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二十七章 因果不立处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二十七章 因果不立处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到虚云禅寺,我们都以为是讲禅法,结果不是,这让我们都感到意外。

回顾一路上山下山,所有的佛法仿佛都与参禅打坐没多大关系,都是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或者因果报应以及鬼神仙佛的事情况。要知道,这座山因迦叶尊者而闻名,因虚老和尚而兴盛。这两者,都是禅宗的代表,这朝圣法会,怎么没听见禅法的东西呢?

进行山门,我与万师兄首先进去接洽,接待我们的是一个戴眼镜的和尚,他笑着说,让大家歇了,歇下来,听听一名学僧的开示。

我有点懵,既然叫学僧,怎么又叫开示呢?

学僧,是指还在修行过程中,并没功成名就的人吧。开示,一般是指悟道或者具德大师,给后辈们的教育与提醒。是过来人的话,也是指路人的话。

我这个疑问还没问出来,万师兄就提前问到:“师父,怎么这一路走来,没一个教我们禅法的呢?”

那师父笑笑,眼镜后面透出神秘的光,我看出来了,这是一幅变『色』眼镜,可以根据外面光线的强度,自动调节明亮程度与颜『色』。很时尚啊,这个年轻的师父。

“哪一个,又不是禅法呢?师兄,禅为不言这教,所以言说都是戏论,上根器者方可接引。而这一路的法会,都是为那作准备的啊。”

我们这才稍微明白过来,这一路来,都是上的基础课,连概论都算不上,最多算是引子或者前言。当然,这些课,对我们这一帮子初入佛门的人来说,比教他打坐参禅,更有意义。所谓对治,就是要根据受众的情况,开出有疗效的『药』。

目前世人坚固心重,执持心重,如果不破我执法执,甚至连我执法执都意识不到,那根本没办法进入禅堂的。

果然,我们把大众安顿好后,法鼓请出来,一位年轻的,大约三十来岁的和尚,也戴眼镜,读书的大学生样子。这个样子,很符合他学僧的称号。估计世间的文化水平很高吧,想到这时,万师兄轻声给我说了句:“虚云禅寺,变眼镜禅寺了吗?”

我扯了扯他的袖子,提示他,不要『乱』说。

等这所谓学僧一开口,我们就觉得,来得太值了。这简直就是为我与万师兄及小胡等人,开的专课。

这位师父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后来的物理学博士,再后来出家当和尚。他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就开始了他的讲述。

“有人说,破我执难,破法执易。对吗?对也不对。我从物理学中得到启示,世界物质现象,本质是空。但这种认识,并不彻底,所以,进入佛门,才真正得到毕竟空的教育,才有今天给大家上这一堂课。仅作交流,不作教导,因为,我还是个学生。”

话里,有疑问有谦虚有陈述有表达,处处有针对,处处有机锋。我仿佛看到古书经典上,那些其名的公案妙语,辩论机锋,这真的是一个可以说服我们的人。说服我们这些学过几天科学,整天胡思『乱』想,自以为是的人。

“世界有边际吗?没有边际吗?有边际就有空,没有边际,如何确定有呢?”

这一段问题,简直太对万师兄的口味了。这种形而上的问答,不正是他擅长的吗?在这位师父面前,万师兄肯定也不敢说话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听,不敢挪动一下屁股。

在物理学中,我们喜欢细分物质,得到原子电子量子夸克等名称,它们再往下分,就发现,首先消失的,是物质最重要的特点:没有质量。这不得不让人猜测:物质分完就是空『性』?

