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七十二章 此所谓闭关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七十二章 此所谓闭关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一秒记住【】,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刘大哥,我看了前面所谓的断法舍法,好像与白骨观的观修,大概是一个意思。我以前,总有一个疑惑,这种观修,大概与心理暗示差不多,现在看来,还有许多神秘的地方。”

刘大哥笑到:“佛法广大,因众生因缘不同而显示各种教法,你我只是看到沧海一粟。”

“那是不是另一种心理暗示呢?”

我担心,强烈的心理暗示,会造成一种精神分裂,让你产生某种幻觉,以至于变成精神病。在精神病人的头脑中,有一个另外的世界,或恐怖或高兴,反正是没来由的,根据自己的幻觉欢笑或痛哭。虽然我这种担心有点多余,毕竟历代上师表面上看,是正常人。

“我们从出生以来,就存在于大量的无所不在的心理暗示之中。比如,当你小时候有了名字时,你并不知道这个名字与你有什么关系。但是,当大人们多次拿这个名字来叫你时,久而久之,你就知道,这个名字与你有联系了,这也是一种暗示,最后,你接受了,自己就是小庄,小庄就是你。”

这个比较很有说服力。当从小父母及社会给我们的角色定位,包括名字、性别、社会身份,都开始了对我们的暗示。只不过,这些暗示已经成为每个人面临的普遍现象,所以见怪不怪了。

“对,我们的自我意识,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他人或者自己的社会暗示而来。但是,佛教是认识真理的,为什么也要这种暗示的方法呢?”

“我没承认,那种观修的办法就是心理暗示。但即使你认为它是心理暗示,那又怎么样?那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破除原来的自我意识,难道不行吗?况且,破除之后的境界,是空。大概相当于负负得正,否定之否定,也算是合理,对不对?”

这个说话把我逗笑了,他用数学或者哲学,也以一种幽默的态度,况且,此时他喝茶的样子,仿佛跟玩似的。

“我大概知道你的意思,一减一等于零,也算是到达空性的一种办法。直接告诉我们空性,不好吗?”

“不太好理解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空性,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既然什么都没有,他能告诉你什么呢?我们处于五毒浊世,只有以毒攻毒,才最有效,对不对?”

他给我倒茶时,对我说:“这是毒药,你喝了吧,治你的渴。”

我又被他逗笑了。这个刘大哥,此时的幽默感,我在其他人身上从没体会过。把严肃的东西解构为滑稽的东西,他有这种举重若轻的本事。

“你看看后面,还有关于闭关的介绍,就会发现,这不是心理暗示了,这是身心的综合实验了。这样,你就会对密法产生更深的了解。”

闭关?这个词如同传说中的武侠高手悟得武功的手段,我想到那些神秘的山洞,一时恍惚,如同回到那东巴祭坛外的山里。当我低头喝茶时,茶杯一荡,意识到自己走神了。

历代祖师们,大多有闭关的经历,但是,对闭关时的内容,多数并不细说。我怀着好奇的心态问到:“闭关,究竟是在干什么?还是只打坐,什么都不干?”

“有多种闭关的方法,比如达摩禅师面壁十年,这也算是一种闭关。我所熟悉的藏传佛教中,也有好多种闭关方式。比如在山洞里闭关的如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中一个人生活,吃些野草雪水,过了好几年。比如贡嘎活佛,在雪山顶上大约五六千米海拔的石头屋内,三年内不见生人。比如最近的,你所去过的东巴佛寺,见过那闭黑关的屋子,几乎不见阳光。”

我想起来了,当年跟妍子一起,在那东巴寺,发生了爱情。当然,也看到了,如同封闭砖窑的黑关房。普通人,如果几年不说话不见阳光,要么是精神崩溃要么是生命死亡,而在这个宗派里,活佛非要经历这个过程。

除了一个洞口可以送进吃的以外,几乎隔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那是怎么办到的呢?

“刘大哥,这么多种闭关的方法,哪一个最有效呢?”

