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七十三章 专业辅导员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七十三章 专业辅导员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经过上一次法露师的理论问答后,大部分人倒也进入了安心念佛打坐的阶段了。当然,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却是五花八门的。

我们这一群人,原来都修各自的门派,基础程度都不一样。好在,每一群人,都有庙子指定的带队老师,担当着类似于大学辅导员的角色。

而我们居士群体的几个宿舍,统一由明成师带领,由他负责我们的生活及修行。按照课程计划,再过半个月,我们将进入打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前,许多复杂的基础工作要做。

理论准备,主要是看书,禅宗的一些经典着作,是需要熟读的,有不懂的,就可以现场问明成师。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禅宗最重要的两部经典《愣伽经》和《金刚经》,理解起来,就非常有难度。

前一部经典太专业,我看了后,连试图读懂它的信心都没有了。我私下问了问万、钱两们师兄,他们也法真正通达。以万师兄的解释,这《愣伽经》是达摩禅师作为印心的读物,传授下来的。对象,当然是那种独具慧根、可以接班的超级高。不管是神光还是道信,都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宗教人才,当然可以读懂。

但是,到六祖以后,这种特别专业的经典,已经不太适合于禅宗的推了,而且六祖本身也不识字,对他更有触动的是《金刚经》,所以就改为用《金刚经》印心了。

只不过,这部经,大多数人虽然会背,但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却是非常困难的。就像钱师兄所说:“这是得道的人写的,我们没见道的人,如何能够全懂呢?”

并且,他还悄悄诉我:“《金刚经》是有法力的,如果你认真如法地读它,它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如果乱读,或者不守戒律的人读它,会受惩罚的。”

这话足够吓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法力这东西,居然如此之近。我想打听细节,我知道,钱师兄肯定遇到过什么具体的事。但他不说,他只是诉我:“我不敢乱说,这部经典今天仍然有法力,我不敢乱说。但是,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你也不必问,久了,你自己就会体会得到。”

吓得我,赶紧坐正了,先想想这几天,有没有犯戒的事,再敢拿起来读它。

而实践上的准备,对于别人来说,身心各方面,如何做到正心诚意,如何做到心念专注、身心统一,都是问题。而我,最重要的是做好双盘。如果连趺坐而坐都做不好,也太不及格了。

明成师诉我们,寺庙本来是不鼓励闲聊的,但由于我们的层次复杂,还有许多初学者,所以,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只要他知道的,都会解答。那个曾经在云居山当过居士的人,开了个玩笑:“恋爱问题也可以问吗?”

明成师一本正经地说:“你敢问,我就敢答。”说得大家轻松起来。

每两天,就会有半天讨论课,这是分班在宿舍进行的,明成师就成了我们的老师。

这位提问的,估计是练习过密教的,他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可有此说法?第二个问题就更复杂,他问: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的境界,但却厌烦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为什么?是习气未尽么?

明成师的回答非常简洁,因为这个提问者估计也比较专业了,明人不说暗话,响鼓不用重锤。

“第一个问题,结论是不对的。这好像是外道、邪门的说法。我们的色身是业报身,不是佛报身。你在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错误,你如此修法,直到弥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第二个问题是个老问题,尊者的做法是彻底和正确的。其实话已说尽,还要请他说法,说一句说之说:到雪山人处,话说时,看是什么?会么?”

我看他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虽然是密教,具体地说是白教的事。但回答问题的方式,还颇有中国古代禅宗的风格。看样子,明成师的理论和实践修为,比我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接下来一个人问了一个轻松的问题,表面上搞得好像开玩笑似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问,只是没好意思问出来。不要小看这种常识性问题,却包含着很巨大的道理。并且,这结论,是要在实践中验证的,吹牛根本就行不通。他的问题是:不动心,脑子是否会迟钝?

“不会的,脑子反应反而快。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着假相,为它所转而已,我们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动心,什么事情来了,一来马上就反应,更灵敏了。妄想多了反而会迟钝。我们做事情要善运正念,否则怎么做事?但做事时心不住相,随缘应付,没有杂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能凭这个问题来判断提问者的水平,因为大师也要在常识问题上死嗑。但他下一个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个初步进入的居士,水平跟我差不太多。他问:我有时会用经书上看到的知识来评判自己的情况,这对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是有用的。可以将自己的言行与经书上的道理对照,检查自己有什么不对。寺院里早晚课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明白怎么修行。诵晚课是对照经文检查自己,这一天的行为做得对不对;早课是提醒自己,这一天的行为须按经文所说去做。”

这不仅说了原则,还说了方法。原则是一样的,学以致用。方法也是老方法,跟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差不多。这些方法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但要一生坚持,却并不容易。

而万师兄的问题就很麻烦了,我觉得,他的问题表明,他至今还没从“空”、“”这两个字走出来。尽管前几天,他已经就此问题跟法露师当众提过,但他还想刨根问底。这显得有点书生意气,当然,他这样也可厚非,因为,找到最明白的道理,肯定是追求真理的目标。他问到:怎样理解念为宗?

