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三十七章 各有侧重点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三十七章 各有侧重点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上午听完后,赶紧把手机拿到后面厨房去充电。这个地方没自来水,我们住的茅篷也没电,只有大殿和厨房,有一条照明线接过来,这条线还是村村通工程中,从附近的村子接过来的。

有时,不得不佩服中国基建设施的普及,这完全是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为了社会的公平『性』,敢于牺牲经济效益。在这个深山之中,所谓的村子,也就只剩下七八个人了,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近几天过年,才回来聚一下。而高压电线塔,就耸立在那深山之顶,绝壁之间。

按我的观察,把这条线从人口多的市镇接过来,光成本就得花几千万,而受益者,只有这几个小村落,可见,为了公民的基本福利,『政府』下了多大的决心。当然,这里的手机信号也是很好的,我们抬头,就看得见对面山包上,那根貌似松树的,绑了许多发『射』装置的通讯塔。水泥钢筋的通信塔,为了与整个自然环境协调,专门做成了松树的样子,永远长青。

午饭后,跟万师兄转了一下。我问到:“你觉得他上午讲得如何来?”

“是老实话,是过来人。但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还没有到。”

“什么意思呢?”

“他不是说,那三位圣人所说的有区别吗?我就想听他所谓的神仙打架。”万师兄怕我误会:“同样一件事,同样是圣者,三个不同角度出来,恐怕我们会看到立体的影子吧?”

我也是这样想的。

果然,下午,他的内容就更为具体了。

“什么叫死功夫呢?说今人都叫看死话头,古人是讲究活话头,这个死话头是难办的,因为我们人心太活了,一定要用死话头。真正的要在这个念佛是谁上下点功夫,那是不吃亏的,是会得真正受用的。”

我听说,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把话头看死,是不容易的。反正,我跟万师兄,问题都出在太活泛上,就是想得太多。

“就拿我这个人来说,初上来是在禅堂住了几年,可是住几年觉得不怎么样,不过用功也算是用功了,不能说没有用功,那个几年当中也是在拼命用功,得力不得力吧,你看那个后来离开禅堂的时候就不行了。那是在解放以前。解放以后也在禅堂住了几年,那个几年就不同了,事情太多,光顾着给人家讲了,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了,用功夫就有了打岔,不能说有进步,能保持也了不得,保持得住,保不住还要失本呢!总之是讲得多行得少。虽然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时候在禅堂里,这个猛干的闹了几年,这几年的影响,我也调用过多次,这个用功好,那我就不要念佛是谁,我就用其它的功夫去了。”

这个法师已经八十几岁了,在他今天如此健康的情况下,所说的,几乎都是老实话。况且,他的经历,完全可以写一部近代禅宗史了,相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唉,平常用用还可以,你遇到一些境界来了那就不行了,还需要念佛是谁,所以我常说:对不起,这个念佛是谁,一有了病苦,一有了困难就要用它,其它任何办法都不行,念念菩萨名号那还是抵不住啊,因为你没有下功夫,没有经常念,不熟,不是菩萨不灵,而是你的心不灵。但是你用过一番功夫的人,他的功夫遇到境界是有用场的,你说用场不大,还是有用场的,该用的时候还是觉得有受用的,这一次我可不能再改了,这一次我病好了一定要用这功夫,可好了以后就忘记了,又要东弄西弄去了,念这个想那个了。这个巧妙那个高,分别妄想又忙去了。等到遇上一点境界又要念佛是谁,别的不行,所以总觉得这个念佛是谁实在不亏人。但是我们凡夫总是妄想多,念佛是谁这一句话又没有功德,经上也没有,弄弄就不相信它了,就不要它了,但到时候不用它还不行呢,舍去它就不能得到一点受用啊。”

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到病急不念佛。我们都有这种情况,也是人之常情。所谓老参,其实也是平常人。他说的话平常,他理解的人生,也不离平常二字。

“你就拿我们十年隔离那段时间,你说念佛是谁的这种德『性』,它真正是有德『性』。你没有烦恼的时候,说现成话好说,这个功夫那个功夫,等那个境界到头上来,你用功就不容易了,一天到晚几个人围着你,『逼』你交代这个、那个的胡说八道,不是吼就是骂,他们走了以后,在那个小窗眼还有人偷偷看着你,你看看心里头这个样子有境啊。想想用什么咒吧,可是念什么也念不到头啊,这个烦恼心上来,平常的烦恼可是跟这个烦恼不同,是真烦恼,那就不知什么时候还找你,那个烦恼还真麻烦,有的时候也想得开放下它,虽然这么说,那不管用,也知道烦恼是放下就没有了啊。你这个用功的念头是勉强的,哪里能抵住它呢?”

