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五十八章 玄奘的源流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五十八章 玄奘的源流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经过万师兄的几次经验说明,我发现这里面有许多神奇的地方。对于长期经受科学教育的人来说,要求实证,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但,这与我对佛教的认识有差异。我一直认为,这是关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东西,更多与哲学有关,而不是搞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

原来听到刘大哥说他打坐时出现的现象,我都有点半信半疑。不是不相信刘大哥所说的事实,只是不相信,出现如此剧烈的生理反应,真的与佛法的修习有关?

迷信的产生,有时不是因为没有事实,而是事实与理念无法统一。过去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鸽子的舞蹈。鸽子被关在笼子里,外面有人每天定时投食。当其中有鸽子在期待食物时,就开始转圈。结果,真的有食物来了。这种方式启发了其它鸽子,于是,为了求得食物,它们都开始转圈。

其实转不转圈,与人投放食物没什么关联。但鸽子不这样认为,它们认为,是自己的舞蹈引来了食物。这就是迷信。

假如,万师兄所说的现象,是一种迷信的话。意思是说,他所说的现象,与佛法最终的目的,并不契合。也说得过去,毕竟他的上师,让他不要执着于这些现象。

但是,上师也没有否定,反而有一种实践意义上的肯定:路上风光。至少说明,这些现象,也是走在正确的路上的标志。

我们三人谈话中,钱师兄虽然很感兴趣,但始终不置可否。一个精神上有追求的人,总是对这些怪力乱神,不作评价,甚至,故意回避。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决定找时间试探一下钱师兄的看法。

“钱师兄,你觉得,万师兄所说,有道理?”

“有道理啊?你不觉得吗?”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这个哲学老师,肯定对这些东西,不要说否定,至少要怀疑。

“难道,这些现象的产生,与佛法最终的空性,不矛盾吗?”我决定从哲学的角度,与钱师兄探讨一下。

“空有不二嘛,哲学上早就肯定了的。况且,历史以来,佛法的修为,从小乘来说,就偏重于有。从大乘来说,也有空宗与有宗的区别。只是方法不同,最终,空有不二,无真无假,本来如此。”

“怎样理解呢?”

“你站在长江边上时,你会问,这是真水还是假水呢?”

“不会这样问。”

“对了。比如一个学化学的,他心目中的水,应该是蒸馏水或者纯净水,所谓纯净水,还必须是反渗透法出来的水。但是,他到长江所看到的,也不会思考这是真水还是假水。其实,长江的水中,还是有泥沙的,算不上纯净。为什么,即使有洁癖的人,也不怀疑长江流淌的是水呢?”

我没法回答,他所有的设问,都是为了他自己给出答案。这是老师的通病。老师上课时,总爱问:“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尤其是上新课的时候,学生当然答不上来。结果,就期待老师的答案。这种自问自答,算是教育习惯,钱师兄的习惯很强大。

“因为水就是水,与泥沙无关。佛教中,有一个比喻。比如我们说洗脏衣服。但是衣服脏吗?不,衣服就是衣服,与脏东西不是一个东西。衣服如果与脏东西是一个东西,那么就永远洗不干净。如果不是一个东西,你洗的就不是衣服。你洗的,只是脏东西。”

“这个比喻,与你所说的空有,有什么关系吗?”

我不理解,他这个教育的脑回路。

“不二法门本来如此,根本没有空有的概念。空是相对于有来说的,没有有,空也立不起来。”

这个道理我懂,没有参照物,无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和速度。位置与空间有关,速度与时间有关。空间和时间组成宇宙。宇宙没有了,当然什么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在我们的意识是,却是有空有有的。这是我们思维颠倒的最基本特征。如何打破这个观念,可以从破除空开始,也可以从破除有开始。修行,这都是手段。如果到达,手段也就自然丢弃了。”

“破除有这个观念,我倒是可以理解,比如法露师所讲的四念处。我看,着重是破除有的。比如观心观法,强调一个无字,无常无我。”

