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五十九章 构建知识树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五十九章 构建知识树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前面法露师讲了许多常识,当然,这些知识,对于在座的广大信众来说,多少知道一些。

随后,他开始了系统的知识架构的传授。其中,以宣讲九次第定入手。六度法门中,禅定一法,是佛教中最具实践意义的修行,按法师的说法,正因为实际中出现的各类现象特别之,在如此丰富的有面前,要最后转为空,是极为困难的。

而且,当处于一种境界或者某种层次后,对后来的路,根本没有索引,很容易走岔,从而坠入魔道。九次第定,就是梳理出一个知识体系,让你在实践中进行对照,知道自己走到哪里来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路标或者坐标,让你准确地依据理论确定自己的位置,对一下步要走的路,才有可能明确方向。

一切法门可以总分为世间乘和出世间乘。世间法中分“因循人天乘”及“颠倒处道乘”。颠倒外道乘,其实就是魔道了。而因循人天乘,又分为人乘和天乘两种。

人乘者,乘五戒之法,出三途之苦。所谓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人间者,可以称为五戒乘。我们即是人乘,要想走在正确道路上,就行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而天乘,大概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天仙的境界。在那个境界里,已经出了人道八苦,也像我们中国民间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了。道家里有一些得道成仙的人,大概在传说中,也就只是这样。

所谓人道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离开了这八苦,简直就是神仙日子了。那么,这是怎么得来的呢?

是因为修十善而来,所以,天乘也叫十善乘。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前三个叫身三善,中间四个叫口四善,最后三个叫意三善。

在有些大乘宗派中,要求弟子对上师供奉出身、口、意,其实,所有修行者,对佛都要做到身、口、意的皈依。当然,这不是三皈依,三皈依的内容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颠倒外道乘,印度原来在佛祖时期,就有六师及九十六种外道,细分下来,甚至有三百六十种。其实,这也只是当时的虚数,就是比较多类的意思。法露师讲,抛开其它宗教与迷信不说,仅就近代,一切颠倒虚妄之哲学思想信仰崇拜,都属于外道。

《大般若经》曰:“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何等名出世间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明、解脱、念、慧、正忆”。

一者、四念初。(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二者、四正勤。(1)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2)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3)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4)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三者、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2)精进如意足;(3)心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

四者、五根。(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者、五力。(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者、七觉分。(1)择法菩提分;(2)精进菩提分;(3)喜菩提分;(4)轻安菩提分;(5)念菩提分;(6)定菩提分;(7)舍菩提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七者、八胜道分。(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八者、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九者、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又称: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若诸学者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2)若诸学者于诸圣谛。已得现观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3)谓诸无学者。若阿罗汉、若独觉、若诸菩萨已住十地。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如是三根。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者、三三昧,(1)有觉有观三昧。若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是为有觉有观三昧。(2)无觉有观三昧。若初静虑第二静虑中间定,是为无觉有观三昧。(3)无觉无观三昧。若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为无觉无观三昧。如是三三昧,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十一者、明、解脱、念、慧、正忆。(1)明者,三明;(2)解脱者,有为解脱,无为解脱。(3)念者,十念。(4)慧者,十一智慧;(5)正忆者,随诸法实相观;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

十二者、八背舍。(1)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2)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3)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4)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5)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6)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7)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8)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十三者、九次第定。(1)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2)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3)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4)断喜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5)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6)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7)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8)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9)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

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龙树菩萨曰:“复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义中广说。

是四念处等,一心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所不得,名为出世间法。

念、慧、正忆,虽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此中所说为出世间法。

有漏法者,五众等四禅、四无色定。

无漏法者,非世间,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为法略说三相,所谓生、住、灭。

三界系及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虽为无为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

与有为相违,是无为法。

复次,灭三毒等诸烦恼、五众等不次第相续,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等,是名无为法”。

上述三十七道品,及三解脱门、三三昧等等,乃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所有这些出世间法,都必须以“发起相续菩提心”为根本!二乘行者虽发出离心即二乘菩提心,能成就出离分段生死的“有余涅盘”!只有大乘无上菩提心相续具足者,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才能成就大乘果位!如“往生诸佛如来清净国土”;乃至成就“菩萨果位”、“如来无余涅盘”!

