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十问答课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十问答课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天才本站地址s

今天是老法师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了。以他那么大年纪,还要保持精神饱满的劲头,确实值得钦佩。

万师兄问过我“他以风烛之年,仍以雄风之姿,行苦口之事,ay”

他这文文与英语夹杂的方式,估计是为了故作幽默。按心理学规律,越是想表现什么,就越是缺乏什么。那么,他近几天,心情一定处于非常沉闷与紧张之中的。

这几天他没怎么说话,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就非比寻常。要知道,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他是受了这老法师的刺激吧不仅仅是少说话的戒律,更有可能,是关于世界观与认识论等基本问题的反思,才可能让他这种自信的人,独自轻抚心灵的伤口。

对一个人人生观最好的摧毁,是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真实地展示在他的面前。这位老法师,一生并没有学多少学院派的知道,只是勤恳地烧香拜佛,劳动打坐,听经参禅,而理论水平之高,实际『操』作能力之强,完全超越了万师兄的理解范围。

“大概有几个原因吧”我分析到“俗话说人之将死,其也善。他虽然还健康,但骗我们的动机是没有的。况且,哪有这么激情的骗子,在不追求回报的情况下就为这庙子的菜包子”

我也以幽默对他。我并不急于说原因,以万师兄的智商,肯定也能够猜出我将所说。最大的可能『性』是,老和尚因为年岁已高,只是想把他所证实的东西,无保留地留给下一代,怕我们走歪了,所以苦口婆心。

所以,面对真知,我们都必须严肃。

“大家也听说我将要回去了,回哪里去,我怎么知道呢年纪大了,都是苦恼的人。在山上在庙里或者死在路上,作不主的时候,才晓得什么叫苦啊。”

他这一开口,仿佛很伤感。其实,如果他本人都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怎么可以给我们上课呢估计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你们如果不努力,终会遇到我所说的这种苦的。

“昨天晚上,就有许多人来我的房间,有说好话的,有要拜师的,有问法的,有求解的。前两样,就不要来了,当时我也不理会。后两样,各人有各人的情况,这里不重复。但是,大家为法而来,我尽其所知,给大家的,也不过是圣人牙慧,没什么稀奇。”

珍惜机会与时间,看来,有的人,做得比我们好。同样是朝山过来的人,差距咋这么大呢

“我觉得,大家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打好基础,或者说身体的基础,再到心理的基础。另一个问题,是问真消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就好比与第一个终点,非常重要,这两点确定了,你可以走一条最便捷的直路,少些曲折了。”

老和尚不要太数学,把直线的定义都运用了。

“当然,路上会遇到假消息,如同假古董中,有贼光。注意啊,偶尔放光,有可能是贼光,不要相信。所以,要跟大家形容一下,真消息是什么样。至于基础嘛,前面我提过,就是守息入定,我再细说一下这个数息关。”

看样子,是要先教具体『操』作方式了,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有人说,这好像是天台宗的啊你是禅宗的啊你怎么教这个呢你不专业啊菩萨们,你们想一想当年的誓无边法门誓愿学,是跟谁说的都是成道的法门,为什么不可以学呢况且,我本人修这个,也是禅宗师父教我的,我练起来,最得力的,受了它如此好处,怎么敢私藏起来,不教给大家,掩藏前辈的功德呢”

其实,就是禅宗也是有五六个宗派,所有宗派,都是为了成佛。只是方法与重点不同,倒并没什么冲突的。虚老和尚号称一肩五叶,就是他一人,要传承五个宗派,就是这么牛

“在佛陀时代,是把数息观和不净观看作是进入禅门,进入修行的二甘『露』门。我们众生处在热恼之中,要用甘『露』法雨来消除身心热恼,获得清凉自在。要获得清凉自在,就一定要修这两个法门当中的某个法门。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的我们,也还是以修数息观为最稳妥。”

不净观容易让人厌世,在如今工业社会,人的异化速度之快,导致因心理原因厌世比例很大。不净观这个法门即使不推广,社会上就有这么多洁癖,如果推广,有可能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所以,数息观稳妥二字,不是『乱』说的。

