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这里面的大量内容,其实我是不太懂的。晚饭时间,我也问过刘大哥。

“你不要细想那些名词与含义,你只要有个印象就行了。佛法广大,我们过多的思维,不过入海算沙。你只要有个整体的框架印象,知道大概是哪回事就行。”

“刘大哥还是不肯教我?”

“我哪有资格,实话实说,我跟你文大姐学了这么些年,除了死记上师教的法门外,其它东西,也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需要了解,我们毕竟不是传法师。比如渡河,我们死抱着一个木头可以过河,你戴个救生圈可以过河,只要能够过河,了解那么多,没什么益处。万一有了攀比心,木头与救生圈都想要,都没抓牢,还有生命危险,对不对?”

这个比喻很有说服力,是这个道理。古人说圣法无巧,唯嫌拣择。牢守一个死办法,有时比东张西望有用得多。

“那你教我一个最基本的,比如九节佛风,我看里面记载算是最简单的了,记载也有具体办法,但我自己试着搞时,又总觉得它没说清楚,有点没底。”

文大姐停下了筷子,望着我:“小庄,你别试着练了,危险!不是我们不教你,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教你。这是密教中的规矩,只有传法师才有资格。毕竟,出了事,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够纠正。”

刘大哥给我解释了密教的一些传法规矩,这些都是常识,但执行起来很严格的。

密教是一整套训练教育体系。所谓传法师,就像我们教育局所搞的老师资格考试一样,只有具有资格证的人,才能够当老师。这保证了师资力量。况且,一个法门就是一个体系,比如密教里红、黄、白、花等教派,各自有各自的法门与传承体系,如果没有确定传承的延续,就代表没有师承,也就无法办学授徒了。

这就像是我们的义务教育,各有各的学区,西城区的小学不能收房山区的孩子上课一样。当然,他们可以转学,但都必须是正规的教育局承认的学校,才能够得到行业承认。白教的大师,当然也可以进修红教的法门,但也需要办理入学手续,就是拜师仪式。

文大姐告诉我,希望我先利用这几天时间,多看看后面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不需要修具体的法。我不仅没有修的能力,也没有修的资格。因为,没有明确正规的上师指导,个人修法不仅危险,而且是违反戒律的。

“看书,或者做大礼拜,就这两样就行。至于找上师,这得看缘分,当然,我们也在留意。”刘大哥这一说,就非常明了,我安住于当下,当成一个调整期就行。

接着看第二部分,就知道,密教的教育体系如同一个精密的等级阶梯,是一步步往上爬的。如果说汉传佛教的教授方法适用于两端,而藏传佛教,更适合中间的大多数。所谓两端,是指普通百姓如果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时间精力,只修一句佛号,也有可能成功。上端的,是对最智慧最有宿缘的高人,禅宗可以帮你顿悟。

而社会上最多的,是我们这种有点知识有点条件的人,更适就藏传佛教这种,类似于学校分级教学的方式。

第二部分,就把思想行为及效果的次第,作了一个略缩版的介绍。我过去不管是自己看书还是在庙里打坐,师父们都讲什么空性,讲什么菩提心。这些观念虽然很多,但如何到达,就会靠悟了,没有具体的思路。

但是,这一部分,书上却引用上师的言论,表达出了我渴求的一部分知识。所谓空性虽然本空,但从有到空,是有抵达的办法的。

空性的第一种修法,与禅宗参话头差不多,观察心的来去生灭。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本论是从来处、住处和去处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怎样去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呢?是不是从书上去寻找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什么逻辑去推导呢?都不是。此处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让心回头自己去看。

当一个念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无论是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还是无记的念头,我们就立即去把它抓住。

所谓“抓住”的意思,就是不再往下走,而是去观察它。比如说,我看到一朵花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个花好漂亮”的念头,此时立刻停下来,紧接着就向内观察:刚才我所产生的这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是观察心的来处。比如说,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所看到的这朵鲜花的来源,就要去查找它本来是长在哪里的。同样,当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观察它究竟是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哪一个角落产生的。……当我们用中观的理论将身体的里里外外找遍了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的来处。……

心的来处即是这样观察的,接下来便开始观察心的住处。

如果心是存在的东西,它还是应该有一个位置,我们现在就去观察,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如果真的有一个存在的位置,一定是在我们的身体内外,而不可能在其他地方。那身体的内外有没有一个住处呢?此时,我们又可以通过前面分析来处的方法去观察。……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找不到所谓心的住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第三个,是观察心的去处。接着上面说的例子来讲,在看到这束鲜花以后,我会认为“这束花好漂亮”,之后就生起“能用这束花去供佛该多好啊”的念头,随即这个念头又消逝无踪,而不会延续不断。那么,此时这个念头去哪里了呢?……针对这些疑问,将身体一一分割解剖是最恰当、最见效的方法。在逐渐分解以后,我们就根本找不到它的去处。

