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七十三章 最终的检验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七十三章 最终的检验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一秒记住【】,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这段时间,文大姐已经开始对助学计划关注得比较多了,打电话联系学校、家长与学生,对学校需要的东西,对困难家庭的鉴别,对学生本人的情况与出路,都在作统计。

根据我与妍子通话的内容,我们决定,设立总额为每年五十万的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的书学费及生活费。但是,主要的条件是,这名学生必须考上大学。

对于其中的细节,我想问文大姐,她也暂时不告诉我。“我没统计完,等我统计完了,自然会给你一个清单。这几天,你就跟老刘谈玄论道吧。”

没办法,如此热心的大姐,仿佛积攒了巨大的热情,为这些孩子们的出路,仿佛就是为了自己的小孩。

“刘大哥,我已经看过那一章了,关于闭关修行,这算是有所了解。其中的心理变化及观念变化,甚至包括智慧的升起,都是闭关的效果。但是,这些都有主观的成分。有没有什么客观的效果呢?”

“你所谓的主观,只是你看书时所想到的。如果这个闭关成功的圣者站在你面前,你就会认为,所以效果,都在你面前,客观地显现出来了。”

“那倒是,一个成就者,我这辈子有没有机会呢?”

“肯定有的,毕竟见性师说过,你有佛缘。况且,你这样诚心,又有功德的人,菩萨不会忘记你的。”

他不像是单纯安慰我,毕竟语气听得出来。我们喝茶谈天,都是空对空,我还是觉得心有点虚。

好像看出我的顾虑,他继续说到:“其实,对于任何密法的修行者,有没有效果,有一个最好的观察标准。那就是,临终的状态。”

我手抖了一下,茶水溅在我手上,好在不烫,稳住了。

“我看过一本书叫《西藏度亡经》,也说过关于死亡的艺术。但里面,并没有记载死亡后,外人如何辨别,这人的成就。只叫人怎么做,不说出怎么样。当然,我也听说过,密教中有虹化的传说,如同内地高僧舍利子的故事,但这毕竟稀有,不能作为普通修行人的标准。”

“你说得对,那些稀有的圣者,不是普通人见得到的,不可以作为普遍性的证据。就是见到过,比如六祖与憨山大师的肉身千年不腐,因为过于神奇,所以,一般人也会怀疑,不会太相信,这与佛法有什么关系。”

我想起前段时间与万师兄及小胡,所辩论的一个话题。虽然舍利子从逻辑上说,有一定的证据作用,但也是不完整的。比如,我们发现,舍利子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只产生于少数佛教徒中,可以证明,佛教确实有一些神奇的地方。

但是,这种出产太稀有了,让人怀疑,这个别出现舍利子的高僧,是否因为其它不为人所知的特殊方法,才得到这种现象呢?因为不具有普遍性,所以,真相信它的俗家人,也不多。

况且,那些没有出现舍利子或者肉身舍利的出家人们,一生努力学佛,什么现象都没出现,难道他们的修行是白干了吗?如果这样的话,学佛就跟中头彩一样,是太难得有成就的事,那么,许多人因为这种难度,就不愿意学佛了。

我问到:“如果出现的机率太小,不具备普遍意义,那它对佛法的推广,影响力还是有限的。毕竟小概率事件,说服力不够。”

“对,你说得对。这就是密教的神奇之处,有一种临终时的检验标准,出现的概率是很大的,这种标准与学佛有极大的对应关系,所以,这种现象,让藏区人民,更坚定了信佛的信心。”

我忽然想到,过去听过的一些传说,问到:“是不是死亡后,尸体会变软?”

人死后的一般情况下,尸体在死后30分钟—2小时内就会硬化,9小时—12小时完全僵硬,30小时后软化,70小时后恢复原样。在法医那里,这个是判断死亡时间的一个标志。

法医上的肌肉松弛,也叫肌肉弛缓,是指人死后,由于神经活功停止,肌张力丧失而出现的全身肌肉松驰、变软的现象。其最主要的和首先的表现,就是面部表情丧失,皮肤失去弹性,全身肌肉普遍松弛,各个关节容易屈曲,四肢能作被动运动,以及小便等可能外溢等。

肌肉松弛现象一般可以持续1~2小时,肌肉松弛是人死亡后的一种普遍的尸体现象。肌肉因发生生物化学变化而出现僵直,并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增强,达到最大强度时又会逐渐缓解直至消失。

“不,没那么简单。你在《中阴闻教得度》中所看到的,一个人要死了,仅靠一个喇嘛或者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在他耳边助念,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刘大哥在否定了我的猜测后,放慢了语速。

