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五十六章 培养平等心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五十六章 培养平等心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法露师这段时间,花了很大精力,反复讲授了平等心。首先,他讲了菩提心的的概念。

他是从大到小的方式来讲的。他说:“发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如果最开始没有这个决心和意愿,也就是成道的因不好,因不好,果就不好。”

与钱师兄们讨论时,我渐渐理解了这个观点。所谓因地菩萨与果地菩萨的区别。因地菩萨,就是你具备了成就菩萨的因。比如一颗种子,你是稻谷的种子,最后生长出来,就只能是稻谷,不可能是玉米。

按彻底的理论,在佛教中,把彻底理论叫做实相,或者叫做了义。在我们教学中,了义相当于概念和本质,相当于道家的《道德经》。不了义相当于例题或者打比方,相当于《庄子》。

从了义的意义上讲,万法平等,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拥有相同的基本属性。这个属性叫做空,道家叫做道。在物理学界,也会说物质与能量是互相转移的,是统一的。

我看《愣严经》时,总觉得,有某种大一统的理论,但说不清楚。但钱师兄认为,确实可以有这种统一的理论。他说:“在物理学上,质能转换,时空纠缠,是不是说明,一切事物的基本性质,是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的。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另一个也不复存在?”

我同意他这个说法。当然,我不是物理学家,但有这个感觉。

“在佛教理论中,心物一元,就更宏大了。原来是物理世界的物物一元,现在加入心的主观成分,变成心物一元,是不是增加了一个新的统一维度,极大地扩充了世界观?”

这倒是提醒了我。原来学数学,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许多学生总是在最初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那是因为,世界观改变了。比如原来平面内何是二维的,而立体几何是三维的。而世界本身,除了三维立体空间,加上时间的维度、能量的维度,再加上心的维度,那该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场景啊。

如果你亲眼看到这个场景,你简直没办法给别人形容,即使你给别人形容出来了,别人也理解不了。

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心物一元的,这是对实相的简略说法,我根本无法靠自己的推测和妄想,来猜度它。

那么,我们可以从小做起,先将思维模式一点点地突破升级。先承认,众生平等吧。将所有有生命意识的个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正确的理解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因,就是种子,就是决定你方向的东西。也可以用数学思维来说明:方向就像一条射线,而决定射线方向的,只需要两个点。假如学佛前的我,是原点,那么出发时的心,也就是发心,那个众生平等的菩提心,就是出发时到达的第一个点,这两个点一连线,就构成了最初的射线,这决定了今后的大方向。

大方向的正确性,避免了南辕北辙。

“从绝对意义上讲,在坐的所有人,都是因地菩萨。”法露师说出这句话时,我也有点惊慌。毕竟,第一次有过来人,把我们叫菩萨,我们再飘,也不太自信。

“为什么呢?因为,当佛发誓要度尽众生之时,所有众生就有了成为菩萨的可能了。三世诸佛和各位大菩萨,都有誓愿,要度尽众生。如果他们说的实话,那么在座的,都是众生,都是要被度的。当然,在哪一世,在六道中的哪一道被度,说不准。有的菩萨,修行了无数大劫,才有成就,不知道大家等不等得了。”

我知道佛教经典中对大劫这个时间定义,就是很漫长的岁月,或者说,几十万年甚至上亿年。如果要等到那时候才得解脱,那解脱的希望就太渺茫了。

“大家也不要怕,菩萨说过的话,都是算数的。但是,之所以说大家是因地菩萨,还有另外的原因。人生难得,你们今天就在人道中,只有人道,才是最容易得到解脱的道,这说明,你们前世,已经修得很成功了。做人难,做中国人难上加难。为什么?因为你们前世功德,修到这一世,终于在这个庄严的地方,听闻正法。”

能够做人,就不容易的事。能够听闻正法,更是稀有。这个道理,书上也有。

“经上说,念一句佛号,就是不得了的功德,为什么?因为有众生听到了。你们作为人,能够系统地在这里念经打坐,修习佛法,这是多大的功德。佛没能力度无缘之人,为什么?因为佛教理论中,有最基本的缘起理论,如果没有缘起,一切无从着力。你们难得为人,听闻并修习难得的正法,这就是因,所以,你们是因地菩萨。这个因,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因菩萨的誓愿,二是与菩萨的缘分。”

这是属于基础理论了,按这个说法,很是鼓舞人心的。至少,大家对自己能够成就,燃起了希望。

“为什么要众生平等就是菩提心呢?其实,当年菩萨就发了这个心,你们今天发这个心,就跟菩萨的心相应了。心因内容而同异,并不分发心的是哪个人。从绝对意义上讲,学佛是心的成就。你拥有了菩萨完整的心,你就是菩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个心,当然不是指的妄心,但也不能说是真心。因为真妄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妄,也就没有真。这只是理论,我已经算是从逻辑上理解了,但在实践上要证实,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到达那个高度。

