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如做好事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如做好事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修行佛法的人,中午一般是不睡午觉的。这个习气,对我来说已经十多年了,但从到了这崇圣寺以来,莫名其妙地被大众所同化,居然悄悄改变了,改变得一点痕迹也没有。

有一个说法,说自己变一个习惯,需要14天的周期,最开始的72小时,是最难受的。比如戒烟,第三天的戒断反应最为明显。这也许是人类习惯的顽固『性』。有意思的是,在面临绝境,人类不吃不喝,在恐惧之下,靠意志力支撑的时间,普遍也在72小时。所以在大型灾害救援行动中,有黄金72小时的说法。

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者纯属偶然。

但我不睡午觉,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不吃晚饭也是这样的,身体自然过渡过来,没有什么痛苦。可见,习惯还是习气,在大环境改变后,自然适应之,是有这个能力的。

“万师兄,你上午听完怎么样?”我跟他从斋堂出来后,有一段简短的对话。

“讲的虽然很技术,只是目前用不上。”他不作价值判断,只作实际判断,一个善于思维的人,也自然过渡到实用主义了吗?

中午的气温是最好的,正好都可以打坐,在这茅篷内,享受片刻的表面宁静,其实,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内心『乱』得很,靠打妄想浪费时间。

“上午讲实际,讲功夫,讲运用,讲方法,有过来者,听了或许觉得受用。但没有到过的人,恐怕就无能为力了。大家要想想,学了这么久,为什么一点消息也没有?是你错了?我错了?佛错了?”

嗨!这正是我与万师兄的疑『惑』,为什么,以我们的努力与聪明,无法走得一个效果出来。不能光用宿世慧根来解释,也不能光用所知障来解释。如果此生不得消息,我何必在此浪费时间?

“我讲的是技术,没讲基础。你们想,那些武术好的,都有个特点,就是有力量。如果没力量,你再学好多花拳绣腿的技术,也没得用,上不得擂台。如果有了力量,只一套十路谭腿,就十个动作,就可以行走江湖了。我不是瞎说啊,历史上就有这么个人。你们念佛参禅不得力,是因为没力量,只要力量上来了,什么都快了。”

这是他总结的原因,按此说法,我与万师兄没得消息,也是没力量造成的。但力量在哪里呢?如何练习呢?

“你们要练力气,怎么办呢?当年乐天居士问鸟巢禅师佛法大意,禅师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乐天居士反问到:三岁小孩也晓得。禅师回到:八寻老翁行不得。大家想想,这里面有什么深意?”

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从因果学说来说,这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实行起来难。人们都在比较与算计中前进,行好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前程,这就是俗人吧。

“后面一句好理解吧?就是不做坏事,这是尊崇佛祖以戒为师的。但前一句呢?点出了智慧的来源,慈悲心,善行,是慈悲心的体现。如果善行成为你的习惯,就好像是一个长期锻炼的人,智慧的力量就自然长了起来了,何愁没有消息呢?”

这个解释有点绕,但我可以这样理解。善行是积累慈悲心的,而慈悲心就可以达到无我的境界,无我既是智慧,也是成就了。观法无我,达到无我,就得法了。

他突然话锋一转:“虚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过了百岁一天还能走好几十里路,身体为什么那么好呢?按他的说法,善行,对身体对心理都很好,这是善的果报,大家听懂了吗?我看有的人在点头,好像懂了。其实不太懂这里面的道理的。我当时就没懂,过了这几十年,才知道,善行不仅是治五毒的良『药』,也是出三界的仙丹。这个灵丹妙『药』,你自己就可以练,我还有什么可教给你们的呢?”

这话如果作为劝我们行善的话,有作用。但如果理解它,就非常困难。几个内涵外延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联系起来,如何发生作用,不是我这种人暂时可以理解的。

“任何宗教,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行善道,行善程度的深浅是生天的根本。行善道,接近于禅定。一般人以为只有形式上的念佛、拜佛、打坐叫学佛,如果心理行为、外在行为、喜怒哀乐等种种习气没有转变,你纵然修了一辈子,能不能生到初级的天还成问题,而且相当成问题。能够一生修到人中再来,死后不走入畜牲道、地狱道,已经是第一等了不起了。”

善是道德要求,在社会上有积极意义。对于个人未来的际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何况,谁来证明呢?