转过头来,我们用有边际的概念来试试。有边际中所指的“边际”在哪儿呢?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东里还有东南西北,北里还有东南西北,这样分下去,恐怕不能分的那个边际,只有靠我们的意识人为地加以规定。

而事实上,一个物质,由于它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它是越分越小,直至达到微尘这样的极限。而所谓“分不完”的概念,是由于我们人的意识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任意识去无休止地思维,就永远可分。

但是,事物体积是有限的,它越分越小,直到到达一个不能再分,再分就消失、失踪的地步。就像佛经上说的“微尘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至少无法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和颜『色』来说明。”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波粒二相『性』的“波”,其实也不过是个很粗的概念。我们所谓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状态。

每一粒微尘都会如此消失,消失之后的状况是一片虚空,这叫作单空,是最浅的空『性』。它们明明是如此地空洞无物,但我们的眼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切,这叫缘起『性』空。总之,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物质就会有分尽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分不完,只是时间的关系。所谓的分完就是空『性』。以上是我的第一个发现。

我的第二个发现是:外在的因果是假立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普通人都认为实有的因和果是存在的。他们认为:物质肯定是实有的,因为烧火的时候就会冒烟,火就是因,烟就是果;有了火就会冒烟,没有火就不会起烟。稻种和稻芽的关系也同样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物质不存在或不是实有的话,这些因果关系怎么能成立呢?

请问什么是因果关系?有人在抉择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认为稻种和稻芽是同时存在的,稻种才会对稻芽的生长起作用。就如同手在接触到一个东西的同时,手和被触物必须是同时存在的,才可能有接触的感觉。

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站不住脚的。如果因和果同时存在,则因存在时,果也已经有了。那因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因的作用应该是让果从无生为有,若因果同时存在,就丧失了因存在的意义。这就如同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一样,因为同时存在,所以不可能互相产生。

还有一种人认为,因是第一刹那,果是第二刹那,前面的因和后面的果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有了因之后,再让这个果生出来,从表面上看,这比前一种说法好一点,很多人都支持这种观点。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种说法还是不正确。因存在时,果却不存在,因又是怎样让果生起来的呢?比如,如果豆种豆芽同时存在,豆种可以对豆芽产生作用。但是,豆种存在时,豆芽在哪里?哪里也找不到,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它现在还没有产生。

那么豆种怎样让豆芽产生出来的呢?我们无法回答,即使借助于各种仪器,也找不出答案。所以,我们得好好地观察、思维一下。但是,众所周知,豆种在适当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豆芽确实就产生出来了。

原先这粒种子的内外都没有这个豆芽的影子,但是因缘和合以后,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豆芽。那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无法自圆其说。这就是佛教里讲的因缘和合。

但在世俗中,的确存在前因和后果之间没法沟通的情况,就如同一对父子,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已不在人世,他们之间就根本没有办法沟通。一个生,一个死,不是同时存在的,但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承认他们是父子。

同样,我们肉眼能观察的宏观世界或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都存在相同的情况,虽找不出内在的原因,而结果却这样产生了,这就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后就会产生另外的一些物质或现象,从我们人的角度去解释,可以说后面的物质是由前面的物质产生的,但这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证实的。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科学有办法证明,但科学也没有办法证明,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很有限的。

众所周知,在微观世界里,物质分得越小,科学就越模棱两可。现在的量子力学已经被认为是目前物理学研究成果的顶峰了,可是在关键问题上还是很模糊,因此,我们认为这还不是最究竟的。

虽然牛顿等很多科学家在他们那个时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领域的巅峰,但是都被后来的理论推翻了。因此,科学也没有最究竟的办法来证实这种现象。

只有佛教理论才可以准确无误地解释这一切。龙树菩萨所阐述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就可以涵盖世界的一切现象。唯识宗认为,因果关系是阿赖耶识上的有序的种子成熟的现象,并不是外在的物质。

我的第三个发现,这不是我的发明,我只说发现,因为,从佛陀悟道的那天起,这些结论都已经存在了,我们原来,只是不相信而已。我的第三个发现是:智慧的根本,也是空『性』。

前面说了,万法为空,因果为空,那么我们学佛,是追求智慧的成就,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空的。有人就问了,你这求来求去,追求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那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吗?