佛教还有一个说法,叫唯识学。也就是,研究识的学问。按经典理论,识是心的产物。识共分八种。比如色声香味触法,算是前六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些识的定义,我虽然看过,但对第七、第八识,始终无法理解。我们一般人习惯,把第六识,意识,叫做心。这大概是我们所谓妄心的主要内容吧。

听钱师兄说:“你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这八识之间的关系了。”

我倒是真的认真读过,读不懂。专有名词太多了,以我这点佛学知识,根本没有理解的渠道和基础。钱师兄对理论感兴趣,对哲学思辩有研究,他或许能够入门吧。

因为万物平等,世界是一真法界。那么,对于初学者,理解不了的话,就只能从众生平等这个角度入手。好在,人都有同情之心,有情众生,能够让我们产生共情,这是一个好切入的口子。

当年孟子劝一个国王,从杀牛还是杀羊来作为说服的切入口。因为国王看到杀牛不太忍心,就推断出国王的同情之心。其实,最残暴的国王也是人,这种同情心多少也是有的。孟子的理论,就是利用人的这种同情心,推而广之,将同情心用于人民,就是好的国王了。

“君子远离疱厨也”。

人类与其他众生有共情的特征,所以,劝导人们的慈悲,就比较容易。

“所有大菩萨,都以悲心而成就,所以,要建立平等心,得先建立慈悲心。”法露量强调到:“要我们吃素,百丈清规写得明白。那不是因为肉食有毒,当然,肉食确实也有毒,但不至于毒死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维护我们的慈悲心。众生既然是平等的,我们就难以忍心杀害它。”

到了寺院,亲自接触僧人的生活,才发现,他们的很多讲究,其实与这有关。

比如僧人们喝生水的时候,总要念咒,为那清水中的微生物超度。《西游记》中,吴承恩写唐僧时,有一句话。“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我少年时读到这一段时,总觉得描写得有点过分。但今天看来,他的描写是正确的。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其实是在爱惜自身。因为,当你把自己与所有众生看成一体之时,你就会产生巨大的共情的。

“慈悲心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法露师这一句话,让我确认,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他接着说到:“但是,凭空让一个人产生慈悲心,也很难的。我们通常说入下屠刀、立地成佛,但一个屠夫,可能并不能放弃自己的职业,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正常的。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再把这个感情,缩小到人身上。”

他反复在说感情,这印证了一句老话“无情未必真豪杰。”而佛门这个清心寡欲的地方,也是最讲感情的地方。因为这种大情怀,正是菩萨的特点。

当年,我们看《三国演义》时,老是痛恨曹操的无情。毕竟,他杀了曾经的救命恩人。他杀了无数人,并且取得政权的方式,也掺杂了许多阴谋诡计。但后来看了《三国志》,读了他的诗,才发现,这也是一个有巨大情怀的人。

他的诗中,感叹当时中国诸侯割据,战乱纷飞,不得不出来改变这个局面。他曾感叹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对时代人民的忧虑。他不得不利用非常手段,来统一中国。因为他知道,中国如果不统一,战争就无法停止。百姓的生命,就得不到保障。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人民在战争中,失去的,是最宝贵的生命。所以,要改变这个局面,就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是当时最好的书生。父子三人,同为伟大的文学高手。但是,时代被迫让他们拿起武器,挽回这个乱世的局面。

他在称王时曾说,如果孤不称王,不知道让多少人,动起了称王的念头。那时,又将是多少人的死亡。

也许这一切,只是他给自己的野心披上一层温情的外衣。但就是这种外衣,也比刘备的高大。刘备,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居然说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样的话,不知道,他这样的态度,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

刘备为了成功,装傻充愣,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中国人的崇拜呢?除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以外,估计还涉及到人性。

中国人中,许多人的所谓道德,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比如,一个人发达了,如果他是为天人公德做事,不为自己的亲人做事,许多人就骂他,不讲亲情。其实,这种骂人的人,脑袋里始终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梦想。这其实是一种自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有的父母,逼迫子女,成就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其实也是一种自私,还披上了孝与不孝的帽子。

某一次,我到某开国元勋的故乡参观,当地有一个老头说他的坏话,我问为什么。其实,这位元勋从事业到道德上讲,都堪称伟大的典范,为什么他的故乡人,还在骂他呢?结果这老头的理由是:他没为家乡做过好事。

原来,这种人的评价标准,是能够让我得到更大的好处,谁就是高尚的。要知道,这种开国元勋,他给的好处,是对全国人民都有的。这老头,也得了新社会的福。但是,他不这样认为,他想多得到许多,以家乡人的身份,成为人上人,就有意思了。

当年毛爷爷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家乡亲人们来到北京,说自家人坐了金殿,自己也想当个大臣。结果,被老人家劝走了,许多家乡人,还愤愤不平。

比如,你有一万两黄金,你把它均分给天下人,天下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没什么值得感激的。但如果你分给自己的亲友,亲友们会赞扬你。这种小九九,在中国历史,屡屡发生。

当年邓公有一个故事,他的家乡想利用邓公的权力,为家乡经济做点好事,显得与其它地方不同。毕竟,邓公是这里的人,起码要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家乡人就委托邓公的弟弟到北京,劝说邓公为家乡给好处。

