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五章 他给的糖果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五章 他给的糖果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不知道他所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大家不好意思说话,反正,中午从吃饭到茅篷,几乎没有听到有人说话。

万师兄是跟我一起吃完回来的,在回茅篷的路上,我两人几无交流,眼神对视也少,好像在故意回避什么。

刚开始不觉得,中午回屋上坐时,记住“莫妄想”三个字,好像入静比较快。但不过一会,发觉自己突然妄想多了起来,也许是静极生动的原因,我倒不怎么着急了。

我有点像个无赖,过一天算一天,这功夫上没进展,吃饭时还心安理得。打坐完毕,出来时,有一种想说话的冲动,喉咙非常滋润,甚至想唱歌。我知道,这差不多算戒断反应了。

“上午给你们说了两个规矩,就是不准的意思,大家有点憋屈,好了,下午我发糖果,给大家一个甜头。人嘛,一个打一个手『摸』,胡罗卜加大棒,你们就接受了。”

下面哄然一笑,有些突然。估计不单纯是老和尚说话俏皮,更重要的是,几个小时没发声音了,此时找到机会,搞个报复『性』反弹。我们知道自己笑得夸张,但还是要瞪鼻子上脸,如同孩子们的淘气。

我们当然知道,他发的不是真正的糖果。

“既然法『露』师给了任务,要我打个底子,我就给大家打个底子。你们大概都上过学,知道教科书的好处,虽然读起来没趣味,但都有用。我今天按教科书的方式讲,你们录音也好,记录也好,都不如拿心来听,跟得上我的思路,才算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最适应那教科书的讲课办法了,因为我们习惯了。

“我这两天,要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叫四禅八定,许多人书上看了些,也听别的法师零碎讲了些,但都不是出家人,学得不系统,我这两天,给大家一个整体概念,过后做功夫,自己到哪一步了,好参照。”

给我们一个框架模式,让我们自己判别,这最好不过了。整体概念,我从来没听哪个法师讲过。我所接触的法师们都是应机说法,作用倒是有些作用,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更需要更专业更严谨的东西。我想,万师兄肯定更需要这些。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

对了,他上午所说的虽然简单,也属于戒的范畴,在谈笑风生间,他不知出于理论的严谨还是长年的习惯,也遵守了这个次序,先说戒,次说定。

“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即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和观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如果从汉语字义来看,止是停止,观是观察。但佛教中,这两个字的含义,可是很复杂的。我看过书,对这两字的解释,真让人打头,我当年看到如此复杂的解释,放弃了阅读。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以上算是概论了,把基本内容先列出来,也提出了下面讲课的纲,便于我们有心理上的准备。反正,老和尚如今,如同我大学里的某位老师,虽然他面前没教材,但讲得稳重。

“我们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有点意思了。既然说是欲界定,就是我们这些平凡人的大体安定,这也要分步骤进行吗?睡觉时无梦的深睡算不算其中一种呢?

“我们把第一个阶段叫做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说了半天,我才晓得,自己努力这么久,至今才偶尔达到这个粗心住的地步,呼吸细了些,杂念偶尔少了些。这只是凡夫的境界,还是最初的一步。如同小学一年级,我只上了一节课的水平,学会了第一个字母。

以后,不敢随便跟人谈佛法了,层次太低,怕人笑话。

“接着下来,继续努力,你会到达细心住阶段。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细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这里有个客观标准,就是打坐的休息效果甚至比睡觉还好,这就很好考核了。对于我自己来说,肯定没达到。也许,有些老参们,比如钱师兄,大概已经做到了吧?

身体自动平衡,坐久也不疲倦,那就可以不为身体烦恼了,这才给茅篷独修有一个基本的条件。

“欲界定不好直接说,我把它与平时的细心住相比较,大家在比较中,可以想象这种境界了。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这里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可以整天坐禅。这可是大功夫。我在了凡四训里看到,袁了凡先生在庙里,可以不动地坐两个时辰,就让方丈高看一眼。

整天可以坐禅的境界,可以洞中修仙了吧?

