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七十二章 现场解疑惑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七十二章 现场解疑惑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今天晚上,法露师预先已经通知了,不打坐,不**,只是提供回答问题的会。他让大家想好自己需要问的问题,只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与佛法有关的,二是必须是自己最想问的。

整个下午,大家都在准备,尤其是许多出家人,显得非常踊跃。这次来参加法会的,有许多是从外地赶来的出家人,还有几个,是专门从五台山,走了几个月路专门赶来的和尚。

他们其实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外貌,他们普遍消瘦,皮肤很黑,估计一路上风餐露宿,也够辛苦。二是衣服,洗得有点发白了,但是很干净,颜色几乎一样。

据说,他们到了云南,当看到崇圣寺三塔的形象起,就开始三步一拜,整整拜了三天,才走进了庙门。万师兄在解释这个事时,低声跟我说到:“这是虚云老和尚弘法之地,凡是学禅宗的,不崇敬它们。”

我是从另一个侧面看的。五台山是出家人的圣地,人家专业的和尚,能够以如此虔诚之心来到这里,听法露师上课,从一个侧面证明,法露师在宗教界的地位了。

这些和尚与我们一样,都是晚上听法的人。从这点看,我们算是上了一个高级班,与专业人士听一样的课,还是值得骄傲的。虽然,我自己知道,自己还没有入门。

上堂后,当然是法鼓一响,梵音悠长。随后大师念了几句偈子,我也没太听明白。短暂的沉默过后,就有人提问了。

我根本不敢问问题,因为怕自己不专业,被人笑话。况且,问一些幼儿园的问题,耽误大家时间。我想听听,这些专业人士,究竟在思考什么问题。其实,这不仅是增长自己知识的途径,也可以考察另人的水平。

第一个问题,我估计是礼貌性的,或者是宗教仪式性的,大概是为今天晚上的问答课,定一个基调。因为,提这个问题的,是本寺院的明性师。他按宗教礼仪叩头合什后,恭敬地问到:“什么是外道?”

这个问题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问,经典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但他之所以要这样问,就是给后面的人,提醒一个基调。一定要从佛教的基础理论问起。

法露师当然也就给出了众所周知的答案:“心外有法就是外道。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究竟来说,罗汉也是外道,因为他有法可得,法执未除。”

我看过很多禅师的**集,他们在开讲前,都要引用几句经典来作为开场白。即使原始的经典,前面也要加上:如是我闻,这相当于开宗明义的意思。

虚云老和尚**时,也喜欢在前面啰嗦几句:我只不过是拾三人牙慧,打几句闲岔而已。然后说一段古人的语录,再开始**。这个问答,也就是这个作用。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有针对性的提问了。此时,一个五台山来的中年和尚起来了,他们来得很崎岖,不知道他们的问题是否奇怪?

他一开口,就非常专业,我有点不懂,但可以把原话记下来。他问:“何为感应道交?”

按一般人看来,这有点考老师的意思。学霸有时对老师提出难题除了考察老师以外,也是想得到重视。当然,他可能没这心态,我只是在猜测。

法露师的回答也专业,但话语很少:“此感彼应也。念佛持咒为“感”,佛菩萨加被行者为“应”,彼此打成一片为道交也。”

当大师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后来又一个提问的,是一名年轻居士。他住在我们隔壁屋子,戴着眼镜,白白净净的。据万师兄说,他们曾经在江西云居山同修过。那是虚老和尚最后弘法仙逝的地方。那也是中国当代祖宗的中心之一。这个年轻居士因为感情问题而上山学佛,但始终没有出家。万师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出家,但知道,这个人,一直在云居山当居士,平时除了功课外,就是在田地里当农民。

当了这么久的农民,居然没有晒黑,我赞叹他强大的白净基因。他的问题,与参禅时的用功有极大的关系,这个问题,我还算是听说过。他的问题是:“何为“不即不离”?”

这个问题,马上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不即不离,是参禅时,对话头的态度,但这种形容词,在具体把握时,却没有量化的根据。法露师回答到:“不即者,不就是也;不离者,离开它也就没有了也。此乃说性相不二,色空异也。”

他的回答,专业简洁,但是我没有听懂。但我看提问者,他仿佛听懂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许多问题,由于我在实践中没有接触过,所以根本法进入答案本身的境界。

下面这个提问的,来自云南本地,好像是滇藏交界的某个寺庙。因为他有点高原红,我曾经怀疑他是藏族人。文大姐送我过来时,曾经在庙子里碰到他,还跟他打过招呼。当时文大姐给我说了他的法号,但当时我没怎么记,搞忘掉了。当时,我只顾考虑方丈收不收我这个问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好像是,在香格里拉的什么附近庙子里的和尚。那一带,不仅有内地大乘佛教,还有藏传佛教,甚至缅甸泰国的小乘佛教,是一个比较多宗派的地区。他的问题,是大小乘都关心的基本问题。“什么叫身内身,身外身?”