明成师笑了笑,估计,他也记得那一晚法会万师兄的提问,今天又提出这方面的问题,说明万师兄还没开窍。当然,他的解答,仍然充满耐心和平静:“是一切妄念分别,念是念真如觉性。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护它,时时刻刻见性,这是真用功。我们用功是灵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当然,这么好的回答,就更不会让万师兄放过会了,他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处处要空,会不会落空?显然,这只是个理论问题,以我对万师兄的了解,他在实践中,根本没体验过落空的会,因为他根本做不到处处空的地步。

他的急迫心情,从好的方面理解,算是对佛法的如饥似渴。从不好的方面理解,有点像辩论中的咄咄逼人。但明成师不为所动,继续平静地说到:“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说有事物也,所说真空妙有!空是空却执妄相的幻念。不是说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显,有而不有,所以可执着。有人口口声声说空,但却心心着有,不行。即使真能“空诸所有”,不能显现大悲妙用,正是“实诸所”,落在空一边。”

按我的理解,空是相对于有来说的,没有有,也就没有空。绝对的空是立不起来的。空是所得,要达到所得,其实没有得的那个人就可以了。消灭了主体,客体也就不存在。这就是“所得”吧?

后面几个人的提问,显然是长期修习净土宗的人问出来的。这个人在我们宿舍住,他平时不跟我们说话,我们只是从口音中听出来,他是河北人。他平时偶尔说话时,都要先念佛号的。当时在饭堂第一次吃饭前,他念佛号时,我就在他身边,觉得这个人太虔诚,甚至有点笨。但笨人笨办法,也许成就比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高,在这佛教历史上多次被证明。

他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人念弥陀心咒一千座后又去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弥陀心咒就是阿弥陀佛。心咒是佛菩萨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当于一千遍佛号。当然也应该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除了深入阿弥陀佛的法界心体外,更要显现弥陀的慈悲愿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圆满成就。所以心咒乃佛的心体妙能,佛名是佛悲愿外显,内外一致,体用不二,方能圆成净土的事理功德。”

他接着问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不成其为问题。他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呢?”要知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愿力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发愿,基础都不存在了,为什么有此一问呢?但是,人家的认识路径,我们没有必要争论高低,我只是想听,明成师遇到这种问题时,回答的方式是怎么样。

明成师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却是非常的严肃,可以看出,这居然是个好问题。他说:“愿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愿能成事。所以修行须发大愿,要成佛度众生,即不怕艰难困苦,勇猛精进,遇任何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人如果没有愿,碰到困难就不肯修行了。我们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发成佛的大愿。成佛必须靠众生,佛是福德、智慧两足尊。没有大愿,不做度众生的事,福德从何而来?”

这位居士接着问到:“有没有极乐世界?”这个问题,让我们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连这都要怀疑,你在修什么?但是,扪心自问,我也经常有这个疑惑。毕竟,这种有神化色彩的东西,要让我真信,除非我自己看到了。

我们听到了明成师肯定的回答:“有。但非实有,乃真空妙有。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可执着。阿弥陀佛也要退位的,由观世音菩萨继位。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还要好。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大,他早已成佛,为度众生而现菩萨身。但他也要退位的,由大势至菩萨继位。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既然有,那么我们追求的目标就算是正确了。但非实有,则是另一种境界。阿弥陀佛退位、观音继位,这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他的第四个问题,好像与禅宗与净土宗都有关系:“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

“心体没有两样。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事情来了他还着相,着相了就不是净土。理明,事跟不上,没用。着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现,执为实有,而生事相的净土,亦得极乐庄严的受用。二者心空住,证生正定,了见思惑,则入方便有余净土。三者,以大菩提悲愿,普行六度万行,四相顿空,实报妙现,则生实报庄严土。四者,果德圆极,三身圆证,四智圆明,寂光圆常,则生常寂光净土。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净土之德,则离真净土远矣!”

后面提问的,大多是隔壁宿舍的人。通过他们的问题,我也借此了解,别人修行的水平。从而作为一面镜子,看我在这群居士中,处于什么样的成绩。

有人问:“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还是有其他妙用?”