“所以,要想生天,必须有道德,有心理行为的善行与禅定功夫的配合。禅定不一定是打坐啊!而是心理行为的宁静。真行善的人,心理行为自然宁静。宁静是禅定根本的基础,宁静程度的深浅就是禅定层次的深浅。那么,要想心理做到宁静,必须改进心里的情感、情绪、思想和外在的行为,绝对的静止,才能进入真正宁静的状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不学会日中一食,不学会坐稳蒲团,当然是当不好和尚的。

“一般人盘腿打坐、练气功、听呼吸、念佛、持咒、观想,这是非常消极的修定,几乎不可能得定,因为这是你坐在那儿,暂时把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找了另外一个东西作寄托。譬如听呼吸,到临死时,呼吸停了,你听什么呢?又如你念咒,到了四大分离时,念头、意识提不起来,你又念个什么呢?你马上失去依靠。在没有依靠之时,你的心理状态,平生坏念头的习气,统统彻底地浮现、爆发。那个时候,你说我会打坐、念咒、听呼吸,想宁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除非你有见地,定力够。所以,光靠禅定打坐的功夫而想成道生天,那是自欺。”

这正是我近两年来的状况,用尽心思,就是降伏不了自心,总处在混『乱』的思维与情绪里。

“成道生天的道理很简单,从心理、行为开始,往善的方面来努力,要把自己的脾气、个『性』、思想、动作、言语等种种不好的习『性』、习惯,痛下决心的彻底改正过来。因此,从行善入道,念念为善,才有生天成佛的希望。”

有时改变习气并不难,如同我睡午觉。只是大环境好了,改起来也快。但是改心思和个『性』,就比较困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佛学不是大、小乘的分别,真正的佛学是五乘道,首先修“人道”——八关斋戒是天人的基本;其次才能修小乘的“声闻道”;再进一步修小乘的“缘觉道”;然后才是大乘的“菩萨道”。当然,五乘道只有一心,因此也可称为一乘道,本来一心而已。换句话说,就是从修正心理行为开始。”

这种专业名词,我还比较生疏。

“修十善业道一切善行,业报就生天,生哪个天是看你修十善业道的功德到什么程度。我们老问哪里是天堂哪里是地狱。你高兴时就如同在天堂,你苦闷时就如同在地狱。你体会一下,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一个长期处于快乐的人,是不是就生活在天堂?”

这只是个比喻,与万法由心相关。但是,我们要追求,是死后的确实境界,不仅仅拿心情来当饭吃。

“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

客尘与真如,如果与善有关,那就将善与智慧联系起来了。

“譬如我们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平常看了这四个字,大家不大在意,因为把它看成是一个传统式的教条条文,把它当做鼓励人家的话。其实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会不安、不快乐,内心不对劲,这个不安不对劲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无条件绝对地行善,帮助人家,有利于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这只能说明,善对心理因素的影响,这还不够。

“好多理论我不细讲,因为大家也没兴趣。我只讲结论与体会。真正修一切善,救助众生,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智慧便逐渐发起来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甚至立刻就变。这就说明了一种唯心的功能,在善恶差别的作为上,它的作用是有这样大。”

这联系了善与智慧,但不讲推导过程,就像老师,只说公式,不讲例题。

“善的力量只能拿物理的道理作比方,而没有办法用物理学的方法去作说明。因为心的道理的微妙,不是观察物『性』那类方法所能界定的。这可由你自己去测验看,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内心有讲不出来的舒服,那一天觉也睡得特别地好,特别痛快。因此如果这样累积善行下去,那个自『性』的光明,你不要打坐,不要盘腿,都出来了。”

通常,许多并不是出家的人,他做了很多好事,并不为名为利,这种行为,大家称他为菩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要知道,菩萨不仅是道德成就,更是智慧成就。

“盘腿打坐修禅定是消极的行为,不敢去为恶而已,还少积极的善行。所以,菩萨道是积极地行善,你不要打坐,禅定境界一样地到达,而且到达得很快。要说捷径,这就是捷径了。”

这里面是如何的转换关系,我不太愿细想。毕竟,佛教中有一个词,叫做,不可思议。

“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老实说,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马上就不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这个是绝对不能欺骗自己的事。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或内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所以我们坐起来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如果没有检查这个,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求一点功夫,没有用的,奉劝你不要学道,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个没有对比过,要说我这一生,做的好事并不多,坏事也做了不少。按他的说法,我不开智慧,恐怕这是原因吧。力量不够,基础不好。

