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前天法『露』师传话来说,你们中有些人,要参加打七的,要我多给你们讲点基本常识。我看,你们中有聪明人,整天这原则那理论,搞得不亦乐乎,还有讲定境讲空『性』的。都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别说盲人『摸』象了,象都没见到过,更没『摸』到过,怎么可以随意『乱』说呢?”

他好像是在说我跟万师兄吧?我总有一个感觉,他仿佛能够猜透我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如果他真有这个功能,我的天,这就神通啊。

我听说佛教中有一个他心通,就是能够在瞬间看穿别人的想法。如果哪个有这个功能,所有心理分析大师,都是他手下败将。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我不对未经证实的事情,轻易下结论。我不讨厌复杂的问题,我反对问题简单化。我宁愿多走一些路去思索或者实践,不愿意『迷』信。

这是一种自信,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及实际磨炼的自信。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就能够理解复杂的东西。

当然,在我们这一堆学法的人中,有一群单纯『迷』信的人。也不是说他们不对,历史上有些大师,最开始入门,都是从『迷』信来的。但是,把『迷』信当成习惯,是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没有思维上的自信。

比如,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太快,一些老人在理解这个社会时,出现了障碍。他们本来思维模式就比较单一,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比较少,他们不会系统地分析整理各种现象和观点。这种情况出现后,他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一切现象简化,通过贴标签的方式,便于理解。

这就容易被人利用,被喊口号的利用,被煽情的利用,被鼓吹道德假象的人利用。

多次上当和被骗后,他们容易产生两种应激反应。第一,凡是我不好理解的东西,我就拒绝接受,我就反对。反对一切复杂的东西。这就象小孩子听课,如果暂时没听懂这个老师所讲的东西,就发自内心地拒绝它,讨厌这个老师。

听说这几年,西方因为白左教育,也出现了一大堆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他们对所有进步与新东西,都采取敌视与拒绝的态度。比如,不管专家解释多少次,手机基站幅『射』对人体无害,甚至给出了国家标准与技术指标,由于他们看不懂,就觉得别人在骗他。于是游行示威,反对进步。

我反对,一切我不理解的东西,我都本能地反对。后果是,社会总得照顾那些理解能力最低的人,整个社会进步受阻,发展水平被普遍拉低。向最下方看齐,是白左反进步的实质。

第二种反应,就是情感驱动型接受。人不可能拒绝所有东西,人都有追求。这种理解能力受限的人士,总是采用共情原理,用立场来理解情感,用是非作简单判断。这是典型的情感驱动型。

比如孩子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孩子首先判断,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做的一切都好,包括杀人,都是英雄。坏人做的一切都坏,包括送礼物。

判断倒是简化了,但人类的智商,岂不是拉低到儿童水平?

我看过历史,深知伟大人物不被理解的痛苦。既然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他的作为。他虽然为绝大部分人奋斗,但却经常受大众的批评。

为了照顾大众那可怜的理解能力,他们为了做成事业,只好编瞎话,大众反而信了。比如什么天降神圣,比如祥瑞以及神仙入梦等。

走神了半天,被老和尚一句话搞回了神。

“打七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有的可能要说,要有慈悲心,有的说要有信心,要有坚持的决心,要有正见,要有正勤。总之,恨不得把佛经上看到的话,都重复说一遍。有用吗?”

这是真实问题啊,我们正是这样的状态。

“没用啊,菩萨们。搞来搞去,脚不点地,走不了路的。下来闲谈时,跟一位居士谈话,他说打七前,守戒最重要,有点沾边了,但是,谈何容易呢?戒律这么多,你做得到吗?我这八十几岁的人,一天都要犯几次戒,你们有那本事?”

他所说的戒,除了原始佛教经典中所说戒律,还包括百丈清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戒,只有全部做到,才算得上戒成道成,那是圣人才做得到的事。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实际,我今天先给大家讲两个老规矩,这两个老规矩,是大家约束身心的入手处。不要小看它哟,人人都好像做得到,一辈子都做不完呢。”

他给我们**,正如他所说,相当于在打七前,给我们做准备动作。这种最基础的准备动作,往往最为重要。比如在部队训练,讲进攻队形,先得学会爬,学好匍匐前进。保存自己,才谈得上消灭敌人。

“我要讲的第一条,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你们到过许多庙子,进殿前,门边贴了纸条,叫止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仅是进庙修行的时候,就是平时生活的进修,也要少说话。这一点,大家不要以为容易做到,越年轻的越做不到。年纪大的好像能够做到,其实也不是,就是精力不够了,说不了那多话,心里还是想说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按佛教原理,只要心里还想着这事,就意味着戒不完整。

