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两旁证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两旁证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万师兄,他今天讲的,按说是与实证有关了,但我没有进入过,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善良是一种心态与行为,怎么与超凡入圣扯在一起呢?”

晚霞天天来,小路天天走,我与万师兄把这条向上攀爬的路,当成固定的节目。那绚烂的『色』彩与茅篷的单调相对比,让情绪有些张力,仿佛在这张力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某种生机。

下面的小溪人来人往,溪水的声音,我知道每刻都在变化,但听多了,也就习惯了,把它简化为简单的哗哗声,可以伴随自己的睡眠。

所有被我们习惯的东西,都会造成一个安静的假象。因为它是安全的日常的躲避不了的,所以,你的心情不会被它干扰。凡是不干扰我们心情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安宁。安宁不是声音状态,是心灵状态。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他所说的禅宗中的境界与进展,我没体会过。况且,这是不言之教,自己没进入,就谈不出见识来。但是,我看过其它教派相似的说法,或许可以作为旁证吧。”

按学术理论规矩,孤证不立。如果有旁证,倒是对证实有价值的。

“都是些什么?”

“比如你是学易经的,熟悉道家的理论方式。在我看来,南怀瑾虽然略通三教,但他的思维模式,有点倾向于道家。他的书,你看得通吧?”

当然,我就是通过读他的书,才对传统文化有归纳分析的兴趣的。

“他也讲了一段关于善行的道理,按他的说法,善行,有许多功能。其中有一个功能,从实证或者道家的方式来看,倒是可以理解的。他说,善行,有助于提升阳气。”

我要求万师兄详细讲讲南老师的论证过程,虽然我没有读过这些内容,但只要细讲,我是能够理解的。

万师兄详细说了,他所能够回忆得起的,南老师所说的善行与阳气的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万师兄如此精准的记忆能力,况且,他模仿的语气如此准确,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书。

主题是:善行能为你带来什么。南先生认为可以有多方面的作用,提升阳气是作用之一。

行善能养生吗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可以带来心境的快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里都会不安、不快乐、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绝对无条件地行善,帮助别人,有利于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从心理角度来看,善良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容易激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礼记大学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其次,行善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南先生说:“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元气就会恢复。善为阳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自己有恐惧感、痛苦感。

行善到一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互相影响,元气自然就会恢复,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大概就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南先生说:“真正修一切善,救助众生,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智慧便逐渐发起来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甚至立刻就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蕅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不想办法开采,它自己不会跑出来;宝珠上尽是污垢,不想办法去擦拭,它自己不会干净;心『性』有如宝珠,为客尘烦恼所染,不想办法对治,其光明终不显现。

马鸣菩萨提出解决的办法是“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南先生说:“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每做一件善行,犹如一次激起海水的波澜来冲『荡』内心的尘埃。

当我们自『性』的光明能够逐渐显现出来而智慧开发时,我们自然能更加善巧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能随时体会到心灵的清净,圆觉经说:“发清净心,远离诸病。”生理的病痛也就逐渐改变或消失了。

南先生从心理因素分析,我们打坐静不下来的原因就是烦恼,而这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不靠善行等去转掉烦恼这个东西,心境不变清明,禅定不易于成就。而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他反反复复讲到行愿这个问题,身口意三业不转,八十八结使不解,没有随时行善积聚为福德资粮,道业总是无法成就。念头转善一点,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禅定与善行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生活中缺少时间静坐的人来说,善行就很重要了。凡是人真心为善的,多半就是凡夫禅,心境上一定比较清净。禅定有养生之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善行有利于禅定,就是有利于健康。

善是心理上的东西,气脉是生理上的东西,“善行能变化气脉”实际上讲的就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心理影响生理,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这里就不赘述了。

南先生要深化的是,“气脉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他说:“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所谓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都是气脉影响心理的问题;楞严经讲圣者悟道时有“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等的描述,这就是心理行为变化气脉的问题了,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变化气质。

南先生认为“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位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修心养『性』的人气质就会随着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都跟着我们的心念在变,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烦恼转成菩提,随时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转了。

南先生讲,纵使没有行善,但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气脉也会转一分。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

吴信如大德也说:“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容易张开。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又讲“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柔软”、“通过脉可以修智慧,通过智慧可以调整脉”。

要行善利益众生便是发愿,止于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明代儒家史桂芳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忘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劳动更知柴米贵,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讲,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容易得到清净心。

终上所述,所谓行善养生,实际上也就是“以虚养心,以德养身”。遵生八笺中说:“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澈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而病相攻,寿元自损。”那么行善不讲养气,而养气自在其中。

“以上,就是我所能够回忆得起的南先生,关于善行的功用说法。当然,或许其中掺杂了许多我个人的引用与发挥,但可以保证,言不害意。”

其实我也只是听个大意,毕竟,这种讲述方式,对于我们这种喜欢学术的人来说,好理解。

“你开头不是说,有两个旁证呢?这好像才只一个吧?”

