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皆菩萨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皆菩萨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法露师的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讲座,起码都要进行一个月。所在,在讲到关键的发心阶段时,他留给了我们同修充足的讨论交流时间。

“我的目的,是要大家真发心,发真心。如果你自己稍有抵触,那就是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发了真心,直心向道,这才是大丈夫该做的事。那时候,才谈得上皈依、受戒。”

我甚至觉得,他这话,好像是专门对我说的。因为,像住在这里的人,好像没有受戒的,只有我一个人吧。

有些理论问题,多是跟钱师兄探讨。偶尔,万师兄也跟我说说具体修行的事情。上师说,财布施最容易,按基础来说,我倒有过一些财布施的行为。这一点,那万师兄倒是独具慧眼。

“庄师兄,我觉得,你对金钱看得很淡,估计已经有财布施的经验吧?”

钱师兄听到这话,马上凑过来,问到:“万师兄,你的眼光独到,我佩服。但是,你是凭什么判定他有过财布施呢?虽然他进来的时候,穿着跟我们都差不多,算是不缺钱的人。但不缺钱的人多了去了,你怎么就看得出来呢?”

此时,我们已经换上了绛红色的袍子,与普通和尚,只有脑袋的区别了。

“我只是感觉,也算是猜的。”万师兄倒是很谦虚。

但钱师兄非要证实,问我到:“庄师兄,说说,他说得对还是不对?在寺院,不许说假话。”

此时如果谦虚,就是说假话。如果不谦虚,就是说大话。但最容易的其实只要说实话就行。经过近期的修行,我发现直心是道场,说实话,是最简单最科学最好的方式。

“做过一些资助贫困生的事情,仅此而已,也没做多少,都是别人帮助下完成的,有一点成效。”

本来,这句话就已经证实了万师兄的判断,但钱师兄显然有点八卦,追问到:“花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

我不好回答了,毕竟这是个人**,并且,我也没把这事当成大不了的。我只有谦虚地说到:“我凭运气,挣了一些钱,搞了一个店子,这个店子的利润拿出来,就算是帮助几个人吧。”

钱师兄还要追问,万师兄打断到:“钱师兄,布施关键在心,不在数目,对不对?”

“对对对,有这个心,就有行菩提道的基础了。”他解释到:“修行要成功,需要积累资粮。道家**侣财地,我们佛家,也要讲基础的。”

“什么基础?”在基本理论方面,我还是愿意听钱师兄教导的。

“修行时,需要前行和加行。布施放生等,都属于这类。说明,你内心中有较好的慈悲基础,所以进入菩提道的障碍就小。”

布施方面的事,我还有一事不明。我问到:“布施只是拿出点钱财。假如一个人钱财很多,拿一点零用出来,根本对内心没有影响,那也算布施吗?”

“万师兄说过,以心为标准。什么叫布施?就是不求回报的给予。比如比尔盖茨,他如果每一天只拿一美元来帮助别人,当然也不可能求回报,也算布施,但这种布施,效果不大,因为不走心。”

“哪样效果大呢?”

“布施的目的,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先是同情心,这人人都有。后是慈悲心,这就是高一层次,最后是平等心,这是最高层次了。”

给予对自已心灵的影响,还分为三个层次,钱师兄真是大学老师啊,总喜欢说出个一二三来。

“钱师兄,你具体形容一下,我还消化不了。”

“所谓同情心,你是看到某人穷困,你想帮他。大部分人做好事,都是基于同情心的。但同情心并不平等,因为,它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这种给予时,你下意识在想,我有能力,我高尚,我在帮他。”

这种心情,我也有。虽然我并没有对自己的资助对象有回报的想法,但取得这种心理优势的想法,偶尔还是会有的。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改变别人命运的道路上,起了点作用。这其实是在心理上证明自己的价值,是高高在上的,谈不上平等。

“那高等级的,慈悲心呢?”