“不能这样问。毕竟各教派的方法是不同的,各个修行人的特点也不一样。如果你仔细翻书,你所看到的一名尊者闭关的过程,那是最普通的一种闭关方法,大部分人都适用。你可以大致上看到,他们在闭关时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就会理解,闭关这种修行,不仅不是靠心理暗示得道,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考验。这相当于高考,没通过,是不能上大学的。”

与刘大哥的对话,端正了我的态度,也提高了我的好奇心。一上楼,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到那一部分。

这是上师在介绍一位叫晋美林巴尊者的闭关感受。估计,上师通过这种讲解,来具体阐释闭关时,需要做到的正确姿势。

晋美林巴尊者谈闭关感悟。

“为避免魔障彻悟之前我给自己立下七条规约之后,在我2岁这年——火牛年大神变月开始,于希日巴瓦达寺院,在自心上刻了三年闭关的誓愿。在没得到大悟之前,将有许多魔来作障碍。为了避免魔障,我立下七条规约:一、七年中不入俗人的屋子,不入放逸之地。二、住在寺院人多聚会之处,在关房处不见很多人。如果见的话,贪嗔等烦恼会压不住。三、外语不传内,内语不传外,如此而禁语。四、少欲知足,不用修持的功德换取世间财物。五、唯一投入十法行,不散乱于其他事务。六、过简朴的生活,不随意享用信财。七、唯求解脱,不作息增怀诛四种事业的方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然后,上师对尊者这七条誓言,产生的原因及功效,系统地作了解释。

首先,七年内不进在家人的屋子,不入放逸之地。得道前力量很弱,内心有烦恼随眠,接触染缘会失坏修行境界,这时就要严密地防护。俗人的房间有烦恼、污秽的气氛,染污缘很多,触到对自己有影响。放逸之地,指嘈杂喧闹,有是非争斗,增长贪嗔等地。一入进去,心会不由自主地随它转。比如一入城市,心基本就随染污缘转了。境的引诱力特别强,自己的道力很差,很可能失坏道业。所以,初修的人说大话,在红尘里练心等等,完全是自不量力。

第二,住在寺院人多聚会的地方,在关房里也不见很多人。因为一见人,内心的烦恼会无法遏止地生起。

现在的人心太粗,自以为不是烦恼,实际处处都在起烦恼。凡是跟人、事接触,无不在散乱、放逸,合意则喜,不合则嗔,愚痴、蒙昧等中,随着心的习气流浪。这些都是烦恼。所以闭关期间要非常严密地护心,不这样修难以成就。

寺院里人很多,聚在一起有起贪嗔的因缘,别人的烦恼和业也会影响自己,这时会伏不住烦恼。从细分上看,很多时候一遇境烦恼就起。不是起很猛的才是烦恼,是下至微细的心念都要护持。不然什么时候能得定开慧?与法相应?一开始就要处在绵密的保护中,这样才能成就。而且,悟后还有很长时期,必须好好保护。到已经坚固,不随境转,那时才能行五欲为道的法行。此前多数落在自欺中。

第三,持止语戒。不让外面的话传到里面,也不让里面的话传到外面。

关房有一扇门和一扇小窗户,在这里容易跟外人通话。既然要闭关,首先是外闭,关闭眼耳鼻舌身意六门。根是生识之门,接触境会生妄识,失坏道业。所以,在窗口和门那里绝不与人通话。这样,外面的话就不会传进来扰乱心,里面的话也不会传出去,发生一些事情。所谓的闭关,指在封闭环境里,绵密地滋长道业,就像十月怀胎那样。有些人不知道修行次第,或者得一点小成就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样终究难以证成大道。

第四,少欲知足。所谓少衣、少食、少希望住。

只取维持生存的衣食住所,其余都不希求。因为这些会防碍道业。受取衣食等时要住在清净心中,不生贪染。而且,不能以修持的功德换世间财物,这样会染污心相续。

第五,唯一投入十法行,不散乱在其他事务上。

日日夜夜都行法行,一心缘法。像噶当派说的:“心依于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死依于岩。”这都要在自身上做出来,不是口头空谈。说多少遍“心依于法”,自己不做也是枉然。所以尊者规定,闭关期间唯一行十法行,心心念念倾注于法,不散在别的事务上。后面尊者也讲,自己在闭关期间,时时观察三门是否在放逸中,下至一弹指的时间都不失忆念和正知。如此认真地修行。

