可能还会直接给你一耳光。这对解脱可没有一点点利益。

我们现前讲解的是完全证悟,这种证悟不仅仅是自己认为的明空不二之见解,而是要如实呈现多方面功德。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印证证悟见解时主要以不变密意相梦境作为衡量标准——上品达到梦光明,中品认识梦、转变梦,下品呈现各式善梦。

如果达到证悟,起码可以认识一切梦境并转变一切梦境,甚至达到梦光明之境界。即便不能长期具有,必须短时间内具有。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经说过,如果在梦境上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只能将此“证悟”见解搁置一旁,而印证为觉受,因为与证悟相应的功德并未呈现。

但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有时会站在不同的根机当中传讲——个别人见解虽然很好,可梦境中的功德呈现得并不理想。要记住,这些都是针对特例而言,但这样的个例太少了,自己不要妄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依靠不变密意相梦境作为衡量标准。

想知道自己平常修行见解如何,就观察一下自己晚上睡觉做梦时,状态如何。见解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也就是禅宗所讲解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如果完全被梦境所缚,达不到丝毫自在,你可不能自诩为证悟者,因为其中的区别太大了。有些人会说,自己晚上没有梦,见解如何?没有梦更糟,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做梦。有梦的人醒来时知道曾经做过梦,但连梦境都没有,那有多糟糕啊!

要记住,我们所谓的自在并不在于有梦或无梦,而是梦中能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若能如是认识,说明在梦中你的正念也在,并且可以改变一切梦境,甚至随心所欲地去往任何刹土。

要记住,刹土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一旦内心清净,刹土就会随心而显现,自然可以即生成就。

此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算是看完了。我得回忆一下,免得搞忘了。毕竟,这种操作指南,对自己最后时刻,是有用的,如果上师没有故意骗人的话。

如此复杂的临终过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上师哪里能够得到这些知识呢?或许,他们已经可以自由出入生死之境,早就窥探过那最后的境界?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这里面,上师所说梦境与死亡意识之境,在佛教中,都是中阴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听说,其名的宗喀巴大师,也是在中阴生里得到圆满的呢。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