“在正式修习禅定之前,首先就要调整我们的身体,行住进止,动静营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动,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平常的一切活动,要尽量地安祥安静,大说大笑大闹,心很容易散『乱』,所以在平时,就要动止安祥,寡少语,说话低声。在打七当中,我们只交流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心得无关的话,无关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说,也不要去想。这样,我们这七天才能真正过得很安静、很清净、很有收获。在这专修的过程中,一切行不要粗犷,要安静。智者大师说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行为粗犷,气息就粗犷;行为很安静,气息也会调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果然是为打七准备的,还有几天预习,要不然,到了打七那里,估计憋不住的人,会干扰修行。

“呼吸一共有四种状态,所谓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风的状态,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气。只有把风、喘、气调整到息的状态,那才是达到了调息的要求。书上讲守风则散,意念守在风的状态,心就容易散『乱』;守喘则结,守喘,气息就不顺畅;守气则劳,意念放在气的状态,心就会感到很疲劳;守息则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够进入禅定。”

这有意思,如果一个学中医的来听,估计更有效果。

“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很繁琐,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不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让呼吸从急促而变得缓慢;第二、让短促的呼吸逐渐深沉下来。一般地,我们的呼吸到胸口就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会快,深了它就会慢。短、促、快、浅、粗,把这几项避免了,调整过来了,呼吸就会逐渐变得长、缓、慢、深、细。如果呼吸成为一种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的状态,那就是达到了息的状态。”

应该是先用腹式呼吸法吧,我就是这样入手的。

“这里所谓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状、守住息的状态。守息则定,守息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四句话的中心点,是要放在守一不移这个具体的方法上。而这个具体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调呼吸上。呼吸调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体健康,工作会提高效率,学习会提高记忆力,我们做一切事情,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达到智慧开朗、身心解脱这个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信心,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他提到专注度,制心于一,就是绝对的专注。如果不排除呼吸的干扰,肯定专注不起来。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就问吧,关于这个法门的事。”法师看了看大家,喝了一口水。

此时有一个站起来合什作礼,然后问到“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观呼吸”

法师说“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呼吸。因为呼吸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我们之所以还有生命,是因为有呼吸。没有呼吸了就没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当然也是最难把握的。你坐在这里怎么调呼吸,走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调,睡觉也可以调,工作的时候还是可以调。所谓安住当下,总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所以呼吸也就在何处。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就只是这口气这口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

这个回答很巧妙,但法师好像是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估计只有过来者,才如此自然吧。

又有人问“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观和观自在菩萨的的观是一样的吗或者一个是方法,一个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法师答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般若,是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门的观,有很大的区别。数、随、止、观、还、净是一个过程,净以后才是观自在,还不是一个结果。结果应该是度一切苦厄”。

这一段,可以用来作理解心经的注解了。心经是最短的经典,但也最难以理解。

有人问“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法师只回答了一句话“不离有漏修无漏。”

这个问答,我都无法理解,不知道,问话的这个人,功夫高到什么程度了呢还是故作高深呢法师为什么如此简洁,不加解释呢

“好了,大家对这个问题,可能已经了解了,关于数息,方法就那四句话,如果还有问题,可以问刚才最后一个提问者,他本人这方面已经修得很熟练了。”

大家纷纷回头,再次看向那最后一个提问者。原来怀疑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他穿着绛红『色』的袍子,但还镇定,在众人目光下保持镇定,倒也了不起。

“关于第一阶段的目标,开悟,大家就没话要问吗什么是真消息来了怎么办这恐怕才是将来打七要追求的吧。”

对啊,差点把大题目忘了。于是又有人站起来请法。他问到“真心显『露』的时候有没有伴随现象”

