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下午课后,一些人到溪水边洗衣服。男人们洗衣服,动作就比较粗糙,大概泡过肥皂水,在溪水里过几下,就完成了。当然,与女人们相比,优势在于力量,把湿衣服扭干,这事可以干得男人面孔扭曲、肌肉贲张,如同自虐一般。

也有在溪水上游洗脸打水的,有的穿着绛红『色』的袍子,类似于和尚的袈裟,仿佛不穿这个,到庙子来,好像不专业似的。假如此时有点风就好了,会吹起来,飘飘『荡』『荡』的,或者鼓起来,有种自以为的仙风道骨,你可以假设自己成了神仙。

那打水的,或者带着塑料桶,或者端着塑料盆,估计都是一个小卖部出来的货,颜『色』鲜艳得不成体统。提着水桶回茅篷的,在那弯曲的山路中,身姿妖娆地摇摆。有人左手提桶,右手伸展出来保持平衡,如同不像话的舞蹈,抽搐用力但毫无美感。走路的步点,如同『乱』了节奏的音乐,桶里的水无规律地往外飞溅。

万师兄喜欢把衣服搞严肃,扣子捉到最上面一颗,双手背后,目光散漫,如同大干部进入会场,就是要有一种以我为主,目中无人的架势。

他看见了我,但并没给我打招呼,连眼神的示意都没有。好像我会自动跟从他似的。

正确,我自动跟他走向那山坡,小镇在远方,是我俩的秘密。在这无聊的野外,能够形成话题的娱乐并不多,我们假装看风景,其实心事重重。

“这个活化石,很有价值。但是,我很失望。”万师兄终于开口了。

“为什么?”

“你问的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

“都问。”

“关于活化石,他经历了这么多,可以说是当代禅宗历史的见证人。禅宗过去与现在,究竟是怎么发展的,他已经亲历。口述历史,最为珍贵。”

意思说,禅宗就不过如此了,像他这样的老先生,如今以一生的追求,得到今天这个状态,大概就是我们的未来。

“所以,第二个关于失望的判断,也就不言而喻。我觉得,我学他,没什么意义。因为我的思维框架与分析方法,与他对不上。我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经历几千年,主干是儒释道三家。儒家是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道家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所以叫道法自然。佛家是调整人内心的关系的,所谓心外无法。我所谓的追求,就是想搞清楚,他是如何调整内心关系,并且会达到什么效果。结果,他却告诉我们,无心!就是没有解,失望吧?”

对啊,一个人以一生的精力求解一道题,最后得出结论是,这个题没有解,虽然失败也有意义,但搭上一生的努力,是不是有点不值得?

我记得当年看过《两小儿辩日》,争论太阳是早上大还是中午大,孔子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肯定是很难了,所以,有人想求解。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知道,太阳从来没变过大小。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那千年来,企图突破孔子难题的努力者,所有的努力,岂不是个笑话?

我不想在认识论及推理方面,跟万师兄进行深入讨论。我们也不是想就此回家,如小胡一样追求新生活。毕竟我们有的是时间,即使上当,也不差这几天。

我所思考的,与万师兄有所不同,但感受却相似。我说到:“我也有点失望。”

“肯定跟我不一样。”

万师兄果然理解我,我说到:“我想追求实际效果,但至今没看到,学佛,会改变我们哪些东西,跟着医生学治病,跟着魔术师学戏法,跟着这老法师,我们学得了什么呢?”

各怀心思,各自回屋安睡。

第二天,老法师好像偷听过我们的讲话,开口就打中我们的心。

“大家听我这老头子啰嗦,有点不耐烦了吧?我年岁大了,学了一生的佛法。有人要问,学法,有用还是没用呢?这个怎么回答呢?要说有用,你们看,我与其它老头子,有什么区别吗?别说没神通没开悟,就是身体的病一点也不少,皱纹比哪个都多。说没用吧,还是有用的。死后,我有点把握。生时,我习气也改了。这就是最基本的用。”

要说宗教的特点,必须给生死一个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是否经得起检验,就说不准了。毕竟,没有人死后再重来,跟我们讲那个世界的。我想听听,他所说的有把握,是什么意思。

“古代人,修道的多,得道的人也多,现在出家的人很多,真正的修行人却没有古人多。其实古今有什么分别呢?没什么分别,就是个人的认识、见解、作法不及古人,因此就得不到古人那真实的受益,个人没有很好的正因。正确的因才能得到正确的果位,经上说了很多比喻,狐狸精跟着狮子王,百千万劫,狮子王还是狮子王,狐狸精还是狐狸精,怎么回事呢?就是个人的因种得不正,这个因若是不正确,就是再高尚再正确的佛法也入不进!”