“另一个是关于密教的,有一位法师,他也曾从禅定的方面讲过,善行与入初禅的关系。你知道,初禅已经是很不得了的成就了,我们这一生,如果能够到这个层次,也不算冤枉了,对不对?”

当然,不要说成就,就是一点消息,都可以极大的鼓舞我们。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小胡学佛,没得到消息,所以爱情信号一来,他就回家了。

“这位法师,是修习密教的,他也谈过善行慈悲与初禅的关系。大体上的意思,与今天我们所听老法师差不多。这算不算旁证呢?”

“你得先说,看我听不听得懂。”

“我觉得,他当时说法时,我是大致听懂了的。他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从善行到善心,再到慈悲,这个扩充的过程,贯穿整个修行的过程,最后才有可能达到初禅的果。”

我就是要这种听得懂的有思路的**,可惜我没听过,所以,尽可能地,让万师兄复述出来。

他在复述之前,谦虚了一下:“我可不能保证是原意,原话就更谈不上了,估计加了许多的个人理解与说法,而且,我在讲时,你莫『插』嘴,要不然,我思路断了,就回忆不起来了。”

我要他少废话,直接说就行了。下面是他大致的意思,我也是根据回忆整理的。

要入到初禅以上境界的人,都要修四无量心。善心一定要超越欲界天的善心,不起烦恼,才有可能入到初禅以上的禅定。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烦恼,什么事情都会动你的念,怎么可能入得了初禅呢?你怎么练也达不到那个境界。

即使你心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稳定深入,偶而入一下,遇到一点事情,嗔心一动,你多久都入不了定,没忏干净之前入不进去。你要忏很久很久,才能慢慢恢复,又开始入一点定。

也许你勇猛精进,在一个不见人烟的地方可能会入一点定,那个定都入不了初禅,为什么啊?因为你的善心不够。过去的业障翻出来,心里面起贪、嗔、痴,只要这些烦恼现行,你就入不了定,最多就入个欲界定。入不了初禅就是因为我们烦恼重,慈悲心不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有些人说入定就是把心住在一个境界上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我们在书上都看到过,修四禅八定的人都得修四无量心,有很好的善念、心很宽容、善良的人,才有可能入得了这样的初禅。

现在世界上入初禅的人很少,有些天『性』很好的小孩子还有点天人的境界,有时候睡觉时还会入到初禅天众生的定中去。现在的成年人烦恼太重,所以你们不要奢谈什么菩提心,菩提心没有那么简单,平等心不修,你分别念很重,你看不同的人马上起不同的念,这样的人根本入不了定。

我们凡夫对所有人心态是不一样的,对父母、对朋友、对普通朋友、对怨敌,你心态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凡夫。对你好的,你对他起执着心,对他好一点。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没开始修行的一种表现,分别念特别重这是我的父母,那是他的父母这是我的孩子,那是他的孩子这是我的朋友,那是他的朋友这是我的师父,那是他的师父“我”和“他”分得特别清楚,说明你平等心都没开始修,没有平等心,分别念极重。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入得了定?一出定全是分别念,谈菩提心太早了。连基本的慈悲心都没有,你说能修出什么来呢?念什么咒也没有用,还修空『性』智慧啊,空『性』智慧可以降伏一点自己的烦恼,至少可以息灭一点自己的贪、嗔、痴,但慈悲心还是不够。

你们好好想想自己是什么根基,要想去极乐世界,还是要先好好地培养慈悲心。为什么念佛的人千千万,往生的人那么少?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

我们天天在讲学发菩提心,其实我们的慈悲心还没生起来,面对一点对境,慈悲心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谈什么菩提心、往生净土?不可能的事情。