“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不仅没有对孩子的高高在上,并且以孩子的快乐为快乐,以他的悲伤为悲伤。下意识地为孩子付出,成为自己内心的本能,甚至,为了孩子,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观音菩萨所说:下与众生,同一悲仰。”

这句话,我也看到过。这是对慈悲最好的解释了。

“那你所说,最高档次的平等心呢?”

“把自己当成他人,把他人当成自己,这就是平等心。那是佛的境界。在佛的世界里,没有你我他的区别,万物与众生与我,都是一体的。所以,也就谈不上万物,谈不上众生,也就谈不上佛。古人有话:无佛无众生。”

这段话,真的是难以理解。我问到:“那该如何做到呢?”

钱师兄没办法回答了,他也只是书上看来的。此时,万师兄却发话了:“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你把每个人都看成是菩萨,你就是菩萨了。这就是平等心。比如路边乞讨的,你把他看成观音菩萨的化身,通过乞讨的方式,启发你的慈悲,不就行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是心理暗示法,估计,万师兄用过。万师兄是财务自由的人,他布施的经验,肯定非常丰富。

“但是,按钱师兄的说法,这三种心态,有高低之分,岂不是不平等。万法平等,除了有万物平等的意思,也应该有方法平等吧?”

这里有一个疑问,如果同样是布施,还有高低之分,那就不平等了。

“其实都一样,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各类众生因为际遇和处境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菩提心,各有侧重和办法。虽然我们人道,说起来比饿鬼道高,但是地藏王菩萨却是干这种工作的。你能说,它干的工作是低端的?观音菩萨化身如此之多,遍满六道,哪个高哪个低?观音菩萨自己说过:上与诸佛,同一慈力。所以,不要去追问哪个高哪个低,干就完了。”

但是,我还是不太理解,毕竟,我认为,钱师兄所说,也算是有一定道理的。

万师兄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有点神奇,仿佛能够觉察我的细小思维。虽然算不上是他心通,但他的直觉,总是准确的。

“比如走路,把它比做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解脱或者说自由,或者说达到不生不死的佛的境界。那这条路上,你先要经过一座山,你需要拐杖。后来你需要过一条河,需要一条船。那么,你说,拐杖是初步的,船是高级的。也有点道理,但你细想一下,这不过是方法的区别,本质上是为了帮助你走路,对不对?上山时船没用,过河时,拐杖没用。所以,不能替代和覆盖,也就没有高低了。”

用词准确!我曾长时间用替代法和覆盖法思考问题,想不到,今天用在形容修法上。万师兄话不多,词硬。我发现一个现象,虽然钱师兄爱说话,但只要万师兄一开口,他就听得认真,并且,从来没有反驳的意思。

“其实,所有的布施,都不能做价值判断的。这是在了义基础上说,万法平等。”

万师兄这句话,简直是标准的哲学结论。价值判断,是对与不对,是多与少,是值得不值得,是有用还是没用。但他都否定了。

“这不会陷入不可知论吧?”我也学过哲学,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担忧。

“佛学是实践的,不是用来知的。本来就消失了能知和所知,也就超越了可知与不可知。所以,佛学不是知识,只是实相。”

这更玄乎,如果这样听下去,我头都要大起来。我马上转移到具体的问题中去了。“布施如此重要,也就是培养平等心,是吗?”

“不仅仅是。其实,平等心,也是一个勉强的说法。什么叫平等?是你等于他,他等于你?不对,佛的境界中,你和他是一体,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根本没有他和你,你各谁平等呢?”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比如一滴水汇入大海,你不能说,我跟边上那滴水挨得很近。毕竟,此时,你与所有水滴都是大海的一部分,已经分不清哪一滴了。

“我好像有进步了”这是钱老师的声音:“万师兄真是高手,这个问题我也是想了好久。我们根底浅,不可能像二祖那样一点就透。但是,我们可以分步进行。先培养同情心,因为这最好入手,人人都会。再培养慈悲心,把母亲的情怀用在自己身上,如同观音菩萨的教义一样。最后达到平等心,万法平等。既然平等了,就更容易走到万法唯一的一真法界,也就无所谓你我,无所谓能所,无所谓功德,也就无所谓佛与众生之区别了。”

他这一大套,让我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

万师兄笑到:“其实,我也没开悟,我只是说说自己的设想和感觉,你们莫被我瞎子牵到沟里了。”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放生的。其实这很好理解,对众生的同情,不忍心看到这些活生生的动物被人类杀死,所以买下来,放生。

但这种放生,真的效果好吗?