说到果位,我没有见过所谓有果位的人,这个果,在现实中,如何表现出来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现在信佛的人也不少,知识比古代也要广一些,那为什么得不到古人实际的受用呢?就是思想太多了,世缘太重了,也没别的,就是这些放不下!财『色』名利放不下,社会上这形形『色』『色』丢不开。为什么我们出家人要割爱辞亲、背井离乡呢?最亲的是父母,最爱的是妻子,假若一个人能把这些丢开,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呢?”

小胡倒是放下了,他把佛法放下了,抓住了小戴。我与万师兄,倒有许多放下不。相较而言,万师兄抓得比我还多些,除了家庭,还有学术,以及他所谓想打通思想哲学与佛学的壁垒。

“有些人,看过几部经,看过几部语录,就自认为是个懂佛法的人了,语录上所说的道理,那是语录上的人所得的实际,他才说这一篇大道理,我们光看看怎么能行呢?你没达到实际呀!佛教没有别的,就是一个实际,不是说的,是行的,你踏踏实实地去行,去做,就会得到实际的好处。你光嘴说说,笔写写,那还是不行,一定要达到实际!”

这好像是批评万师兄的,但是实际,又是指的什么呢?你把实际拿出来给大家看一下,大家就明白了。光说,没什么用,大家也没什么信心。

“采取一个法门,踏踏实实地、实际地去做,三十年五十载不变心,肯定会得到一个实际,得到一个踏实。我们用功人,只怕有疑『惑』心,这个法门那个法门,这里『摸』索『摸』索,那里『摸』索『摸』索,『摸』索了几十年,老了,再弄什么也不比青年的时候容易得好处。因此,我们出家人,一定要在这三年五载中,踏踏实实用功,争取得一个实际,也不辜负我们出家一场。”

这还是他强调的路数,抓住一个法门,往死里修,就可能出成果。我想起有些中学挂的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古代和现在的佛教徒不太一样。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而现在的佛教徒只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是在语言上,分别上,也可以说是世智辩聪,这是修行的八难之一。”

这说了内聪明与外聪明两种状态,大概是智慧与智商的区别吧。

“禅宗提倡明心见『性』,宋朝之后提倡看话头,这是大慧宗杲禅师提出来的。宗杲禅师他也不看话头,他是念观音菩萨见『性』的。在六祖那个时代没有这个,六祖是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不看话头,也不弄这弄那,啥也不弄。印宗曾问六祖:你在黄梅得法,黄梅有何指示?六祖说:没有指示呀,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没有方法,最后也无法可得。那么,检验的标准,就有点玄了。当然,用客观的检验标准来检查主观世界的变化,也确定苛刻了点。

“六祖弘扬的就是这个最上乘!到后来学佛的人只管外聪明,看外表也像个出家人,也能说一说,也能知道一些事情,可是得不到实际的受益。到现在更是日落西方啦!社会上这些聪明人来出家,他出家不但是没有放下,另外还是学习社会上的。这禅堂里多少年了,看话头又不晓得什么是话头,用不上功,都是那个聪明障碍的。看了那么多的经,学了一肚皮佛法,就是这看话头不会看。”

这只是说,得不到效果的原因。实际的效果究竟是啥,他什么也没讲。他所说的改习气,这个不需要讲,我已经感受到了。

正确的世界观,会让你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发生转变,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变了,情绪与习惯都会变。情绪的习惯,就是习气了。

“今天,常住师傅慈悲,说大家信心不足,让我多留几天,给大家讲讲生死法门。我没死过,没得经验,所以讲出来,恐怕大家不相信。但是,大家应该相信经典吧?四禅八定,这听说过吧?”

