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五十三章 还是想多了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五十三章 还是想多了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一旦比较与分析形成习惯,当出现任何新想法时,总会勾引你去分析它。自我有一个很巧妙的伪装,会把所有无价值的东西,按你喜爱的习惯,进行包装,吸引你的注意力。

人们总是注意或者相信他喜爱的东西,或者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当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时,这个女人不雅的动作,都可以被他看成是风流或者个性。当一个人讨厌另一个人时,这个人做的最好的事,也会被对方当成别有用心。

我意识到,自己这种比较与分析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容易克服。所以,在打七时,决定抛弃它。

但有些东西,你越是想抛弃,它就越粘着你。法露师讲的每一句话,我都想分析一下,我知道这不对,是我想多了。

第三天早上,在去斋堂的路上,听到有人小声说,某人晚上看到了光,某人做梦看见了佛,某人闻到了莲花的香味,虽然很低声,但还是很不幸地被明成师听到了。回头看了那人一眼,那人马上低了头。

此时临近吃饭,明成师手上没香板,要不然,那人是要挨打的。年龄过了四十几了,还要挨一个年纪轻的打,要不是学法,在社会上,哪个能够忍受这种屈辱?

既然甘愿忍受这种屈辱来学法,把身心性命交给大和尚,为什么就管不往自己的嘴呢?这习惯的力量太强大,以至于香板都止不住。

万师兄倒是从没发言,与我眼神交流也是偶尔的事,但没有内容,神情空泛。

已经三天了,法露师是不是要讲些具体的东西呢?结果,他主要讲的是个故事。

“昨天讲大家要发道心。发道心干什么呢?就是要把功夫用好。不发道心,功夫是用不好的。现在我们坐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一定要放得下。放得下,功夫才能提得起来。若放不下,功夫也就提不起来。为什么这样讲呢?要知道,我们一个人,不说从无量劫到今天,就拿我们今天这几十年时间来说,各种人我是非、贡高我慢、无明烦恼、家庭纠纷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钻到我们的脑子里,挤得满满的。既然装得满满的,要再装什么,就装不进去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挤得满满的,闹哄哄的,静不下来,又怎么能够用功办道呢?所以,在禅堂里,要想把功夫提起来,首先就要放下一切。”

这些杂念,我大概已经排除得差不多了。

“关于参禅的功夫,各位在这个地方打了多年的七,大和尚给你们讲了很多。今天,我再来重覆他讲一讲。讲什么呢?大家知道,禅宗强调一个‘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从哪儿提起呢?从一个‘不明白’上提起: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讲话的是谁,不明白念佛的是谁,不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明白我是谁……关于起疑情,祖师们留下了很多的公案,公案虽然很多,但究竟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不明白’。这个‘不明白’不是简单地‘不明白一句话’。当你在这个不明白上认真地疑起来,来回地参究,它就是止,就是观,它是直指心性的。”

反观自已,这个疑情在哪里呢?这几天,根本没有起来。从这角度看,我还没上路,空过到第三天。

“所以,疑情起来之后,它是很有力量的,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参而自参。你越是参越想参,越参越高兴。‘不明白’一句话还不算功夫,要真正持久地在这个‘不明白’上起疑情,那才是功夫,各位参禅参了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真正地在‘念佛的是谁’这一个‘不明白’上起了疑情呢?修禅的,就要在‘念佛的是谁’这句话上起疑情,来回参究,直到疑成一团,突然来一个桶底脱落。”

有个事不明白,想弄明白,但又不准推理联想与分析,那用什么办法明白呢?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在参禅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发道心。参禅要如丧考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疑情才会发得起来。如果你思想上没有一点惭愧心,没有一点警觉心,松松散散,摇摇晃晃,这个疑情是很难得发起来的。所以,你们要想真正地把功夫用好,一定要发道心,一定要起疑情。”

疑情是参禅的核心,但怎么发起疑情来,这是个问题。

“有了疑情之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还要保任,要使疑情打成一片。疑情真正地用得好,这支香提起来有,那支香提起来还有,静的时候有,动的时候也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有。能够这样地把握疑情,开悟就有希望了。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如果你们行也不会,坐也不会,那就什么也安不上了。所以,我们用功夫,要把疑情打成一片,在一切时、一切处,都用功夫。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步路也不要走;吃饭要吃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口饭就不要吃;睡觉也要睡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个觉也不要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起都没有起,还谈什么打成一片?当然,也不是没有疑问,但这个疑问不坚定,不持久,只是偶尔提醒自己,才会有的,这肯定不行。

“所以,大家能够静如是,还要动如是才好;能够动静如是,还要睡梦中如是才好。如果光是静中有功夫,一旦动了就没有功夫,那还不能算真有功夫。古人讲,我们静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动中只有一份的功夫;在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睡觉中只有一分的功夫;在睡觉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八苦交煎的命终时,只有一分的功夫。想一想,用功夫有多难。实际上,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自己有没有真心地去用功。如果真真切切地一切都放得下,什么功夫都能用得好。如果你放不下,不但说功夫用不好,恐怕到头来还逃不脱阎王老子。”

