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中午的时候,我兴奋地给刘大哥夫妇报告,自己的进展,说自己居然打坐看书,三个小时过去了,自己还没什么感觉。“这可是创造了我的纪录呢,以前坐两个小时,最后二十分钟完全靠毅力坚持想不到,居然毫无感觉地坐了这长时间。”

文大姐一边给我添汤,一边笑着说:“恭喜恭喜。”

刘大哥却盯着我看,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刘大哥,有话就说,我等着呢。”

“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这句话,前面还有两句,你听说过吗?”

我当然听说过,这是历史上一位着名的禅宗大师教授学生的办法,在很多书上都记载过。“我记得前面两句好像是这样的: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

“你觉得,你所说的,是哪种?”

刘大哥把问题上升到这种高度,让我意识到严肃性了。我想了想:“应该属于夺人不夺境吧?”

刘大哥点了点头:“大概有这点意思了。你知道,这也有佛法的窍诀呢。怎么说呢?我们平时,总认为,疼痛麻木是坚硬的存在,但当我们把所有注意力,或者说我们的心集中到另外的事情上时,那些身体上的酸麻胀痛,居然感受不到了。此时,我们想想,是身体不在了吗?不对,身体还在那里。”

“那是心不在那里了,当时我看书,心思全部沉浸于书中的道理去了。”

“你再想想?”刘大哥不继续说了,此时他的语言如同中国画,留白。

对了,这种情况,如同一个工程师画图,他将全部心思沉浸于图上,哪怕站了几个小时,也没意识到脚已经肿了。此时的身体,在意识层面,已经被空掉。这种本该有的身体的自然感觉被抽离,就是一种空。原来,这也是一种体验身体空性的办法啊!

“对对对,我当时完全进入书中所说的道理中去了,那里面的道理说得太透彻,完全把我迷住了。毕竟,以前看的书,说的道理也多。但是,能够被我看懂并喜欢的,这本书的方式最适合我。毕竟佛经产生的年代,那时代的人喜欢的道理讲述方式,今天我体会起来,有点不太自然。而这本书讲道理的方式,因为是今天的上师所说,说给今天人听的,所以就太合适这个时代了。”

“这就是见性师让你学密教的意义之一。为什么?因为你适合这种推理方式,凡是能够将你的心思所吸引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所有修佛法的办法,都是修心的办法。能够吸引并改变心的方式,就是你最好的方式。”

刘大哥这一说,我才意识过来。原来的汉传佛教中,有牢记佛号的死办法,适合于妍子这种,没有怀疑习惯的,但有坚持毅力的人。对于我这种喜欢推理喜欢怀疑的人,需要有说理的办法并且得到一步步验证的方式。

推理的办法我已经体会到了。这本书说理的方式,不仅适合我,而且适合万老师,包括小胡,都应该看这本书。我们以前讨论的佛法,其实已经被这本书中的上师,说透了。

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办法来得到的另外的收获。我身体对打坐的反应,让我从某种程度,体验到身体感受被空掉的情况,这就是验证。

仅仅通过沉浸于说理之中,就得到心的完全聚焦,身体的现场功效,这个办法,简直太神奇了。我问到:“刘大哥,这种法门,是这个时代才改进出来的新办法吗?”

我知道,在宗教历史上,为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进修行方式是必须的。比如佛法从古印度传来中国时,就加入了很多儒家的道德观念进来。最初的戒律与后来的百丈清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有法,都有成住坏空的经历,佛法也不例外。生生之谓易,改变与变化是永恒的。

“不对,佛法圆满。其实《愣严经》中所记载的观音菩萨的修法,就是走的这条路子。闻思修的路子,如今在密教中,运用得最为丰富。”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观音菩萨当时报告他的修为方法时,就已经提出了闻思修的路径。闻就是听闻佛法,思就是思考,修就是修行。这种递进关系,本来就是一体的,有其悠久的历史,并且成就了如观音菩萨这种伟大的人物。

“如果把你这种看书得到效果的路径,叫做思维修,也沾点边。毕竟,你能够沉入这种思维,就是你的特点。当然,观音菩萨在密教中的地位,非一般情况可比。”

“你的意思说,观音法门,在藏传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当然,几乎所有法门所有寺庙,都有观音的像,在内地是这样,在藏区也是这样。在内地,她是慈悲精神的象征。在藏区,她不仅代表着慈悲,更代表着方法和超度。她是众生的依靠,也是修行人的榜样和上师。在藏传佛教中,她的名字叫度母。”

“有什么含义?”