“但是,你注意到没有,还有两句话。观受是苦,观身不净。他为什么不说,观受无乐,观身无净呢?因为,这是从破除有上做文章的。”

这种有点咬文嚼字的东西,我就不太喜欢接受。我大学时,听到一个法学教授,总喜欢在讲一个东西时,考证这个词的出处和含义。还有一个语文老师,也喜欢这样。比如,解释一个鬼字时,就说这里面有一个田字,还有一个儿字,说明鬼是田地下的儿子,因为在田地之下,所以低,因为是儿子,所以贱。再解释魂字时,他说,这里有一个云字,有一个鬼字,说明,魂,是飘在云上的,也就是天上的鬼。

毫无道理可言。毕竟,汉字造字,按最权威的理解,也有六书之说。也就是有六种造字的方法,按这种老师的解释,好像只有指示这一种造字法了。并且,这不仅没有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连自洽的逻辑都没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看我不太相信的样子,他接着解释到:“要知道,破除有,大家容易理解,不容易做到。破除空,大家不容易理解,但反而容易做到。”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对有的理解,最初是实执于自我,自我的存在,是我们意识中最重要的基础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就不成其为人了。”

我知道,这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今天在人文社科领域,如果不懂一点弗洛伊德的东西,好像都不好意思上课一样。老马的理论,其实更好些。因为,它更容易让人理解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也就是说,你的自我,是社会赋予的。你本身,什么本质也没有。

“我知道,本我、自我、超我嘛。这也可以形容为动物、人、神圣。”

“对,你也学过心理学。大概差不多。人们意识中对自我的坚固认识,造成了有的观念。有了自我,就有了对照物,外界的一切都是有了。所以破除有,在观念上容易理解,因为,只要把意识颠倒过来就行。但破除空,就不太好理解了。毕竟,这种破除空的方法,不是科学上那种有。”

“什么意思?”

“有自我意识,这是要破除的。但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把我空了,就一定正确吗?不一定。”

他看了看天,说到:“天之外,是什么都没有吗?人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没有自我,那不是死人吗?古人就批驳过,有一种坐枯禅的人。说那是石头,没有生命,是永远无法开悟的。”

用石头来比喻这种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可能很巧妙,比死人还要巧妙。因为死人即将不存在,而石头坚固,看起来,仿佛长生。

“而坐禅中,如果方法不对,就会产生这种病,坐枯禅。所以,在禅宗里,有一个话头。无梦无想时,你在哪里?如果说,你没有了,那么,你的身体明明还在这里。如果你说你在这里,那就有想了。怎么回答都不对,所以,这叫话头。”

“那不是语言和逻辑的死胡同吗?”

“对,好多话头,都有这个特点。比如问:狗子有佛性吗?你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拖死尸的是谁?这些问题,如果你拿思想来猜或者拿逻辑来推,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实践中,也没有答案。”

“那这种问题,既然没答案,问它干嘛?”

“让你始终在找不到答案的焦虑中集中精力,这只是一条拴心的绳子,根本不需要你回答。当你心聚一处时,你就进入了某种定境,这才是它的目的。”

我发现,这就是骗人嘛。但是,我们在世界上,总是从受骗开始的。比如小时候,老师总骗我们,要立远大的志向。结果,有几个实现了的呢?老师,只不过想激发我们的想象和动力而已。

“这就是以有达空。以一个固定的话头,让你死死抱住这个有,达到最终空的目的。但是,以空出有,这叫无中生有,来破除顽空,你恐怕很少听说过。”

我听他继续说下去,这不是很少听说,基本没听过。

“比如玄奘法师,带回了佛祖舍利,是空是有?”