这个问题,涉及到佛法对三身的认识,也必须厘清大小乘各种的说法。法露师讲得比较详细:“身内身即佛性,真身。在认识本性后,时时保护它,到六根不为境界所动,清净了,我们的神识就出来了,不必等到死才出来。出来的身叫身外身,即意生身。它还是假身,是第七识。”

“出来后还会有变化。第一次叫三味乐正受意生身,靠打坐的功夫。这时还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动中出不来。超过五地就能出三个了。到八地以上,就是种类俱足行作意生身。动植物山河大地一切东西都能变化自在。如不认识本性,纵然出阳神,还是有生死。”

“吕纯阳祖师后来见了黄龙祖师,才完全醒悟说:“自从得见黄龙后,方悔从前枉用功。”道教里有住着,要到最后才能化空,气功更有住着,所以不能了生死。道教、气功是以炼精气神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精修定慧积累功德而成道。一是有为之体,一是为之德,故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天,这一通说,不仅解释了大小乘对此的认识,甚至还有道教的说法。看样子,法露师即使不说学贯中西,也算是通达外道了。

当然,有这个传说,吕洞宾曾经修道,是道教的神仙。但他见过黄龙后,就改信佛了。这段故事,在历史上法考证,因为道教自己不会承认。就算中国的历史,吕洞宾不是政治人物,也进入不了正史。甚至可以这样说,有没有这个人的存在,都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回答完毕后,沉默片刻,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果然,万师兄说话了。他肯定要提问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喜欢理论探讨的人。为此,在下午的时候,根本不跟别人说一句话,总在自己捉摸什么,我就知道,他肯定在准备晚上的问题。什么才是他最想问的呢?

“什么是念?”

他这话一出,我就知道,前几天与钱师兄的争论,在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平息。他当时说,念就是心,结果被钱师兄批评了。现在,旧事重提,有寻找标准答案的意思。

对此,我还是比较佩服他的。一是他敢于在理论问题上较真,问自己最疑惑的问题,不怕别人笑话。二是他思考不通的东西,能够谦虚发问,寻找答案。这是好学的精神。当然,他也为我们这些在家的居士开了一个好头,后来居士提问,就没什么身份上的顾虑了。当然,我连居士都算不上,我只是文大姐开后门来插班旁听的,因为我没有受戒。

法露师解释到:“念不是压念不起,与死人相似,而是念起不随,念念不停留。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一点执着。前念不回忆,后念不期待,有念不追随。有什么念头来了,只是看着他产生和消失,不起任何贪着,也就不产生情感。”

这个回答,从侧面证实了钱师兄的观点。念不是死人枯木,只是不追随,冷静地用第三视角看着它,它自动会消失于。

因为在坐的,除了专业的出家人,坐破过很多蒲团,当然功夫很好。但也有大量的如我们一样的在家人,在参禅打坐时,对念是不好把握的。万师兄这一问,立即引起了大家,特别是在家居士的热情。于是接连就有问题提出来了,都是跟“”有关的。

我们平时生活在“有”的观念中,初入佛门,对“”的体会,很难入。下面有三个问题,都是居士提的。有问:“什么是住用心?”;有问:“什么叫漏?”;还有问:“什么是生法忍?”

法露师并不一问一答,他估计到居士们会有这种问题,等这三人问完了,他还看了看大家,看到大家没有与此有关的心的问题后,他才一并说出答案。

“住用心,不是叫你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当个懒汉。佛法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佛子故应身先大众干一切繁忙的工作,不可逃避现实,在工作时须应缘而作,心中不可存丝毫功德相。脑筋里没有一点东西,空空荡荡地就像没有做过一样才是住用心。”

“漏是相当高的境界,是修行的重要目的。只有到漏,才能够修。修行是从有漏修到漏。漏是把你的一切妄想执着与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了,到了善,恶,喜,烦恼可漏了,这时就是漏。有一点喜乐与烦恼在,还是有漏。你现在有妄心、妄想、妄念,赶快放下,不跟它走,把它都消光,没有东西再漏了叫漏。所以应一切放下,一切不要执着。证到漏时,十方圆明,道通具足,成就畏妙德。”

“真智安住于实相理体而不动,叫生法忍。我们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动,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觉苦了,在牛胎马腹也不苦,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苦可忍也就是心可动。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在六道尽管走,也是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生。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用是我们的佛性。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生法。更进一步,这生法也不可得。才叫生法忍。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集中回答了几位居士的问题后,接下来,和尚们就开始提一些更专业的问题了。有人问:“什么叫微细流注?”

法露师说:“指微细的妄念,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如水一样不停地流。平时人都不能见,因为它流得快。须入金刚喻定才能见它流动。”

此时,那位修不倒单的人提问了。他一提问,我就很好奇,这样一个苦修的人,该有什么高深的问题没有解决呢?结果,他只问了一个在别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见、定,行?”

