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七十章 万物不固有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七十章 万物不固有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世上道理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名言不是瞎说的。自从我看了这位大师的教言记录后,发现我与万老师及小胡的讨论,简直不值一提。

既然来过人都把道理说尽了,我们只需要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争论了。就像你学习时,拼命进行科研实验,证明了欧姆定律,结果才发现,这个定律已经在几百年前,别人已经早就证明过了的。

过多的过于纠缠的思维与纷争,对修行根本无益,这也是“所知障”的表现形式之,读了那么多道理,却没有今天这样有效果呢?

这个效果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身体的。完全吸引你的知识,会让你整个思维与情感统一到那一点去,完全会忘掉身体的存在。我现在,几乎保持了这种纪录。每半天四个小时,一个小时用来大礼拜并且作准备,三个小进盘腿打坐看这本书,不仅不觉得累,反而是一种享受。

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我在看这书时,几乎没有一丝怀疑感与困惑感,完全被它的道理与操作方式所吸引,如同自然界中自觉的感情,我就喜欢这朵花,不需要理由,喜欢它的一切。远近都在欣赏,从不挑它的毛病,或者说,在我的主观世界,它就是没毛病。

我想,除了这本书的说理与叙述方式,适合我这种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肯定还有别的原因。从目前我的状况来看,估计有一个原因是无法忽视的:大礼拜。

我付出身体的力量与精神的虔诚,在读这本书之前,认真地礼拜过它,并且按自己内心的约定数量与姿势,严肃地对待了它,培养了内心的诚实感,才会得到它的教益。

儒家所谓“正心诚意”,然后才会“修身养性”。就是这个规律,端正态度,是一切学问的起点。对了,这个顺序所记载的书名,也起得非常精确:《大学》。

当然,心里面臣服没问题,但要把它变为实践上的完全成果,还是无法得到的。毕竟,按刘大哥的说法,我现在没有资格与条件真正地修行密法,必须经历拜师的过程,有一套复杂的仪轨与传承。

“那些规定的宗教仪式是为了让我正心诚意吗?”

“不仅仅是,这里有个大秘密。”刘大哥并不作解释,但我知道,有内容。

“我越看越有劲,晚上都想继续呢。”我的兴致很高。

“没必要,按你舒服的方式,该休息还是要休息。过于操劳或者过于松散,都是不太合理的。这也是修行中,中道性质的体现。”

刘大哥的劝说我还是要听的,毕竟,密教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就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的秘密。

第二天上午,外面居然下起雨来了。正月没过完,这里就完全进入春天的样子,云南就是云南,仿佛春天特别爱来这个地方逗留,滋润而温暖。

下雨的声音被称为白噪声,就是不对心情产生干扰的声音。这是最利于休息与睡觉的,也最利于一个人的安静。当然,这也是看书的最佳时间。

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是法无我。如何理解法无我,对我们这些接触过近代科学思维的人来说,是有困难的。我们以自身的教育背景,都习惯性地以唯物法来看待世界。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万物为有,不然,世界就不存在了。

且看大师如何说理,把这明明存在的东西,给说没了。

其题目叫:法无我的具体修法。我虽然不能够实修,但其思维修的部分,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

大师的语录,总有一些固定的特点,总是要先讲概念。这就喜欢他这点,与我们上学以来,所接触的教科书,方法一致。

要精通“法无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法我”。“法”是何意呢?本来,轮回和涅盘的一切所知都叫作“法”,但在“人我”和“法我”分开以后,“法”的范围就缩小了一点。除了“自我”和“我所有见”,执着属于我的东西,以外的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叫作“法”。“我”是什么意思呢?“人我”的“我”可解释为“自我”或“自己”。而“法我”的“我”不是此意,而是“实在”、“实有”的意思。

这一段概念,是需要仔细辨别的。此处所谓的法我的我,是指实在性的意思,把“法我”当成一个词理解,就是“法”的客观实在性。其实,这种分法,在汉传佛教里,也经常运用。比如,我们把世界分为主观与客观,在佛教经典里描述,就用“能知”与“所知”来表示。这是符合认识论的框架的,能所互为依靠,也就可以描述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在中观里有纷繁复杂的断除“法我”的具体方法,这里就舍去复杂的,而只讲最具体的。所谓“最具体的”,是指从三个角度进行的推理:第一是观察“因”指因果的“因”,抉择不生;第二是观察物质的本体,抉择不住;第三是观察“果”,抉择“不灭”。这样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以后,得到什么结论呢?就是“不生、不住、不灭”,这是三个关键的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佛陀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等告诉我们,诸法“不生”、“不住”、“不灭”。而我们却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是首先有产生的阶段,之后有存在的阶段,最终有消亡的阶段,即“有生”、“有住”、“有灭”,因此认为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实有的。