兄弟俩当然感情深厚,邓公与弟弟在一起谈了一晚上,最有名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话意义重大。国家的领导人,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的,不能够仅为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就有所偏心。正因为如此,自从革命以来,邓公从来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最多到了成都重庆。

当一个人的情怀覆盖的范围越大,他的胸怀和志向就越大。如同菩萨,他胸怀的是,整个众生。而佛,胸怀的是,整个世界。所有时间空间,都是他慈悲的对象。

在湖北时,我也听到过类似的声音。当年,林当副手的时候,大家充满希望。有个老者给我讲,要是林不倒就好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林不倒,估计武汉就会成为首都,湖北会成为全中国最发达的地方。

我当时想,如果林真这么做了,他就不配做全国的领导人。这种自私的家乡观念,其实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而建立在全国人民之上的志向,往往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如同魏武帝,他的志向,也被骂为无情。

但是,即使是这种小情怀,只是对自己人亲人的爱和同情,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个人,只要有这一点同情,就可以作为前进的起点。绝对无情的人,很少存在,大概就是我们所骂的畜牲。

法露师讲:“对自己亲人好,扩大到对身边人好,再扩大到对与自己有缘的人好,再扩大到,对所有人,都有慈悲之心,这是平等心的培养路径。其实培养起来也很简单,在情感上,可以将心比心。”

我注意到,他加了一个定语:在情感上。如果不加这个定语,那是说不通的。法师水平如此之高,当然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人与人天生是有区别的,遗传基因就不同。有的人天生神力,有的人手不缚鸡。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蠢笨。我们人的肤色都分黑白黄棕,何况其它特点。

但人的感情,却是可以相通的。这就是平等心的基础。

“每一个人,都有所爱的人。为了所爱的人,甚至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爱,大家都很熟悉。把这种熟悉的情感,扩充到广大的众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你对所有众生,愿意奉献一切,那你就是菩萨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就菩萨是很简单的事。当然,我们说出这句话容易,但很难具体到生活中实现。比如一个人因为疾病,很脏,我们就很难亲近他。甚至,我们还露出厌恶的表情。

其实,就连我们亲近的人,如果他很穷,我们也无法坦然地接触。因为,总是怕他拖累了自己,怕他跟自己借钱。即使你是真爱他,不怕他借钱,也怕他产生了对你的依赖心理,自己始终站不起来。

“培养慈悲心的方式很多,总之一句话,就是布施。法布施,不是说一定要开悟的人才够格做法布施的。你跟任何人,说一句佛号,就是让他跟佛接缘,就是法布施了。当然,能够讲一些经典上的道理,让人接受,也叫法布施。法布施,是最大的布施,你们只要劝人向善、走向正道,你们所有的言行,都叫法布施。凡是付出和分享智慧的事,都可以叫广义的法布施。法布施,可以得解脱,得智慧。你给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缘起法告诉我们,这世界,是公平的。”

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资格进行法布施的,原来,念佛号都可以叫法布施。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所以,涉及智慧,都叫法。

“如果你有能力和勇气,可以进行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可以得长寿。什么叫无谓布施呢?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是无畏布施。当兵卫国,打击犯罪,也叫无畏布施。尽力护法,驱除邪恶,更是无畏布施。所谓无畏,就是勇敢,甚至不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敢于付出生命的布施,结果就是延长你的寿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当然,这个理论,也符合前面的提示。当你敢于舍弃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按他的说法,我当兵时,也算是保家卫国,也算是无畏布施。这样算来,我岂不是一个长寿的命?当然,那些无畏布施的战斗烈士,他们在下一世,肯定是长寿老人。当然,以我今天的能力,这个结论,无法验证。我不能看到上一世和下一世的情况,甚至,我都不能肯定,究竟有没有上一世与下一世,即使有,它们之间是否有连续性。如果有连续性,连续的机制,是什么东西呢?

“如果你连上面两种布施,做起来都不得力,那么,你至少可以财布施。财布施,可以得富裕。把自己的钱财拿来,资助贫困的人,资助那些暂需要帮助的人,资助好的事业。比如资助寺院建设,资助希望工程。等等,这种慈善事业,不仅是富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做得到。”

我想起了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的捐款活动。受此影响,我与妍子,也资助了两个失去亲人的孤儿。在那次全国性的活动中,我看到,有的人,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有的人献血,有的人,甚至献出自己的时间和体力,亲自到一线去做志愿者。

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个乞丐,他把当天他讨的零钱,全部交给了灾区人。那一枚枚硬币和毛票,也许是他到处求人,以牺牲自己的尊严换来的吃饭钱。

用我们的目光看,这些钱,几乎是他所有的财产,但他全部捐出时的状态,没有一点顾虑。他的事迹,可以说是,感动了所有中国人。

“财布施,不需要条件,人人都可以做。你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一点体力、金钱、物质、时间上的帮助,哪怕只是一个眼神和话语,就可以温暖一个寒冷的心。这就是最容易入手的功德,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开始。”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