那段历史,我们都是听说过,或者在书上见过。但一个和尚来回忆那一段历史,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所以实在没有办法了,还是用念佛是谁。你就看这个念佛是谁,管它疑情不疑情,这个有心造作的疑情还起作用吗?抓起念佛是谁来就参!唉!不管你多大的烦恼,多大的难过,念佛是谁参它一阵,心中立刻平平静静,那真是烦恼即菩提啊!这才体会到烦恼即菩提。你有了功夫,你功夫一提,那个烦恼妄想就转过来了,就转成了功夫,这就叫做菩提。不是烦恼的时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觉照啊,看起来这个念佛是谁实在是有用的。”

我以前看过一些资料,说参禅要抱死一个话头。如果你有心的话,就死在这个话头的心上。这就是抓住绳子不松手,到时终究起作用的笨办法。

“那么在隔离当中所用的那个功,在那种困难的当中,真是昼夜烦恼,经过五个多月,俺那个里头用的功夫,那个境界平常还得不到,因为那时放下了,反正不让自由了,一天锁着个门,那就是恶关,不是善关。有人看着你,一天到晚找你麻烦,那你不放下也没得办法,只得放下。所以这个“念佛是谁”要相信,不要想巧妙。你初发心人,就在它上头,你念也好,参也好,追究也好总要保护它,等你把它参的不要你费力了,你只要一照顾它就来了,随便你这个心中怎么样子提,怎么样子参都不伤气,都没有妨碍,那个才是有的受用,那你敢用力量,你可以放开手来用力。”

我在北京家里时,偶尔也学着妍子试着念佛号,不过我当时是持六字大明咒,专门打坐时倒还记得起,人一起来,就把咒忘掉了,可见,自己持咒的方法,到了关键时刻,就用不起来,不起作用了。

“在平常的用功都是造作呀,要怎么样怎么样,那个时候没有时间造作了。所以我们初发心用功的人,总要在这一念上用功,不要听人家说,人家说了跟你的境界不同,对我来说,用功是这样,那就拼命地把“念佛是谁”闹了几年。虽然多少年来也没有认真地把它用过,可任何时候提它都不费力。我有的时候不提它,不用它,到了时候有了境界,还是要它,什么也抵不住它,别的念头放到心中来,你说念快了,心里上火念慢了,抵不住这个妄想烦恼,不容易啊。你说全靠这个一念的功夫还容易啊。你看这个念佛是谁还是有用的。”

他说的话很平实,但是真实经验,是有用的。

“我们初在北京跟真空老法师学用功,是参父母未生以前。那我就不参父母未生以前,老法师也同意的,只要你用功就行,那我看的一念未生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是我个人想出来的办法,老法师也很赞成,不一定提到父母,因为提到父母啊,有些事情,好象心里有点分别,因为父母不赞成我们出家,逃出来的,所以不提父母。我跟老法师说:提到父母心里就有点分别,被它转,你看怎么用功?我看一念未起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老法师说:可以,能这样用就行。”

看来,只要能够制心一处,管它什么话头,都可以当绳子。他首次提到真空法师,结果却一闪而过。

“可是到了高旻寺,来老和尚不赞成,他说:现在用功只有念佛是谁得力。那我就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这个话头对今人来说最对机。为什么要参念佛是谁呢来老说:因为今人念佛的多,都知道佛是十法界最高的。可是不晓得会念佛的这个心是什么东西,什么人在念佛,究竟这一个念头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灭。不明白,一定要参究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才对机”。

两位大师都有道理,大概是对人不对事,各有侧面而已。

“所以要寻找念佛是谁这个人,要参念佛是谁了,这也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转过来呀。没有用过的人不知道,别看这一个字,这一个字要放到心里去,它的『性』质就不同,你比方参念佛是谁和参父母未生以前就不同。你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昏沉多,你初参念佛是谁妄想多昏沉少。因为本来面目的目字它是个底音,往下去的音,所以昏沉多妄想少。那个谁字是上音,这不用心的人哪里会知道呢?”

