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六十一章 借故事说法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六十一章 借故事说法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果然,法师讲杂譬喻经的时候,大众几乎都是全神贯注的,并且,对佛法的理解,有了直观的故事作为背景,更为深刻与生动。法师心如明镜,当然知道,这种方法,还可以继续进行。

他又讲了其它内容的故事。

当嫁女到童子门喻。从前有一女子,将要嫁人。许多女子在酒楼为她送别,一起吃喝娱乐。一个橘子落在地上,女友们都看见了。

有人说:“谁敢下楼把橘子取来,大家一起给她做好吃的。”将要嫁人的女子下楼,看见一个孩子已捡起了橘子要走。她就对孩子说:“把橘子给我。”孩子说:“你出嫁前,先到我这里来。答应我,我就还你橘子;不然,我就不给。”出嫁女说:“行。”孩子便把橘子给她,女子拿着橘子回到楼上。大家一起给她做好饮食,并送女子到丈夫家。

出嫁女对丈夫说:“我有重大愿誓,答应先见一个孩子,回来再做你的妻子。”丈夫让她去。出城遇到贼,女子向贼哀求:“我有重大愿誓,我必须去兑现。”贼放她,让她去。再往前,遇到吃人鬼。女子叩头乞求放她让她去兑现誓言,鬼放了她让她去。到孩子家,请她前来就坐。孩子没有冒犯她,给她摆上食物,并送她一饼黄金。

法师说:“看来,丈夫、贼、鬼、童子四人都是善良的。虽说如此,他们的善意各有不同。有人说丈夫更善良,因为他本是急于娶妻的;有人说贼更善良,因为他本急于获取财物的;有人说鬼最善良,因为它本急于得到饮食的;有人说孩子最善良,因为他本是个谦谦君子。”

掷环无所亡喻。从前有一个妇人,经常说:“我没有丢失什么。”他儿子拿了母亲指环,扔到水中。事后去问母亲:“金环何在?”母亲说:“我没有丢失什么。”过了一天,母亲向目连、阿那律、大迦叶施饭,需要鱼。派人去市场买,买回鱼来收拾,在鱼肚子里得到金环。母对儿子说:“我没有丢失什么。”

儿子大喜过望,前去找佛,问:“我母亲因何有不丢东西的福分?”佛说:“从前有一个仙人,住在北山阴寒的地方。到冬天,人人都到山南去。当时有一位孤寡老妇人,贫穷不能离开,独自留下来为大家看护收藏器物。春天,人们都回来了。老妇人把东西一一还给原主,大家非常欢喜。佛说:“当时的孤寡老母就是你母亲。由于前世保护众人的财物,所以今世得到不丢东西的福分。”

作小泥屋得宝舍喻。从前有个四姓家的人,为一个叫离越的比丘修建了一个很小的居室,足以容身,又为他修建了经行处。后来四姓家子寿尽,转生忉利天成为神,得到用珍宝装饰的屋舍,方圆达四千里。心满意足,欢乐无比,把天花撒在离越的居室上。这个天神说:“我修的只是小泥屋,现在竟然得到这么好的宫殿。感念恩德,所以来撒下天花啊。”

得道因缘喻。从前有三个道人,互相发问:“你如何得的道?”一个说:“我在王国的都城,看到葡萄长得茂盛,近黄昏时有人来折,揪毁葡萄,弄得枝叶狼藉满地。见到这种情形,觉悟到万事无常,因此得道。”另外一个说:“我坐在河边,看见妇人洗刷器皿,手环互相叩击,因缘相合发出声音。我因此得道。”第三个人说:“我坐在莲花池边,看见莲花茂盛、美丽。傍晚,过来几十辆车,人、马都在池子里洗浴,把花全都摘走。万物无常如此,我觉悟到其中道理而得道。”

折梵志喻。从前有个修行人,才能很高,学问很大。他反驳别人论议时,立论没有根据,常常抨击正理,以假作真,借物比喻,没有人辩得过他。于是各国纷纷拜他为师。后来到了舍卫国,白天点火,在城中行走,有人问:“为何这样做?”他说:“国家黑暗,没有光明,所以点火。”国王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就在城门悬起一面鼓,募求聪明人击败他。

