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六十章 优越感之四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六十章 优越感之四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有一种优越感,是高空俯视的感觉,不仅超越人类的妄心,甚至超越万物,超越自然的一切时间与空间,这就是佛的优越感。”

我知道,最终他会得到这个结论的。当年,我看到朱清时教授的讲话,说当我们现代科学家在尽力寻找世界之谜的时候,如同在山坡上爬行。而山顶上,那佛陀早已到过的山顶,因为慈悲,他在那里等着我们。

这种立于虚空与大地之间的停留,就是一种悲悯,也是事实上的优越,至于菩萨是否有感,我们不好定义。

“也许菩萨与佛陀是优越的,毕竟他们是超脱的人,或者说,他们是在天上的智者,从能力与智慧来说,看我们人类,如同我们看蚂蚁一般。但是,无私无畏的他们,是否还有优越感呢?”

万师兄估计也是刚想到这个结论的,但抠了抠脑袋,歪头想了想,说到:“那话分两头,分别论证存在与意识。当然,佛陀本人,这两者其实是一体的。但我们人类理解不了那种境界,我们按可以理解和讨论的方式,试着论证一下,如何?”

“请讲。”

“首先说存在。这个肯定没有疑问,毕竟佛菩萨与人类相比较,其优越性是明显的。比如,他们的能力上,有六通,肯定比孙大圣要高多了。即使孙大圣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也翻不过如来佛的五指山。”

他这个比喻把我逗笑了。毕竟拿一个神话故事来作为论据,不仅可笑,而且很不严谨。但对于佛菩萨境界的任何论述,从绝对意义上说,都是不严谨的。不仅因为语言的局限性,更因为,我们完全无法理解那种时空合一的绝对的世界,空间该如何描述,无法描述的东西,根本不可能论证。

但是,比喻或者打比方,是我们唯一能够稍微模仿圣境的方法。比如庄子,都是通过打比方,来阐述道家学说的。

“前面我们所说,是佛菩萨的能力。我们都看过大迦叶的传记,这鸡足山好像也与他有关。他是以神通闻名的,其神通的能力,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尤其是空间的随意变幻,可以说写得更为精彩。”

当然,经典中所说,当释迦族有外敌入侵的战争威胁时,大迦叶因为那是佛陀家乡的原因,悲悯佛陀的亲人,所以,用自己的钵子,将所有释迦族人收拢来,盖往,以保护他们不受侵犯。结果,因果是自然法则,任何法力也逃不掉。最后敌人走后,当大迦叶打开钵子,发现,整个释迦族,已经变为一滩脓血,全部死亡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说因果的,但也透露出另外的消息。数以万计的释迦族人,得占有多大的空间。而大迦叶,仅用自己吃饭的钵子那么小的空间,是如何装下来的?这只能说明,这种菩萨的神通,已经能够超越空间的大小了。

这是一个把空间变大的故事,还有一个把空间变小的故事。当年白教祖师弥勒日巴尊者,有一个弟子叫惹琼巴的,刚从印度求学归来,给师父炫耀自己在印度学了多少法,得了多少道。为教育他这种贡高我慢的心态,弥勒日巴尊者指着前面路上的一只牛角问到:“你可以钻进去吗?”

惹琼巴当然不能。但弥勒日巴尊者,当即就钻了进去,到达了牛角最尖最细的地方,然后又出来。这种表演现场教育了弟子,从此虚心向他学法。惹琼巴最后,也成为一名影响巨大的白教圣者。

这就是把空间变小的记述。当然,这个故事,或许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钻牛角尖”的来源,我没考证过。

“当然,关于空间变换的能力我们已经熟悉。而关于时间变换的能力,恐怕就在眼前吧?”万师兄问到。

我又笑了起来,这不明显嘛。根据传说,我们去过的鸡足山,迦叶尊者还在那里打坐,按时间推断,他已经坐了二千多年了,据说还要坐上万年,等到未来佛弥勒出世,才把当年佛陀的袈裟交给他。

虽然这里的鸡足山不是经典中记载的那座山,但这个传说却是存在的,它表明,圣者的能力,可以超越时间而存在。不要说圣者的身体,就是那袈裟,恐怕能够保存万年不坏,也是一种物质能力上的超越吧?