而法露师的回答就相当简洁,几乎全用的经典的语言:“见是见性,空悲不二;不着相就是大定,空明依;行是指度生的行为而不着度生相,自性圆照,六度齐施。”

这个回答,要在我听来,根本没有入处。但是,那们不倒单却沉稳地坐着,表示了恭敬和感谢,说明,这个答案对他是有用的。也许,最高深的修为,只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吧。

此时,又有和尚提问了,这几个和尚,是修习过密法的,这是钱师兄给我说的。他们提的几个问题,大多与密教有关。当然,让一个汉地佛教大师,来回答密教的问题,是不是有点故意的,这我就不知道了。

谁知道,法露师好像对密教也有相当的了解,毫不费力地回答了他们的几个问题。有人问:“什么是密法?”

法露师说:“打开秘密宝藏叫密法,是以三密加持来修法的。三密加持即以本尊的力量加持学人的身、口、意。身体不动,结印,腿跏趺而坐,是身密;口持咒不停,是口密;意不想,不思,静静听自己的持咒声音,是意密。能以相密法打开秘密宝藏,见得本性,是真正的密宗。”

这不光包含的密法修持方法和原则,而且也把目标说出来了。从修持的方法来说,归根结底,都要走向修心的道路,修身只不过是修心的基础。从目标来说,见得本性,是显密共同的目标。所以,没出佛法和经典的范围。

另一个人的问题,就显得更为专业了。如果不是相当的了解,根本法回答。这是不是在考大师呢?他问到:“密宗为什么一定要灌顶?”

法露师的回答依然显示出他平静的状态,说话的语速平稳,声音清晰:“灌顶是个仪式。灌顶可以给你种下消业障、开梵穴和菩提的种子。灌顶后修法,可以得到加持。所以灌顶后往往会拉肚子或呕吐,这是灌顶的力量。密宗要灌顶后才能修法。”

又有一个人问:“什么是现量?”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我在看佛经时,尤其是在看古代高僧的论集中,经常接触到这个词,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个词,叫“比量”。在弥勒日巴尊者时代,当地有一个喇嘛为了难为尊者,就提出了一个自认为高深的问题,就与现量和比量有关。这个人,是不是也有这个味道呢?

我知道,西藏寺院里,有一种辩论的传统,互相难为对方,不是不礼貌,是对真理的尊重。如此看来,这几个提问的人,也把过去密教的习惯,用到这里来了。

法露师回答到:“现量者,如实而现,没有分别。像照相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别。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它是现量。坏就坏在第六识加进去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张三对我好,李四对我坏,这是比量。我们做功夫要不分别,意识不跟前五识跑,也不随内影、尘牵转。离一切对待,当体圆现,现量分明,即是真现量境。”

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杂了,当然,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出家人问的,间或也有居士提问。当然,这些问题虽然是他们自己最关心的,也具有一些普遍性意义。

有人部问:“缘从何来?”法露师答:“缘是过去世所造的业感得的。业感缘起,心动就是缘。缘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缘起,佛土庄严,都从菩提因缘而现。”

这个问题讲了缘,缘的结果就是觉与佛,所以,下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显得很自然了:“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法露师说到:“佛性就是觉性。什么叫佛性呢?它是成佛的根本。还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灵真性,也叫一真法界。它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大宝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当然,还有问题,总是有些神化特点。毕竟佛法是出世法,弥勒是未来佛,现在在兜率天对天人们说法。今后降临人间,那就是未来的佛的世界了。而我们净土宗所念的阿弥陀佛,在西天净土,这两者的区别,就成了下一个问题的来源:“到兜率天还会退转吗?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是吗?”

“没有退转,同样是阿鞞跋致。至于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释迦佛与阿难一起修行,释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难还没开悟呢。不管什么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进程度而定。”

下一个问题是一位居士问的,虽然不住我们宿舍,但平时吃饭时,也算是有点头之交。他的问题是:“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一切众生,都是有情。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憨山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要将自己的情见斩断,才能生西。情重生不到西方。又,觉即菩提正觉,有情即众生。菩萨自觉已证,以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觉有情。”

又有居士问:“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好不好呢?”法露师说到:“太多就开杂货店了,这样就知解太多。所以我们师父说在百座中不要看书,免得干扰你打坐的专一心。知见多了,不易得定。”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明性师问的。因为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当他在这个时候提问时,就意味着,这是今天的结尾了。他当然是代表大众问的:“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可往生净土,也可再来投胎做人。要发大愿,愿力不可思议,要真心切愿,成佛度众生。世尊发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到最苦的地方度众生。”

这等于是在给净土宗做了。也许,我们不是智慧的上根器人,光用禅宗,是解决不了我们问题的。所以,自古以来的大师们,总是提倡禅净双修,这也算是一个保险的办法。

出门的时候,仿佛是在提醒大家,门口一边,用黄纸贴着几个竖写的大字:“一心念佛!”

最快更新错小说阅读,wwbr>:m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