当时有一个沙门,入城问道:“为什么设此鼓?”有人回答说:“国王认为那个修行人的所为是奇耻大辱,有高明者可以敲鼓应聘。”沙门过去击鼓。国王听见大喜,请沙门与那个修行人上殿吃饭。沙门对国王说:“好啊,这个修行人!聪明通达,真是得道之人。不是奴仆、不是士兵、不是担死鬼的下贱人。”修行人沉默不语,默然无法应答。这时歌舞齐作,就抓住修行的人,把他放到粪箕中,扫地出门,驱逐出境,并将此事情传告国人。

沙门妆饰面目喻。从前有一个沙门,吃完饭把碗筷收拾停当,就修饰面容,整理衣服,瞻前顾后。阿难对佛说:“这个比丘竟然如此不遵法度。”佛说:“这是因为他刚从女人转生而来,女人的特性还未完全消除。”那个比丘就现为罗汉,涅盘而去。

种一生十喻。从前舍卫城外有一家的主妇是清信居士,持戒修行纯正圆满。一天,佛亲自至门前乞食,主妇把饭放到钵中,退身行礼。佛说:“种一善因,得十善报,种十善因,得百善报,种百善因,得千善报。如此,可以生万,生亿,从而觉悟正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其夫不相信佛法,悄悄在后边听佛祝愿祈福,说道:“瞿昙沙门,你说话太过分了。施舍一钵盂饭,竟然能得到这么多福分,还能觉悟正道?”

佛问:“你从何处来?”

回答:“从城里来。”

佛问:“你见那尼拘类树有多高?”

回答:“四十里高。”

“一年结几万斛果实,果核大小如芥菜子儿吗?”

回答:“种籽很小。”

佛说:“有一升吗?”

回答:“一粒果耳而已。”

佛说:“你说话怎么如此过分!种下一粒芥菜子儿那样大小的种籽,竟然长出高四十里的树,一年结几十万果实。”

回答:“是这样的。”

佛说:“土地无知,它会报答栽种之力。何况高兴地施一钵饭献佛,其福分不可限量啊!”

夫妇茅塞顿开,悟得须陀洹道。

沙门煮草悉成牛骨喻。从前有一个沙门,已证得阿那含道,他在山上煮草染衣。这时有一个失牛的人到处找牛。找牛人看见山上有火光和烟,就过去看。看到锅里都是牛骨,沙门的钵变成牛头,袈裟变成牛皮。找牛人便把牛骨系在沙门头上,在国都中游街,大家都看到了。

沙弥见日已中,就敲击响器,却不见师傅回来,便进房间禅思。冥思中见师傅竟然被人侮辱,赶去,行头面顶足礼节,问:“为何如此?”师傅说:“这是很久前的罪孽。”沙弥说:“你先回来吃饭吧。”两人就施展神足,一起离去。

沙弥没有得道,心中的忿怒、嗔恨之意未除,念到居士及国人,思忖:国人竟然如此对待我师傅,应该让龙下一场沙石雨,震动全城,让他们害怕。这种念头刚一出现,四面就下起雨沙,城堡房屋都被毁坏。师傅见此状,说:“我前世以屠牛为业,故遭此殃。你为什么犯下如此罪孽呢?你走吧,不要再追随我。”

法师说:“善恶报应如此分明,难道可以不慎重吗?”

大臣命终喻。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五个大臣五。其中一个大臣一再请佛,佛没有请来,这位大臣回来,求国王出面请。佛说:“这个大臣今天当死,明日谁会接着请佛造福呢?”这个大臣曾经让相师看相,相师说:“当死于兵器。”大臣知道后常用兵加强防卫,自己也总是持剑在手。夜深要睡觉了,他就把剑交给妻子拿着。妻子睡着,剑落下来正好砍断丈夫的头。妻子哭叫:“我丈夫死啦!”

国王当即召见另外四位大臣,问他们:“你们负责保护他,却设计谋害他。他的妻子一直跟随他,怎么会忽然犯这样的罪?当时谁在死者身边?”于是砍了四位大臣的右手。

阿难问佛:“什么夙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佛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前世是牧羊人,妻子是只白色母羊。那四个大臣前世是贼,看见牧羊的人,叫住他,他们一起举起右手,指着白色母羊要杀它,给五个人煮着吃。牧羊人悲伤哭泣,没办法杀羊给贼吃。就这样,生死轮回,今生相聚,以此了结他们前世的孽缘。”

鱼身喻。从前有一户大姓人家,家里富有钱财上亿,平常喜好施惠于人,有求必应。后来生一男孩,没有手足,形体似鱼,起名叫鱼身。父母去世,鱼身继承并操持家业,成天躺在房间里,没有外人见过他。