大众表示,听说过。听说他还要讲几天,并且要鼓舞大家信心,我想,肯定有不一样的内容。

“四禅八定,虽然是内心境界的不同,但它里面,你们仔细读过没有,还有身体的变化,感受的变化,对不对?这还不稀奇,这四禅八定,还与生死有莫大的关系。如果得了果,哪怕是初禅,你生死就有点把握了。”

从经典上看,有这方面的消息。但是,具体的对应关系,我不清楚,况且,怎么到达这些果位呢,还是个大问题。

“所以,我强调,大家要得到一些实际的东西,免得空学一回佛法。浪费这么多的时间,抛弃家庭孩子,花费金钱体力,如果空手而回,岂不是浪费生命?”

大家也是这样想的。

“问题来了,同修们。大家肯定也走过不少山,听过不少法,看过不少经。甚至我听常住说,有坚持念佛号十多年的,有参加过多次打七的,有持咒不懈怠的。但是,为什么,大家至今一点消息都没有呢?如果久了一点消息都没有,信心就退转了。原来信佛的,也不信了。同修们,以我的实话告诉你,不是无法成就,是你们用心错了。用心对了,才有成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听他的举例,那些坚持修行的同修们,如此用功,居然一事无成,居然还有坚持十多年的。如果完全无消息,我恐怕坚持五年都难。

“我有什么法门呢?已经交给大家了,就是死抱一个话头,大家看那苍蝇,要破窗而出,到处找空隙,不断试错,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裂口,才飞了出去。我这个话头,就是那口子,看你们钻不钻了。当然,在你飞的过程中,到处碰壁是肯定的,因为你看不到口子在哪里。”

这是一种试错的实践方法,代价比较大,但如果数量足够,从概率来讲,总是有机会碰上口子的。

“其实啊,窗户根本没有纸,那纸是你内心自己糊上的。你如果发现这个真理,就知道,这纸不存在,你直接飞,就出去了。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呢?因为自己蒙蔽了自己啊。避免犯这种错误,古人也是苦口婆心,教给我们避免的方法。”

直心是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中无纸,纸就消失了吗?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不好懂呢?

“我也没有本事,就是古人的话看得多。我今天给大家教一些避免错误的办法。这也不是我的办法,要是我的办法,大家不会信,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我信你个鬼!”

这个流行网络语言一出来,大家都笑了。我也很奇怪,这个农民样的老人,怎么如此熟悉网络语言呢?

“憨山大师,肉身还在,名气还在,他的话,大家可能相信一些,我就借用他的话,嘱咐大家几句吧。”

这样一个着名的历史人物,已经成就上千年了,他的传奇,可以写一本书。他的话,已经流传于佛教界上千年了,就像他的肉身,至今不腐,仍然以微笑自得的面容,留存于这个世界,仿佛在告诉我们:佛法真实不虚。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遗。此中病痛,略举一二。他前面说了很多,但大家都读过,我所强调的,是他所举例出的六个要点,是避免我们犯错误的六种关键,大家不可不细细辨别。”

我们打起精神,因为憨山是确认的成就者,过来人,他所说法,肯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覆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薰般若,般若为习气所薰,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这里面所隐藏的道理比较深奥,但不示玄妙,是根本关节。许多人搞得神神秘秘的,恐怕是对学佛参禅的误解。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我就有这个『毛』病,将心待悟。也就是说,没爬上山坡,就想象那远处小镇的样子,这是不行的,也没必要,只要你上了坡,小镇风光自然现前。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实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炉,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勤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永嘉和尚的证道歌里有这一句,我原来理解不深,现在又多了一层理解了。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屛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渺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釆,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选定了路,就坚持走下去。如果是普通人这样说,我怕他哄我,但大德这样说,暂且信他一回。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果有这种情况,我恐怕还要有高兴的心态,终于有消息了。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这一条最难理解与『操』作,如果我本身是佛,还修什么呢?

“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

这是已经有境界的人产生的,我现在一点境界都没有,当然不用理会。今天听了这话,也许会对今后,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有所准备吧。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涉,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想。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法耳。这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鞴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这只是功夫的第一步,就是如此之多的情况需要注意。我想起了一句古话:“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是说初学者排除干扰这事,还好办。当你有了清静的境界,想摆脱它,更困难。

我连第一步都没达到,有什么好想的?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