“即生成办解脱,可不像现在汉地很多助念的人说的一样:临终一助念完,哦,已经往生了!真没有这么简单。若要是那么简单,还用得着生前精进修行吗?我可不是说助念没有功德,但往生也真得没有那么简单。说助念后的当时看似好像身体已经变软,可能已经往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也知道,没那么简单,但看刘大哥的样子,仿佛要进行长篇大论,我就知道,这是门复杂的学问。他把茶壶中的茶水全部倒掉,又加了新水新茶,重新启动电磁炉,烧了起来。这是要上大课的架势,今天上午,我们就坐而论道吧,像文大姐说的那样。

“身体变软,可不是经过多长时间变软的,而是刚一开始临终起就会变软,临终时身体变软和死亡后的肌肉松弛不能混淆,因为它们完全是两种性质。”

果然,他所说的临终遗体状态,与我所了解的知道是差不多的。

“我在原来的寺庙学佛时,有一天,有个助念团的几个老居士在我的身边,此时也有一个信佛的刑警。他平常是搞刑警的,当然会和死人打交道。当时这些老年人说,他们平常在助念的过程当中,依“这个人多少天以后身体逐渐变软”为准则,判断这个人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们发现,这些亡者最终的结果基本上都会变软。”

从第30个小时到第70个小时,基本都会重新软化。一般按丧葬规矩,三天后,就得准备火化或者埋葬了,所以,那时正在这个时间段,是变软的时期。

“但我说“好像不是这样的”,佛经当中所讲解的变软,是刚一开始步入死亡的时候变软。经典中,把死亡分为外隐没次第的和内隐没次第。外隐没次第,四大分解,五根断除,亡者在这一瞬间意念到阿弥陀佛,因此他的身心不会太紧张,身体就会变得很松,很柔软,而不是过了很长时间,比如一两天以后,甚至多少个小时以后,他才变软的。”

这就比较符合普遍现象了,毕竟,刚开始的变软与后来的变软,本质上有所不同。

“因为搞刑侦的人,可以根据一个人身体的柔软程度,判断他死去多长时间。比如从第一次死亡直到多长时间,身体是发僵的,是硬的,之后逐渐开始发软。根据尸体的软硬程度等等,可以计算亡者的死亡时间。当时有个刑警在旁边,我说:是这样的吗?他说:就是这样的。在多少个小时以后,所有的尸体都会变软,只不过是临终多少小时以内都是僵硬之外,多少小时以后都会变软。”

这算是否定了我的结论,所谓变软,得区分具体情况,不是每个变软,都是成就。

“所以往生也没有那么简单,所以还是要靠修行,因为有时候无上窍诀大圆满真没有那么简单,真没有那么简单。一个人有没有修行正确,临终就检验出来了”。

我马上问到:“是根据综合反应还是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呢?”我知道肯定是有标准的,我想知道具体如何判断这些标准。如同事物特征属性,只要把握到全部的特征,就可以判断事情的性质。

“一个修行人一直认真修行,但有没有修对,临终的时候就会看得出来。临终的时候,完全没有遗憾,而且特别满足、特别欢喜。今生有做到这样,同样,来世去哪里,心里一点都没有恐惧。临终的时候有这种心态出现,就等于你今生修对了。我母亲确实是这么走的,心里面没有一点点遗憾,很满足,对来世非常有信心,一点点没有恐惧,心里面充满信心和欢喜。”

原来,刘大哥学佛,是受她母亲的影响。在云南这地方,显密交织,许多普通人,也修密教,这是通常现象。刘大哥受过生活上的挫折,人也相当聪慧,但这都不是他修佛法的必要冲动。他身边母亲的过程,才是他走向佛教的最好明灯。

“平常,家里有人死亡的时候就有一种不好的气氛,大家都不舒服,心里痛、难过,我们家一点点也没有,大家一直在家里面开玩笑的状态,因为走的人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根本没有悲伤的气场。我们自己和来的朋友客人都惊讶得不得了,这是她带来的,她在没有恐惧而且欢喜、充满了喜悦的心态当中走的。有没有修行,关键就是在那个时候会出现。”

这一点,我在书上看过。说临终时,最害怕亲友痛哭,让亡灵不舍人间,充满牵挂,影响超脱。

“如果我们修得不错、认真,但是内心里面完全没有放下今生的名、家庭,有今生的执着,心里有很多挂碍,心里面有很多“没有达到目标”:我的眼前没有出现这个,我现在却要再见了;我的眼前那个没出现,我现在却要再见了——这些都是对常法的执着带来的。”