当时有一个大力士,靠国王厨房过活,常忍饥挨饿。他一个人拉十六车柴,卖了养活自己,还经常不够生活。于是到了这个四姓人家,请求给他不足的部分,说:“常年仰仗国王厨房的施舍,不足所需,常常忍饥挨饿。听说您家资财亿万,所以来乞讨。”鱼身见他,显露了形体。

大力士退下来之后思忖:我力大无穷能举起巨石,还不如无手脚的人轻易得到财物。于是去佛找那里,问其所疑:“世间竟有豪富尊贵如国王的,至死无手无足,却积攒那么多财富。国内大概没有人比得上我的筋骨躯体了,我却忍饥挨饿,饮食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啊?”

佛说:“过去迦叶佛在世时,鱼身与国王一起供饭给佛。那时你穷,被驱使前来帮忙。鱼身准备妥当,与国王一起出发,却对国王说:‘今有要务在身,不能同行,而不行此事无异于断我手足。’所以当时去的就是今天的国王;失言不去的就是鱼身;因贫穷来帮忙的就是你的前身。”

于是大力士顿悟,做了沙门,悟得阿罗汉道。

巧乳母养子喻。菩萨济度人,如同聪明的乳母抚养孩子。做四件事:第一件,洗浴使孩子干净;第二件,哺乳让孩子吃饱;第三件,让孩子睡得安稳;第四件,抱孩子出入,总让孩子欢喜。做这四件事,抚养其子,使他长大成人。

菩萨也是如此。做四件事养育众生:第一件,以佛法洗浴心灵的污垢;第二件,以佛法为精神食粮,使其得饱;第三件,引导众生随时禅定,随时有所建树;第四件,用四恩怜爱、恩惠众生,永远让他们高高兴兴。菩萨以这四件事劝勉、教诲众生,培育众生,引领他们悟得真正的佛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有善恶二知识喻。世间有二种朋友,常与人们结不解之缘,让人犯大罪,也让人得大福。这两种朋友是谁呢?第一个叫“恶友”,第二个叫“善友”。

比如,盗贼头领,做恶行逆,杀君害父,破坏饶乱天下,众生受害,祸殃无以复加。与这种人一起做事,会让人犯大罪的。

如释迦文菩萨,他发菩提心,求佛道,拯救济拔众生;四无量、四恩引导摄受、维护一切众生,三界、五道之中没有不被他济度的。这就是所谓“善朋友”,与他们一起做事,让人得到大福。

老母流离喻。从前南天竺有一个国家,名叫私呵絜,位于海滨,它的国土方圆有八万余里。其时,另一个国家有一位老妈妈,名叫阿龙,遭遇荒乱,流落到这个国家。她孤单无依,乞讨为生。她来到一长者家,恳求寄宿。当时长者回来见到她,就询问老妈妈。老妈妈详细说明自己穷厄的情况。长者伤心,同情她,对老妈妈说:“你可住在我家里,我供养你。”老妈妈很高兴,说:“我无以报答,当尽微薄之力,做些家务,我不敢怕劳累。”

这样,老妈妈就住在长者家,心中喜忧参半:从前每日供养很多僧人,能随心意准备斋饭;今日忽然穷厄,有施舍之心不能表达,内心感伤。于是前去礼拜僧人,问候完毕,说:“不知僧人上午得到供养没有。”僧人回答:“早上进城乞食,一无所得,只好回休息之处。”老妈妈当时就寻思起来,想得到饭食给众僧吃,可自己一无所有。就对僧人说:“我现在就进城去看看,若有供养斋饭的人家,就回来告诉你们,如若没也一定让你们知道消息”。于是众僧答应,各个在树下歇息。

老妈妈就回到原来的住处,对长者的夫人说:“我需要几千钱。现在虽然在此做事,但愿意卖身,终身为您的奴婢,可以立可下字据。”长者夫人问:“你在此,衣食依靠我,又要钱,做什么呀?”老妈妈对她说:“我有急用,不好明说。”于是长者夫人给了她钱,说:“你拿去用吧,你有了再还我,不用立字据?”老妈妈得到钱,就到附近熟人那里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们。又把钱交给他们,让六十家准备斋饭,一会儿就办好了,送往僧人那里。

