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法师给的糖果,真是有大效果。怀着对初禅境界的向往,大家都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许多人在心底里都认为,法师讲得这么细,肯定是初禅的过来人。

既然我们的师父都是过来人,那么我们也有可能达到。要知道,这不仅是圣位,摆脱生死之位,也是乐位,是人生自在幸福的境界。

作为目标管理的诀窍,激励大家的也许并不是高大上的口号与神圣的信仰。也许,是大家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如同那位巨富王老板所说:先挣它一个亿。

这些修行的人,把这个初禅的目标,当成了可以达到的目标,从晚上开始,大家都好像钻入茅篷打坐去了,我也没看到万师兄,不知道他在干啥,只好一个人打起坐来。

虽然目标清晰,但打坐时的状态,依旧故我,不见多少起『色』。第二天起床后,发现大家,有眼睛红的,有脸『色』倦的,估计昨天打坐用力过猛所致。

“要说我这个老人呢,痴长了些岁数,从功夫来讲,比好多年轻人都不如。我没什么资格说二禅以后的事,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学术的严谨『性』,我还得要按经典所示,把四禅八定讲完。”

不知道他是自谦还是客气,反正人家好像承认了,他至少进入了初禅阶段,这可是不得了的成就了。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他的话之所以好懂,相比经典更直白。我想,即使他自己功夫没到,那些功夫到了的人,也曾经在他身边,他见识过,所以就讲得生动。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过,第二禅的禅定,仍有爱、慢、邪见、疑等烦恼覆盖于心,破坏定心。”

这个名称好,“圣默然定”,默然是表象,一个圣字,就决定了不同凡响。经典上讲二禅,也叫“定生喜乐”。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现象必须注意:心易转微细转沉没,当此现象出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发动时,应予收摄抑止。心生『迷』闷时应想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整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这是最快乐的禅境,不知道,那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是否是从这里示现他的境界。

“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凉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所以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除前障,所以乐能遍身。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三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所谓支,相当于特征,确定三禅定义的几个方面。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由禅到定,名词变了,境界也变了。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第四禅是进入四无『色』定的转折点。”

原来是这个原因,超越『色』界之关节点。我看过某位法师讲解经典的一本书,他认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细、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一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舍:舍掉三禅的乐。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我发现,以上四禅,都有一个特点:一心,就是处于之中的意思。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盘,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盘。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就这境界还属于外道,普通人怕是连这外道都要羡慕吧?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虽已离欲,但他们仍有身体,死后则生于仍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故称为仅有『色』身而无物欲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者统称四空处定。入四空处,则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界天。”

所谓心外无法,超越物质世界后,下面就进入纯粹精神世界,或者说心的世界了。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即是没有物质与,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五蕴只消除了一蕴,不早着呢。

“在西藏,有些经过长期修行禅定的人,到某种程度时,会志愿舍离『色』身,入定之后,便脱化而去。不过,尚有『色』身的时候,也能修成无『色』定的:先将心念观想『色』身中的虚空,『色』身的细胞,如藕中空,此空渐渐扩大,最后便只见虚空不见『色』身。『色』身空了,『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再无物质世界的感受,只是一片无量无边的虚空,此时的感受,犹如一向被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旦破笼而出,翱翔于浩瀚无涯的空中,无拘无束。”

他是说的虹化吗?我在资料上看到过。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色』除了是四禅,进入后面境界,开始渐次消除想,现在开始除识了吧?

“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具体修法:由观虚空转为观想意识,渐渐发现意识的现象,是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相续不断之间,如流水、如灯焰,绵绵相继,由现在向过去推延或向未来延展下去,也是无量无边。可见,空无边处是体验到空间的无限广大,识无边处是体验到时间的无限广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不知道,他所说的修法,是他自己的体验,还是听身边高手们说的。毕竟,他至少见识过三位圣人。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他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越说越玄乎,这境界与上一个境界,究竟有何区别呢?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与空无边处不同,空无边处以虚空为所观境,无所有处则不以任何东西为所缘;无所有处与佛法所讲的空,亦颇有不同,前者以无所有的观念为所缘境,佛法则为破除执着而说空,不以为实有一个无所有的东西。”

像绕口令,有点听不懂了。大众中有人左顾右盼,估计像我一样,开始听天书。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即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前面讲的,过于严谨,没有实践特点,所以听起来,相当费劲。

“这里也是南传佛教的影响范围,我也讲讲他们是怎么认识这个的。他们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着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还有人认为,修行者一旦发觉,凡是可用意识思想的,都不是究竟的,便再往上一步,舍弃一切可缘的思想意念,达到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但他们仍住于非有想的微细意念上,念头虽不动,感受依然存在,故名非无想”。

这名为解释与对比,其实更让我糊涂,也许在坐中有高手,法师是专门为他解答的吧。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即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

这是佛法对境界的分层,许多追求的人,只要求生入天界,就觉得成仙了,了不起了。佛法广大,可见一斑。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即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着第八识称为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即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从哲学上理解,消除了主体的我,也就消除了客体。但是,那还有境界与世界吗?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论说可以,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的业因没有烦恼缘引发,就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释迦世尊发现外道禅尚无一种禅定是真能彻底解脱烦恼的,所以另在第八阶段之上再加一阶,称为灭受想定,也就是灭却微细的心意感受,五蕴中的行蕴之后,便进入空或真正无我的境界。此定着眼于心理活动的空去,不在于『色』身的有无;事实上,若在人间修成此定,身体依然存在。”

所谓定来定去,说食不饱。我还是要把自己的烦恼定住,才是真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有人是不是不耐烦了?心里在说,这个老家伙,跟我们讲这些西洋景,有什么用?问题是,该如何修呢?要说修,就隔了一层,本来就有,何必修证。但我们凡夫,总得要下些功夫。从何处入手呢?我年纪大些,见得多些,给大家介绍个入手处,估计有点效果。也给你们将来的打七,打点基础。”

大家一听,纷纷打起精神,有用的东西要来了。

“按我的体会,初学者修习禅定应从数息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比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但是有些人瞋心重,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

南怀瑾的书曾经介绍过不净观与白骨观,他也曾警告,这种修法容易让人厌世轻生。

“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慢慢降服我们的散『乱』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而在此中最严重的烦恼是,所以我们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所以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合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初步。比如说一个人修慈悲观,但心散『乱』,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又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

怪不得,丽江刘大哥教我时,先从数息开始,这是最稳妥最便捷的方法啊。

“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参访有学问的导师以解除疑问,请给予援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适合的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现在贪、瞋、痴心烦恼之所在,能以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观、不净观那儿着手,然后再修四念处。”

这样的师父除了本人是过来人,是成就者,还要与自己投缘。问题来了,哪儿有这样的师父呢?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