这是常人的观点,极其简单。他的证据来自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对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就判断它存在。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认为它们是不会有幻觉的,一切都是它们说了算——它们听到、看到,就认为有;它们没有听到、看到,就认为没有。这是常人的逻辑,也就是我们的基本逻辑,也就是全人类、全部生命的简单逻辑。

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错,要用怎样的办法来挽救呢?没法挽救。这时,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进的仪器,还是需要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没有办法认识事物。因为,一切的证据都来自于眼耳鼻舌身,假如它们有错的话,我们就毫无办法了。这就是常人的观点。总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们是没有办法辨别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而现在,我们却要通过佛的推理方法来推理观察。

先看第一种抉择:从因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生。

从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因”。这种逻辑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观察有无“自生”的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平时,我们也不认为诸法是“自生”的。这里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认为:“他生”是正确的。例如,我们认为稻种和稻芽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稻芽是他生的。下面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那我们该如何观察呢?

如果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个明显的漏洞。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种而生的,那么它们的存在是同时的,还是有先有后呢?

如果是同时存在,就不对了。因为,这意味着因、果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存在,果存在时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时候果自己已经成立了,因还须对果起什么作用吗?实际上,这个因是没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种而生。这种逻辑,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

读到这里时,我突然觉得太精妙了。如果逻辑没有错,它的推理如此精密,却得出与我们实际经验相反的结论,那就是我们的经验错了吗?要知道,这个因果自生的问题,是哲学史上最为经典的问题,许多人都试图回答它。

如果万老师看到这一段,我想他一定会拍大腿的。“哎呀!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原先以为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留给科学研究去解决。想不到,佛门中早有些辩论此答案。嘿嘿,我要以此作为选题,发表一篇大文章了。”

我几乎可以想象,万老师如果看到这论述,得意的表情。

但更为精彩的论述还在后面,好像我到了一个充满宝藏的沙滩,闪亮的贝壳,随处可见。

“同时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即是指两个事物不是相互观待的,而是独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时存在的,它们之间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联系。“因”根本没有给“果”带来什么影响,怎么会是它的因呢?……所以,因果同时存在是不对的。

不过,很少有人觉得因果是同时存在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明年长出来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种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温度、湿度等所有的条件具备以后,才会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这是宏观世界中常人很粗陋的观点,而微观世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概念。当我们在最微观的世界中去观察时,会发现微观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时,第二刹那还没有诞生,那么,所有的物质的存在都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

这一点,很多学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来自于此。测不准原理是指:对于一个非常小的粒子来说,它的速度和位置是无法同时测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确定,它的速度就无法测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够测量,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因为,速度=距离÷时间,而距离=终点位置-起点位置,时间=终止时间-起始时间,可是,粒子没有时间的相续,仅仅是一刹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无法测量了。量子物理已经比较接近佛教的有些观点了,但佛教所讲更加细致入微。

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认为,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因(条件)都具备以后,于第二个刹那果才产生,就意味着: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种子、土壤等都具足时,果还不存在;当第二个刹那果产生、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因却早已消失不在了,它们从来没有见过面。那么,“因”是怎样把它的“果”产生出来的呢?因存在时,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给果带来一些影响、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因又能影响谁、作用谁呢?仔细想想,因存在时,“果”就象虚空一样,“因”能对虚空起作用吗?不可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同样,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后次序,果存在的时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么起作用呢?这就象死人和活人,当一个人诞生之时,另一个人已经死了,那个死人能对这个活人做什么事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二人根本无法见面。在微观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前后的两个物质不可能在一个时空中同时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它们之间又怎么会产生因果关系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此时,我不得不感叹,这是藏传佛教的大师吗?这是个近代物理学家啊。微观世界的刹那生灭的现实,的确如他所说。既然事物是不连续的,我是说微观粒子,那么因果就不是单线联系般的存在。但是,我不理解的是,如果没有因果,岂不是破坏了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论吗?

我所认识的所有法师,包括历代高僧的法语,都要求我们深信因果。那么,这个因果与他们所说的因果,难道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没有联系的微观个体,靠什么力量来组成微观事物呢?此时世界观,我原来的世界观,已经开始有些动摇了,我专心地看着他下面的论述。

既然如此,为何会产生宏观的事物呢?这叫作因缘和合。也就是说,在不观察时,一切都很好,可得的都能得到;但是,细微观察的时候,这一切都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证据,得不到因果的关系,那些平时认为非常实在的东西就开始在我们手中消失了。

经过以上分析,“他生”是不成立的。但是,只有在微观世界中才能这样推理。在宏观世界中,因果就象父亲和儿子一样是可以见面的,这是常人的观点。实际上,宏观世界中所谓的“因”“果”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