“有人想问了,为什么要少说话呢?我今天把这事的原因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第一条原因是: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尽力修睦十善业,积聚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能够避免辛劳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散失掉,也可防止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害,在较大的水平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大概的意思是减少障碍,避免麻烦的意思。因为在人群中,总是相互影响的,减少这种影响,是保持清静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谚语有谓人平不语,程度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因为心坎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好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切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阐明他简直还没有觉醒,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离生逝世出三界之心。”

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愧疚,必定会爱护时间,把精神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未免对他人的害处远弘远于利益,而且又缺少真挚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损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化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协调,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损坏了处死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作了恶劣的修学氛围,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人群中有矛盾,大多是由言语引发的。况且,语言是内心的表达,内心没干净,好话也就不纯粹了。你以为的好话,或许对另外的人来说,就是坏话。

“第三个原因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工夫。凡夫烦恼习气很重,碰到不满意如意的事件就会发怨言,看人不悦目就想去纠君子、批评人。譬如见人谈话太大声,就想去禁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暴,发出宏大的声音,又想去改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驳他。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受,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缓缓地就会做到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步就会理解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徐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别人赞扬你,你骄傲自满,别人批评你,你怨恨愤怒,这都是烦恼。而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超脱出烦恼。

“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是依教奉行的表示,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

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恐怕话就少多了。更不要说废话,浪费自己与别的时间。古代许多高手,表现出来都是木讷的,老子也推崇沉默寡言。大道唯一,高手们在表现上看,大约有相同的特征。

“第五是能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由于止语,受到别人的烦扰会比拟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的起心动念,懊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敏捷地觉察,并且令其息灭,长此以往,烦恼习惯就会被把持住。同时也经常比较轻易发觉出本人的弊病跟差错,也能较快地矫正过来。”

关注自己的内心,减少表达,多修车,少开车,车辆的保养状况就得到改善。向内挖潜,心内求法,当然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达了。

“从方便法的角度上讲,还有第六个好处。能够比较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喧扰心。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必常常敷衍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充耳不闻,心里没有忧愁挂念,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若无闲事挂心头,处处都是好时节。你不喝酒,总是拒绝别人的邀请,时间长了,别人喝酒也就习惯地不叫你了。你正好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大概,这个意思是差不多的。当然,这只是属于方便法。

“第七个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诚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乞降看法,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分歧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不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匆匆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同时也一直学习在所有顺逆善恶境缘中坚持平心静气,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任他千路来,我只一路去。接受面临的一切,不抱怨不夸张,就可以平心静气了。世界上能够影响命运的,不在乎你怎么说,而在乎你怎么做。

“第八个好处是,可能放下种种恩怨。与人多说,谈得投契则生情感,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发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阻碍。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功臣,如果特殊爱好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兴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同等心,不能厚此薄彼,平等看待一切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良言三冬暖,恶语酷暑寒。所谓好话坏话,是因人而异的。对于真朋友,无话也可温暖。对于一般人,好话坏话,都有可能成为他恨你的缘由。

“第九个好处是,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认为是的烦恼习气慢慢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你多加关怀,时光久了,就会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顺的心人不知鬼不觉也徐徐地增加起来了。不供给机遇让人与自己谈话,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同时也能预防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畸形修学。止语实在是在享清福。止语久了的人,会感到说话是很麻烦、很辛苦的事,请他说话他会感到很不乐意,也很不天然。”

将少说话当成一种习惯,就可以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心一世界,自己没干净,就不要丢垃圾了。

“我的话也有点多了,其实,年纪大了,说话费力气,也不太想多讲的。看到大家千里迢迢而来,不忍心大家像没头苍蝇『乱』撞。况且,法『露』师,见『性』师有嘱托,我也不敢轻慢,为了完成任务,多讲几句,大家不要怪我话多。前面我讲了第一条老规矩,是少说话。那第二条我们要守的规矩是什么呢?祖师大德讲修行方法,有些时候几个字就讲完了。今天讲一种,就三个字:莫妄想!”

