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个老故事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个老故事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你们要打基础,莫忘了原则,这几天,我观察,有些人,自己在洞中,七搞八搞,除了打妄想,就是在昏沉,有什么原因呢?路子不清楚,即使偶有光明,也是瞎猫撞个死老鼠,没上大路。”

老法师说到我们的真实情况了,原因他已经看穿一切。他所说的洞中,其实是指我们的茅篷。

“还有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偶尔看到点光明,又是写诗又是吹牛,自得意满,我看跟着魔差不多,停下来,莫搞了。再这样搞下去,精神分裂症都快出来了。”

这是在警醒谁呢?肯定不是万师兄,他没有看到过光明,最近也不吹牛了。

这几天,万师兄一直以一种思考而沉默的态度游『荡』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说些什么,但无法或者不敢说出来。一个催促一个思考没成熟的人,成熟后,他才会表达。

“我所说的,路子不对,是原则问题,方向的事,一点也错不得。我接了这个任务,给法『露』师打个前站,该说的话,都得要说的,不管有没有什么用,我说了,有几个人听了,我也算尽力了。”

话语中颇有无奈,但也表达了诚恳。

“我年纪大些,见得多些,好多同修后来狂心发起或者半途而废,都是路子走错的原因。怎么才走得对呢?我听得多,我把过去成就者告诉我的,再告诉你们一遍,也算是帮老师父们传个法『露』,发个慈悲。”

他过去也强调过,他所说的,大多是过来人的话,以显示其权威『性』,也表示,他所说的,是很正规很严肃的。

“当年有人问虚老和尚: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老和尚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

我过去看《愣严经》时,也对观音菩萨这个法门留意过,如何『操』作如何理解,当然超出了我当时的能力。今天,听到这个解释,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闻与照,都是思想意识的,不是感观的看与听,这个意思,我以前倒是留意到了。

“虚云老和尚还说:『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澈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

心心相印,我们都习惯用来形容恋人之间的思想互动。其实,这是禅宗最古老最神圣的法门,几乎不用文字语言,就能够互相契合,那就是拈花微笑的境界吧?

“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老鼠啃棺材,这个比喻太有意思了,这好像有点钻死胡同。不撞南墙不回头,他这还狠些。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死撞,直到把墙撞垮。参个禅,搞得跟流血牺牲似的。

“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

老和尚前面一直要大家死死抱住这个话头,现在又说,这个话头只是个手段,大概是因为层次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说法吧。

“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一段形容词太多,而不知其所指了。我记得当年看海明威的作品时,有一个感觉。他写东西,多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这让文学有一个发展阶段的分野。文学从单纯的优美变成了人『性』的搏斗,自然美学过渡为暴力美学了。

想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又走神了,居然从老法师的话里,想到西方的作家。我是不是有『毛』病?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估计老法师自己就是这样修的,几十年了,一直坚信这个鼓励,要不然,早就打退堂鼓了。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经常淌着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值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不知道他是谦虚还是真这么想,人生到了老年一事无成,的确是一种大苦。但我们人世间的人,怎么逃得过呢?

“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做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别说病中、临终作主,就是梦中作主,哪个能够做得到呢?你能够想梦见什么就来什么吗?如果这样,弗洛伊德也拿你没办法分析了。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昔裴修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

这是一段历史,我也读过,裴家几代高手,在唐代历史上,不仅对政治对社会,而且对佛教,都有巨大的贡献,像这样的家庭,尽管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也是很罕见的奇迹。

“沩山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店内。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自我检讨一下,人家贵为翰林,且是宰相公子,如此高贵生活的人,到佛门做一普通学僧,过着比农民还要苦的生活,我们对比,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放下世俗心,我不过赚了两个小钱,万师兄不过当了个教授,根本没资格得瑟。

“过几天你们有人就要参加打七了,你们要认真修行,祖师讲: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斋休。你们自己该知道用功,不管吃饭、吃菜、吃稀饭、饮开水,都是修行办道。惠明禅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吃饭喝水只有我自己知道,要是不知道,一天到晚想这个想那个,六根门头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

果然是为了几天后的事打基础,估计下面的话,更有针对『性』。

“过去祖师开悟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用功一心一意,没有妄想,真真正正一天到晚观自在菩萨,观看自己是怎么样子。六祖菩萨老远从广东到黄梅,一心要学佛,不怕辛苦跑了两个月,由广东到湖北要经过江西,他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也不是游山玩水,目的是寻求如何了生脱死,如何作佛。你们现在胡闹好玩,读书不知为谁读,有的想博取名闻利养,出了名将来当法师,名利双收。当个法师又如何,生死不了当什么也没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恐怕是批评某些出家人吧,今天这种贪求名闻利养的和尚太多了,甚至还有很多假和尚,我在重庆就碰到过。

“做皇帝也没有什么用,三宫六院累死了,又没有自由,皇宫内外总有很多人保卫着他。你们到过故宫没有?故宫四周建有一层很高的围墙,围墙里有御林军,戒备森严,外边有一条河,团团包围着,叫护城河,周围还驻有军队。唐朝唐太宗这一代,人人都为名为利,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皇宫里面造反,皇帝有几个兄弟,哥哥欺负弟弟,弟弟反抗哥哥,一天到晚想做皇帝,连父亲都杀掉,自己做皇帝没做多久又不行了。”

没几个传统中国人,不想当皇帝的。起码也想当个贵族,至少是地主吧。这是中华文化留下来的包袱,最大的坏处,是从内心中,不认可人格的平等『性』,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最大文化障碍。