“我们讲行愿方面,这个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静、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见『性』,应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一丝毫的烦恼存在如有烦恼存在就很严重了。”

前面讲心是心理,后面讲行是行为。行愿,则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

“有一种烦恼是来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谓气质之『性』,所以修道要变化气脉,也就是要变化气质。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气质在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不是假的。所以烦恼能转成菩提,转成觉『性』,随时清明。”

有的烦恼不好分析,我们平时叫无明怒火。痛苦但自已难以控制,这是为什么呢?估计无明是根源,但是哪个又真理明白了呢?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当然严格来讲,后天的愉快也属于烦恼之一。维摩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

关键是怎么转,能不能转。

“但是,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总是跟着烦恼在转。比如刚才一个同学在讲,打坐腿子发麻,生理不好,烦恼来了。这个烦恼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是生理影响,所以生理完全转了,变成绝对的清净,修道的基础、定的基础才算有了。所以气脉对于这一方面很重要。”

身体的痛苦避免不了,心理的痛苦跟着就来。气脉通畅的好处,当年我学周天循环法,就感受过它的奇妙。

“气脉又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你多行一点善,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烦恼,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点善,能够这样做到了一些,气脉就会转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们打坐为什么静不下来检查起来就是因为烦恼。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

这是说,心理对身体的影响。这二者本来是紧密联系的,肯定也会互相促进。

“比如我们坐在那里,觉得心境很清净,这是意识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们在清静这一刹那中间,隐藏了多少罪恶烦恼,能不能检查得出来假定有人说大话:在这一念清静当中,我绝对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罪恶。那么这个人不要谈修行了,他根本就没有见地嘛!我们在这一念清净当中,烦恼与罪恶的根根,有八万四千之多,这是假定数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因此就有八万四千方法,来对治这些烦恼。”

平静的意境会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到时候,你又烦恼,你的佛法掉了。其实这个平静的意境,任何人突然间都会碰到。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入,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一个人体能上的劳动很重要,一劳动善心就起来了,社会风气就可以得到改善。象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营养吃得好、日子又安定,大家舒服得很,因此坏事就多了。

“一个人做善人,极力作善事,善行到了,儒家《大学》“止于至善”的人,他念头也清了,所以“为善最乐”,做善事到了极点,不要修定,念头清了。如果没有悟道,有时候也生这种天人。你要注意哦,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贵的哦。学佛的人光想学佛,心『性』、『性』情一切没有转变,善德没有建立,休谈了。你以为光打坐就行了,不行的啊。”

善与功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成智慧的基础了。

“魔也好,鬼也好,都是怕善人的,做了善事,你的阳刚之气就大了。我有个老朋友,专去传说中闹鬼的地方,甚至还烧香请鬼现身给他看一看,可是这一辈子就没碰见过鬼。因为他的阳气太强,是常常行善之故。你行恶,阴气就重,那魔就会被你所吸引。一个不打牌的人会有人常来兜他打牌吗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在找趣味相投的。”

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大概跟这个有关系吧。

“真做了好事,不只是精神上会感到非常愉快,身体都会舒服的。就有那么大的功效。所以我常说学佛的人还不如学童子军,童子军的教育要日行一善,善行不论大小。可是学佛的人恐怕十天都做不到一善,尽管满口佛话,人家碰他一下就气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样的话,他讲了好几遍了,为什么要如此苦口婆心呢?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情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详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所有宗教,都有忏悔这一法门。一个不懂宗教的人,也会通过梦,来达到潜意识中道德的平衡。弗洛伊德把它叫道德审查机制。

“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求胜上心。但是,我们一般人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修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心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轻安,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随便毁坏哪一点净戒,随便毁坏任何一点善行,就会使你昏沉。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古今中外一切宗教都赞钦善行呢?”

从宗教在社会的普及上讲,它得符合社会规范,所以,必须严守社会道德。善是人类社会对道德的普遍要求,所以,宗教有这种劝导,是生存法则。

但是善被拨到如此之高的地步,甚至是超凡入圣的根基,这就不太好理解了。

我内心中是不太喜欢讲道德的,从总体上讲,我算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但许多大谈道德的人,多是伪君子,搞得我有点不太相信道德说教了。

今天,老和尚所讲,看样子不是说教,要不然,他不会如此真诚。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