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五十八章 优越感之二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五十八章 优越感之二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所知不是障碍,但为自己之所知产生优越感,才会成为障碍。”万师兄这话有一种箴言似的力量,比我以前所说,纲领性的结尾,更为有力。

语言的力量,有时候与语言的字数成反比。比如我在部队训练时,最有力的话,只有一个字:杀!

许多人喜欢在结尾时,说一两句纲领性的东西,比如我岳父,他最后的总结,总是显示出经验与世故的力量。这类语言一出来,年轻人,基本上就只剩下点头了。

许多领导讲话,为了突出自己的力量感,总喜欢把自己的长篇大论,归结为几个短小的点。比如领导开头总爱说:我今天只讲三句话:第一句是什么什么,然后就是长篇大论,令人昏昏欲睡。有句笑话,领导讲话前提示,我只简要地说两句,你千万别信,那是世上最大的谎言之一。

我中学时的开学典礼,校长就是这样的人。我当时很不理解,一个想树立权威的人,怎么可以当众、现场、自已说话不算数,那不是打自己脸吗?学生们天真的以为校长的话几分钟就会结束,结果站到腿肿,校长还在滔滔不绝,那种怨恨与无奈,我想,大部分国人都经历过。

倒底是什么原因,让领导们如此喜欢自相矛盾,让讲话者不顾形象地拉仇恨?我好久都在寻求答案,如果把它比喻为一种参禅,我当时那几年,也算是有个疑情。

最开始,我的答案是,领导想模仿电影里的某些伟人的讲话模式。其实伟人们面对当时文化水平不高的民众,面对当时工农出身的官兵,这样说话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用两三句简短的概括,让大家好记。如同把复杂的军事纪律,简化为简单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二个作用是解释,毕竟听众理解能力有限,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即使语言讲得再朴实,但理解其丰富含义,也是需要解释的。

而校长们却只知道模仿,不知道形势与处境发生了变化。第一,他本人不是伟人,他所讲的道理并不深刻。第二,他面对的是懂道理读过书的人,讲话者与听众思维与理解力差距不大,不需要他那种啰嗦的解释。

这么简单的道理,校长们不可能不知道,只要他有反思的习惯,很快就会明白。但是,为什么,他们还主动打击自己语言的力量,极大扩充语言的数量,在那里讲个不停?

后来,当过兵,听过首长的教育,当过厂长,面对上千工人。上过宴席,见过大领导的风采,听过大会,看到那漫长的语言轰炸,才渐渐明白,产生这种矛盾的另一个原因。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本来是有来有往的。当一个人可以讲,他人只能听的时候,这种单向输出,就变成了一种特权。

这种特权,可以命名为话语霸权。我能说,你只能听。当封建等级制式微的今天,能够体现出等级观念的时机,最多体现在会议上,话语霸权上。会议时间长了,大家只记得开头与结尾,那主持会议的人,讲了开头,最大的领导,就在结尾上下功夫。最后一个讲话的人,有一个自由,就是讲话时间的自由支配权,他可长可短,不必担心主席台上其他人还没讲话,可以说是语言上的君临态势,让你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帝王般的掌控感。

掌握了别人的时间,就等于支配了别人的一段生命。掌握了大家的散会后的自由,就等于当上了奴隶主。那一刻,他是所有人的主人。毕竟其他所有人不仅不能开口,也不能随意离开会场。自由与时间的霸占,是霸权最直接的体验。

这种特权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显得自己重要。第二个好处是,在那一段时光里,他完全陶醉在这种享受权力的**中。

权力是最好春药。领导们,需要这种感觉。

本来,让大家记得自己的话,就要把话说得尽量简短。这是从效果来讲的,开会就要解决问题,就要有效率。但这种单纯追求办事效率的会议,会妨碍领导自我陶醉的感受,所以,领导的内心也是矛盾的。