第六,过简朴的生活。

行头陀行,衣食受用等都极简单,不是蓄积很多财物,贪得无厌,随意享用信财等等。现在有些人修持不严肃,甚至是贩卖佛法,赢取名利。如果自己没有功德,以贪婪心大肆受用信财,那无非是在服毒,自寻死路。

第七,一心求解脱,不作息增怀诛四事业的诸种方便。

成就以前,做这些只是世间事业,不成为出世间法行,所以要一心求解脱、得成就。把次要的东西放一边,根本上是要彻悟。在这之前,与人接触,谈论是非,追求名利,作有染污的法行或者不究竟的法行等,全部要舍开。不然在这里会发生各种魔障。这就看到,大悟以前必须有坚决的出离,不是去随便度生或者以五欲为道。

尊者自己写道:“闭关后,每天下至一弹指中有没有放逸,昼夜都在观察而修行。”

上师解释到。闭关以后,下至一弹指的时间,心都没有失去忆念和正知。一直看到自心是放逸还是不放逸,从没失去正知。这样严密抉择才能杜绝一切非法心念,才保证二六时中都处在绵密不断的修证中。

“对于寿命无常、厌患出离、非造作的信心、缘众生的悲心等,修道最初的功德也在逐渐地增长,修寂止也出现了证相。”

上师以烧水作为比喻。护持好修行的相续后,无常、出离心、信心、悲心等前行阶段修心的功德,都在逐步增长。所以说上品修行人每天都有进步。如果没有绵密地关照、护持修的相续,就像烧水时,稍有热气马上就冷了,这就不可能成就。

“而且,在修定上也出现了实证的情形,不是停留在口说上。我对大圆满宗义的不共处和难点生起了确认,全都是从阅读《七宝藏》获得的。即使南赡部洲的六庄严二殊胜亲自现在眼前,也驳不倒我的把握都有。”

如果没有上师的解释,我是不太懂这一段的含义的。上师说,这是尊者确信用一种说法来表达——假使南瞻部洲二胜六庄严这样的大智者,亲自现在眼前说:大圆满宗义有问题,或者没有不共之处等等,也根本不受其所破。这是真实得了定解,确认无疑,并非出于阿好,或者维护自宗的一种说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闭关大约到了三个月时,扎龙修得不错,屡次出现了在空中结金刚跏趺坐的现象。从此我身体中的虫都清净了。一般在吉日等的时候,由于觉证增长,就有想在关房里跳舞的心。以及显现无实如幻,整个趋势就成这样了,数数出现。由此,我悟了《三摩地王经》和《虚幻休息》中的诀要。”

过去执着很重,以为万法实有,修到一定地步,所有显现全都成了幻化。看起来有个假相,寻找时了不可得。这时,实执在逐渐地剥落。意思是修到这个地步,经和窍诀论中说的“一切是幻”的要点全都领悟了。

“总的来说,我这一生跟莲师法的因缘很好。从法的自体来说,莲师亲传的教授——《三根本密意自解脱》,对于它是大续部的总纲,摄尽了一切口诀甚深的要义等,有许多难测的功德,在这阶段就真正了解了。”

这是讲另一个好的现象。总的来说,与生俱来跟莲师的法有很好的因缘,这从自己的信心和恭敬等完全能看出。

“那时,我请了老比丘曼达巴扎到关房里来。这位老人的发心很好,天性淳厚,心很正直,我对于他有清净观。虽然他不擅长系统的讲解,但他的传承好,清净无染。我让他给我灌顶,相应地要拿什么东西,我就给他递过去。他用了九天时间给我传完了上述的法和很多其他密法的传承。由此,未得灌顶和传承擅自修行的过失就远离了。”