念佛的人千千万,为什么往生的人极少呢?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菩提心。有些人看到某某往生了,可能看到的是幻觉,或者是升到天界去了。升天很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真的发了菩提心才行。发了菩提心才有真正的信愿。信愿是包含了菩提心在里面的。愿要发得真实、自然、不造作,不仅仅是嘴巴念念而已。

比如有些不孝之人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会念恩之后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就开始学习孝顺父母。刚开始还是很造作的,但慢慢的,随着串习的时间长了,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我们修习菩提心也是一样的道理。刚开始要长期的思维串习,然后就是修,要修到量,否则面对一点点对境,菩提心就瞬间从心相续中消失了。

想要完整的修习菩提心,需要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起修,连外道都知道要修四无量心啊。入到初禅以上境界的人都要有修习四无量心的基础。所谓没有相应的善心,就入不了相应的禅定。修初禅的条件,要有超越欲界的善念,不起欲界烦恼,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入初禅。

先说降服烦恼。如果心相续充满了烦恼,一些琐事、小事都会扰动你的心念,即使你的心偶尔可以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稳定深入,是很难保任这种状态的。降服烦恼,首先可以选择忏悔法门。忏悔会使罪业清静,心相续不起恶念,得到上师三宝之加持,对修禅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其次是培养善念。不要以为初禅只是心住在一个境界上就可以了,不是那么简单的。四无量心没有修到量,你就进入不到那个境界。现在很多的修行人,上来就打坐,或者黄布一盖、手印一结,好像你就是本尊一样。心中并不知道这些修习禅定的方便,不按这个次第去修。就算是躲起来修,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即使没有外缘侵扰,过去的业障都会翻出来,心里面就会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只要这些烦恼现行,心相续就入不了定。

没有菩提心,往生净土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修习的次第是先修舍无量心。所谓舍无量心,即是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平等心不修,看不同的人,就生起不同的念,分别念特别重。“这是我的父母,那是他的父母,这是我的孩子,那是他的孩子,这是我的朋友,那是他的朋友,这是我的师父,那是他的师父”,把心都浪费在这种分别上了。舍无量心修好之后,再接着修慈、悲、喜无量心,最终就能生起珍贵的菩提心。

现在的人倒好,善念也很少,基本的慈悲心都很微弱。直接上来就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要去西方”。好像西方是你家开的饭店一样,想去就去。你就是去饭店兜里也得有n啊。也不是说你想去就能去啊。就像一首歌里唱的:“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还有一些人也是一上来就直接念咒,不发慈悲心。不发慈悲心有什么好咒的呢?难道是咒自己和别人不好过吗?

根机稍微好一点的人可能会直接修空『性』智慧,修空『性』智慧至少可以降服一些烦恼、息灭心相续的贪、嗔、痴,但是慈悲心还是要修的。虽然把草给拔掉了,庄稼还是要种的。所以,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老是稀求入这个定那个定,老妄想着要去极乐世界。真想去,送你一句话,先好好修慈悲心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等了他一会,大概一分钟过后,再没听到他讲话,我才敢问到:“讲完了吗?”

“对啊,讲完了,我所能够记起的,就这些。”

“但是,这只是说了四无量心,说得有点多。而今天和尚讲的,是善行,外延有所不同,旁证,也得讲概念与逻辑的统一吧?”

刚问完,我就后悔了,跟哲学教授纠逻辑错误,不是找死?

“你没听说南先生那个故事吗?他当年跟他师父一起朝峨嵋山,碰到乞丐的故事?”

这个我当然熟悉,书上写得很清楚。大约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南先生在四川拜盐亭老人为师,他们一起去峨嵋朝圣。路上遇到许多乞丐。他师父说:“这些乞丐,你不要觉得自己好,人家可怜。或许,人家就是观音菩萨,专门在这里来度你的。”

南先生后来想,这些人如果是菩萨,那就是为了培养我的慈悲心,让我施舍,让我善行,是为了我修行而来的啊。

我明白了万师兄的意思:“你是说,慈悲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善心,但培养善心的,是善行。”

“对了,按我的理解,慈悲是靠善行来培养的。当一个人拥有慈悲心时,同时就有了无我的智慧根基,大概就具备了证果的条件吧?”

理是这个理,行确很难行。我望着溪水边那些提水回屋的人们,没有一个,用水前念过往生咒。溪水中大量微生物,也是六道众生,该如何善待它们呢?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唐僧的作派,我少年时,甚至还有点讨厌他。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