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五十九章 优越感之三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五十九章 优越感之三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那他的驱动力是什么?”

“就是结果导向。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解决生死问题。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最为迫切。他一直以为,以他的身体条件,死亡可能随时到来。为此,必须争分夺秒地解决这个问题,达成那个结果。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驱动力,最为直接和强大。如果你从钱师兄的行为来看,就很明白。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冲着那个结果去的。只是努力,全力努力,这就达成了另一种状态。”

他又停顿了一下,我却关键起来:“赶快,把话说完!”

“专心”万师兄重重地强调了这个词后,继续说到:“他才是制心一处的人,只为了解脱生死,别的东西,想都不想,所以得到了消息。他的经历,再次证明了那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从知识优越感来说,钱师兄肯定比我们更为优越。他不是排除了优越感,是他从来就没有过。我们对知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用来储存知识点的,文科生用得比较多。第二个部分,是用来分析整理知识的思维能力,是用来处理知识的。

所以,平时我们有个说法,叫“文科生占内存,理科生烧主板”,对两者学习的差异说得比较形象。

而钱师兄,他在学佛时,根本就没有用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因为他知道,他所从事的修行专业,自己以前的知识根本就用不上。那么,他就回到学习知识最原始的目的去了:解决问题。

人类文明,大家总认为是从有文字开始。这是历史与考古学上的权威结论。但是,不要忘了,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与进步中,最大多数知识的积累与取得,那时候是没有文字的。况且,有文字又怎么样?古代已经死去的文字,也有很多。包括国学大师季羡林,他所认识的文字,都已经无人使用了。如果没有他这种人把那些文字翻译出来,这种记录在文字上的文明,对今天,又有什么作用呢?

文字记载文明成果内容宏大,但绝对不是文明成果的全部。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把读书错当成取得知识与进步的唯一途径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王班长到了非洲,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在部队学会了种菜。毕竟,当时我们部队,连队都是有菜地,农副业生产,就是养猪种菜。这种根本没有在书上学过的知识,只是跟着老兵们干多了,也就会了。

谁成想,这种知识,让他在非洲还收获了大量的赞叹。他在自家别墅后院开辟的小菜地,黄瓜与番茄吊在架子上时,连来参观的当地官员们,都赞叹不已。有的酋长还亲自上门求教,求他传授种菜技术。

这种知识,是在实践中学过来的,是历代没有所谓文化的农民们,摸索出来的知识。而钱师兄,他学佛时,也是走的实践这一条路。不管经典怎么说,他懂得自己无法全部理解。于是,就抛下书本,直接跟师父学实践,不管是打座还是参禅,跟着老师父就对了。这就好比,农民的儿子跟着父亲下地,过了几年,自己也会成为合格的农民。哪怕他父亲是哑巴,不教他一个字,他只需要看着学,跟着做,就对了。

估计他懂了一个逻辑。他的知识与佛陀和那些历代圣人相比,肯定是少得可怜的。与其探究别人说话的真实意义,与参悟那不可泄露的天机,以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的。不如按这些圣人指引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态度,正是制心一处时的状态,也正是法露师在打七时,要求我们做到的。原来,钱师兄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就有这种态度有关。

“万师兄,看来,我们这种受优越感驱动来学佛的,就是用一个虚幻的东西在给自己制造障碍了。我觉得,不管是出于对知识的,还是其他什么的优越感,都是不必要的,它对我们没什么好处。”

万师兄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这种矛盾的身体语言,让人困惑。

“庄师兄,话也不能那么绝对。如果不谈知识优越感,只谈广义的优越感,在社会中,还非常重要,甚至,对于绝大部社会上的人来说,优越感如同空气,如果没有它,许多人,一天也活不下去!”

这个结论太惊人了。因为我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并且,即使这个优越感在社会中有一定作用,也不会那么大吧?万师兄这个严谨的家伙,怎么变得有些极端了呢?

“话过了吧,万师兄?”

“不,也许欠妥,但有道理。这道理也是我刚刚想到的,你知道,我们的对话与辩论,总会激发些莫名其妙的灵感,虽然这些灵感是水上泡沫与浪花,但也偶尔会反射出七彩的阳光,对不对?”

我们三人,包括小胡,在辩论中,思想会互相激发,最后产生一些灵感,我们试过的,有这个特点。这如同几股不同方向的水流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美丽的浪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但思想上的浪花本质上是虚幻的,因为它只产生于偶然的碰撞,并立即在条件变化后消失,它不稳定,没有自性。生灭无常的思想浪花,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但如果把我们看到的世界与社会,用佛教的观点来看,都可以认为是不真实的。但不真实,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毕竟,世出世间的真理只有一个,万法由心,真妄不二。

“好了,万师兄,不要说什么绝对相对的意义了,你这个结论,抛开佛教的世界观,就以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你如何证明它的合理性?”