相当专业了,这个问题我想都想不出来。也不敢问这种深度问题。看样子,我们这人群中,确实还是有高手的。

“怎么说呢,真心本来是没有什么形象的,说他没有形象在心经里说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他是一气无到底,把这一切你能够感觉到的,有相的,有显的,都把它否定掉这就是真心那么这个真心的境界本身呢,如果我们现在说按佛经里的来比喻,真心有没有什么境界呢、真心对我门来说是一个开悟的境界,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有一种现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他停顿了一下,我们保持安静,知道最好的两面,即将从他口里出来。

“我本人的事我不说,我也没本事。但过来人跟我讲过,真看到真心的人可能有两种境界一种人非常高兴。无始劫来的妄想颠倒,从此不再忧患了,这个贼王全部赶掉了,家里可以安稳的睡觉,觉得很踏实。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他有这种心态出现。”

这是不是书上说的那种,如十字路口,找到亲娘

“另一种人呢,他正好相反,无始劫来一直执着有个我,现在这个我没有掉了,他很恐惧,心里升起一种悲哀的感觉。你看一生想要名呀利呀的,结果发现这个名利不是你想要的,根本要也要不到,它根本就没有不是那么回事,就像梦里想要的一餐美食,你在梦里想要一件美丽的衣服,结果在你醒过来后觉得这好的衣服怎么就没有了呢它就有一种失落感。但是呢它心里很安,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没有我他会觉得很安,这是一个基本伴随现象。”

为什么要说伴随现象,因为真相无法说出来。所以,用伴随现象的出现,来确定真相的『性』质,在学术上,最有用最常见。

“对于其他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呦。比如说你有禅定的境界,去了我执后他会觉得心更空,对于禅定的觉受就更加明显更加容易,这是其他的一些附带现象。但从根本上说,不能用那些附带的伴随现象来衡量你是否明心见『性』。真心显『露』的时候用它本身的境界来说是没有任何现象的。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点。”

这就是说,有了并不一定可以确定真相,没有,就可能是假像了。不是等式,是交集的关系。

又有人在问“在一念未生时和之后怎样用功”

这个更有价值,没念头生起时,是不是什么都没有此时,该怎么办呢就像在太空漂浮,你站不稳,怎么办

法师是以反问的形式,开始回答的。“在什么之后呢,是在一念未生之后如果说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就这样“,三个字,就这样”

“你现在一个念头都没有了,是找住了这个一念未生的感觉,并不是让我们的念头从此再不起来。用一个简短的比如就像我们看蓝天,天上有很多的白云乌云要过来,我们一直看不到蓝天,现在呢我们要让白云乌云暂停,停住了我看到了蓝天,然后呢你就把看到蓝天的哪个感觉确定下来,哦,那就是蓝天,这不是白云,然后这白云再过来,你也只注意白云背后的蓝天,你全部的感觉就只注意背后的蓝天,也就是说你一念不生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一念不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面,你再打个妄想,诸位你现在可以试试看,妄想过来就像别人一样,在妄想的背后你没注意看,他一直来你一直看他的背后,于是所有的妄想都与你无关了。这就是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功夫可以作成片的原理所在”

这一段很长很细致,因为这事关具体『操』作时的态度,如果这时态度错了,一切『操』作的方向就错了。

“那么禅宗讲参话头,念就是话头,看住了这个话头,如果你有念来了呢,你就马上让他过去,过去了以后你还是注意这个念头没来时的样子,这个念头过去后你心里也感觉没有念头的样子,要去感受这个没念头时的感觉。比如现在大家可以感觉没念头时的感觉,很清楚没念头。当你感觉没念头了,明明白白了,我说,我讲了后,你心里还是没有念头。”

这不是指南了,几乎是现场训练。当然,点到为止。

“当你说我们要去干嘛呢啊这个念头过来了,可你心里感觉还是没念头。是这个样子,就是在你哪个没念头升起的时候的哪个感觉,很清楚来就来了去就去了,是这样的去用功。功夫容易成片。你不要以为要一念不生,把这个念头看成是怨贼似的,有一个念头来了就害怕,甚至好的念头高兴,坏的念头觉得很难过,那就是没有在一念未生前用功了。就是没有在根本上用功。还是在妄想上去转了。不要在妄想上去转,看住他就行了。这是一念未生之后的用功的情况。”