对的,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错了。但是错得有道理,我在最后要跟大家解释,如何理解这个错,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错。下面,我具体论证一下,为什么说智慧的根本也是空『性』,甚至说,菩提心也是空『性』。

方便的根本是发菩提心,智慧的根本是空『性』,具备这两种修行称顺解脱分,它的结果是达到解脱的境界或得到遍知的境界。顺解脱分是消除烦恼障,得到灭谛的境界;是正在走向空『性』,得到方便的根本是发菩提心,智慧的根本是空『性』了类似的状态,因此智慧与空『性』的结果能达到解脱或遍知的境界。

为了自己得到解脱的发心也会了悟到人无我,会了悟到无自『性』的法无我,悟到人无我和法无自『性』的智慧是得到涅盘,或称孤独断证。由于利他的菩提心了悟人无我的见以及法无我为不二的智慧,使不在轮回与涅盘的边缘是圆满如来涅盘境界,或称断证圆满成就。两种状况共同都称觉悟,但有所不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顺解脱分正走在修行的道路上,而不是完全的觉悟,智慧与方便的道路使我们达到一定的证悟,我们正走向解脱,得到净化的解脱。这两种状态中的修法是资粮道,结果是少许的解脱或完全的遍知。差别来自于一种是发心自我解脱,悟到人无我的见和法无自『性』的智慧,具备这两种得到孤独断证的涅盘,是稍许的净化。

另一种是发利他的心,见为人我无二、智慧为法我无二,悟到无二的智慧使行者不住轮回与涅盘的边见,得到圆满如来涅盘,或称终极断证。前者看到人无我,觉得自己一切的行为语言等都是被影响形成的,这一切都是幻象,零散的东西抽象化,抽象化之后去理解,进而变得固有而真切。

这时我们对它的期待与恐惧也同样被加固,进而对抽象的现象增加执着,增加产生希望与要求。好比我有一幅画认为很值钱,每天看着觉得有价值,进而产生感情,我很穷了也舍不得卖,如果不得不卖时,定的价钱是基于我对画的感情、希望和抽象而自我的认识,因此我对它的希望很大,所以失望也会很大。

我们的希望是保护它,不能损失它,不能诽谤它,不能有一点贬低,不能评价出缺点,这是我们给予的包装。这样我们给自己极大的空间可以感受失望,很容易受到伤害。不能说“可是”,比如“创意不错可是工艺不好”,“东西不错可是没有市场”……。

如果没有强大的希望和执着,大家可以一起品评,但有了这些,我们从此把自己训练成很软弱。我们开始认识到人无我,同时也认识到外在现象无自『性』,无自『性』是无实有,无独立存在,具备了这样的智慧,这时得到孤独断证涅盘。

但这还有一个涅盘的观点认识,他觉得:“我涅盘了,我净化了,我悟到了无我”,我们还有更高层次的觉悟,不住轮回与涅盘的边缘。你怎么净化了?你怎么涅盘了?本身一切就不存在,有什么可涅盘的?本身一切就是不存在,有什么可以去净化的?本身就不存在污染,从没有存在过,相对的干净也说不上。

为利益他人而发起菩提心,为利他而证大菩提,见为人我无二,智慧为了悟法我无二的智慧,不住边缘,觉悟圆满如来涅盘或终极断证。怎么悟到这个?

前提是利他的菩提心,为利他人而觉悟,为利他人而达大菩提。发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由于这种发心,他的智慧更完美,他的见可以看得更远,他的智慧可以掌握到更有效的方法,有远见和更多的方法。

因为他有利益他人的发心,他的经验和境界更高一点,他能理解别人,他真正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一切。不然很难悟到法无我,外在的现象是无自『性』、无真实、和合而形成的,很难悟到,很难认识到。

我认识到这些观点后,看到别人已经很努力了,可他的行为方式和说话不让人喜欢,会为他着急、同情他;没有认识到的人,只会觉得对方可恶,专门和我作对,不好好工作,说话也颠三倒四的。