他开会如果从为公的角度出发,他应该简短。从为私的享受出发,就会搞得很长。这二者,不是一般人可以平衡好的。

所以,从力量感来说,纲领性的短句,超过长篇大论。箴言式的结论,超过几句话的纲领。

然而权力的感觉,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尝试的。最简陋最粗暴的方法,也是最传统的习惯,在家打老婆孩子,这是享受权力的唯一机会:对社会上一事无成的男人来说。

但是,享受不到权力的感觉,就没有其它替代品吗?有的,优越感。比如喝酒的人,因为酒量稍大,就有驾驭的能力,就是多说话的胆量,就有让别人讨饶的技能。所以,面对一个酒鬼,你很难判断他爱酒的原因。他是因为爱酒的味道?还是爱在酒桌上那种掌控全局的优越感?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鉴别方法当然很原始,那就是看,他一个人独处时,是不是离不开酒。如果离不开,就是爱酒或者有酒精依赖的人。如果只有在人多的宴席上喝酒,并且爱说话爱劝酒的人来说,基本上是以自己的酒量,来换取那一两个小时的尊严,取得平时很难得到的优越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知识也会带来优越感,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这样来的。从我们历史上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看,大多是讲述式的,所谓师道尊严。老师掌握着课堂上的话语霸权,这种霸权还带有正当性:尊重知识。

我有知识,当然应该受到尊重,这就是优越感。发展到孔乙已的地步,还残存着那个习惯:读书人的事,怎么叫偷呢?

当然最古老的最伟大的教学,往往是讨论式的。所以,在两三千年以前,人类文明第一次大爆发时,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古印度的佛陀,到中国的孔子,流传下来的典籍,都是问答笔记。

但这种问答教学的操作,难度非常之大。第一,这像是学生向老师要答案,老师必须有大量的答案,才可以应付学生。第二,这种问答,还有点学生挑战老师知识极限的味道,有点像考试,如果老师与学生知识上没有维度上的差距,是当不了老师,开展不了这种教学的。

这就像是两个人下棋,老师得让学生先手,老师如果接不了招,这就下不了了。

这种老师是圣人,是智慧大师。他的知识究竟有多少,恐怕当时的学生也不知道。他成为老师的能力,好像有一个中华曲库,任由任何一个学生点歌。学生问什么,他就教什么,这是圣人。所谓圣人,就是随时对任何普通的人,在知识上,可以降维打击。

后来的课堂教学,就变成了,老师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就离圣人的标准差太多了。所以,韩愈把这种老师的定位,就只能叫做师傅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说,老师只是早点知道这件事,或者在这个专业知道得多一点。

这除了因为圣人难得的原因外,恐怕与知识数量的增多有关。

但是这种由课堂教学所带来的话语霸权,让老师们产生了虚幻的优越感,把当时的自己当成圣人一样,陶醉于那种掌控学生时间与自由的幻觉之中,并把这种优越感投射到知识本身上:我骄傲我高级我优秀,因为我有一些知识。

“所谓追求真理,与其说是好奇心本能驱动,不如说,我在追求那种难度知识所带来的优越感。”万师兄说完这个从句结构的话,我就知道,他在作推理了。他的逻辑推理方式,因其受西方哲学教育的背景,当作出判断时,喜欢使用从句,企图让结论的条件原因及结果,在一个句子中,显得自洽。

但是,我本人却不能把他的这句话当成他的炫技来听,毕竟,已经打中了我的心。“我好像也有这个倾向,老实说,我所谓追求知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讲给别人听,或者在辩论中占有优势,这也算一种优越感驱使。”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万师兄,你刚才好像说了一个:好奇心?”

“对,我们一般人追求真理的最纯粹驱动力,应该是好奇心。如果不是由它来驱动我们求知,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差不多是为了今后取得更多的知识优越感。”

“但是,求知,不管是什么驱动的,总归是好事,对不对?”