这样一来,我们就找不到心的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显宗的一种观察方法。

假使我们无论怎样去观察心的来、住、去,都生不起一点感受,就要从头开始;如果反复从头开始仍不见效,就证明我们的业障极其深重,所积累的资粮远远不足。此时该怎么办呢?就要从加行开始,修出离心、菩提心,以及金刚萨垛的修法,如果能将加行基础打得十分牢靠,证悟空性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是证悟空性的修法之一,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些修法,不要认为这都是显宗里面很简单的方法,不值得去修。也许你们以后去听大圆满的修法,也听不到更好的内容了。

我发现,所谓大圆满法的初步修法方式,跟内地的汉传佛教太相似了,南怀瑾先生所着的《习禅录影》中,他也是这样开示的。要说易懂,就够易懂了,但是要操作起来,肯定是不得力的。我按这个思路,搞了两年,总是在试图冷静又被干扰的循环中,心静不下来,也无法得到效果。

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来看它所记载的:空性的第二种修法。

此处首先着重介绍的,是观察心的本性或者本质,这是空性的第二种修法。在很多显宗的经书上都讲过如何观察心的本质。首先,是要去看心有没有颜色——是红色、白色还是蓝色;有没有形状——是圆的、方的,还是长的、短的。当然,这些肯定是找不到的,心决不会有颜色或形状。

此处所说的心,主要是指我们的意识。除了意识以外,我们的眼、耳、鼻、舌是没有分别念的,所以也不会造业。主要的造业者,就是心或者意识。

意识就像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一样,创造了我们的世界。真正的创世者,就是我们的心。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心所创造的。

既然心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它本身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回头来观看心的本性。

当我们观察心的本性时,不是去观察眼、耳、鼻、舌等等所感知的外境,而主要是去观察意识。

意识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首先从粗大的层面一步步地去排除。

如果认为,倘若心存在,就应当是有颜色、有形状的物质,但我们去观察心,却没有发现什么颜色和形状,所以心就是空性的。

这种定义是错误的。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并不代表不存在。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错处。心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东西,就像人的头上没有牛角一样,知道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并不表示证悟空性。

读到这段时,我突然发现,我就犯了这个错误,我以为无色无味没有表面特征表现的东西,就是空性的显现,在这里被否定了。这对我的震撼是比较大的,为什么,我以前自己理解的字义,不对了呢?

反思了下,估计我这种自以为聪明结果走了歪路的人,还有不少。

有些人在打坐的时候,有时感到头脑清醒,有时又感觉昏昏沉沉当昏沉的时候,脑子里一片混沌,所以也不会认为证悟了什么,但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当心一静下来,便不再起任何杂念,并会感到十分稳定、平静、舒服。

那时去看心的本性时,也不会看到颜色、形状等等,由此便联想到大圆满法本当中所说的,心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是恒定不变、本来光明、自然清净、任运自成的,便认为自己所感觉到的稳定、光明、清净、放松即是书中所讲的境界,从而自认为现见了法身本面,证悟了大圆满。

在修法窍诀当中,这种很清净、很轻松的无念感受,被称为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上面,就可以体会到无念、轻松、清净等等的感觉,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悟”——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觉。

这一段再次证明,我当时在法露师的法会上,那一种空白的阶段,也不是什么证悟或者消息。看样子,如同见性法师所说,那只是一种无明的显现。两位大师将这种情况都得出相似的答案,谁说佛教中的标准,没有唯一性?

真理只有一个,过来的人才知道。对于我们外行,只能靠猜。所以,拥有过来人经验的指导,是多么重要。以我的智力来看,没有上师的指导,是不可能有真正成果的。所以,找到一个明白的善知识,并且取得他的信任,完全地信任他,接受他的引导,也就是拜师与皈依,是我最重要的事情了。

原文接下来对如何认识自心,说出了一些路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如果有了这种“悟”的感觉,就肯定不是阿赖耶识;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证悟,只是感到清净、宁静,就像在万籁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旷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会一下子感到内心与外界都是一片宁静,身体与环境都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逝无踪,周围什么声音都没有,就像在月球上面一样,这个是证悟了吗?这个并不是证悟。

在将心的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都一一排除之后,我们又会想到:虽然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但仍然有一些没有颜色、形状、味道与声音的物质也存在着,我们的心会不会是这样的东西呢?这就是难以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了。如何解决呢?此时,我们就往内去看,让心自己去看自己是最清楚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为人道的故事,如果去问旁人,就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一生所有的细节,但自己对自己,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同样,我们的眼睛无法观察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颜色;我们的手无法抓住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存在形状、质碍;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心的本性,因为它不具有声音……总而言之,我们的五根都不能认知心的本性。既然五根不能认知心的本性,那又有谁能够认知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心自己。

如何认知呢?一种方法,是心可以去推知自己,如果我存在,那肯定是有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前面讲过的;另外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也不想,不去寻找什么来处、住处与去处,不去考虑那么远的问题,而是直接去看它的本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静下来以后,什么也不想,只是自己去看。

有人会提出疑问:心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触觉,它怎么去看呢?