“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那么“自他共生”更不成立,除此之外,有没有第四种生呢?没有!由此可见,所有的物质是“不生”的。因果关系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我们眼耳鼻舌的结论。从眼耳鼻舌的角度看,有因果的存在、有六道轮回、有学佛成佛;但是,通过逻辑推理,从非常微观的角度去看,这一切都不存在。

你们回去好好地思维一下,我们认为所有的物质是可以产生的,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正式修行的时候,也如此推理,最后会深深地体会到万法是无生的。那时,心就专注于“不生”的境界当中,并于此境界中安住下来。刚开始时,时间不会很长,只有几秒钟或一分钟。因为,还没有太大的能力,这个境界会很快消失。消失的时候,又重新开始观察物质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又再次体会到它们是不生的,此时心又专注在这个境界当中。这叫作“不生”的修法。这样观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体会佛所说的“不生”。

这个结论简直是太惊人了,如此复杂的世界观,就被这样简短的推理所否定,还给出了我们平时体会的办法。这该不会是一种心理暗示法吧?我真想此时就打电话问问小胡。当然,后面还有很长的论述,或许可以能安我的心。

平时,我们明明看见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生的,怎么会是“无生”呢?前面讲了,有为法的产生是我们的眼耳鼻舌的观点和结论,“不生”则是超越了常人概念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维方法。

学化学的人更容易理解这些。当几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新的气味或颜色产生。有些气味和颜色在原有的物质上是绝对没有的,但是,当它们和合之后就产生了新的物质,他们也不知道这些新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其实,这叫作因缘和合。万法都处在这样一张因缘的网里、相互观待着,两个或更多的因素组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因素。比如,为何能在完全没有红色的物质当中产生红色呢?为何能在毫无臭味的材料当中产生臭味呢?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无论怎样去寻找,都无法找到答案。“它就是这样产生的!还需要什么证据吗?”人们会这样回答。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眼耳鼻舌的幻觉,佛告诉我们这一切叫作“因缘和合”。万法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眼耳鼻舌却能感受到,佛说这叫作“如幻如梦”。

哈哈,终于与佛陀最基础的理论统一了,我稍微放心一些了。前段论述归结到因缘和合上,逻辑正确,结论也不陌生。但最后他说到梦,又让我想念起小胡来。目前我们对梦的研究,除了弗洛伊德之流外,还有什么新的革命性的进展吗?或许,佛门圣人的观察,有新的结论呢?

大师说到:梦是什么呢?虽然我们在做梦时能看到、感受到梦境,但现实中却并不存在梦中所见的一切现象,所以,梦是虚幻的。同理,我们眼耳鼻舌的所触所及,若用种种方法去观察,就都是不存在的,故称宏观的一切现象都是如梦如幻的。这不只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种修法,依此修行是可以证悟的,证悟之后就可以随时控制外境,以前已讲过很多例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综合上述所有论点,得出结论是:不仅人生如梦,而且世界如梦。即使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存在法。

此书中,法师开始了他第二一大部分的论述:从物质本体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住。

中观里抉择“无住”的推理方法,叫作“离一异因”,这相当重要,以前也曾讲过多次。所谓的无住,是指眼睛当下所见之物是不存在的。常人认为这句话很荒唐:我们的眼睛明明看见它的存在,为什么说不存在呢?要解释这种疑问,同样要区分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点很重要。眼睛看见东西存在是世俗谛,是眼耳鼻舌的结论。所谓的“不存在”不是指眼睛没有看到,眼睛是看到了。比如,做梦时所见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这不是说没有做过梦,我们确实梦见了。同样,不是说眼睛没看见,我们的眼睛确实看见了它的存在,但它却是不存在的。

比如,将一块布分解成毛线、毛线分解成羊毛、羊毛分解成微尘、微尘分解成更小的微尘,再分解下去,最小的微尘是什么呢?所谓最小的微尘是指在微观世界中不能再分的粒子。为什么不能再分呢?如果要它成立就不能再分;如果无须成立它,要看透它究竟是什么,就要分到底。再分下去,连最小的微尘也不能成立。最后,这块布就消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包括人体等所有的物质,都是可以这样分解的,分解到最后都会消失的。这是我们佛教的理论,量子物理还没有达到此境界。

看到这里,我明白,刚才我的猜测还是不全面的。按大师的推论,梦幻的东西,不仅不像我们认识那样地存在,它根本没不存在。所有世界所组成的,并不是客观的。这从根本上,在动摇唯物论的根基。