“可以这么说。求知有三种驱动,第一种驱动,是为了实践,那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动力。最直接的结果,让人类的脑力与体力得到力量上的倍增,比如电动机与电脑。当然,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第二种驱动,就是好奇心,这种驱动是发自本能的,天才们把这种本能发挥出来,让人类的基础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推动着人类认识边界的扩展。第三类,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知识的优越感了。”

“那这样看来,追求知识优越感,是有问题的?”

“当然,这种追求也会推动知识的传播,毕竟优越感是在交流与对比中产生,老师中,这种驱动力常见,我就是这样的人,这也算一种职业病。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多掌握知识的愿望不错,但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自我膨胀,造成所知障。”

我明白他的意思,知识无罪,因知识而产生的心理**,却是有问题的。

“但是,不能否认,我们刚开学的时候,至少是刚开始对佛学感兴趣的时候,也有好奇心的驱动吧?”

“当然有一些好奇心,纯粹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积累了一些词语与理论后,内心的的优越感就占了上风。我更多地关注,我在回答学生佛学问题时,有哪些材料与知识,我在哲学甚至思想领域,自视甚高,因为考试,我没怎么输过。所以,这种掌握知识的能力,渐渐带给我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把我以前的好奇心冲动,已经冲淡得差不多了。”

我虽然没接着他的话说,但自我检讨,我也有这种心理存在。毕竟,在妍子面前,我以前一直是以知识与能力占据着优势的,虽然没有明确追求我在她面前的知识优越感,但也至少也是一个事实,妍子也欣赏我这一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们的婚姻受到了各种感情的冲击,受到了各种意外的打击,我如何吸引妍子呢?她学佛的坚韧性,对念佛法门的坚定性,都让我以前的知识毫无用处。我既不能给她实践上的榜样,也不能给她知识上的指引。我感到,当我最大的优势:知识,不能吸引妍子时,妍子再也不可能以那种崇拜与依赖的眼神看我了。

我承认,我学佛的驱动力,是试图找回以前在妍子面前存在的知识优越感,在佛教方面的知识也是。所谓自己学成后,为妍子找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这个优越感下的心理安慰。

妍子的路就不对吗?非要我去帮她纠正?我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吗?我一定会比妍子在佛学道路上的修为高明?

这些反问,让我突然警惕起来。原来,我所谓的寻找真理的想法,还有如此多的私货,幸亏,万师兄提醒了我。如果我以这种心态来学佛,多半也会跌入所知障的地步。

“按你的说法,这种优越感驱动,我也有。是不是只有排除这种优越感,才可能达到无我的法界呢?”我知道我这个问题有点大,万师兄解释起来肯定会很复杂。但是,难得我们有时间,万师兄有谈兴。更何况,我有个感觉,今后,我跟万师兄这种心灵与理论交流,机会可能不会再有了。

“需要排除吗?它根本就是一个幻想,你不幻想,它就不存在了,需要排除吗?”

他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他要从为什么怎么办这个角度,来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我都已经搬好板凳准备吃瓜了,他却给我这句反问。

“你是说,所以心理的感觉只是自我纠缠的结果,没什么意义,对吧?”我猜测,他要从哲学上否定心理状态的客观性。

“不需要那么复杂,只需要实践就够了。”万师兄不谈理论谈实践,这让我感到有点新鲜。他继续说到:“比如钱师兄,他的知识比我少吗?”

仅就这一问,我就愣住了。还有比这种现实的比较,更有说服力的吗?从学历和知识丰富程度而言,我根本比不上万师兄,我杂七杂八学了些易经算命,学了点历史常识,不系统不专业,比起万师兄来说,他才算得上学富五车。

当我发愣时,万师兄又开始了他习惯性的自问自答。“我或者是你,只不过掌握了逻辑的工具,有一些知识点,把它串起来,就以为可以探寻真理,这是很可笑的,至少,与钱师兄对比起来。”

“我觉得你也算饱读之士了。”我安慰到,这当然不是假话,万师兄这样年轻的骨干教授,知识点的储备,已经超过绝大部分普通人了。

“小胡与你我在洱海边已经分析过,人类从形象思维转换到逻辑思维,的确是一种进步。对于钱师兄这个典型理工科训练的专家来说,他所掌握和运用逻辑的熟练程度,比我们差吗?况且,我们也说过,数学思维已经超越了逻辑思维,对于钱师兄来说,他是熟练掌握数学思维的人。他的知识分析能力,对我们,可以算是降维打击。更何况,通识教育他一点也不少,专业教育,理工科的学生整体优秀于我们学文科的,你承认不承认?”