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层面,而是心自己所具备的特有功能,心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内心不起任何杂念的情况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当然,在有杂念的时候,心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杂念所覆盖,我们自然也无法看见。

按照中观的方法,当心静下来以后,就什么也不想——既不追究过去,观察现在,也不迎接未来——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去看心的本性。

如果你们在此时证悟,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异样感觉——非常清楚地看见它并不存在,是空性,而不是我们找不到它的颜色、形状。就像在晴朗的白天,我能清晰地透过窗户看到自己所处的楼房与对面的楼房之间没有任何建筑物的存在,这不是我没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只是一片开阔的空间一样。

以前也讲过,“没有找到”和“找到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同样的两组词在顺序颠倒以后,就有了很大的差别。所谓“没有找到”,就是自己去看了,而没有找到。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却不能确定其不存在。因为世上有很多不能找到却客观存在的东西,如宇宙辐射、电磁波等等……由此可知,没有找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找到没有”,却是一清二楚地看到它不存在,我们所找到的结果,是被观察的对象不存在。

看到这里,我兴奋地拍了拍我的大腿:太绝了!这个比喻太绝了,简直妙得不要不要的。“没有找到”与“找到没有”,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与开悟前后状态的对比,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精确的语言,简直就是数学公式般简洁而美到极致的概括。没有比简洁更美好的东西了,我以学习易经的经历来保证,古人一句最美好的话是:大道至简。

当然,如何达到这种心静下来看的状态,也不是随意就可以完成的。但是,这位上师却把如此空妙的东西,讲得很具体。

他说:“修习的方法,就是心静下来后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只有这个办法,除此别无他方。在此时此刻,其他所有的办法都彻底失灵,派不上一点用场。之所以我们之前我们要通过听经闻法、修加行——积资净障、祈祷上师等等来做准备,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有的加行,都是证悟空性的前奏。如果通过别的办法也可以证悟空性,那么加行等等不修也可以,但事实证明,只有打好加行基础,才能最终证悟空性。”

加行,他只用了两个词来概括,所谓“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其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积资,所有的功德的积累,以及学佛的条件的形成,都算是积资。比如过去道教修行中,讲究法侣财地四要素,这也算是一种积资。所谓净障,除了严守戒律以外,也要培养自己的平等心、菩提心,以平等慈悲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发心基础。

当然,里面加了祈祷上师,我不知道机理是什么,反正,以文大姐他们的说法,上师,对自己的修行,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必须遵从,甚至迷信。

接下来的文字,介绍了修空性的过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修空性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胡思乱想、杂念萦绕的层面。这个层面是可以跨越的。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有时会头脑非常清醒,即使坐一、两个小时也没有太多的杂念,感觉很轻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抛开了第一个层面,而直接进入了第二个层面——阿赖耶识的层面;抛开阿赖耶识,就是第三个层面,也即心的本性。

我以前所学所修,只是到达了这上面描写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我几乎要到了,就是那次法会上的经历,结果还是没有到,只是一种接触到自身无明的本相而已,与阿赖耶识还没接触上。更别说第三种层面了。

这位上师最好的教育方式就在于,他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初学者的感受上讲的。如同小学老师,让你先学会用手指头,学十以内的加减法。下面的内容,就很像手把手教我们数数一样,简单而直观。

如果大家以后打坐的时候有一点轻松、舒服的感觉,也千万不要去执着它,而要把着重点放在有没有“悟”字上面。如果有了“悟”,则即使没有证悟大圆满,但至少也肯定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如果还没有接触到空的层次,只是感觉心无杂念、宁静安祥,就算不上是什么证悟境界,只是阿赖耶识而已。

证悟这个境界以后,还算不上是大圆满之类的境界。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不是大圆满修法,那是什么修法呢?这只是中观的修法,但在中观修法当中,它又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的理论,而是与切实的修持密切相关的实修窍诀,这都是我在上师那里学到的。

有一部非常着名的经典——《现观庄严论》,作者弥勒菩萨在该论当中,将自己在释迦牟尼佛座前亲耳听到的大乘空性修法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在该论第四品当中所讲的不执着外境,要证悟外境的空性;第二种,是不执着自己的内心,要证悟内心的空性。整部经典的精华,就是这两句话。在这两句话当中,涵盖了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经典——《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八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直至最简略的《般若心经》——的修法。