对的,从心理层面,是可以这样理解。心里面一直有修无常的话,今生的名利不怎么注意的。同样,走的时候也没有期待“我一定达到什么”,就放下,ok,现在放下我也可以,今天放下我也可以走。像这种心态来修行的人,临终的时候,一点点都没有遗憾。

以“今生的名利、今生一切顺利”为目的来修的人,严格来说是不是造善业都很难说。是不是佛法,是看你有没有放下今生的执着,你有没有“为来世”的眼光和想法,有这样摄持的话,才是佛法,没有这个就不叫佛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虽然表面上好像认真,天天做功课、天天学习等等,目的是今生我的福报不要那么差,我要顺利,同样,我的头脑也要开智慧,面对今生可能遇到什么灾难的时候,我内心里面要有一个功夫等等,这些都是为今生,根本没有考虑为来世。

“如果这样修,你心里面一切用功的目的是为今生,快要走的时候,一想来世,什么都没准备好,所以心很空、心很虚,没办法欢喜。”

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吧。

“今生修学的时候,心里面一直往那个方向想的话,快要走的时候,心里面想我准备了一生,心里没有空虚的感觉。这里讲到,快要走的时候,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原来在世的时候、还没有临终之前,人很厉害的样子,可以规划这个那个,但自己真的快要走的时候,心就空虚,完全没有力量、没有计划。所以这里讲才学的高低、门第的贵贱、算计的精粗,到这时都才醒悟,死到临头还喜欢这些吗?”

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说这个人是人才,很聪明、很有规划。在世的时候,今生很有规划、很有头脑的样子,但规划的完全是今生的,没有为来世规划,到临终的时候呢,什么都在空虚当中,心里面没有方向。

所以,一个人是不是“才学的高低、门第的贵贱、算计的精粗”,到死的时候才清楚。真正修行的能力、修行厉不厉害,修行的时候有没有准备未来、准备有没有善巧——这些在死的时候就会看得到。

“死的时候如果心里面很有想法、很有计划、很有能力、很有算计,这样子的话,你的修行就已经很好了,对未来有自由、自己可以把握。这是真正修行成功的表现。相反的,没有这种欢喜,有恐惧,而且堕地狱的那些狱王也会展现出来,心里面非常恐惧。我妈不是,她幻觉就有花啦、水果啦,动不动就抓一下。我们问:妈,你抓什么?她就说这里好像有花啦、不是水果吗?她还看到那些圆寂的仁波切来。没有那种恐惧的幻觉,都是好的征兆。”

没有恐惧的幻觉,这种情形,在真正的死亡来临时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恐惧与痛苦中走向尽头。即使没有往生的世界,这种死法,也算是最好的了,哪怕是幻想,人们也想有个好的幻想。

“那如果是临终没有自主能力的话,我们一切的修行就变成颠倒了,过去、今生一切的修行变成颠倒,走上了颠倒的路。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虽然今生学习认真修的样子,但是不可以把它用在颠倒路上,我们不要走在颠倒路上。”

我问到:“如果要达到这一步,或者说临终时有把握的话,需要做到哪些呢?平时该怎么修呢?”

刘大哥笑到:“我没死过,当然无法全部回答你的问题。但我的上师也给我讲过。这不是什么秘密,在密教中,这是共法,也就是可以说出来的。我把当年,我的上师给我所说的,都告诉你吧。这一段太重要,所以,至今,我不敢忘记。况且,你文大姐也知道这一段,因为我们的死亡时,估计是互相陪伴的。”

什么是爱情?这就是爱情啊。他跟文大姐,为了保证在死亡时在对方身边,居然把这些法则都记了下来。最长情的情话,就是:你安然死去吧,就像睡着一样,亲爱的,我在你身边看着呢。

“上师告诉我们:临终时临终时对上师的信心是解脱的关键。为什么临终忆念上师能解脱呢?因为上师虽然呈现与人相同的形象,但是你已经把他当成是上师,而不是朋友。若是把上师当成朋友,临终的时候忆念到朋友,这是一个过患;但若临终时想到这是我的上师,上师与佛无二,获得解脱是特定的事,可以放一千一万个心。”

他讲到这里时,对我问到:“是不是上师故意抬高自己的作用?你觉得呢?”