确实太难了,在我本身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起个火星子的疑情都这么难,打成一片,暂时不要想吧。

“所以,用功最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这里我讲一个公案。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弟子拿着鲜花来供养他。佛叫他把花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却不知道怎么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开悟了。想一想,佛若不叫他放心,他怎么会开悟呢?因此,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一定要放下,不但要放下我们这个色身,还要放下心。我们的身心都一齐放下,功夫才能用得好,那时我们才能逃脱阎王老子。如果放不下,不但说功夫用不成,开悟不了,连阎王老子也逃不掉。”

放下,据传是一个叫布袋和尚的法门,他传说是弥勒转世。肩上扛一个布袋,四处行走化缘,整天笑呵呵的,据说现在庙里的大肚子弥勒和尚,就是按他的形象塑的。当别人问他法门时,他就把布袋放下,然后呵呵一笑,又扛在肩上,走了。所以,有人形容,那法门,就叫做“拿得起,放得下。”

“这个地方我还要讲个公案:过去有个叫金碧峰的祖师,他功夫用得很好。阎王老子派小鬼来捉拿他,那小鬼到处找,找来找去找不到,就找到他的弟子,问他师父跑到哪儿去了,那弟子就说,你要找到他,只要把他最喜爱的那只金钵敲几下就找到他了。小鬼听了以后,就把金碧峰禅师的金钵敲了几下,金碧峰祖师果然出现了,于是小鬼就把他捉住了。金碧峰祖师就问为什么要抓我,小鬼回答说阎王老子要你去。金碧峰祖师就说:请个假好不好?过七天以后,我再去,我说话算数。小鬼不同意,他就再三请求,最后小鬼就说:好了,就让你七天。小鬼走后,金碧峰祖师就想:原来阎王爷来抓我,就是因为我放不下这个金钵,现在我就把它砸掉。之后,他就打一坐,入定了,小鬼再来找,哪儿都找不到,又去找金钵,金钵也没有了。这时,听到金碧峰祖师在虚空中说:‘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全部放下,自身无所依凭,也就是自我不存在的意思吗?

“大家想一想,虚空无相,怎能锁得住?小鬼跑回去跟阎王老子讲。阎王老子听了很高兴,就说:‘恭喜他,恭喜他。’大家想一想,过去的祖师,一个金钵放不下,就被小鬼抓去了;我们今天的凡夫,执着不知要比祖师们多多少倍,我们是不是放得下呢?我们要不要向祖师们学习呢?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祖师那种‘无形无相’的境界。为什么?放不下啊!放不下,哪能把功夫用得好呢?所以,我希望各位,要想找到自己,一定要放下,无论是财色名利,还是色身心念,统统都要放下。好!大家都用功去!”

既然法师把话头的精华归结为疑情,那就抱着为什么的态度,来打发时光吧。我发现以前是念话头,不是怀疑话头的含义。有一个怀疑,始终在胸中没解决,坐久了,就觉得胸闷,但跑一跑香,虽然胸中的闷气没了,可话头也丢了。疑情,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怀疑是激发人类好奇心的手段,这个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从参话头的法门来看,只不过利用这个心理本能来拴心,这能够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吗?

也许,是我想多了的缘故,根本不得力。一如往常,提起一会就失去,想保持它又闷气。想淡然它,又容易昏沉。意外的收获是,我终于明白,掉举、散乱、昏沉是什么了,那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虽然偶尔有疑情发生,但无法长久保持,这样拉拉扯扯,又过了一天,心情变得有些焦虑,估计,这七天已经过半,我怕是没希望吧?

寄希望于第四天,难道,法露师就没什么更实用更适合

我的办法,让我有点把握吗?

“时间很快,今天是禅七的第四天了。在这四天当中,禅堂里的各种规矩,大家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个别的地方还有些不如法。这说明大家都在用心去做。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精进七,生死七。开悟则生,不开悟则死。所以大家要留神点,注意点,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精进。这几天我的讲话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想使大家的精进心、勇猛心发起来。昨天讲了,用功的时候要放得下,放不下功夫就提不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今天我就讲一讲,如何用功,如何对待妄念。”

对啊,这才是我想听的,或许,法露师已经注意到我的情况了,或许,有我这种情况的人,还不止一个。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的心很散乱,想东想西,像跑马灯似的,一刻也不停,我们用功的目的就是要‘降伏其心’。无论用什么功,都是为了把我们无量劫以来所养成的一切人我是非,贡高我慢,烦恼障碍等坏的习气去掉。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但是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的愚痴,形成了许多坏习气、坏毛病,

这些坏习气、坏毛病将我们的自性障蔽了。”

这是讲杂念的原因,我要听的是除它的办法。

“所以,我们今天要用功。不用功就不能去掉坏习气,就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证道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今天在这里用功,就是为了去掉妄想执着。妄想执着去掉了,我们的清净自性就会现前,那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照天照地的嘛。‘本来无修证,修证即不无,若无即不得。’所以,虽然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要用功修行,不修行即不能见