僧人原以为事情没有落实,见到老妈妈如此诚心,都为她的行为感到奇异,出乎意料,他们问老妈妈:“你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早晨乞食,没有一条巷子没去,为什么都没有遇到施主呢?”老妈妈详细说明了事情的本末:“我是某国人。家里从前奉佛,供养众僧。正值世道荒乱,流离至此,家产无存,孤身一人。依附于此国一大长者家,衣食依靠主人,只身一人,寄托生命,我是身无分文。刚才见到僧人,悲喜交集,内心感怀,担心心愿不能实现,就对长者夫人说,愿以身自卖,求索少许钱,用来供养众僧饭食。夫人仁慈,可怜我,使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得以实现。”

僧人们赞叹说:“真是至诚至信的布施啊。”互相议论说:“我们也是五阴合和之身,出去乞食。今日斋饭,就是在吃人肉啊!应该各自努力,报答施舍的功德。”大家齐心合力,修八解脱禅定,精诚感通,当即获得超定,显示神足通威灵,宇宙为之震动,树木弯曲,好像在跪拜。僧人见了果报之证,纷纷赞颂施主。

国王震惊、肃然起敬,奇怪为什么这样。他召集群商共议,研究这些祥瑞是如何造成的。臣下四处探访,观察祥瑞出现的缘由。见到城门外僧人聚集,施主很多,共相庆贺,即回宫报告国王。国王说:“正是他们所为,快把他们请来。”大臣回来传达国王的命令。老妈妈恐惧,怕大祸降临,回报大臣说:“我身已依附于长者夫人,不得自由行动。”大臣告诉国王这个情况。国王说:“把她们一起请来。”

这样,长者夫人听到国王传令,即与老妈妈来到王宫。国王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妈妈如实告诉国王。国王说:“我为国王,富有一切,自由自在,然而不知奉敬佛、法、僧,供养他们。这个老妈妈,竟然感应这样的祥瑞!”国王说:“这个老妈妈是我的师傅。”把老妈妈迎到宫内,香汤洗浴,坐在师位上。宫人及宫女,共有二万人。国王受戒,成为居士。王后和宫女成为女居士。全国的人,都发求佛道之心。

毒蛇喻。从前有个僧人在山中修行。山中有许多蝮蛇,僧人怕蛇,便依靠一棵树下,高高地铺好床褥,坐禅入定,但是禁不住要睡,不能自我控制。有一位天神在空中发笑,想唤醒他,可他仍然熟睡不醒。

天神因此设计,欲恐吓他不让他睡。夜深,天神说:“喂!喂!僧人,毒蛇来了!”僧人大惊,便起来点灯,四面查看不见有蛇。天神一次又一次这样喊他,僧人更加怨恨,说:“天神为什么打诳语?什么都没有见到,为何喊有毒蛇?”天神对僧人说:“为何看不见你自身之内的毒蛇?你身体中有地、水、火、风四种蛇,你不去除,怎么还要寻找外界的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僧人听到天神这么说,就进入禅定,观察五脏六腑,知道合成人身体的“四大”被“五阴”、“六衰”所淹没,无数世代以来,直至今日未能解脱,从而悟解四谛、苦、空、无我的道理。天还未亮,烦恼烟消,六种神通具备,证得阿罗汉果位。

今天这一类杂比喻经中的故事,更多的是说关于修行的故事。这种故事,既有道德上的说教,当然是用故事说的,更生动。有点像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宗教上的道理,更有哲学上的意义。

从宗教上的道理来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演绎出一些重要的守则。比如十善行之好,恶行之报应。以此来加深大家对因果律的认识。

佛教的因果律,主要是在哲学思想上,与缘起理论相适应的。所谓缘起,就是所有事物,都没有本身的所谓本质。事物的形成,是原因和各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所有条件,也可以称为原因的一种。

这种原因,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只要所有条件具备,这个结果,就一定会产生。只要一个条件不成立,结果就不会成立。所以,修行,也只不过是具备所有成佛的原因。

许多人修行,以为是摆脱因果。其实,因果既然是最基础的规律,是任何人摆脱不了的。原来有高僧曾有巧妙的问答。有人问,佛落因果吗?如果说落因果,那么,成佛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不落因果,那么,就是佛否定了自己的缘起学说。

这个问题的标准回答有两种。一种回答是:不昧因果。也就是因为知道因果,所以不造因,所以不落果。还有一种回答,更为直接。那就是:菩提为因,涅盘为果。

以有的因,达到空的果。菩提,是有情的意思。而涅盘,则无生也无死,法性空明。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