原来在重庆上网时,看网络中话题的评论,有一种评论方法。“你评论字数最多,我就信你吧。”今天,关于这个问题,用功的具体办法,老和尚讲得最多。原因是,它与打七关系最直接,很重要。

“我刚才讲拿掉哪个不正确的就见到了本『性』,对吗这是指桶底脱落吗对一念不生的这个地方其实就是桶底了。我们用第六意识这个妄想一定要持咒用功,不断加固这个感觉去专注呀,让功夫成片,就是在桶里给他施加压力,增加水增加石头,压力增加到一定的时候,他功夫成片了后就桶底炸开,这是桶底脱落。”

说到最大问题了,这是非常大的根本问题。“根尘迥脱事非常”

“这个桶底脱落在教下呢教根尘脱落。根尘脱落有两层境界,大家可以稍微知道一下,第一层境界是你的根和尘两个脱开了,根和尘脱开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六根不随六尘上了。但是你保留了六根的原状,就是保存了我能看我能听,我能够明明白白,甚至呢我能够不打妄想。他保存了这样的状态,这个就是黄檗祖师说的根尘迥脱是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再次遇到到这首诗,想不到,诗中所说的事,是如此具体如此丰富。

“就是根尘迥脱,根就是根尘就是尘。非常清楚就是迥,脱呢,就是两个脱节了,根尘以往是勾结的,从此把这个结打开了。这是一种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紧把绳头做一场,绳头就是打结的绳子,这个绳头在那里呢,这个绳头就是意根因为六根追逐六尘他这个原始动力就是意根,比如说你的眼睛有看到的感觉完全是因为有这个意根陪伴他而起的,所以呢五根没有了意根跟他在一起,你眼睛看前面的东西,你不会有任何的分别作用。眼睛一看前面,前面的东西看的很清楚,但是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好坏判断等等,也没有任何名字。你就只是这样看着,这就是根和尘对上了,但他们没有产生实,没有分别。这就是根尘脱落的状态。”

详细解释这首诗,原来这么多名堂。所谓迥脱,其实是意识不参与感受,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

“如果你意根掺入了以后你就会哦,这是红的,这是我的,这个很好,哪那个不好等等,所以妄想就出来了。意根就是这个绳头,所以心只专注在这个根上面,尘跟你无关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的法门也是从这里下手。就是你的耳有能听有所听,能闻的是耳根所闻的是声尘。那她怎么办呢,就是初于闻中,能闻的时候入流忘所,入流就是我的耳闻耳根进入了声闻,声音是一直在变化的,一直在流动的,没有一个声音是停留在那里的,眼前的物质世界也同样,就是五根所面对的都一样,都是刹那刹那变化,他们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流。那么入流呢就是让我的这个根进入了这个尘,我们也去听,也去看,就是把这个看到的听到的都忘记掉,这就是忘所。”

现在看来,如果没有具体的修持功夫,要理解什么经典什么法门,简直就是个笑话。

“这样就根尘脱开了。这一脱开呢就找到了自己根的地方,根找到了之后就是第二个境界,根和尘两个都要脱落。也就是说根也是一个生灭法,我要把这个根也脱落。因为这个根有我执。进一步功夫成片之后能把根脱落,这就是桶底脱落了。所以根尘脱落在修行上很重要。就是先把尘脱开,然后把根看住也脱开。”

又有人问得大胆“师父,那这样,跟死人差不多了”

法师笑到“扔掉了以后你的人还没死呀。是不是,我们还坐在这里呀,还能讲话呀,这是什么回事呢,你的根还在呀,你的心不是把这个根扔掉了吗,你的根为什么还在呢你的根还在是什么力量呢就是你的根『性』在这里起到作用了。根『性』就是我们的佛『性』了。就是在六根门头放大光明的就是我们的佛『性』。不是别的东西。这就是根尘脱落在修行上的一个境界。”

今天,我好像明白了很多事,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问答都好像都是高手,有意安排的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