“好吧,我突然想到的观点,你现在就让我证明,有点考验人。但是,我还有点证据的。只是从现象观察的角度来看,你发现没有,优越感,是安慰自我的必须品。如果自我不在优越感的不断安慰中,自我有崩塌的危险,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如果不是佛,那也不会是人,活不下来了。”

这是啥证明,这根本不是推论好吧。这好像一段感叹抒发,夹杂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说明白话,莫打飞脚”我赶紧提醒到。

“你要我从理论上先讲,还是从实际上先讲?”

“从你擅长的方向讲起吧,我听起来顺耳些。”

“好吧,理论上,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不说废话,先上结论:人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强化的。我们前面讨论过,人的行为与思想,有偶然性特点,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随时变化生灭。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实时感受这个变化生灭,并作出实时的反应,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自我意识,这个观点,你承认吗?”

这个观点,我当然承认,这是以前我们讨论过的。其中一个“实时”的概念,相当重要。在信息时代,我们知道,真正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连最快的光,都需要时间来传播,可以说,我们任何感觉,都是延后于事实发生的。所有思维,都是事后诸葛亮。

更不说行为了,当思维已经滞后于事实,而行动又滞后于思维。等我们对事实作出反应行动时,大概已经延后接近100毫秒了。原来学驾驶时,老师也讲过,从发现危险到判断到作出处置,人类最快方程式赛车手,也需要0.2秒左右的时间。

真正提出比“实时”更为绝对的观点,是佛教经典中的“一时”,一时是就当下。假如我们以“一时”这个当下的观点来审查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心这个自我时,发现,我们的感受与思维与行动是分离的,时间不同步,传递有差异,机制有转换,结合一统一。

按这个理论来看,我们的自我是分离的,就像女娲造人时,把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肌肉以及大脑,没有捏在一起一样。没有粘在一起的泥巴就只是泥巴,成不了人。

按佛教大师们的说法,只有圣者,才能够真实感受到,这种自我分享的“一时”状态,从而深刻体验“观法无我”的真谛。而普通人,总是想用某种理由,把这种时间的延迟性,捏合起来,组成一个并不存在的自我意识,让自已觉得自我的存在是真实的。

感受、思维、行动这三者本来不同步,也不同性质,也有失真。但我们硬要把它们当成是一体的东西,这就需要某种粘合剂来捏拢它,这种粘合剂,很多时候,就是自我安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自我安慰这种企图,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产生了妄心。以上,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中,人们是如何创造出一个自我的。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具体的花样。”

万师兄这些话,表明,他在对佛学的理解上,已经前进了很大一步。因为他提出“实时”的概念来说明“一时”,已经向圣者的方向迈进。这是他悟出来的,从而还激发了我。可以这样说,这次打七,虽然他没的解脱生死的消息,但他的理论思维能力,比以前,高了一个层次。

“我们得先承认一个大前提,在世俗生活中,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还是老马的定义最恰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称。自我如何定义?从社会关系中定义。说简单直白一点,就是从比较中来。对不对?”

我承认,目前,这个结论仍然是最严谨的。如果有人不靠与他人比较中来定位自己,大概只有极少数。没有社会意识的智力障碍者。或者超脱社会生活的隐修道士等。

我也说到:“对,人如果没有他人作为参照物,就根本无法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关系。没有社会关系参照的人,是无法确定本质的,也就是说,无法确定这个社会中的自我。”

“所以,推论一:大部分社会中的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与他的人比较。推论二: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是与他人比较产生的。”

对,这两点,看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如果不通过比较,就有自我意识,那是孤独症患者,难以独立生存的。当然,每一个现代人,都很难独立人类社会而生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既然有比较,就会有优劣。你发现没有,再自卑的人,在某个方面,都要确立某种特殊的优越感,如同我们老师,喜欢确立知识优越感一样。如果没有优越感,人们就会丧失自我,没有勇气,活下来的机率,就少多了。因为,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没有意义,尼采与叔本华已经证明过,我就不多说了。”

人生的本质,只有一个结局是注定的:死亡。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永恒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活着,过这种痛苦而没有希望的人生呢?需要优越感这个安慰剂。

“所以,知识优越感,在我们心中产生。当然,即使最底层的人,也会有优越感。人类从有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以来,就发明了一个通用的优越感,它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观念之中。”

“那是什么?”

“道德优越感。因为道德是一个心灵的标准,是不太好用外界的客观量化的,所以自由度非常高,人人都可以使用它。这就像你当兵时的武器,军用枪支很难得的,只有士兵才可以拥有。管制刀具是受管控的,屠夫使用起来也只能用于杀猪。但是,有一个自带的武器,人人都在用它,那就是拳头,因为人人都有。所以,练习武术或者拳击,是大多数人最便宜的选择。”

当然,这是常识,这个武器取得,不需要另外的成本。只要你是一个健全的人,就可以运用它,取得某种优势。一个拳头很硬的人,走在社会上,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够打赢全世界。其实,在这个热兵器时代,拳头的战斗力太弱。但架不住它来得便宜自然,是顺手的事。

所以,所谓道德优越感,其实是指自我意识中的心态。而人人都是有心理活动的,用起来方便。所以,人人都可以有道德优越感。

“穷人们最喜欢运用道德优越感,因为他们实在也买不起其他武器。”万师兄笑到:“乞丐们也会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也会在私底下骂那些有钱的,为富不仁。这只不过是嫉妒心肠的合理化,给自我安慰找个理由而已。”