要修法不能没有传承,所以当时请这位老者来,从他那里受灌顶和传承。虽然他不太会讲,但他的传承很好,清净没有垢染,于是请他为我作灌顶。得了灌顶和传承,修法就有效果,免离了过失。

“从那时起,我修持生圆次第,得到莲师所赐给的近传加持等,获得了确信的定解。这上,我一直在修。”

这以后开始修生圆次第的法。修法期间得到莲师赐予的近传加持等。等字包括其他很多,传记里没写。所以,这个法清净纯正,是真实的佛法,不像有些人说的跟印度教修法差不多,那都是胡扯。

“修扎龙时,座上能持住宝瓶气,气于中脉入、住、融三者的证相多数都出现了。由于脉界文字相解脱,喉轮就成了金刚歌的财富藏。我认为,一切法一见就了知的修所成慧已经出现了。这时对于《上师密意集》写了一部叫“百光释”的注解。”

修扎龙时,座上能持住宝瓶气,可以做到不让气随意往上或往下走。气入到中脉,和气入、住、融中脉,三方面的证相多数都出现了。这时,一切法一见就知道的修慧已经出现。这不是闻思慧推理的结果,而是任何法一现在眼前就知道它的意思。

“下行气到了脐轮,杂秽物不会下来,成了底部有滤网的小水瓶那样,所以下气不会臭。小便不会变色,都是纯净的白色。甚至吃不适宜的食物,进入腹部,对于身体也没有损害。出现了很好的共同修证的相。菩提心宝(指明点)在金刚摩尼中很坚固了,由此生起了无量的乐空的功德。”

一般来说,吃坏东西会拉肚子,对身体有影响,但因为生圆次第修得好,所以根本没问题。而且菩提心宝在金刚摩尼中得以圆满,这时候生起了无量乐空的功德。

以下讲述尊者自传中的道歌:“关房里,坐垫上,持着身要不变。一弹指间有否放逸,昼夜都观察而精修。如是修习的果,决定无欺诳的缘故,三个月满,寂止上,不断出现心住一缘等觉证。”

尊者说:我在自己的关房里,在坐垫上保持毗卢七法等身要不变。“身要”,是持身的要点。譬如住于毗卢七法的坐式,身体不随意摇动,或者靠一靠、躺一躺,歪来歪去,始终认真严格地修行。

而且昼夜以忆念、正知、不放逸三个心所监控身心。这样严密地把持,使修行没有漏失。下至一弹指的时间,都没失去过忆念和正知。这样绵密地修持,当然有它的成果,不会不应验。

三个月满了,在寂止上不断地出现心住一缘等觉证。有些人没有出离心就修定,当然修不成。必须有坚决的出离,而且严密地把持自心。如果牵扯太多世间事务,心处在失念的烦恼里,无法掌握自心,又怎么能达到心住一缘呢?怎么能在修证上不断进步呢?这都不可能。

修习无常、厌患出离和悲心的道歌:“为着此生的活计,以贪嗔扰动的山王,能如霹雳般摧毁它的,除深心念死之外,别无他法。佛说的这谛实语,在我内心成熟了。”

首先讲对于无常的体证。第一句讲常执引起的内心状况。因为常执,心基本为着今生而发起,几乎起不了忆念死亡和来世的心。由于一味地注重现世名利,心不断地以贪嗔搅动,它极其坚固、巨大,就像一座山王,占据了内心的空间,占了主宰地位。这时,像空中霹雳一样,顿时摧毁它的,除了内心深处忆念死亡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没生起念死的心,就动摇不了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比如一个人癌症晚期,自己也感觉朝不保夕,那时对现世的贪求就会歇下,不再计较。但一般人处在坚固的常执中,从不想今天会死。或者只是口里说说,不是心里起了。念死的心非常困难,一般行者恐怕几十年都起不来。这不在于口说,在于真实的心理状况,是以为今天会死,还是以为今天会活?我们没修死无常时,天天以为不会死,心一直追求现世,被贪嗔搅动的心理掌控力量像高山一样,占满了内心空间,没办法清除,力量很小或者简单说几句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所以,这是修道前面的一道难关,难以攻破。