“这含义就重大了,所谓度,就是度一切苦厄,母就是一切众生之母。也就是说,所有超脱的办法,她都有。所有众生要解脱,都可以找她。她是万法之母是众生之母,其地位,相当于法门总持。是你心的归宿,命运的依靠,修行坛城的主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不太明白这些概念的精确意义,但从刘大哥这一段叙述中,至少可以得到这种感受:观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

“依据法门不同,各门各派供奉的观音有各种形象,有绿色的叫绿度母,有白色的,还有许多手拿法器的,不一而足,反正,没有不供奉度母的法门。其形象有男有女有魔有佛,反正,各个派别,都认为自己的法门,是从度母那里得到的。”

这也符合观音菩萨的基本教义,他因众生不同,而可以有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众生。

“但是,他所说的闻思修的路径,却是法门的总纲。你现在没有上师传承与指导,不能修,但可以闻与思,这正是你擅长和喜欢的。何况,能够改变你身心的法门,就是对你最好的法门,是不是呢?”

我承认,这个法门是让我杂念最少的。虽然我连门都没入,仅从看书这个角度,就让我心无杂念,很合我的胃口。我突然想到,刘大哥每天让我对这本书嗑头,是不是也是在培养我的虔诚心。有了虔诚心,就可以培养专一感呢?

不想那么多了,毕竟,下午的功课,除了嗑头,就是看书。现在,一次性做大礼拜100下,也不觉得太吃力了。为了表示虔诚,我依然没有用手套与护膝。毕竟这种虔诚是对自己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我对着一本书如此用心,也是为了这本书,可以改变我的心。

接下的部分,是关于“人无我”的具体修法。或许这是我的缘分,或许这是天意。我中午的时候,正跟刘大哥谈起那夺人不夺境的事,正得意于自己上次坐三个小时,自我的身体没有感受的事,这接下来的教言,居然就是说的这个。

我不知道自己在笔记中所记载的,究竟是书上的言论还是自己的理解,反正,有一种上师教言与自身体会能够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太好了,几乎让我乐以忘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所谓“人我”,是指对五蕴或者精神与**的一种先天性的“我执”。“人我”的范围是什么?“人我”的范围就是精神和**。

该如何观察“人我”呢?我们依据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论》和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龙树菩萨通过五种逻辑,来抉择以上观点是错误的。月称菩萨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另外两种推理方法,总共有七种推理方法。这七种推理的方法,在中观里叫做“七相木车因”。之所以称作“木车”,是因为古代只有牛马拉的木车,没有现代的汽车、火车。为何以木车做比喻呢?因为它的构造和我们人是相似的。木车也像汽车一样,是由很多配件组成的。“因”是逻辑、道理的意思。七相木车因,即七种木车的道理。

以上这段论,简直有数学推理的味道了。我且看看,上师们是如何把“人我”分成七个部分来理解的。

七种因中的第一因,是抉择“我”与“五蕴”,或者“我”与“**和精神”非一体。

我们往往认为,“我”与“**和精神”是一体,精神和**就是“我”,除了**和精神以外,不会有一个单独的“我”。

这时,我们可以依次分解观察,首先分解**。人的身体至少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头、两只手、两只脚。那么,这五个当中谁是“我”呢?若头是“我”,当然不对!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大脑,其他什么也没有的话,谁会说这是“我”呢?这只是一个头颅而已,不叫人。如果手、脚是“我”,也是错的。因为截肢的时候,可以不要左手或右手甚至双手,也可以不要双脚,但截肢者还是活下来了,还是认为有“我”的存在。在人体的每一个器官上,作同样的观察,也都找不到一个“我”。