“应该是有,毕竟有一个东西带回来了。证明佛祖是真实存在的。”

“对,毕竟,法师带回来另外的东西,就是他的法,最重要的瑜珈师地论,属于大乘有宗,与大乘空中的教育方法,是相当不同的。这在当时,佛教界有过争论。更何况,有的道教的看到佛教宣扬有论,也觉得可以蹭点热度,有的甚至说出了佛道同源的话,当然,大师专门对此进行了批驳。从中国宗教史上看,大量带回的大乘有宗,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重大的冲突和论点,是非常罕见的。”

这段故事,在小池与我们的西安旅游中,都已经说过。现在钱师兄谈到这个话题时,我忽然觉得,小池,就是我关于宗教和思想史的老师。

“这个我听说过,最开始,法师学习佛教时,都已经很有成就了。但是,他总觉得不究竟,并且,经书有误的地方很多,所以,他发誓到西天取得真经。原来是偷渡出去的,九死一生,十几年后,当他再回到长安,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此时已经名满天下。”

钱师兄看着我笑到:“果然知音,我可以跟你谈论大话题了。庄师兄如此博学,我倒没有想到。”

其实,这些所谓的博学,不过是小池闲聊的东西而已。从现在这个情况看,小池的知识丰富及复杂程度,已经早就超过我了。她能够跟我有故事,不是我有多么优秀,只是国内,能够找到比我好的人不多而已。所以,小池要去国外寻找她理想的世界,去遇见那配得上她的人。

对于这样的姑娘,我除了感谢,还能够有什么呢?

“我并没你所说的那么厉害,钱师兄,我只是对历史的东西了解一些常识而已。”

“那好,路遇剑客需呈剑,我就不客套了。你知道,他带回来最重要的经典是大乘有宗的,名叫《瑜珈师地论》,据说是弥勒菩萨从梦中传下来的。我们姑且不管这些传说,我们只说内容。法师写了一个《八识规矩颂》,想必你也听说过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听说过,也试图看过,看不太懂。”

“当然,我也不太懂。但是,他传来的心法,是有宗,这是没有疑问的。不仅他自己这样说,当时的佛教界也这么说。”

我点点头,这可以算是定论。要按法师的宗教思想,我不太理解。但按他的传奇人生,我却是很是佩服的。不用说他九死一生到西域,就是他到了西域后,在那烂陀寺的经历,与诸方大师辩论的经历,就可以青史留名了。

“但是,以这样一个伟大人物而言,他的法,估计是太高深了,一生只有两个弟子,并且还没有传承下来。”

“这个你也注意到了?对,他的法是高深。但是他的法传不下来,估计与其宗派有关系。有宗,凡是有的东西,都会毁坏,所以,唐代兴盛一段时间后,遇到武宗灭佛,有宗的东西,留下来的就很少了。据说,只有当时日本僧人来,保留了一些唐密,这是有宗的法脉,但今天,日本人也只会谈空了。”

“难道,其他地方就没有流传吗?”我觉得,这么珍贵的东西,当时如此流行,肯定学的人有很多,不会只因为两个弟子的失去,一个皇帝的灭佛,就此断绝了吧。

“日本人,带走了一部分,现在,称之为唐密。但是,还有一种流传,与西藏有关。”

这让我兴趣大增。要知道,西藏的密教,一般认为,是从尼泊尔或者古印度过来的,结合了本地原始的苯教,形成了法系复杂的源流。

“真的吗?我还听说过呢。”

“你知道文成公主吗?你当然知道,是不是?”

这几乎是逼问的语气了。如果我连这个初中历史的常识都不清楚,还有资格跟他探讨吗?

我只是笑笑,我意识到,跟钱师兄讨论问题,你简直可以不说话,也可以不回答。因为,他总是要自问自答的。

“你翻阅一下西藏佛教的历史,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松赞干布开始的。为什么?因为他娶了两个公主,一个尼泊尔公主,带来了部分佛教。一个文成公主,更是带来了大量的东西包括文化。我们历史上学的,带的种子,农业技术,纺织技术等,还有大量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典。更独特的是,她是一个佛教徒,带来了僧侣与佛经,而这些僧侣所修法门,大多是大乘有宗,从今天西藏密法来看,很多修法,与当时唐代的大乘有宗有关。”

“这个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她带去了释迦牟尼等身像,如今供奉在大昭寺,是西藏佛教的圣物。”