这个安慰剂的发明,还有一个不合逻辑的推理。比如说,庄子很穷,但他很有道德。我也很穷,我就像庄子一样,有道德。其实,穷与道德并无直接联系,这个推论不成立。

这种推论,往往会得出很可笑的结论。比如花是红色的,花很漂亮。所以推论,凡是红色的东西,都很漂亮。所以,我为了漂亮,也得要穿红色。

与之相似的,知识优越感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大家崇拜爱因斯坦,因为他有知识。我也有些知识,大家也应该崇拜我,所以有我优越感。如果大家不崇拜我,那是他们道德有问题。

这个话题广泛而现实,我与万师兄总结了大量类似安慰剂的优越感话题。

比如地域优越感。香港是是富裕的,他们说广东话。所以,许多说广东话的人,都莫名地带着一些貌似富裕的优越感。总觉得,说北方话的人,都有些穷。其实,现实中,香港也有很多穷人,而北方,也有很多巨富。

比如知识优越感。在古代,能够吟点诗,说点之乎者也的人,是有知识的。于是,有的人,说话时喜欢转文,比如原来山果居的老板与那位喜欢传统文化的老将军。但是,在今天知识普及的明代,你能够背诵《静夜思》,并不能证明你有文化,更不能证明,你的知识比别人有优越感。

比如小众优越感。一般来说,最优秀的人或者最富裕的人,都是小众。但是,有人为了安慰自己,专门搞些小众的偏门,以证明自己卓尔不群。

这就分类就比较多了。比如专业小众,别人讨论音乐或者学习乐器时,大多是钢琴或者笛子等大众音乐,但这种东西学起来很难。有人在非洲某部落找了个别人很少看见的鼓,敲打起来,显得与众不同。在他的眼中,与众不同,就是高明的意思,这也是在揩小众优越感的油。

有人喝咖啡时,对服务员专门点那种很细分的专业术语,什么地方产的,什么工艺制作的,某个品牌很少被人说的,某个咖啡。显得自己越小众越专业,其实,这也是逻辑上有问题。

与之相似的,独特性是可贵的,但故意装出来的独特性,只不过是个优越感的驱动,自我安慰的药品。

以上所说的优越感作为安慰剂的方法,当然有些特殊。但现实中,更多的表现是,为了安慰自我。就夸大别人生活的缺点和自已生活的优点,来制造出优越感的假象。

比如看到当官的,内心羡慕得不行,但安慰自己时说,他当官的坏处比我多多了。他要是个清官,自己努力干事,好处得不到,像个傻子一样,老婆都不爱他。他要是个贪官,整天提心吊胆,怕被查,即使没被抓进去,活得也不舒坦。

其实,这种自己没当官,又羡慕嫉妒恨的人,不在少数。在我所接触的官员中,大部分的人,生活质量,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甚至是道德的,都比很多普通百姓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种普通人夸大自己的好处。我虽然吃得不好,但是健康,粗茶淡饭对身体好。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我心安理得,不亏欠别人,不害怕法官找我。我虽然烦恼很多,但我无愧于自已和他人,我又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我道德好,菩萨保佑,下辈子,我会做一个当官的富贵人。

瞧瞧,道德优越感几乎可以给任何人兜底,并且,宗教让人们期待来生。对那些未经证实的来生,也可以成为安慰自我的优越感,好笑不好笑?

看到前面的例子,发现一个很怪的推理过程。原来是想证明官员与富人的不好,自己的好,来安慰自己。结果到最后归结到来生时,自己还是想做个官员或者富人。

这就叫自欺欺人。

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形式的安慰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我与万师兄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强化自我意识的优越感,不管怎么多,但最好用的,最常见的,是道德优越感。这种建立在妄心上的优越感,人们熟练到自已都当成真理的程度。

万法由心。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词。当我们在思维时,都已经脱离现实了,因为有时间差。现实已经变化,而我们还利用储存的回忆材料,用主板的评价机制,企图让它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以此欺骗自己,是一个整体。这是多么可笑!

破除自我意识,是学佛的最重要的一步。原来从理论上,这么好证明。

我跟万师兄对视了一眼,对我们的成果表示了欣慰。这会不会也是一种自我安慰?佛与菩萨们,该笑话我们了吧?

如果没有这些优越感来支撑这种幻灭的人生,人是不是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而这种优越感,被证明是虚幻的,那么,我们活着就是一个错误?

我正想到这里时,万师兄仿佛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们也不要有断灭的观点,前事与后心之间,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但这种联系,按经典来说,是缘起理论,不是妄想。所谓心外无法,观法无我,其实就是,把这种自我意识强化的安慰方式,变成对缘起真理的认识,就可以了吧?”

“你说了等于没说,这妄念是虚幻的,还是有意义的?”

“真妄不二。有时,最伟大的自我优越感,反而是圣人的特征。”

万师兄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很矛盾啊。假的东西,怎么成了伟大呢?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