尊者说:佛说的谛实语——除了念死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在我心中成熟了。

这不是表皮上的说法,而是无常的修法已经到量。经过数数修习,对于无常的观感,心理状况,心转到什么地方,出现了怎样的猛利变化等等,已经成熟。法本上说的所要达到的修量,自心已经有了,这就叫修上得了一百分。如果光会说,心里一点没有,在修上就是零分。“成熟”,指不是起一两次,而是完全成了那样的心。

这就看出,修前行不是简单的事。有人认为无常的道理简单,学上两个小时就能鹦鹉学舌地说。考试也不难,几句话记一记,几个道理推一推,很容易过关。实际可能几十年内心一点变化也没有。

“得意传加持降临的作者,不是靠其他什么,唯靠自己的胜解和恭敬,因而,信心猛利,泪水不断涌流,常常是这样呼求。”

这是讲上师瑜伽的修证状况。前两句直接传授了要诀。要想意传加持降临于心,它的作者不是别的,唯一依赖自己的胜解和恭敬。表面的能说会道,世智辩聪,做一点外在的假相等等,都毫无作用,关键在于心。

尊者在关房里修习时,是以猛利的信心,泪水不断地流。整天都在流泪,止都止不住。这个流泪不是假装,假装的一时可以,但他是止不住地流泪,常常是这样呼求的。

有人问:我念诵、祈请怎么没开悟呢?加持没入心,一点感应也没有。那你看看自己,信心也没有,恭敬也没有,诚心也没有,怎么可能得意传加持?

“如同说,大乘道的多数功德由大悲召来,杀身的仇人来到面前,也会不起丝毫嗔恚、抱怨,命都可舍给他的悲心也生起了。轮回是极为无乐具苦的险难之地,一切有情的大患难处,忆起时,就难忍地放声痛哭,长时流着长长的泪。”

这是讲尊者修悲心到量的相。就像经中所说:大乘道的功德,多数以悲心召来。所以教典中说: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初要以它播菩提心的种子,中要以它持续不退,后要以它成为无量众生的受用处,所以悲心至关重要。那么尊者修到何等地步呢?他说:甚至有杀生之债的仇人来到面前,比如杀了父亲、母亲或儿子等,对他也没有嗔恚、仇恨,连不好的态度也没有。正面来说,为利益他,可以把命都给他的悲心也生起了。这是悲心到量的一种描述。

再说到悲心普遍的量。不光是对一个人,一想到生死界众生的命运那样苦,就天天放声痛哭。

这是缘苦生悲。透彻了解有漏皆苦的法义,在心中串习坚固,之后想到全体众生都处在患难之地,轮回里连针尖大的乐都没有,一苦接一苦,不断地在苦海漂流,那种大苦接连而生的情形像永无休止的噩梦一般。尊者想到众生是这样无乐唯苦,有如此的忧患,就忍不住放声而哭。这不是一两天的情况,而是闭关的几年里,长时间这样不断地流泪。可见悲心要修到何种程度。

古德都是这样修。有的想起众生苦,只有用衣服包着头,失声痛哭。有的天天都是流泪。而我们心里一点反应没有,还自以为是大乘行者,真是莫大的自欺。修行要在心上起了修量,不是光凭口头说几句,外相上做一点,心里什么也没有,这只会在自欺中度过。我们要把“自欺”变为“自怜”,自己可怜自己。什么修德都没有,连前行下品的修量都没起,这样一味地自诳、自傲、自我吹嘘,没有任何利益。

“一向这样以念死无常,猛利地厌患和出离,无量的悲心,猛利的胜解和恭敬,如是坚守闭关年月的誓愿,从未有失坏。在无疲倦的心境中,就这么度过了。”

这是对几年闭关的总结。这里提到几个关键点:无常,出离,悲心,胜解与恭敬。无常是舍现世法,出离是舍轮回法,悲心是入大乘道的根本,胜解和恭敬是与上师相应的根本。这四大前行的修证要点如量地在心中显现,日日夜夜都处于这种心态,就是真正与法相应。