“对了,这是文成公主带来的文化,整个唐代最优秀的佛教精华,都带去了。不能说这些人,就是开悟的大师,但至少是当时佛教界比较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对让松赞干布信奉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了人才,还要有条件。当时,松赞王朝,正是土噃王朝最兴盛的时候。要不然,伟大的唐王朝也不会与之和亲,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他。借助政权的力量,加上布道者的优秀,佛法从此,就成为西藏占有主流的意识形态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打败了当地原来的苯教,成为唯一的宗教了。”

我不太清楚关于西藏的事。但是,我到过西安的大兴善寺,那里,曾是唐密兴盛的地方,那里,还有东度日本传法的法师塑像。

“西藏我没去过,但是大兴善寺,我倒是去过。”

“今天西藏的密教,几乎成了显教,到处都是所谓的活佛,假的多。但也看出,它的兴盛。是不是,在古代,西藏就有高僧说过:铁鸟飞、密教兴。这个预言,仿佛今天成真了。”

的确,这个现象,不仅在云南看得到,就是在北京的时候,朝阳区的穿红袍子的,也很多。上一次到成都找贺部长时,就发现这个现象。

成都繁华富庶,如果你没注意,你会以为到了江南。天下之州,一扬二益。扬是扬州,益是成都。但是,那一次到成都,除了发现许多藏族的同胞以外,还看到许多穿僧袍的喇嘛,这才发现,这里离西藏很近,这里终究是一个西部城市。

“其实,唐密本身是什么样子,在当时的供奉与传承究竟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这东西即使流传到了日本,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早已失去原来的味道了。西藏的情况也一样,虽然后来大师辈出,但当时在唐代的面貌,已经看不到多少了,主要是缺乏证据。”

当然,亲传弟子的失去,是法师最大的痛。

“当时,法师只有这两个传人,为什么不多传些人呢?”

“他的法太高深,一般人只能学一些枝节,完全能够入门的,也只有那两个了。况且,密教,本来许多法都是秘密传授的,所以,公开流传也不广。”

学得难,传得也难。遇到弟子断绝,皇帝灭佛,就难以留下来了。难道,这始终成为一个历史迷案,我们只能猜测吗?

“你去过西安,去过法门寺吗?”

当然去过,小池在法门寺关于佛指舍利的讲解,成了我今天对法门寺理解的全部知识。那佛指舍利,成了当时政治上,儒佛两家争夺正统地位的标的。以至于,不得不做影骨,来保护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法师带回了珍贵的舍利,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与道教,他批驳佛道同源论。与儒家,他同样巨大地影响着宫廷,以至于后世的韩愈,为此而罢官。与佛教内部,也有空有之争。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大师,可以说是文化史上,硬怼第一人。他对面的对手,都是绝世高人。而他却硬是战无不胜。

但这么硬派的学说,居然失传了。这是不是符合了易经的理论呢?至刚易折。

“法门寺塔倒掉,有许多奇迹,从时间上从文物上。当然,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佛指舍利,这圣物,不仅是佛都界的圣物,而且,也是中华文明巨大争论的见证。”

我同意他的说法,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地方,在于能够具有包容性。佛教是外来文明,但我们不仅能够接受它,还能够只收消化并且改造它,让它生根发芽,结出我们喜欢的果实来。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今天唯一没有断绝的古文明,与这种兼收并蓄的特质,是分不开的。历史学家把中华文明的起源,说成是多中心整合发展的模式,是有道理的。

“而第二个伟大发现,我是说法门寺地宫,那就是蔓荼萝。”

“什么意思?”

“就是供奉方式。如此圣物,作为当时的皇家,也需要用最正规的方式,供奉在地宫里。这种供奉的方式,就显示出当时唐代密教的基本特征。这地宫打开之时,当时的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感叹到,原来唐密,是真的存在,是这个样子的啊。”

这不仅有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法师离开我们有一千多年了,他的佛法,一直在书本上,一直在传说中,一直在各种猜测与推理中。这次,却因为法门寺地宫的出现,它跟佛祖珍贵的舍利一同出现,这意味着什么呢?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