上面这一段相类似的,我也看过一些资料,是在西方传教的一位藏传佛教上师,利用西方人习惯的逻辑思维方式来解释“我”的意思。他的比喻是用汽车的部件来理解我的本质。当时我觉得这位上师真是太聪明了。现在看来,他也只不过是继承月称上师的办法,稍作改变而已。

其实人的本质与车的本质一样,只是各种非人部件的组合,没有一个部件具备人的本质,所以,通过部分组合成的整体,可以推断,人本身并无固定的实质。

接下来,上师继续论述,在超越身体的范畴,人是否有一个精神本质呢?

还有一个希望,在精神上能否找到“我”呢?精神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眼睛能够看到精神吗?耳朵能够听到精神吗?不能。只有精神自己可以看见自己。可是,通过观察可以了知,精神是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就象电影胶片一样,在一秒钟里有24帧画面通过镜头,一帧一帧是分开的,不是一体的。但是,一帧的时间太短了,所以分不清24副图象的变化,看上去人物的举手投足就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又如,电脑的屏幕,一秒钟至少有50次的扫描,但这些是肉眼看不见的,因为变化太快了,所以就引起了眼睛的幻觉。同样,我们可以推理出心或精神就是这样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假如抓住现在的这一个刹那,在这一刹那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一系列刹那,现在是否还存在呢?这些都已经毁灭了,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了,而且也根本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时空里,它们已经彻底消失了。如果“过去”仍然存在于某一时空中,还有可能回去,但是,它已经不存在了。另外,现在的这一刹那之后、尚未发生的一系列刹那,当前是否正存在于另一个时空中,如同还未上台表演节目的演员,正在后台准备出场呢?不是这样的。

那么,现在所谓的“我”和“我”的精神就是一刹那而已。可是,我们一直以为“我”(或“精神”)是延续的,过去世的“我”,现世的“我”,来生的“我”从来不认为“我”就是一刹那。这一刹那和我们的执着是相违的,即使存在一刹那,我们也不承认一刹那是“我”。可是,再继续观察,连这个“一刹那”也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们就抓不到任何一个东西,外面的物质也好、里面的精神也好,或者从分解的角度看,或者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看,分析到底,一个一个全都消失了。既然**和精神都消失了,难道同它们一体的“我”不会随着它们一起消失吗?

上述推理,可以证明,精神也不存在独立实在性。我们所认为的思想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并不存在。所有观念都是过去,而真实的东西,应该在当下。而能够意识到当下的观念,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人的所有精神现象,都是对现实理解的历史现象。这个理论当然是有源泉的:过去心不可得。

第二个因,是抉择“我”和“五蕴”非异体。

异体就是单独存在的意思,这显然不合理。“我”是不可能像这个桌子一样地在精神和**以外单独存在的。如果在精神和**上没有“我”的话,我们更不认为在其他地方有“我”的存在。

这一段话极其重要,用来破除其它宗教的所谓上帝论,所谓灵魂论。总有人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精神世界,是思想底蕴。或者,有人把这个叫做灵魂。有人总以为,灵魂不仅单独存在,而且永远存在。现代科学,之所以遵从唯物主义,就是为了反驳这个观点的。

离开我们的**和现实世界,离开我们的观念与感觉,离开五蕴,我们有单独存在于其它世界的灵魂吗?没有!当然,上师这句话没有细说,但是,与我们日常的经验与思考,是相符合的。如果我们还认为有一种鬼神存在于我们的**之外的话,那就是传统的迷信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早就超越了这种迷信论了。

第三个因,是抉择“我”并非依止于“五蕴”。

“我”是否象人坐在车里一样地依止“五蕴”呢?经书里将这种依止比作“狮子坐在森林当中”,“我”是否就坐在“五蕴”当中呢?也不是。因为除了精神和**以外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我,这是实实在在的。还有,所谓五蕴或者所谓的**和精神是可以分解的,在分解后的每一个成分里都找不到“我”。所以,“我”并不依止于“五蕴”。