我摇了摇头,我觉得,上师不可能骗一个将死之人吧。

刘大哥继续着他的讲述:“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是关于禅院老和尚病重忆念上师的事情。当时我在禅院,里面有一位老和尚,身体一直不太好。有一天晚上,他的病情非常严重,基本已经说不出话啦。我们请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藏医说:以现在这个病情看,病人挺危险的。我一听,急忙跑去找上师。上师当时已经要休息了,看见我说:你进来,有什么事吗?我说:禅院那个老和尚病情已经开始恶化,医生说可能支撑不到明天早上,该怎么办呢?”

因为是刘大哥亲身经历的故事,他讲得生动,我听得入神。

“上师打了个卦,说:我这边有一个藏药,拿去让他吃,说不定还能救回他的命。并且让我告诉他身边的人,需要念什么经。上师一再强调:你去告诉他,我们进入佛门到亚青修行,一切都是为了成办解脱。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是祈祷上师,所以无论生死,时时不能忘记上师!哪怕他已经说不出什么话,你也必须在他耳边多次提醒这句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由此可以推断,当年刘大哥修行的地方在亚青。

“我拿着药下去时,他已经没有力气张嘴,他弟弟用自己的嘴含着药,再慢慢喂进他的嘴里,终于咽下去了。他已非常虚弱,我伏到他耳边说:我刚刚到上师身边说了你的情况,上师让我告诉你,我们进入佛门,到亚青依止上师修行,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祈祷上师,无论生与死,时时不能忘记上师”。

这跟经典中要求给临终者说话一样,也有点像内地,为临终之人念佛号。因为人的感觉功能,最后失去的是听力,要借用这个力量,抓紧最宝贵的时间。

“他的眼光看着我,好像要说话,我把耳朵对到他唇边,听他说:我病情开始严重时,上师已经亲自降临到我的境界中,这时的上师比平常更清楚。所以我没有一丝一毫恐惧,反而更快乐。一听到这句话,我非常非常感动!看似一个普通的老和尚,在面临死亡时能做到这一点,真是活着的时候是佛菩萨,面临死亡时也是佛菩萨,此外还能寻找到什么样的佛菩萨呢?”

这就是信心问题,一个人面对有信心有把握的事,当然心态安详了。

“第二个要点,就是要临终时忆念亲朋的过患。临终的时候,尽可能别去想你的亲朋好友,你可能只是一种忆念,但是对你的亲朋好友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我不太理解,这是人之常性嘛,怎么不行呢?

“为什么呢?人在去世的时候,会有索命鬼索走你的命。你在临终这一瞬间忆念到谁,虽然你不会直接危害到他,但是这个索命鬼会到他家,开始给他制造各式各样的违缘,直到他死。换句话说,这个索命鬼第二个要索命的,就是你临终想到的人。所以,临终时还是多想想佛,多想想上师,而不是世间的亲友。虽然你认为这个人太好了,太想念他了,但是你一想,完啦!本来人家活得好好的,因为你的想念,给他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所以,这时还是少想一点的好。”

这好像有点迷信的色彩,但他说到这里,我也没什么证据反驳。

接着,他讲了一个更有迷信色彩的故事。

“有段时间,有很多弟子跟上师一起去上师家乡,当时,家乡有一位老人去世了,他去世不到一个星期,村里的另一位老人也被雷击死。在高原,人去世后,先要去打卦,看看这个亡者临终的时候忆念到谁,他的灵魂飘到谁家,就知道索命鬼要去找谁。这时候,后面的这家就要做佛事,遣除违缘。据说打卦会非常准,会说出房子的朝向,房子边上有什么标志,家里有几口人,家里有什么特点等等,说得非常清楚。”

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打卦是什么意思,估计是一咱高原的占卜方式,不会是八卦周易吧。

“当时那位老人去世以后也打了卦,打卦的是个老和尚,算出来的结果是,在某一家有三兄弟,三兄弟都住在家里,其中一个常年生病,甚至说他家门口拴着一条狗,狗的颜色有点发白……直到后来被雷击的那位老人去世,大家才发现,这几个特征和他家都极其吻合。但是,这两家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前面这个老人为什么会想到那一家?”

原来打卦,是为了预测这位临终者,最想到的一家,但这肯定不是好事情。

“原来,这两家的女儿都在亚青寺出家修行,老人临终的前几天,他的儿子去亚青给女儿送东西,回来时,第二家的女儿托他带了几包素肉,给自己父亲。回来后,这个儿子忘了告诉家人,素肉是别人家的,这家人以为是自家女儿带下来的,就把它吃啦。吃了以后才知道,所以,这位老人心里一直挂念着:天哪!人家女儿从那么远的地方送东西回来,我家把它吃了,这可怎么交代呢?他心里有亏欠,可能临终时一直都放不下,就飘到这一家去啦!”