“前面我们说了能力上的优越感。如同一个大力士对一只蚂蚁,人类在蚂蚁前是不会骄傲的,因为这种不对等的比较,不会让人兴奋。但是佛菩萨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认为众生平等,是不是也会产生感觉呢?是不是在心理上,也会有这种强大优越感出现呢?我不知道。”

从心理角度上讲,当你能够战胜同类的对等对手时,你的优越感会让你产生兴奋。如果相差太多,这种优越感,不会带来任何心理上的好处。比如小孩子或许因为踩死一只蚂蚁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也许会高兴和满足。但是,一个强壮的青年人,是不会这么无聊的。

正常成年人,不会因为踩死蚂蚁而兴奋。所以,他一般不会为了心理满足,而故意去踩蚂蚁。成年人,可以用钓鱼、狩猎中,感受到自己相对于动物的优越,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好处。甚至,通过与其他人类的体育比赛,游戏争斗中,得到极大的快感。当然,还有战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前面我们说了能力上的优越性。另一个优越性,是体现在智慧上。一个聪明的人,对于愚笨的人来说,就具备了优越性。这种对比,在佛菩萨与普通人之间,差距就更大了。佛经中的描述,八万四千世界,在他的眼中,如同手中芥子大小的东西,一眼就看透了。这是从宏观上,看出他们的整体观。在微观上,他们能够深入任何事物任何尺度的细节,来观察所有事情的真相与组成,至少超过我们人类的已知的纳米尺度,超越我们所知最小粒子夸克的尺度,这也是降维打击似的优越。”

认知方面的彻底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界中的真理。从物理尺度上讲,我们现代科学认识的物质最小结构是夸克。但是,佛学中,至少从《愣严经》上所述,提到到个过度阶段:邻虚和虚空。如果世界物质是有单独存在的粒子的话,那最小的,可以叫邻虚了。

但邻虚再小下去,就是虚空。虚空组成了这个世界,世界是有,虚空是空,这就是空有不二,在物质世界组成上的,佛教的观念。将有与无统一起来的理论,道家也有,但好像没有佛家如此彻底。

我想到,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如果有,代表着有质量的粒子,无代表着一种能量,那么,也算是统一了。但是,现代物理学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宏观世界的相对论与微观世界的量子论,无法用一个理论框架来统一。而佛经中所描述的世界观,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自洽了。

以上是微观世界的认识。在对大尺度宏观世界中,佛经中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按物理尺度来衡量的话,比我们现代物理学所观测到的宇宙,还要宏大许多。如此看来,不管是细微程度还是广阔程度,他们对物理世界认识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人类今天的科学。所以,才会有朱清时的感叹。

我也感叹到:“不仅如此,佛学智慧的伟大,不仅让宏观与微观统一并远远超越人类目前所知,而且,它把无生命的与有生命,把存在与意识,都统一起来了,不仅缎带出了自洽的解释与描述,而且还给出了方法与道路,这就很神奇了。”

“你想过,他们是怎么达到这个高度的吗?”

万师兄这一问,我就比较难回答了。再聪明的人,要想自洽地统一自然界生物界意识界的所有学问,并且给出方法与验证的,都是无法做到的。用我们的研究办法,人类再过一万年,以集体的努力与时间的积累,也无法穷尽到这个终极真理的程度。

看到我在摇头,万师兄说到:“他们根本没有研究,他们只是如实地看到这些。如同我们前段时间,到了那个山坡,看到远方的小镇,不需要任何人教任何人描述,看到了,就自然知道了。”

对啊,是这个道理,亲身到过的地方,不需要什么学习和研究,那就是事实,眼界,就是知识。

“好了,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论证充分了。用我们有限的能力,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得出模拟般的结论:他们在能力的客观性上,具备优越性。那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他们是否有优越感的问题了。”

我承认,这种讨论已经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至于是否有优越感,我们不佛菩萨,当然无法真正知道。但我们知道,佛菩萨也是人来做的,况且,我们暂且把他们当成人,以将心比心的办法,是否可以模拟出答案呢?