大师在第三部分中,着重论述了:从果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灭。

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破有无生因”。“因”是“逻辑”的别名,是指推理和抉择的工具。通过此“因”去观察,可以破“有无生”。何为“有无生”呢?比如,播下稻种之后可以发出稻芽,那么,稻种是产生了原“有”的稻芽,还是产生了从“无”中生有的稻芽呢?这叫做“有”、“无”。我们要思维在稻芽发出的时候,是已经存在的稻芽产生出来呢,还是以前不存在的稻芽现在产生出来了?也就是观察果的本体在果没有诞生之前是有还是无?不是说诞生之后的有无,而是说诞生之前的有无。

如果说果诞生之前是“有”,就是自生,一般人都不这样认为,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常人以为在果诞生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因缘和合后它就存在了。也就是说,在果诞生之前,因法存在的时候,果法是不存在的,是“无”。如果这样,因又是如何让果产生的呢?比如说,如果有树木的存在,斧头、锯子才可以去砍它、锯它;如果没有树木的话,拿斧头、锯子去砍什么、锯什么呢?因为树木不存在,这些工具就没有办法起作用。在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因绝对没有办法让果产生,果也无法看到因的存在,只是在因缘聚合之时果就出现了,因缘和合就是这样的。

很多人以为,农民种庄稼的时候只有因没有果。正因为没有果才要种庄稼,如果已经有了果,为什么还要种地呢?农民就无须种地了。正是种地之后的种种因缘,才使“没有的果”产生。但是,“没有的果”就象虚空一样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因又是如何让它诞生的呢?在极细微的微观世界中观察,只能说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一个因能让“没有的果”诞生。所以,果是不生的,不生就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就不可能消灭。这就象一个人若没有诞生,就不可能存活;若没有存活过,也就不可能有死亡一样。

这些是中观抉择“法无我”的修法。“法无我”的修法在中观的论典里有很多,今天只是从因、果、本体这三个角度来抉择诸法不生、不灭、不住。不生不灭是物质的本体,是实在的;有生有灭是物质的现象,是虚幻的。但我们不能以空性为由而不取舍善恶因果,这是很大的错误;也不能以存在因果为由而执着不空,这同样是很大的错误。二谛必须圆融才谈得上是中观。

在证悟空性之后,禅定时心就专注于空性,从此时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但因为尚未成佛,还是会出定的。出定之后,依然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在这个境界里仍然要积累资粮、清净罪业、注重因果的取舍。如此修行,才能成佛有望。

修法时,我们闭着眼睛认真地思维之后,深深体会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住、不灭”的,眼识、耳识、鼻识等以前认为实有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然后心就专注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如前所讲,这叫作观修空性,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观修只是静坐,虽然心里不起任何杂念的境界有可能保持很久,但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和意义。……心里没有正知正见只是不起念头,则毫无意义可言。……在色界和无色界中,天人不是在一天两天,而是在很多劫当中都能不起一个杂念。学过《俱舍》的人知道,“劫”是一个时间概念,就人类的时间而言,是难以统计的极其漫长的时间,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得到解脱。所以仅是追求静心这一点并无用处,还需要有正知正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对于初期的修行人来说,正知正见是通过思维而获得的。当然,学密宗的人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或是大圆满的窍诀,也许无须通过如此复杂的思维就可以轻松地证悟。但是,这种轻松地证悟是需要条件的,要在修加行、积累资粮等众多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若因缘不具足也没有那么轻松,所以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观修的含义是指,在没有空性感受的时候去思维,有了感受时就不再思维,心在这种境界当中安住下来,当境界消失的时候又去观察。通过中观的修法对空性有了较好的了解和体会后,再修大圆满的窍诀很快就可以证悟。因为,中观的修法已经为修大圆满铺路、奠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除非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人,否则一般的人会因执着极其浓厚而很难在一刹那间证悟。仅仅通过中观的修法也是可以证悟的,但与密宗的窍诀相比,其速度是很慢的。

这半天给我的印象,简直是颠覆性的,把我的世界观完全从理论上摧毁了。这就像在一个雄辩的大师面前,我几乎开不出口,还没有找到反对的理由,就已经被他说服了。

但是,我并不害怕与悲伤,毕竟,打破一个旧的世界,还会有一个新的世界。我有一种自信,这个新的世界,迟早会来到我的面前。

大师所论的关于物质的微观与宏观,相当于在说空间。所论的原因与结果,相当于在说时间。而客观物质存在的,就是空间与时间。如果空间没有具体的大小,随意变化,那么空与有,都无法判别了。如果没有时间的先后,我们如何来区分哪是因哪是果呢?

当然,针对我来说,这一段还解决了另外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单纯的心理平静与入定,是不能尽快进入佛世界的。必须要观想思维,才能够快捷。第二个问题,是告诉我一个信息,还有一种更快的办法,书中提到的,所谓气脉明点及大圆满法。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