不论“世间善法”或“出世间法”,都是“法相”!都是“方便”!修行“出世间法”,二乘行者必须通达“无我相”,不舍方便,才能真实趣入“有余涅盘”!大乘行者必须发起无上菩提心,通达“第一义谛”之“空性正见”,不舍方便,才能趣入“无余涅盘”!

这一大堆理论,如果不是课前预习,再加上课后复习,以及与同修讨论,根本无法消化。我过去一直以为,自己的知识,还算是比较广泛,但今天看来,与专业人士相比,简直差距太远。

过去有一个说法,不要用你的爱好,挑战人家吃饭的本事。这就是说专业与业余的巨大差距。当年,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好像只证明到1 2的水平。经过着名记者徐迟的报道后,全国掀起了一股数学热。于是,有一些数学爱好者,自己闭门造车,也纷纷宣布,自己完全证明到了1 1的结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大量的演算草稿,以信件的形式,堆积到了中科院数学所,刚开始,专业的数学家们还认真看了看。后来发现,这数十麻袋的信件,没有一个专业的。数学水平之低,甚至,有的稿件,连中学水平都没有。

无知者无畏,民科,就是以业余对专业,徒增笑耳。

但是,出世间乘,又分为大乘和小乘。这从佛祖灭度后不久,就产生了部派分裂。西游记虽然是部小说,大量事实是虚构的,但作者肯定对佛教基本理论,有所了解。从这种小说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西游记》第12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中描写,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来到东土大唐,得知唐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水陆大会,便化作一僧人,卖袈裟和锡仗。唐太宗计划买下袈裟和锡仗,给正在讲经的玄奘和尚。菩萨说,贫僧有愿在前,果有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不要钱,愿送于他。今见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况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扬**,理当奉上。便将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送给了太宗皇上。于是唐太宗将袈裟送与玄奘,神采奕奕的玄奘穿上袈裟正讲谈佛法,观音菩萨来到经堂,说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王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当唐太宗兴奋地问大乘佛法在何处时,观音菩萨说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然后飞上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云上。

在小说里,唐僧是为了唐太宗取得大乘佛教经典,不畏艰辛西行取经的,也成了唐僧所遇到九九八十一难的直接原因。明显反映出作者对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不同态度。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什么本质不同?小说借用观音菩萨的话说明大小乘佛教的不同特点,应该说并不十分准确。真正说清大小乘佛教的区别和特点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两大宗派。严格地说,大乘佛教实际上是北传佛教自己的称谓,南传佛教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此现在佛教界一般把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把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大乘佛教是经阿富汗等西域诸国,传到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南方傣族等少数民族的。

什么是“乘”?所谓“乘”是指古代乘载的车子。如中国战国时期将“千乘之国”称为大国。即:具有一千辆以上战车的国家,这是大国的象征。大乘就是大的车子,是载人多的车子。小乘就是小车子,是载人少的车子。因此,大乘佛教在教义上重视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佛教着重自我的解脱。注重通过自己的修行,彻底摆脱六道轮回之苦,断除烦恼,灭绝生死。小乘佛教又称声闻乘,这是因为小乘佛教着重在闻佛之教始得开悟的缘故。所谓声闻是指弟子了。大乘佛教特别发扬了菩萨行的人生观,要求修行者抱着广大的志愿,不仅要使自己摆脱六道轮回之苦,还要将一切众生一起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最终的安乐(自度度他)。同时,大乘佛教在灭谛上进一步强调“无住涅盘”,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止地安处在涅盘的境界。大乘佛教可以运载广大众生到达“涅盘”彼岸。