这种具体体验,还真是个窍门,下沉与上扬的音,居然还可以影响昏沉,以前闻所未闻。

“这都要自己试验的,你若参这谁字的话,昏沉少,不容易昏沉。它是个上音,可是这个心随着念头动的。所以念佛是谁参熟的话,昏沉就少了,因为它是个往上的音。那就拼命地改拼命地改,把这个父母未生以前改过来。那就参了几年念佛是谁,到底是谁?究竟是谁?是真有好处。我常说:你别看这个念佛是谁是粗的,说起来是念它还真的有用处,没有用过的人不晓得”。

接着,他就提到我们最感兴趣的虚老了。

“后来到了虚老那里,老和尚说:这样子不容易发起疑情,是念念,念的多,单看一个谁字,这个谁字还是对初发心的人说,实际上这个谁字还是粗的。后来老和尚教导我们,这个谁字是用它的意思,不是用这个谁。可是这个谁字在打七中也用了一番功夫,也有好处,那个好处是细心的好处。可是遇到境界来,谁、谁、谁、打不起来呀。因为这个境界是粗的,是暴的。你再慢慢谁,还行呀。功夫用不起来,遇到这个风浪来,那个安静的功夫暴不起来抵不住它呀,这个大风浪来了,你再慢慢的还行吗?你说你平常有这个定力是可以的,境界来了我心里不『乱』就行。但是你没有这个力量,你说你提功夫,靠那个微细,微细的谁字提起来,那除非你功夫打成一片,用到无心功夫的人,那就无所谓境界不境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估计虚老是根据弟子的进展情况,作出的判断,起疑情,我听说很重要,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还不太明白。

“你说遇到一点境界,你提话头,谁字一提就粗起来,那怎么能发疑情?谁字起疑情是对老用功的人来说。所以初用功的人,一定要照来老的方法,用它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以后,再照着虚老的方法,单看它一个谁字。那个谁字也是暂时的方便,用久了那个谁字就也不要的。顺着那个谁字就要细下去,这才能达到深处”。

果然,分初用功与老用功的区别了。

“来老的功夫也是如此啊。你真正的把念佛是谁翻来覆去,那样恳切的用,你用久了,那个念佛是谁会息下来的。它这个粗妄会息下来的,一息下来那就跟虚老的功夫一样了。许多人就没有用到这个功夫,光在那个粗的闹了一阵子,开口就是说:啊呀!你不会用功,你是念话头。他没有用到那个细心功夫,他没有用到那个时候。要把那个粗心息下来以后,粗妄顿息。不要说真息,少许息一下,就能见到细心功夫,这个细心功夫,那才是疑情,那才是看话头,那跟虚老就一样。你看这个会武术的人,他横竖都对。心的功夫也是如此,你把这个念佛是谁用熟了,怎么用都可以的,什么一个字,二个字,有字无字都行啊。就是要在初发心时下一番恳切心。”

这话就说得明白了。打基础与开悟『性』,那是不同阶段的不同教育方法。

“要想从这个话头入手,以念佛是谁入手,那没有别的巧妙,你只要生死心切,时时刻刻不管行住坐卧、吃饭穿衣要抓住这个念头。你能够在这些地方不断,那你坐下来功夫就不断了。所以我们在高旻寺住的时候,老参师傅常给我们说:你养息起来,不要马上去小便,要练出功夫来。起来念佛是谁一提,跑香,跑香马上就止静,止静就坐,坐下来以后,一坐就算,手一放下来也不要动它,脖子也不要动,象个木桩一样一坐,只顾念佛是谁,你这样正念就会现前。因为少许一活动,东一看,西一望,心早就散了。你再收起来也没有大力量了”。