自本性。”

第一个要点,是因为我们的习气。莫说改变长久以来的习气,就是行为习惯,通常也需要14天的周期,要在这几天之内完成,那是何等艰巨。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用功的人,不要怕妄想;怕它也怕不了的,怕它也怕不成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妄想,无边无际,多得不得了;我们有哪一时哪一刻不在妄想中,不在同妄想打交道?没有妄想是不可能的。那么,对待妄想该怎么办呢?你只管用你的功,让它找它的妄想好了,只要你不断地用功,妄想自然而然地会灭的。打个譬喻,我们现在住在这个灵泉寺是惟觉法师一手把它建成的,忽然某天外面来了一个野人,要把他赶走,独占这个房子,你看你会不会听任这个野人把他赶走呢?他肯定不会走的,肯定要跟这个野人打死架的。大家想一想,

是不是?”

不怕它,不等于接受它。只要知道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可以,这个体会,我已经初步建立了。

“要知道,我们的妄想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今天我们突然参‘念佛的是谁’,想把这些妄想赶走,你想想,这些妄想怎么会答应呢?它们会跟你打死架的。打死架怎么办?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有心除妄想,宗门下叫做‘搬石头压草’,虽然表面上看不到草,但是把石头搬开,草照样存在,并没有消失。所以,对待妄想,宗门下用功要‘斩草除根’。搬石头压不行,要斩草除根才行。那么,究竟怎样去除根呢?大家想一想,我们打妄想的是这颗心,我们用功的还是这颗心,并没有两颗心。为什么一颗心既能打妄想,又能用功呢?

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习惯问题。”

就是因为改习惯太难,所以我才这么焦急。

“在座的有二十几岁的,有三十几岁的,有四十几岁的,还有年纪更大的。你们想一想,你们有哪一天不打妄想?即使不主动去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想的。对于打妄想,我们太熟悉了,太习惯了。各位想一想,除了习惯性地打妄想之外,我们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地用功使自己不去打妄想呢?很少。所以,既然打妄想是一种习惯,那么,只要我们养成一种用功的习惯,妄想自然就会少了。如果我们都有意识地去照顾自己的心念,不去打妄想,并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妄想就会越来越少,乃至没有了。可见,这还是一个

习惯问题。”

不打妄想,将它形成习惯,妄想就会自动少吗?这个办法好像很直接,但是真的管用吗?我想试试。

“大家问一问自己,你一天用功几次?你是不是实实在在在那里用功?恐怕没有认真用功,既没有用功,又如何抵挡得住妄想习气呢?这个,在宗门下,叫做‘一人与万人敌’。你一个人怎么敌得住一万个呢?当然敌不了。敌不了又怎么办?你不用怕,你搞你的,我作我的,你打你的妄想,我用我的功夫,时间久了,你就能敌住妄想。我常常打这样一个譬喻:假设功夫和妄想加起来共十分,若妄想有八分,功夫就有两分,若妄想有六分,功夫就有了四分,若功夫长到八分、十分,那妄想不就只有两分,乃至没有了吗?没有了妄想,那就自然而然全是功夫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心嘛。用功夫也是这个心,打妄想还是这个心,现在这个心只

让它用功夫,自然它就不会打妄想了。”

这涉及基本理论了,真心与妄想都是一个心的作用,这个体会,我暂时没有。我只觉得心是分层次的,妄心是我们平时见得最多的内容。而真心,或许就掩藏在它的后面,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功夫和妄想都是一心之用,二者不能同时俱存,区别在于,开始的时候,用功的念太粗,打妄想的念大细,等到你用功夫的念像打妄想的念一样地细的时候,那就有戏唱了。所以,妄想起来,你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有心去除它。你有心去除它,这‘除它之心’也成了妄。对这一点,大家

在用功的时候,要好好地领会,好好地去参究。”

这个太重要!打破了我以前的想法。我以为真心与妄想同时存在于意识的不同层次,结果被法露师否定了。他认为,二者不能同时俱存,那么,我原来用功时分析的办法,也就错了。怪不得,我有妄想时,根本没有真心显现。明白这一点,才有用功的路径啊。

“总的一句话,用功要认真,要细心,不能马马虎虎的。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了生脱死的人,他会全身心地去照顾自己的功夫,照顾自己的心念,他在用功时,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在转。如果他的眼睛在翻翻的,那说明他的功夫早就跑掉了。用功的人,一天到晚要照顾话头。古人讲,用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最好是‘念起即觉’,因为‘觉之即无’。念头起来了,马上就觉,这就叫‘用功夫’。如果说念头起来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你自己还不知道,那么这种用功恐怕就是骗自己的,因为骗人是骗不了的。好了,大家好

好用功去!”

我觉得,这一堂开示,是我最得力的。因为,它解决了我对待妄想的态度与方法问题,以前,总觉得真妄搅在一起的。现在明白了,只有去除妄心,真心才能逐步显现。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