“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开智慧。“佛”者,乃觉悟不着相之人也。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又能成为修道上的增上缘。”

这个回答,不仅肯定了善行我的功效。更重要的是,用缘起学说来说,善的因带来善的果,所以叫做增上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还有一个人的问题,让我们都侧目看他。这个问题,口气太大,好像已经要度众生一样了。他直接问到:“要度众生,首先自己要开悟,要有神通。否则谈不上度人,人家也不信你。但如果只顾自己修法,又不度人,会被斥为自了汉。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你的观点错了。现在自己修法正是为了度人而修的,不是为了自己寻快乐而修行,这就是菩萨心肠的大乘法。反之,只为了自己出苦海,不顾他人即为小乘法。另外,度人不在神通,而在道眼明正,不致使人入歧途。假如以神通来度人,那么外道与魔王都有神通,他们都能度人吗?你们修法都着神通,这是大错!须知成佛不在神通而在开发般若!”

明成师说的是态度。而从结果上来说,我们在坐的,没有一个人有神通,还谈这个问题,不是太远了么?

下面的问题,才是大家关注的,因为我们都遇到过,是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说,一切东西全是佛性的变化。但还会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时感**上的痛苦。碰到物质上有障碍时,亦作不了主了。”

“你还是着相心未曾空啊!而且定力很差,你应该多打坐,培养定力。”明成师继续说到:“理解是妄识,不管用。必须将你身心世界化空,那才行。真正保护心不随境界转,走路也会脱掉,没有个“我”在走路,没有马路,没有汽车,照样会到目的地。真做功夫时,睡梦中也会脱掉。解悟不行,一定要证悟。要透得过,一定要好好做功夫。”

功夫,钱师兄修得好,这就是他痛苦和烦恼比较少的原因。而万师兄却相反,总在思维的层次纠结中。

有人问:“什么是意生身呢?”。这个词,我也是在书上读到的。按我的想象,这大概相当于梦境中的我吧。

结果,明成师的回答,让我意识到,自己原来的理解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在修行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的:“意生身个个都能出,它是从第七识生出来的。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时,它就出不来了。现在我们六根不清净,乱动脑筋,见相着相,就把它封住了。等你清净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来了。做气功做得好的,心清净了,也能出来。不过只能出一个,还不能够要出就出。入三昧时能出,不入三昧时就不能出。”

我读到《西藏度亡经》时,接触到中阴身这个词,在看南怀瑾的书,他说,中阴身虽然出现在死亡阶段,但有点与梦境相似。我就有一个疑问,想问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结果我还没起来发问,有一个人已经帮我问出来了。估计,思维的连贯性和修行的层次性,决定了,前一个问题后,这一个问题会必然出现。“中阴身与意生身的区别?”

“两者不同。中阴身是前身已死,后身未形成,还没有投胎时的阴身。而意生身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是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的菩萨身,意生身有三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足行作意生身。”

此时,万师兄又站起来了,他问了一个好像的哲学的问题,估计这个问题,不仅他的学生问过他,连他自己都问过自己:“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灵魂是佛性与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着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人身上都有阴阳,阴极、阳极。凡夫身上光明的一面只有三分,黑暗的一面有七分,所以要将黑暗的一面,执着的习气化掉。纯阳祖师叫纯阳,即阴气都消光了。着相出不了三界,着了阳神还是有生死,须一点都不着才好。”

喜欢说喜欢想的人,总喜欢问。一谈到理论问题,万师兄就像是打了鸡血,何况,碰到这样一位有耐心的老师。他问:“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已经相当专业,我感觉他有卖弄的意思。

明成师仿佛知道万师兄的爱好,用了一段比较文艺的回答:“世间法都是桑田沧海,瞬息万变,不常久。我们的身体也不常久。苏东波在《前赤壁赋》里有两句说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你们看水和月亮,水在哗哗地流,水尽管在流却没有减少啊。同样,月亮虽有圆缺时,但也没增减啊!这就诉我们,事相就是如此,这不就是常住吗?是法住法位,就是说一切事相离不开真性,真性常住,世间相也常住,世间只是因缘变迁而已,都是假相。”

他这一段回答,用苏东坡的话来作引子,当然会引起万师兄和我这种喜欢读书的人的兴趣。不仅如此,在这次回答后,明成师好像还专门为我们这些喜欢读书思考的人,说了一段文字公案。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时候,所见,一切不着。反过身来,噢,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法尔如是,没什么玄妙。于是随缘自在任运碍了。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断灭了。山水都是本性的显现,一切色相都是我们佛性变现的,都是妙用,那么自然就不着相了。”

从今天起,我们再也不能把明成师看成是一个如同农民装束的普通和尚了,他是一位文化大师。

最快更新错小说阅读,wwbr>:m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