“有时要注意,有的人,专门赚佛门里放生的钱。”钱师兄说到:“我们中国人,对长寿的动物,有一种神灵化的偏好和想象。比如乌龟、甲鱼,这些东西活得比较长,人类就比较容易崇拜它们,至少,它们能够引起大部分人的同情。这成了放生的主力。”

我也见到不少,一些居士专门到市场买那种比较大的甲鱼、比较老的乌龟,拿来到河边放生。

“其实,有的就是做这个生意的。有的是专门家养的,在饲料和激素的作用下,长得很大,你以为很老很长寿。他们还按野生的价格卖给你。毕竟居士大多是吃素的,对野生动物的鉴定,并不在行。这样的放生活动,实际上是鼓励奸商。更有恶劣的,你在上游放生,他在下游捕捞。下次你们组织放生活动时,他还卖给你。”

钱师兄越说越激动,估计他自己也上过这个当的。“不是说花冤枉钱有多大的事,关键伤害保护众生的感情,有的居士本来学佛向道的心还有萌芽,这样被骗过几次后,仅有的一点道心,也被熄灭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心里想,比这更厉害的欺骗感情,打击道心的事,你还没经历过吧。我经历过的,在重庆那个私人承包的庙子里的事,那恐怕不仅不能让人向道,甚至还会引起部分人,对佛教的反感。

“仅凭感情,是无法支撑佛教的。”万师兄这才说出一句纲领性的东西。“只有真理,才是最好的支撑。如果不能趋向真理,所有感情,都有消退的一天。”

我问到:“难道,布施、放生,不是培养我们的情怀吗?”

“感情只是入门动机,进门后,真理才是宝藏。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为什么?因为看到了真理。当你看到真理的那一刹那,看到实相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就变了。”

这段话,估计是受了佛悟道那一刻,所说之话的启发。但是,这段众所周知的话,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抵达那个境界。

“万师兄,你好像到此不远了,说说看?”钱师兄已经听出一些消息了。

“我还差得很远呢,两位,或许你们今后比我的成绩好,我只不过个人体会多一些。其实,好多理论,我至今无法理解。但是,经过我这些年修具体法门的体会,还是有一些心得的。”

“你都修过什么呢?”我这问话一出,就知道多此一问,因为他前几天跟我介绍过,显密藏汉,小乘大乘,他都拜过师,练过几天。我马上改口到:“我是说,你修这些法,都有什么心地上的收获呢?”

他看看屋内,只有我们三个人,其余的人,要不是有事,要不是在外面去了。

“第一天,法露师所说四念处,我总觉得,这四念处,所说的,是一回事,只是用四个侧面来说的。”

“详细说说,我们没你层次高。”这是钱师兄,第一次承认自己层次较低,并且是在我面前。因为,以前,至少对我来说,自觉得,比钱师兄低多了。

“我也没什么层次,只是感觉。我感觉,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身不净,说的是一个事情。是什么呢?事物的不确定性。”

这个好理解,毕竟四类东西,都处于不确定中,所以叫做空。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把这个东西叫做空。因为,我们对空的理解,还是误区的,我们通常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那既然什么都没有,还讲什么身、心、受、法呢?这些明明就是有啊?我感觉,这是在说空有不二的道理。”

还是用水滴来理解。水滴融入大海,不是说这水滴就消失了,但也不能说水滴还存在。作为物质他没消失,但作为水滴的特征,它已经没有了。它成了大海的一部分,但它还是水。这种理解很绕,我不想再这样思考下去了,这会把我搞晕。

“万师兄,你碰到过这种境界吗?”