两者不同了,前者更全面地去看,后者更直观的去看;前者能理解外在的一切现象,后者不能理解。好比一个人特别认真要做好一件事,我正好是他的朋友,因此我能理解他;另外一个人不是他的朋友,就会怀疑他,而且不理解,不会认识到他已经很努力了而且真的想做成事。

两者的看法会有非常大的差别,朋友能理解你,不了解者则把你看得很愚蠢、很可恶,这与了悟与否的差别很类似。说明大菩提心是多么重要,是多么宽阔的基础,它需要很多的经验和认识,后者对世界的认识有了足够的经验,前者没有这些,总想为自己快乐而去寻找快乐,一直相信我努力走下去总有一天我会快乐的;后者相信有很多方法,不一定盲目认为可以,或不认为盲目追求就可以。

一直走下去可以快乐,这有根据吗?有没有问过先驱呢?有没有看过先驱的历史呢?有谁是盲目走下去而得到快乐的吗?后者则看得很全面,我们有很多方法,我们需要勇气,转头的时候不要怕失去很多,有可能这样路才会更长远。

小乘的孤独断证与大乘的终极断证是由于不同的见和不同的发心所产生的差别。小乘的见没有更广,发心没有更好的基础,因此不能有更好的果。

好了,我说了这么多,让大家在这个虚老和尚的道场,听我的心得,实在不好意思。我距离虚老和尚的智慧,差得不止十万八千里,很产羞愧,占用他的道场误导大家。但是,大家要明白,虚老和尚是在干什么?

他在佛教中最重要的传承和贡献,不仅仅是这座山这座庙,而是用他漫长一生的努力,给我们后辈示现了,什么叫做真智慧,真菩提心。这就是真大乘,真菩萨。

当基本上要讲完了,此时,大众中有居士站起来,问到:“师父,你刚开始说的,要解答那个问题,你怎么没答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哈哈,终于有人责备我了,你是我的菩萨。如果我是具德高僧,你那就是请法。我是个学僧,菩萨责备我,是我的福分。”

这一套谦词,大有来历,虽然我不懂它全部的含义,但知道,在过去的经典中,类似这种说法,很有讲究。

“我前面说过,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空的,那我们还在追求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提出来,如果大众中,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与精力,如果大众有兴趣,我也简单讲一下体会。”

下面的人踊跃举手或者说话的,表示很想听他把这个话题讲下去。

对于我来说,这个问题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因为我并不纠结于它,我读愣严经时,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圣者悟道后才能够做的事,我并不想自己得到文字语言上的答案。

但是,这个问题是非常难以回答的。我想听听,这个高智商的人,是如何应对这类问题的。

“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标准答案。因为按禅宗的规矩,但有言说,俱无实义。但是,我以自己的体会,可以稍打比方。比如,智慧是什么,这个问题想好了,回答就明白了。比如一个因白内障眼瞎的人,他身边有一堆金子,但他没看到,还以为自己很穷,天天出去讨饭吃。有一天,一个医生,治好了他的白内障,这就叫开了他的智慧,他看得见了。”

这个比喻,大家都懂,也与我所理解的佛法,是不矛盾的。

“开了智慧,他才懂得,原来,自己是如此富有,黄金就在家里,完全不用焦虑,不用讨饭,完全可以自给自足。那么问题来了,智慧是黄金吗?智慧什么都不是?”

下面的讨论就有点『乱』了,因为怎么回答都无法确认智慧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什么。

“智慧是他本来就有的,他只是有病,把病治好了,智慧就起作用了。智慧本身不是黄金,因为黄金也是开始就有的,只要能够看见,就知道它就在自己家里。所以,这智慧,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他看到了黄金,就是财富,他有歇脚处,因为他看到了家门。”

这段说话,他给大家合什,然后对菩萨顶礼之后,就结束了法会。

我觉得,他的比喻比较巧妙,而且从大家会后的议论来看,他这个课,是大家讨论最热烈,理解最正确的一课。

大家普遍接受了这种观点:我本菩提,因为自寻烦恼与无明,没有发现自身宝藏而已。

这是大信心!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