尊者在三年三月零三天中真实地闭关,对于闭关的誓愿从没有失坏。一般人草率莽撞,一时心急就进了关房。结果就像关了一只猛兽,越闭越难受,烦恼越大,天天数着还有几天出去。甚至想以后再也不要闭了。实在没人讲话就自己唱歌,聊以自娱。这根本不叫闭关。而尊者好像在片刻之中,丝毫没有疲倦,是这样在修法中度过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总的来说,在三年闭关期间,我对于五部佛——金刚部、宝生部、莲花部、事业部、佛部等许多各类的本尊法行,在三门成熟为三金刚的要点上,以及定中住于本尊的自性上,常以近修而串习。如是修学,达到福德智慧二聚双运圆满,此是由无欺的因果律所致,无须怀疑。而在目前,也以坚固的生起次第,达到了异熟持明地修量。由此,集聚了对于密宗不共四种事业,堪能任运成就的缘起。”

这是讲三年闭关的成果。总的来说,对于五部佛很多的本尊法行,都做到了以近修来串习。“近”,是此前持咒等的修法,不断地贴近本尊;“修”,是真实入了正修,住在本尊的自性上,也是行者自身的自性。

要修的方面有两大门类:一、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成熟为三金刚。“成熟”,指由生转熟的过程。开始是初步的,逐渐达到成熟,完全住在三门是三金刚的修境中。二、定中住在本尊的本性上。譬如修莲花部弥陀本尊法,正修时就住在阿弥陀佛的自性上,或者说住在自性弥陀上。真正到正修时,是要达到开悟的。

求果必须正因,因上契合必然得果,因不契合决不得果,这叫无欺的因果律。这不观待外面什么,而是观待自身如何修因,来决定是否证果。按这样殊胜的道来修,就会达到福德智慧二聚双运圆满。“聚”是资粮的意思,它能聚起这方面现证的势力。最终福慧交融,达至圆满。

“在此期间,对于某些着魔者,心稍微专注一下他,现前就起到利益,出现了一些这类情况。当我猛利地起悲心时,那阶段,认为自己完全发得起自他相换的善心,觉得与慈力王类似的心态已经出现。起这样的心,并非自己有什么巧方便,纯粹都是随空悲藏而转。在此状态中,以胜解和大恭敬触动自心,泪水如降雨般涌流。同时,不顾自己生命的心也会生起,起得很猛利。”

尊者达到一定修证时,有些人着魔来求解除,尊者的心稍微注意他一下,就马上起到利益。人没这么修的时候,完全以自己最重,不能把自己好的舍给别人,把别人坏的放在自身上,自私心特别重。尊者那时完全能抛开自己,以众生为重,苦乐可以交换。他感觉,佛宿世做慈力王舍身救众生的心,已经在自身上有了,能够真实行持。

那么,他是怎么起的这种心?是不是有什么技巧,按照什么方法起的呢?其实这完全出于本性的力量。但修到这个地步之前,不开许这么做。一这么做,马上就起执着,爱重自我,那时会起嗔恚、后悔、怯弱等等,这不是一时勇猛就能成办的。

“在此之后,连带地,前所未有的证德也都生起了,它的量语言说不出。生起之后,前前的见解全成了像外皮一样。”

随着修行一步步深入,再看过去的见解会发现很肤浅,像稻谷外面的皮一样,不具深义。修道有一路的证相。一般人得少为足,稍有一点感应就觉得了不得。但这算什么呢?可能连皮壳也不是。真正要走修证的路,绝不是靠一点小聪明、小口才,外面搞一点小事情能成办的。

文章记到此处,就已经完结了。我意识到,所谓真正的闭关,是通过对自我意识的观察,再加上与菩萨的心境对比,产生了慈悲心与空性心。

其实,这与汉传佛教的方法差不多的。我们原来也强调,慈悲心与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如同没有这种心态,那么平等心就起不来。平等心起不来,那么空性的智慧,就无从谈起了。

我原来天天在谈这些东西,没一样做到。所以,开不了智慧。而这个闭关的办法,可以做到这些。当然,闭关需要有修行的基础,我还远远不够的。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