“不知道那是不是,有一次,我在打坐。突然外面一声雷响,我就迷失在这声音中了。我发现,自己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好像只有一团,也不叫一团,整个世界,如白光一样透明闪亮,但我想仔细辨别,结果,这个境界就没有了。”

“那是不是一种幻觉呢?”钱师兄问到。

“对,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但后来,又出现了几次,也是很偶然的情况。我发现,这好像不是幻觉那样简单。我查阅资料和经典,发现很多过来人,都经历过这种现象。当然,我没有悟道,这个我是清醒的。但这种现象的多次出现,让我产生的反思。”

一般来说,幻觉出现的情况,大概有几种。一种是身体或者心理不健康。万师兄当然不是这种情形。另一种,是长时间下意识的诱导,想看到这种现象,于是幻觉就会出现。但万师兄打坐时,不是修观想的,按他的说法,他最开始是参禅的,始终抱住一个话头,这与精神诱导出白光,没因果。

如果不是幻觉,难道是实相?

“不是实相,如果我看到实相,我就知道自己开悟了。这只是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我们听到他的声音,变得清晰而低声,表现出他说话的慎重性。

“我问过一个上师,他叫我不要执着这个境界,这只是路上风光。我在想,即便是路上风光,也有值得总结的地方。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在想,当时,我在哪里呢?世界在哪里呢?如果说我不存在了,那是谁看到的这白光呢?如果我存在,那么我的形象怎么看不见了?世界,也是一样,完全与我混为一谈。也就是说,我的身体与能够观察的我混为一谈,世界与我混为一谈,我怀疑,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空有不二的道理。”

据说佛门中有一种境界,叫做大放光明。这种境界是不是,我们都没有能力肯定。但,至少,我第一次亲口听到身边人说起,经历过这个传说中的境界了。

但是,钱师兄并不会就此停止,他问到:“万物与我为一体,不管是白光还是什么,总之,师兄你体会到一体的意思了。但是,这种一体,仅是意识上的,对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然,只是观察到的反应。或者说我的心意识的反应。毕竟,心意识,是靠不住的。观心无常嘛。因为不究竟,所以上师才叫我抛掉,以前,我始终有一个疑问,以为是自己独头意识的反应,问过师父了,师父说不是。这只是消息,路上风光,但不是独头意识。”

“啥叫独头意识呢?”我没听说过这个名词,赶紧问到。

钱师兄解释到:“人的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它是一切意识的种子。比如说,你经历过许多世,那些世的经验,就会存储于你的第八识中,如果你前世念过佛,进入第八识中,今生你就有可能与佛有缘,当外部契机触发,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候,你做梦,会梦见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这东西,也许是你前世所经历的,储藏在第八识中,在梦里重现出来了。”

这段话,吓了我一跳,我想起了那个祭司的梦。

“难道说,人的所有记忆,都不会消失?”

“你所有动过心的一切,都是你的业力,业力这个词的存在,其意识基础,就是第八识。因为有储存,所以能够被触发。凡是动心的,都可以被记忆的。所以,佛学,也叫唯识学,把你历世对佛的缘存储在第八识中,取出来,在这一生成就,所以,做的就是识的工作。你这一世如果这个学佛的记忆打得牢,下一世修行,就会变得更有慧根。”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按这个说法,我还真有可能,在前世,是祭司,尽管那是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之前的事,但与现实对照时,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共同点。

当年跟妍子讲过那个梦,后来我们实地去看的时候,有一种那么亲切熟悉的感觉,山势与洞口,如此相似,简直有一种穿越的即视感。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即视感这个东西。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一种认知错觉,但以我那个梦为例,可不能简单以错觉来解释了。

如果是错觉,那只是当时的感觉。我头天晚上做的梦,清晰而明确,并且讲给了妍子听。然后我们到实地去看,居然与现实一样,当时妍子也感到惊奇。

难道,我真的当过祭司?难道,真的记忆永不灭?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