第二部分否认了所谓精神世界的不同性,现在又否认精神世界与**的同一性。所以,从数学与哲学思维的方式来看。精神与**,既不是等于的关系,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当然也谈不上反对背离的关系。那究竟是什么关系?还是根本就没有关系?我继续往下看。

第四个因,是抉择“五蕴”并非依止于“我”。

佛经中将这种依止喻为“山上生长的树木依靠山而存在”。那么,“五蕴”是否依止“我”而存在呢?也不是。因为,依照前面的思维方法,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也不知道“我”在哪里!所以,“五蕴”并不依止于“我”。

这就是反过来推了,否认了正又否认负。原来否认的是“我”并不能离开五蕴而存在,现在又说,五蕴也不是因为“我”而存在。因为“我”本身,根本就不存在。

第五个因,是抉择“五蕴”与“我”相互并不具备。

所谓具备,就如同现在我具备这本书(我手里拿着的这本书)一样,是不是“我”具备“五蕴”,或者“五蕴”具备“我”呢?不是。如果“我”能够成立,则可以这样认为,但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我”的存在,那又怎能相互具备呢?

那么,是不是与对方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呢?这一点也被否认了。他该如何作结论呢?且往下看。

所以,“我”与“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相互依止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具备的关系。最后,月称菩萨又加了两个因:即第六个因和第七个因。

第六个因,是抉择人体的总形不是“我”。

例如,虽然汽车在所有的零件都拆下后就不叫汽车了,但如果各个零件处在一些特殊的位置,如轮子在下面,车框在外面,里面的所有零件也各就其位,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总形。人也是这样,虽然分解后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我”,但是,如果头在最上面,两侧是双手,胸部腹部在中间、最下面是双脚,就产生了一个身体的总形。这个形状应该是“我”,有人这样认为。下面破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什么是所谓的总形呢?头有头的形状,手有手的形状,你说这些肢体的形状是“我”?还是所有器官组合起来的新总形是“我”呢?我们会否认头的形状是“我”,而认为所有器官组成的一个共同总形状是“我”。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共同总形状”呢?除了头、手、脚……的形状以外,还存在一个共同总形状吗?还是头的形状 手的形状 脚的形状 ……叫做“共同总形状”?这样观察后发现,除了每个器官的形状外,再没有别的总形状了。比如说,汽车的车轮是圆的,它组装前是圆的,组装后也是圆的。所有的零件以前是什么样子,组装后还是什么样子,这上面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总形状上也找不出汽车或“我”。

这个逻辑推论很有意思,我总有这个感觉,如果让这位上师参加今天的辩论大赛,估计不会有对手的。这里的推理理解起来很巧妙:汽车各零件组装成一个汽车,这个整体也不是“我”,因为每一个单独的零件不是“我”,组装起来后,也没产生什么新的东西,所以也必然不会另外产生一个新的“我”。这种推理办法,只有最聪明的人,才会想得出来吧?

第七个因,是抉择它们的组合体(综合体)不是“我”。

月称菩萨对此驳斥说,如果组合体是“我”,那就把车上的所有零件都拆下来堆积在一起,这个是不是“车”呢?当然不是,只是一大堆零件、一大堆铁,而不叫“汽车”!同样,我们人的**或精神在分解后,也仅是一堆肉或者骨骼,就不叫人了。

我们静下来开始修“人无我”的时候,不是依照禅宗所讲的什么都不执着,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而是要通过语言最后到达“不可言”的境界,要通过思维,最后到达“不可思”的境界。如果刚刚开始修行,就抱着“不执着”这句话不放,那就不要修行了。

前面已经把道理说过了,证明了“人无我”,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但是,光从理论上证明,并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还得要从实践上实现它。任何科学结论,不论在逻辑上是多么自洽,在公式上是多么完美,如果不把它变为现实,那也是没有用处的。大师在下面,就给出了具体的修行实践指导。