我点点头。这里有两个推论,我都认可。第一,数学思维高于逻辑思维,这是个数字化的时代,人类思维的水平已经进入新高度,我们还在用逻辑辩论中自我陶醉,简直可笑。第二,理工科学生普遍水平高于学文科的,至少在思维能力上,这点也是事实。单纯从高考这个角度来说,高中分班时,成绩好的,聪明的,大多数选择了理科。从实践上看,推动中国前进的,恰恰是实业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我们这些坐而论道的文科生。

甚至可以这样说,我这个学国际贸易的文科本科生,还比不上山东蓝翔的技校生。毕竟,找工作时,薪酬起点,就是最好的回答。

再说,从社会成效来看。如果我发财的第一桶金,是靠算命捞的偏门。而李茅这种人的第一桶金,才是靠的真实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当然,小苏,属于文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另当别论。

“但是,我们看,钱师兄什么时候参与我们坐而论道了?什么时候炫耀过他的知识优越感了?什么时候对我们,以他擅长的数学思维,对我们降维打击了?他拥有的知识比我们多,却根本没有产生优越感,这就是他专心学佛,并且有成就的心理原因啊。”

“你的意思,我们的优越感是在自己骗自己,根本不存在。真有知识的钱师兄,却什么也不说,只是干,对不对?”

万师兄突然对着天花板,用一种古代文人感叹的口气说到:“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这是孔子的话,大道无言,大音稀声,老子也有这个意思。

当你匍匐于大地,不妨碍天照常运行。但你得到大地的温暖时,你不会摔下来。当你想跳到天上去,从你离地的那一瞬间,就有摔下来的必然。当然,即使你摔死了,天也照样不会说话,照样继续运行,不滑紧不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想到摔这个字,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爸爸,你在天上看着我吧,我虚假得厉害,你恐怕都不认识了,你怎么不批评我两句呢?”

上天无言。

“你的意思是说,因为钱师兄根本没有知识优越感的动机,所以,他追求真理的原因,只是好奇心了?”

“错!”万师兄以他罕见的语气,断然否定了我的问题。“他只是为了实践而来,根本没考虑知识。他只是为了行路而来,根本不需要考虑方向。”

“为什么?”不考虑方向的行走,难道不愚昧吗?

“他知道,所谓方向的选择,佛陀这样伟大的一代代行者,都已经一再证明。钱师兄是个谦虚的人,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前面的圣人,只是按着圣贤规划的,走过并且成功的路线,一直走下去,这样,他就不会在判断、选择与犹豫中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再辨别与自我肯定中,浪费智力。直接切入正题,修行,直接硬修,直接前行。结果,他走对了,看到了消息。”

万师兄的这番话,让我哑口无言。的确,钱师兄的经历,既教育了他,也教育了我。一个比我们知识更多的人,一个在现实中很成功,世俗生活中很厉害的人,完全抛弃对所谓求知的追求,直接进入实践层面,有点像理科生的做法。

许多理工科学生,所有的基本原理,都是历代科学家证明了的,他只需要按着定理与方程,加以运用,就可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我问到:“这是不是,与他理工科学术背景的习惯有关,既然已经确定的规律,只需要运用它,没必要自己再去证明一遍。比如数学中的公理,何必证明它呢?”

“有这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因素,与钱师兄本人的原因有关。他来学佛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跟我们不一样。原因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

“那是什么具体原因呢?”我这一问,纯属好奇,与取得知识的优越感无关。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