原来,这就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住坐卧都是道,吃饭拉屎都有禅。其实是很实际,很具体的,不是什么大道理。我觉得,听这老参法师的过来话,比我看十本书,得到的真实知识还要多。

“这一念心是不容易把它收入的,总要用一番,从基本功上来说,总要做到一个认熟,你若不认熟,你三提五提,心火上来,心里会难过,那你怎么提?容易弄出『毛』病。用熟以后,你随便怎么都可以。念佛也如此,你看那个念佛熟了,你随便怎么念都行啊。你初发心,念一会儿嘴疼了,心里念一会上火了,所以用功没有巧妙,第一要生死心切,我要了生死。宗门是生死门头专门办这一件事,时时刻刻把这个话头当回事。你在这个粗话头上用一番心,你才知道会起疑情。从自己的功夫当中见到这个疑情,你说从外头学来的,不从自己的功夫做出来,但是学来的变不了疑情,还是一句话,总而言之要肯用,熟能生巧。”

光学知识是没用的,有时,笨办法才是大路。

“写字一样,你看会写字的人,人家有功夫的人,随便怎么动,写的就是好看。我们没有功夫的人,写了多少年弯七弯八的字不好看,还费了好大的力,因为不熟呀,没有巧妙,用功也是如此。要发长远心,我晓得这一法,真正的能使我们了生死,这一法是真实不虚的,过去从佛到祖,历代祖师都是这一法成功的,那我们还能够不行吗?我们是佛弟子,应该相信佛祖的话。我们就径直的行去,不管它得力也好,不得力也好,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三十年,今生不行再来生也可以。一生不行再一生,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沩山祖师说:“有三生你若不退,决定开悟,决定可以了生死”。所以我们要发长远心,总有到家的一天。我这个功夫不求别人,只要求我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它。”

钻死胡同,直到透为止。到处找路,表面聪明,有时实际是在打圈圈,没有进步。

“初发心的人,谈不到什么疑情,什么功夫得力。总是有心功夫,你不要想巧妙,这个想来的巧妙都安不上去,非要自己做出巧妙来。就在这个念佛是谁上翻来覆去的,这一念心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了它,忘记了就提起来,提的重了我就轻一些,提的太快了我就慢一点,懈怠了我就少许精进一点,就这么善巧用它。总保持着它,不伤气,不伤身体,平平静静,有这个话头在,这就叫用功。”

莫多想,就是干。

“什么叫了生死呢?这个生死也有粗也有细啊。说这是生死门头,那什么时候了生死呢?你开始参念佛是谁就已经开始了生死了,因为我们这个心它没有定的时候,它不是想这个就是想那个,这每一个想都是生死啊。当下虽然不能感果报,这是一个生死种子,就是这个念念不定造成的生死因子。那么我们今天要发心了生死,相信宗门这一法,祖师留下的方便法门参话头,那么我们就参话头。我们参一句话头,就是这一念吧,这一念,念了“念佛是谁”,就不念其它的了,这个贪瞋痴就不发了。”

某种意义上说,他这种盲目的信任有点像『迷』信。但是人家命好,遇到过三位圣人,当然有资格『迷』信啊。

“你若念念在这“念佛是谁”上,念念就没有贪瞋痴啊。那没有贪瞋痴,少一念就少一个生死种子,因为这个“念佛是谁”,虽然说它也是妄想,它这个妄想是熏不上生死的。因为里头没有含毒气,跟贪瞋痴不同,贪瞋痴这个念头,你越想它越多,越想它越粗,背觉合尘的。越想心中越『乱』,越想心中越黑暗,越想了越愚痴而越烦恼。所以它是生死本,这个“念佛是谁”,虽然说他也是一个念头,它是背尘合觉的。你越念它越参它,它越细你越念它越参它,它越静你越念它越参它,它心中越光明。妄想虽然是妄想,它是一个向外跑,一个向内走。“念佛是谁”越参,越清凉自在,越参心里念头越少,参到最后,功夫打成一片,心无二用,三业清净,才有开悟的希望。”

这个下午听完法后,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听众们下来后,话少了些。

我问万师兄有什么感受。“老实了”,他回答我时,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