毕竟这里有一个基础理论,是佛经所强调的。心外无法,求法就是求心。这个真心与妄心,都在我们心中,说明,我们与佛菩萨,在心灵上,是有共同地方的。有共同的地方,就可以试着寻找出差不多的答案了。

比如,一个外地人到广东或者到温州,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但大家使用的是相同的汉字。通过书写的方式,也是可以沟通的。

即使语言和文字都不同,在大街上碰到老外,通过比划,也是可以作简单的交流的。因为表情与比划,表达感情与思想的共同特点,人类都差不多。笑与哭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不管世界上哪里的人,靠猜,也能够得出**分。

“按我的理解,他们是有优越感的,但这种优越感,带给他们的,不是心理上的兴奋和好处,只是事实如此,他们平静地承担着这种事实,这就是悲悯与尊重并存的原因。”

万师兄突然得出这个结论,显得突兀,他还没有来得及论证。我问到:“你论证一下?”

“我没有这个能力用论证这个词,但我们可以讨论。用有限的能力,来猜测无限的世界,虽然不准确,但也可能得到一些真理的影子,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是的,我们都习惯于这种空谈的快乐,好像古代的竹林七贤,比较小众,给自我一种高端感觉,这也是一种优越感。这种讨论给我们的优越感,刺激着我们展开更多的讨论。我们在这种循环自证中,得到心理上的好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你记不记得,观音菩萨在《愣严经》中所说,他成道后的感受?”

“当然记得。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是这句话吧?”

“对,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他成道后,具备了与佛一样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定义为慈力,是带有感情的力量。第二,他成道后,有一种悲悯,就是对众生。这显然,是一种优越感的体现。众生如此之苦,我有如此大的力量,为什么不去拯救他们呢?”

这段话给我的初始印象也是如此。观音菩萨被称为大慈大悲,这是充满感情的一句话,也是他的特点。慈悲,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感情。

“所以,他用百千万化身,来实践他的诺言。有念诵他句号的众生,不管在哪里,有任何痛苦,他都要前来解救。这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强大自信,更是对众生无比悲悯的感情,对不对?”

我点点头,表示认可。我还想到,那些发出伟大誓愿的菩萨们。比如药师佛的誓愿,当医治世界一切痛苦,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有心理的身体的物质的需求,这是一种何等的能力与感情?比如地藏王菩萨,发誓度尽地狱恶鬼,这是何等的勇气与胆量?

“我们要思考的是,这种能力与悲悯的感情,从哪里来的?从历史来?他们都曾经是众生?从未来来?他们相信这些众生,终究是佛?如果没有共同点,哪里来的共情?他们是已经超越的人,为什么还要来到这个世界?没有感情吗?”

“无情未必真豪杰,我承认,菩萨们,是有感情的,字面意义是:慈悲。但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还没思考过。”

“其实,从佛陀悟道后说的那句话,我们就知道答案了。”万师兄好像在自说自话,并没有看着我,只是盯着天花板,仿佛世界,只有他一个清醒的人。

这个家伙,不知是装,还是他的习惯。反正,自己有一个貌似很高的观点时,就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清高感觉。

或许,他仅仅是在自我思考,是我误会了。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正因为在终极意义上的平等,才让佛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可以统一所有众生与世界,排除任何众生的理论,都无法达到终极的目标。所以,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最终成佛的达成,是要所有众生都成就佛道,这才是所有佛菩萨的终极成就之道。”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感觉非常新鲜,不太敢相信,但也不愿意置疑,且让他继续说下去。

“你再想想,大师们总在重复一句话。无佛无众生。所谓的佛,是相对众生存在的。如果众生没有成佛,那么自已的成佛是不完美的。以此而言,悲悯众生,是他们为自己为他人的统一,是事实,是本能,是佛的基本特征。”

这话太大了,我想都不敢这么想。但既然他提出来,我也无法反驳,不如按这思路想下去,或许还有些新发现。比如,许多大菩萨,总在说那句话。“众生不度,誓不成佛。”这难道只是因为感情吗?或许,众生得度,正是他们成佛的条件呢?