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执着,特别要执着出离心和菩提心等善法,因为有了这些执着,就可以成功地走上解脱道并推翻我执。就像用香皂洗脸一样,虽然最后连香皂也要冲洗干净,但首先必须要用它来洗净污垢。同样的,首先可以有执着,以执着去推翻执着!若一开始就不执着,那就是大错误。所以,静下来修“人无我”时,不是象禅宗讲的什么都不想,而是要观察思维。(我这样说不是反对禅宗,禅宗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们现在可以企及的,而是以后要达到的目标。

该如何思维呢?静下来后,就观察“我”在哪里,方法是七相木车因。这样反复地观察、思维,最后深深体会到“无我”。就像我们在屋里没有灯光的时候去寻找一件东西,却没有找到,这时谁也不敢说屋内没有这件东西;若在灯光下仍然没有找到,我们就敢说屋里根本不存在这件东西一样。我们以智慧之光去寻找“我”,反反复复地思维,最后不但不能找到“我”,而且会发现原来根本就不存在“我”。

当深深体会到“我”不存在的时候,就不再继续思维,把心放下来,安住在这个无我的信念或感受当中,持续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越长越好。在早期,它不会延续很长时间,只有几秒钟而已。在这个体会消失后,又从头开始思维,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我”是不存在的。这如同在有光线的地方看书,书上有的和没有的都会看得一清二楚一样。这种“不存在我”的深刻感受,就叫证悟无我,这是一个初步的证悟。

有时思维累了不想思维,就既不思善也不思恶,让心平静下来,这叫休息。然后再去观察,最后得到的,是“不存在我”的体会,让心再次专注在这个空性当中,这叫作修无我。

你们是不是认为这太简单了?是不是认为修空性还有更好的方法?有,那就是大圆满等密法。但是,现在修大圆满的机缘还不一定成熟。我们还是要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暂时修此“人无我”的修法,修得差不多了,再将范围扩大,或者换成更有力的修法。这样,就可以逐渐靠近密宗了。

以上所讲是人无我的修法,这些修法全部是显宗中观的方法,没有涉及到密宗修法。希望大家能刻苦精进!

这才是思维啊,这才是闻思修中的思啊。所谓思维,如果不能够穷尽一切可能性,都是不太可靠的。上述实践办法,在我们具体操作过程中,显得如此简单直接,我还是第一次见识,有如此巧妙的办法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要学算术,如果一下来就让学生背口诀,学生虽然也能够记住,也能够用口诀来做对算术题目,但对他实际运用的训练,却没有什么帮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那么,最好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先从认识自己的手指头的个数开始,因为手指头是十个,所以,最开始是教授十以内的加减法。这是最直观的数学运用,可以在孩子们的脑海打下一辈子的烙印。

我因此,从小就知道,所谓一加一,其实就是加上两个手指头。进而,我还体会到,虽然两根手指头长短粗细不一,但只要你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个数,它们就可以用来加减了。数学的抽象性与实用性,此时融为一体。

后来,学到十以上的加减法,就用棍子来计算,虽然复杂,但与数手指头是一脉相承的。再到最后,以口诀与算式来进行加减,就有了直观的训练基础,就让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度到抽象思维上去了。

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语文,其实是把形象思维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转换。老师教我们学数学,其实是把抽象思维通过数字,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小学老师,可是我们智商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一位开悟得道的大师,活在现实的真相之中,根本不需要我们的推理与思维,这种活在历史的观念里。但是,为了教育我们,却能够用最适合我们思维习惯的办法,引导我们思考与实践,这才是过来人最优秀的品质。

就像老师,早就知道1 1=2这个答案,但为了诱导我们的思维转移,不厌其烦地当着我们的面,掰他的手指头。

从推理认识到“我”不存在,这只是一个空想的概念。到实际体验到“我”不存在,这也只是一种感觉。难道,佛教中所有的结论,都只是描述感觉世界的真实性吗?

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佛教从本身教理来说,是否认感觉的真实性的。如果把佛法修为的成果,当成感受与观念的游戏,那其实早就被批驳过,叫戏论。

《证道歌》中说到:“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如此的重誓,肯定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