这个规矩,大家都知道,但什么叫妄想,怎么做到不妄想,这就比较难了。

“你只要不打妄想,当下就成道了。打比方你有病的时候,你不要打妄想,心就像明镜一样地照着这个病。你知道这是因果,知道这是一种果报,你的心如如不动。这就是不妄想。不打妄想!没有什么好想的。这个病来了,还会去的。你不要去想会死还是不会死?会好还是不会好?是谁害得我生病的?这都是打妄想!这都不是修行。”

原来他所说的,是参禅中对待心境的态度,这不仅作为原则,而且作为戒律和最基本规矩,被他提出来,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修行就是你直下看去!你就看着这个病痛!你的心如如不动。一个妄想都不打,它痛它的,你打你的坐,你念你的咒,你的心还可以接着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死也好,不死也好,哪有什么死不死?这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这个心识也是工具。身、心都是空的,身心都是一种起作用的东西,都是刹那生灭的东西,没有东西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没有东西可想!”

妄想无自『性』,根本想不出明堂来。与其抱住这无用的、随时变化的东西,不如抛弃它。但我们做不到,我们整天都东想西想,就是晚上在茅篷打坐,思想也一刻都停不下来。

“深入进去你就知道了,修行只有三个字莫妄想!每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利益众生就不贪不求、尽心尽力。该做什么做什么,这就是祖师讲的“平常心是道”。因为没有什么是非,没有什么人我,没有什么凡圣,也没有什么生死。一切对立的东西都是我们妄想出来的。你只要不打妄想,就是大圆镜智,就是大圆满。心就像虚空一样朗照十方,随缘起一切妙用。这个是佛菩萨的境界。”

这就说大了,不好掌握。完全没有妄想的真实境界,当然是圆满的境界,我们凡夫,怎么做得到呢?

“我们凡夫都是喜欢去打妄想,就是想当然、自以为是。肯定是错的!凡夫就是要分别取舍,他分别的同时,他就执着了。佛菩萨心如明镜,朗照乾坤。佛菩萨那种朗照不是分别。打比方照镜子一样,手放在镜子上,五个手指头都显现出来,他都知道,但是他不分别。他不会取舍,不会去执着的。我们凡夫就自以为是,在看到事物的同时,马上就会起所知障!分别了以后,习气马上跟上去,就要贪着、嗔恨,来取舍。”

取舍,是妄想的一种特征。我们总想抓住某个东西,其实什么也没抓住,最后两手一摊,四大分离。

“所知障是最难断的,比烦恼障还难断。所谓的所知障就是观念,自以为是的东西是最难破除的!看到一个东西,你就开始臆想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如果你喜欢他,你就会把他往好处想你要是不喜欢他,你就会把它往坏处想。”

这好像是在说我与万师兄。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老往我们的痛处说。

“以前讲过这么一件事:两个学生,一个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和一个最不喜欢的学生,都在上课打瞌睡。老师把那个不喜欢的学生叫起来,说:你看看,你拿着书就打瞌睡!你看看人家多用功,人家睡着了都还拿着书!同样一件事情,这就是打妄想。凡夫会去臆想,他认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他就给它盖棺定论,自以为是。”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盗斧疑邻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态决定判断,感情代替理智,空想代替证据,最后,错到不知哪里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其实他不知道真相,因为他不知道众生在想什么。他就打妄想、揣测这个事情。疑心很重,就分别,分别完了就取舍自己喜欢的就要,不喜欢的就排斥。修行其实很简单,你只要不打妄想,这个妄想就一层一层地脱,脱到最后什么都没了,就成功了。这个妄想就像脱皮一样的,一层一层脱掉,粗的妄想先脱掉,然后细的妄想、最微细的妄想。”

修行就是修心,摆脱妄想的影响,按这个说法,是贯穿了整个修行的全过程了。

“凡夫就是妄想我、你。我也是一种妄想,执着有我嘛!我在哪里?根本就不存在,你根本找不到!但是你就妄想有一个我!我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然后你又执着,然后有我所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家人是我的,其实都是打妄想,根本就不是你的!这是你的吗?这只不过是你情感上的一种执着妄想而已,怎么会是你的呢?”

这是破除我执的意思。想的主体没有了,想的客体,也就是妄想的内容,也就无法存在。哲学上讲得通,但实践起来,根本不好着手。

“你要是放下,法界都是你自己心变的。我都没有,还有我所吗?都是打妄想!疑心重的人,他有怀疑的妄想。他对某一件事情,看见了就想啊想啊,就像水泡一样,转出很多很多的妄想出来。你看见那个东西,马上就会起执着的,凡夫就是执着、执着,然后就无法解脱。修行没有什么难的,天天听课,熏陶,熏掉一点烦恼少一点烦恼,然后明白一些道理,多思考,多观察自己。”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他最开始说的那一段话,说这两条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如果说真到了没有妄想的境界,你就不会轻易说话了,因为你所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了。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