按照佛教传说,佛陀在“涅盘”前,弟子们都为即将失去导师而悲痛。佛陀教弟子们不放弃努力,依靠自己,以教法为导师。那么什么是教法呢,当然就是佛祖每次给众比丘宣讲的佛法了。

在佛“涅盘”后,佛的弟子集中了五百比丘,对他的教法作了统一的整理。在大迦叶的主持下,在王舍城,对佛的教诲进行了第一次结集。由“执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律,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经,然后,合诵认可。这就是最初的经藏和律藏。这以后又出现了佛教论师解释“经”的“论”,形成了“论藏”。“三藏”和起来就是佛教经典。在《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经常被称作三藏呢,是因为唐玄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称之为三藏法师,简称为三藏。

当初佛在布道的时候,由于佛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情况不同,文化修养不同,佛只能因材施教,相机说法。这就造成了每次说法不一样。弟子们或因佛说法的时机不同而听受的不同,或因个人的根性、专长和学修方法的不同而解悟的不同。这就给教团分裂留下了种子。佛寂灭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僧团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到佛寂灭百年时,就有了毗舍离城的第二次结集,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这是佛陀逝世后约一百多年的事。直接引起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按南传佛教史书记载,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耶舍,游化到东方的毗舍离城,看见东印度跋祗族比丘劝令在家的信徒布施金钱,作僧众购买所需之用。他认为比丘接受金银不合戒律,于是提出异议,受到跋祗族僧众摈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请西印度上座部七百比丘们云集在毗舍离城,对跋祗族提出十条新戒律重新审定,宣布包括“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为非法。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是在僧团中有地位的领导阶层,他们组成了佛教“上座部”;坚持改革教义的一派则组成了“大众部”。当然,两派的矛盾除了戒律方面的争论外,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也是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扬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学说上的不同发展。

大众部成为以后兴起的大乘佛教的先驱。因此,严格地说,将大乘佛教称之为北传佛教,或大众部佛教;将小乘佛教称之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更为准切。

应该说,佛教经典《阿含经》大体上反映了佛陀言教的原貌,属于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已经与原始佛教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实质上主要分歧概括如下:

在对待佛的问题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与三世诸方佛的观念。在《华严经》中描写了一个庄严美丽的佛的世界。强调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奉其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统治者。十方三世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佛是各个世界和极乐国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了极长时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寿命和威力都是无边无际的;佛陀永远化度众生无有疲厌。而由上座部分离出的最大的一部——说一切有部则不承认自己是“小乘”,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说,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觉着、教主、传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觉悟者。认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的,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以菩提(觉悟、智慧)为目标,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个人解脱。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罗汉为目标。小乘所追求的积累功德,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达到涅盘境界。这种自我解脱,偏重于断除烦恼,灭绝生死。

在修行方法上,原始佛教(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由于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应当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其再生。因此主张个人远离社会,想解脱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直到如今,南传佛教国家还有许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几年比丘,然后再还俗)。而北传佛教(大乘)则重视主观求道的愿望,而不是单纯讲业报。不仅重视个人修养,而且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菩萨行,也就是利他的实践活动。大乘佛教用菩萨的观点代替了涅盘观点。着名学者季羡林认为:由出家人即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生产人。长期以往,社会将无法继续存在,人类也将灭亡。大乘佛教逐渐改变了这个弊端,想解脱——涅盘成佛,不必下这么大力量,你只要膜拜或口颂佛号等等,就可达到目的。

在佛教理论上,小乘佛教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指责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杜撰的,“大乘非佛说”。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而不承认宇宙是空的,而是有的(法有),这是所谓的人空法有说。佛所说的语言并不全部都是经教,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说一切法。而大乘佛教对佛说有自由解释、发挥的色彩,他们认为不仅人空,宇宙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佛所说一切言语都是随机说法,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