在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等的时候,就是要去思维,那时就必须要有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念头,但在这个空性修法当中,就不能再进行思维,而要放下一切念头。

我再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两种空性修法的要点:第一个修法,是要进行观察思维的;第二个修法,则不能有任何的思维,这有点类似于禅宗的修法。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修法,在大手印等修法的关键时刻,都会集中到这个修法上来。

原来,这位大师,也是很了解禅宗的,他所说的,与我体会的,简直是一个结论。有一种修法就是让你按思路去想。还有一种,就是什么都不想。其实掌握起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体会,以及上师及时对你进行帮助。想靠自己的小聪明,觉得自己看了点书,能够打坐几小时,就可以了,简直太可笑。估计有这种思想的人,不仅小学没毕业,或许入学资格都没取得过。

他对第三种空性的修法,开场白是最简洁的。但这也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修法。

第三种空性的修法,是有思维的修法。

如果心静下来了,也去看了,却始终没有空性的感受,此时又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要回到起点,像原来一样去思维。在这个修法当中,不是去思维心的来处、去处等等,而是要去观察心的存在之地。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我有一个存在的心或者精神,则肯定应该在我**的外表、内部,或者外表与内部的中间,而决不可能在外面的墙壁上、桌子上、花瓶中,因为精神和**的综合体才叫做我,既然作为构成我的一部分的**在此处,那么,作为另一半的精神又怎么可能在毫不相关的墙壁上呢?所以,我的精神或者心一定是在**的内外。如果在我**的外表、内部,或者外表与内部的中间都不存在所谓的心,那它就应该是无生无灭,根本不存在的。

在判定出这个结论以后,我们就开始去找。如果心在**的外表、内部与中间,那又在外表、内部与中间的哪个地方呢?心所依附的外表、内部与中间本身究竟存不存在呢?然后就像前面所讲的中观思维方式一样,把外表的皮肤分解为空性。接下来,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思维,既然在外表找不到,那它是不是位于中间或者内部呢?内部有什么呢?每一个看过天葬、学过解剖学、学过人体结构的人都知道,里面无非是一些肌肉、骨骼、骨髓、心脏、肝脏等组织与内脏器官而已,然后,我们又可以将它们一一分解,直至全部分解为虚空。

如果又有人认为:虽然没有位于外表与里面,那它是不是位于中间呢?那我们就要问,除了外表与内部以外,究竟什么是中间呢?所谓的中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抽象概念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确定的“中间”。……这样观察以后,就在身体的里里外外都找不到心的存在之处,因为心本身就是无形的,要给它确定出一个位置是很难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不是“没有找到”,而是“找到没有”,也即找到了空性。

然而,虽然有些人也找了,却没有找到这种感觉,所有的方法都尝试了,还是对空性一窍不通、毫无知觉,这种人肯定是加行没有修好。此时就应该将以前所修的加行数量归零,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起点开始重新修加行。只要坚持这样修持下去,以后一定会证悟的。

上述三种不同的空性修法,大家既可以任修一种,也可以三种同时并修。如果想证悟,中间的方法是最直接、最容易证悟的,但因为这种方法没有很多的思维,所以对有些人来说也不适合。对这些人来说,就要先通过思维的方法来打牢基础,然后再修不思维的方法。

另外,本论还提到,在修空性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对空性的念头产生执着,会认为包括身体、精神等其他东西都不存在,唯独剩下了空性,只有空性是存在的。

如果空性实实在在地存在,那它又是如何存在的呢?这种观念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世上本身就不会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如果认为空性存在,就成了一种执着,所以必须要放弃,对空性也不能有执着,但这是最终放弃的执着,首先能够证悟空性,就已经很不错了。

看到这一段时,基本上对空性修法的描述就告一段落了。我想,如果万老师在此处的话,他看到这一段,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这里有一个最好的哲学辩论,在逻辑学发展史上,也有类似的辩论,几乎可以形成一个经典的案例。我想象着我跟万老师辩论时的发问:“万老师,你觉得空性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他说不存在,那为什么佛教多次强调空性,难道是佛在撒谎吗?况且,空性从理论上说,确实是可以证实的。前面所说的一大堆道理,都已经证明了空性。如果不承认,那等于推翻了佛教的大量经典。

他如果说存在,那就犯了逻辑上的毛病。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以什么方式什么状态存在?没有的东西能够存在吗?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两难的,如同自己抓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我还真有冲动,想给万老师打个电话,结果在找手机时,发现自己的腿已经坐麻了。手机时间显示,此时已经是深夜,我在床上打坐看书的时间,已经超过三个小时了。

这真是不知不觉的、了不起的、时间上的进步。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