当洪水到来时,没有一朵浪花是无辜的。世界是整体的,是相互影响的。以此为路,很自然地可以想象,佛的世界之所以能够将整个自然人心与世界统一,不也正是它的圆满的条件吗?当世界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时,自己才可能真正地、绝对地美好。

难道,他们成为佛菩萨,只是相对于我们众生来说的某种超越?这种相对的超越,让他们被称为佛菩萨。在绝对意义上,所有众生都成为佛菩萨,他们才会最终成为最圆满最终极意义上的佛?

我想到这里,突然脑袋一空,又有那种发呆的感觉了。好像时间不长,等我回过神来,发现,万师兄正看着我。我笑了笑,突然说到:“或许,我们理解错了,或许,我们都已经成佛了,只是我们还没意识到?”

等我自己把这话说完,回过神来思考时,把自己也吓了一跳。万师兄那瞪大的双眼说明了一切,这个结论,太离谱了,都不敢想象。

“你何以得出这种结论呢?”

“我也不是想出来的,我只是脑袋发愣,突然蹦出来这句话的。”

万师兄用右手食指敲了敲他的脑袋,以恍然大悟的姿态说到:“怪不得我那么吃惊。不是你的观点吓人让我吃惊。是因为,我在云居山,跟一个老僧人闲聊时,他也曾经说过这个观点。当时,我把这个观点当成笑话来听。你今天说出这句话,对象、层次、时间、环境都不一样,但如此相似,让我吓了一跳。某一刻,我还以为那个老和尚,在你发呆时,给你托梦了呢。”

我俩都笑了起来。

反正,我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所说的话。

“也许,你刚才无心所说,真有道理。我们以此为目标,也可以探讨一下。”万师兄转移了话题:“按佛经理论上来说,当佛陀成佛之时,世界就已经圆满了。所以佛菩萨刚开悟之时,也体验到圆满的实相,经典是这么说的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是的,所有世出世间,一切圆满,这是菩萨所说。不用说那些书上的话,就是近代其名的人物,弘一法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知道,他好像是一首诗,也是一句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对,这句话太美了,凡是对弘一法师感兴趣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句话的意境,激动赞叹。弘一法师的弟子还在,他修行的踪迹可寻,他的书法他的文字他的语言,仍然在流传。这么真实的人,说的这句话,一定是他真实的悟境吧?

“我们假定,这句话反映了法师开悟后所看到的实相,那说明,从他开悟的那一瞬间,看到这个真实的世界,本身就圆满的。或许可以这样说,从佛陀出世的那一刻,世界就统一于他的圆满了,是不是这样?”

“有这个可能性。”我承认自己刚才的话,自己都不太相信,但又不得不承认。

“所以,圆满的世界中,不可能有不圆满的众生。佛陀出世以来,我们所有众生本质上是圆满。只是,我们认识不了这个圆满,所以,在误以为的五浊恶世痛苦着。其实根本没必要痛苦,我们只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我突然发现一个矛盾。我们说了这半天,我们讨论出的结论,好像是相反的。最开始,我们试图证明,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处于优势的地位,有优越的条件。甚至还要证明,他们对众生而言,有不容置疑的伟大的优越感。

但后来,我们说人人都是圆满的,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优越性是不存在的。平等,就说明了一切。

从论证不平等开始,到最后得出平等的结论。这种完全相反的矛盾,都在我俩的讨论中产生,我们这种讨论有意义吗?

究竟是论证方法不靠谱,还是论据本身不靠谱呢?我们却无法找出原因。我跟万师兄互相看了看,相视一笑,有一种无赖和自嘲:我们尴尬了。

“不可思议”我俩几乎同时说出了这个词。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