“出家人不为名利,不为衣食,安贫乐道,所谓粗茶淡饭腹中饱,随身披件破衲袄,只要自己找到本来面目,了脱生死,阎罗王也奈何不了你,捉不到你了。金碧峰禅师被阎王遣派小鬼捉拿,他还有一个妄想没有消除,所以被小鬼捉到了,后来把妄想全抛掉,什么最好的东西都不要,这样小鬼就找不到他了。我们用功,心里一定要万缘放下,寸丝不挂,稍有不清静,有一点点妄想,功夫就用不上了。”

这有点神话,不知真假,或许仅是一个传说,杂比喻经也充满了各种这种故事。

“人命在呼吸间,不要认为自己年青,寿命还有好长,那就大错特错了,病痛无常,生死是随业,是一种果报。真正用功的人,病也好不病也好,死也好活也好,都不管它。你怕什么呢只怕你不用功,如果真正用功,求菩萨都有感应。当然,我们出家是为了生死,不是为求菩萨保佑,菩萨保佑亦只能保佑你消一点业障,多活几天,但不能保佑你长生不死。不死得靠自己,不生不死就是佛。”

感应,菩萨的感应?我突然脑袋一热,我所看到的,三次仅我一人看到的,那个中年女人,是不是?不敢想。

“六祖说:前念不生,后念不起,不生不灭是佛。一个有形有相的不可能不死,这个『色』壳子总有一天会死,朝闻道夕死可矣。释迦佛要死,这么多祖师也要死,只要自己用功,生与死都不可怕,只怕不用功,死起来痛苦。香港某法师,我看他死起来很可怜,好像鸡鸭被割,放在地上挣扎,脚『乱』弹,翅膀『乱』扑,死得那么惨!死得多可怜啊!两只脚和一双手总在弹弹弹,还没有了生死,没有把握,有把握的人,要死就死,不死就不死。”

超脱生死大关,是学佛的目的。但这事真的存在吗?

“庞居士两口子,有一儿一女,庞居士参马祖悟了道,家里钱多不给别人,说钱害人,挑了倒到河里去。过去的钱是金锭、银锭、珠宝,一个金锭约一两,他把那些东西全倒到河里,就在衡阳旧桥那个地方,什么全银玉器通通都不要,倒光了。自家怎样过生活呢?在山上砍些竹子,编扫把子卖过活,儿子耕地庄稼。儿子不结婚,女儿不嫁人,四个人就这样过生活,他们全悟道了,看透了,看空了,知道身体是靠不住的,两口子说:修行了生死,确实难难难!难到什么程度呢?好像油麻往树上摊,如何摊得上呢修行真是很难!很难!”

庞居士的例子很多,居士中伟大的修行者。这一次,老和尚被讲那些神秘的东西,仅从具体事实讲,反而更为亲切。

“我们现在难不难呢?这么多天也在听法打坐,问一问自己有没有消息,参念佛是谁参上没有话头弄明白没有?看住没有看不住就打妄想,跑出去充壳子,是没有功夫的,如有功夫,打你也不出去。所以难呀!你们自己讲难不难?能不能有把握?把这个话头捉住不放手,好像猫捉老鼠,猫到了晚上就坐在那里不动,等老鼠出来,什么妄想都不打,只要老鼠一出来就抓住了,它就是一条心想着老鼠,不想其他的。人如果一心想了生死,就一心想着话头,把它紧紧看着,不敢打妄想,一心一意以猫捉老鼠的精神来用功,妄想一出来,就马上察觉,马上把话头提起,妄想就没有了,稍许松弛,妄想又来了,所以千万不能松弛,看到后来,看着看着就入定了。禅定禅定,要静要清净,看住了什么昏沉也没有,什么妄想也没有,一心定在那里,动也不动,天倒下来了也不怕,猫捉老鼠就是这个精神,聚起精神看着老鼠。”

这是个着名的比喻“灵猫捕鼠”,是对看话头时心理与精神状态的比喻。

“到时你们打七时,会有法师讲话。你听它干什么讲得天花『乱』坠也不要管,只管参念佛是谁,看准话头不要让它跑了,话头不在妄想就来了。猫坐在那里如果不留心,就给老鼠跑掉了;母鸡孵小鸡也是一样,母鸡在窝里,用翅膀遮住鸡蛋,不遮住没有暖气,鸡蛋内部不起作用就不能成小鸡,小鸡在蛋中成熟了,在里面啐,母鸡一心孵小鸡,听到小鸡在里面啐壳子,就在外面帮忙啄,蛋壳就啄穿了,小鸡就出来了。如参话头,参参参,看住了,成熟了,用功用到十分火候之时,被班首师父拿香板劈啪一下就开悟了。那时候,云居山一板打下去,开悟了十八位,那么厉害!你们别以为开玩笑,你真是用功用得寸丝不挂,万念皆空,给香板啪地一下就开悟了。如果你不用功,把香板打烂了也没用,这都是看你用不用功的问题。”

悟了十八位?真有这事?我第一次听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打七还真有神奇的功效呢。

“老和尚怎样开悟的他用功用得明明朗朗,护七师倒开水,他拿着杯子,手伸出来,护七一不小心,把开水溅及他手,手一松,杯子掉在地上,一声破碎,顿断疑根,豁然悟道,即说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用功得力的时候,正巧恰到好处,一下子触到就开悟了。有本事的监香师父可以帮你开悟,你正在带劲用功,自觉身心不在时,给香板「啪」地一下就开悟了。但监香师父是要有本事而不能随便打,所以说‘禅堂里的香板下出祖师’,一香板打下去,打得你满天云散。”

有人听到竹节响开悟,有人听到别人一声“苦啊”开悟。着名的虚老,听到杯子掉地上开悟。估计,是不是后来有和尚,故意砸杯子的?又多了几个烫伤?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