“久而久之,如果你福德深厚、功夫得力,就会达到未来禅的阶段,虽然不稳定,但是这也算是个大消息,必将鼓舞你充满信心。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即是进入未来禅。”

这个标准也好掌握,在内心感受上,就是突然失去所有对自身的感觉。在客观标准上,是不会因失调而生病。

好高妙的境界啊,但是,这种高妙的境界,还在欲界定吗?难道不神奇吗?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这与昏沉的区别,在于,这是按步骤来的,况且是自动的,踏实而清明吧?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禅与以下将要介绍的四空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为八定。”

过去看佛经,就搞不清楚这些定义究竟是何所指,没有实践的际遇,也没有认识的阶梯。老和尚今天,给我们一个理解的阶梯,部分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好,大家不要被初禅这个初字所『迷』『惑』,看不起它。以我的观察,世界上能够到达此地步的人,万里无一,这是很稀有的境界,也是圣果之一,为此,我要好好给大家谈及一下。”

反正我看其它经论上也这样说,这是一个果位,是有成就的意思。虽然这只是第一步,但是圣位,已经可以作绝大部分人的导师了。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越具体,越有听头,这如同讲故事,我眼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进入初禅的人,身体分别在模拟那些感觉,自动地有些肌肉跳动的样子。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就很具体了,最形象的是,没有鼻舌二识,那肯定不是因功能障碍引起的。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这些感受如果我能够拥有一个,就可以骄傲一生了。什么是糖果,这就是糖果啊。有人说佛家开了个杂货店,什么东西都有。

照这样看,是它能够提供你所能够想象的,甚至无法想象的各种快乐,不仅仅是甜。

“如果在未到定中,入定渐渐深入,身心寂静,没有身心内外之别,感觉十方一切消融。这样经过一日或七日,又或者是一月或一年的时间,定心不坏不退,渐渐守护正念定力增长。如同培植树苗,让它渐渐增长。从上座到进入未到地定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纯熟。”

无身心内外,消融十方,这是只有再文字上出现的境界。凭我的想象,总是无法模拟的。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还有很多客观好处的。

“待因缘成熟时,就会感觉身心凝住,然后慢慢有东西在萌发,渐渐活动,心对身体的感知又恢复了,但又不是出定之后对身体的感知的那种感觉。而是仿佛身在云中、影中,如同身在梦幻中的感觉。能感知身体,却又觉得身体不真实存在。”

此时,我想起过去读过的一些禅意诗,是不是说的这个事情呢?

“这种发动的感觉又分为三种,有从上而发,有从下而发,又或者是从腰际而发动。慢慢延续到全身。如果是从上而发的,很容易退失如果是从下而发的,则修行稳固,更容易有所进步。当此感受生起的时候,还是要记着不要执着,只要保持观照就好。”

这是办法,但我没到这个地步,这个办法也只好存而不论,留而不用了。艺多不压身,或许有一天,我会碰到这样的境界呢?

“看大家很期待很好奇,我就细说一下,这个初禅,如果在座哪个达到了,我今天讲的功德就大了。当这种动触生起的时候,会有十种功德伴随而生,一一明了。这十种功德分别是:定力更为稳固,心更为专注心境觉空身心明净有喜悦生起有乐境伴随善心涌起,不必特别作意,而自然生发知见明了,不待多做解说自然领悟没有业障缠缚,心中没有闷闷的感觉,有解脱之感善境界相继现前。内心调和柔软。”

我注意到善心涌起这句话,善不仅是成就的原因,可能也是成就的一种结果吧。以上就是动触生起时伴生的十种功德。

“动触生起之后,经过一日或者十日,又或者是一月或者四月,乃至一年之后,还会有其他的触动相继而发,却不一定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抵达这一境界时,称为初禅。关于得初禅相,禅法要解卷上中有详细的描述,其内容如下:

在修行者以正念呵止五欲之后,得未到地定。进而感觉身心快乐,身体柔和轻软,身有光明,心中仿佛明镜开磨一样,是透亮的,不复像以前一样阴暗闷郁。”

他引经据典,不过是要让我们分清此时与昏沉的区别,除去了阴暗郁闷的透亮与平静,这它的特点。

“这是因为得到初禅相之后,四大渐渐增胜,『色』界的四大遍满身体的缘故,身心柔和轻软,自然离欲远离一切诸恶不善之行,清净一心所以生起快乐。”

此时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总该有把握了吧。

“因为『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所以修行者见到有微妙无比的光明照彻身体内外,这种见到也是观照而见,对于过来人来说是可以感受到其变化的,并不是说整个人像灯泡一样发光,初禅者所发的光不是凡夫肉眼所见的可见光。那种身心透亮的澄澈感也不是世间法可以比拟的,可以说是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所以有些自证的境界不足以对外人说。”

据此看来,如果老和尚没骗我们的话,他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的。

“因为同证量的或者是过来者会知道你所经历的一切境界,但是对于凡夫来说,他们不知道,所以完全是鸡同鸭讲。你如果和对方说,而对方感受不到,就说你是妄语。所以切记境界万万不可对人说,指导你修行的师长除外。”

又一次,对止语这一戒律作了强调。

“更重要的是,修行者在心行上也有所变化。对于以前会生嗔的地方也不会生嗔了对于以前所喜欢悦意的也不会特别喜欢了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都不放在心上信敬惭愧等等善心行加倍增长,对于衣服饮食等等不生贪着之心,只是以各种善功德为贵,对其他的都不放在心上。为什么呢?因为得到初禅之人连天上的五欲之乐都不放在心上,何况是这个五浊恶世的种种欲乐呢?所以一直有人问出家人对五欲之乐是否还萦怀,我们只是微笑不答而已。出家的禅悦之乐,不是世间的五欲之乐可以比拟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是讲道理了,可惜,我听不太懂,我只记住了境界。

“那么初禅之乐又多厉害呢?佛在四分律中为我们说明了得初禅者的心里感受:修行者得入初禅之后,喜乐遍满全身,这种喜乐不是那种世间因为某件事情悦意而高兴的乐,而是从内心中喷发出来的喜悦,没错,是可以用喷发来形容的,这种喜乐是从内中涌出,遍布全身,源源不绝的。就像有人拿器皿装了可溶于水的粉末,然后将水添加进去之后搅拌均匀,粉末完全融化入水中,没有一处漏过一样。修行者得到初禅之时,喜乐遍满全身,没有一个地方例外。”

喜乐,这个词已经讲了好几遍了,有一个词叫法喜充满,也与此有关?

“禅悦直接喷发出来,满溢全身,连周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份喜悦,甚至有些感觉敏锐的人也会受其感染而喜悦不已。当别人问修行者为何高兴地时候,他自己也说不出为啥喜乐,整天都乐呵呵的。这种喜乐的感觉会维持到座下,甚至延续一日七日至一月不等。如果是从初阶一步步修上去的,那这种禅乐维持的会更久一些,除非修行人进而修二禅,这种禅乐才会消失。”

这么好的境界会消失?那么更高的二禅,究竟会高到哪里去了呢?

“另外一种是因为过去生因缘成熟,偶得初禅,又或者是亲近大修行人,然后在座上把他带入初禅,不是其踏实自修所得的,那么最多维持一个月后,该境界就会慢慢退失。所以曹洞宗的云居道膺禅师曾说过:从天降下则贫穷,从地涌出则富贵。也是有感而发。”

这是没经努力的偶然际遇,所以会消失,但不会到更高的二禅。消失与消失不同,就像,法师所说的境界,他说的具体事,我们听起来,像天书。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