心中有愧,临死忆念,这本来是有良心的标志,但在临终时,这也是不好的。

“但这是藏地的风俗,你也不要有思想负担,不要从此以后一听说谁死了,就想会不会到我家来?要不要看一看,算一算?这也没必要,好好修行就可以啦。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听,但最终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临终的时候,除了上师、佛菩萨之外,还是少想你身边的这些人。”

刘大哥好像为了安慰我,才说这些话的。当然,对于临终者来说,既然往生,就应该在感情上思想上,彻底断绝与此世界的关系。

“当然,忆念上师,怎样才做得到,为什么呢?其实中间有两个大道理,它的名字分别叫:引业与满业。临终时祈祷上师,呈现上师的形象,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吗?这就要看看你平常祈祷上师时,祈祷到什么地步。在讲解业之因果的时候,从现在修行直到临终,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叫引业,一个叫满业。引业是从我们进入佛门直至临终之前的一切行为。在临终的那一刹那,短短的那一瞬间,就叫满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又是一个道理了,但愿刘大哥能够让我明白。

“举个例子,引业是善,满业是恶,那么他会顺着谁走呢?会顺着满业走,而堕入三恶趣。哪怕曾经行过善,但是临终一瞬间起一个恶念,就会顺着这个恶念堕入三恶趣之中。引业是恶平常一直做很多很多恶事,但是在临终时,满业是善,他可以投生到三善道。引业是善,满业也是善,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引业是恶,满业也是恶,会堕入地狱。从中就知道,满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他说到这里,我想到本能与习气。一般人临终或者遇到危险时,都发出本能的恐惧,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忆念上师或者佛菩萨呢?

“你如果生前没有很深的习气,想在满业的一瞬间想起上师或者佛菩萨,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我们需要长时间修炼,时时不忘祈祷上师,而且在祈祷上师时,要做到在清净中祈祷,不要掺杂很多不清净的成分在里面。因为在面对死亡时,人的神识会增加七倍,到那时,你现前掺杂的不好成分会更浓。所以,还是尽可能去创造最清净的信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弟子都要铭记这一点,临终的时候最重要!为了临终这一刻,引业时时都要去修炼,让这个习气变得很深刻,时时都能忆念上师、佛菩萨。”

这就是把忆念上师与佛菩萨的习惯,刻进心灵深处感情深处,如同本能那样,就可以了。我问到:“临终念阿弥陀佛,有没有效果呢?”

刘大哥说到:“念佛功德无量。但能不能即生往生,就要看看你在晚上做梦,梦见一些惊吓的梦境时,能不能即时想到阿弥陀佛?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惊吓或烦恼,能不能即时想到阿弥陀佛?若能做到这一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定的,一点都不需要疑惑。若平常仅仅是在修,一遇到这样的时刻,自己的内心就是一片空白,压根想不起佛菩萨,那成就的机会真的很渺茫。”

他继续说到:“我们现前所讲解的见解也同样一个道理。能不能即生成就,能不能在第一本净解脱成就,在第二本净解脱成就,一切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见解。今天的见解若是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在临终时,哪怕有成就的机会,也会如流星一般消失。要知道,从临终直至中阴,有一系列成就机会,这些机会哪怕是一个业障沉重的凡夫也具有,和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但是佛菩萨可以执受这个见解,而凡夫却执着这种显现,一瞬间就会错过解脱的机会。因此,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时候获得解脱,完全取决于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我理解,满业能不能把握住解脱的机会,主要取决于生前所修的法。从这个角度而言,引业也非常非常重要。作为追求即生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多多创造好的习气,不要顺着个人的烦恼飘动,否则会对我们的修行造成极大的障碍。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多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信心难免会有瑕疵或污点,这时候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修行的目的在于何处,及时调整。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条件”刘大哥说到:“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有条件的约束。为了修行,我们在时间、精力、钱财等方面,付出的代价真的一点都不少。若是最终没有得到好的结局,那我们信仰这个干什么?还不如像世间人一样,该干嘛就干嘛!无论怎么说,进入佛门之后,还是多了很多约束,这个不能,那个不行,往昔没进佛门,可以肆无忌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他用到约束这个词,我就知道,他所说的条件,是戒律。在汉传佛教中,有百丈清规,在藏传佛教中,有三昧耶戒。

佛在最后说法时,强调“以戒为师”,有他巨大的深意。而平时戒律的完善,在临终时,就会以直接客观的现象,被检验出来。

这真是一门实践的宗教。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