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四十四章 昏沉又来了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四十四章 昏沉又来了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拒绝美女的诱『惑』,你可以假装没看见。要让散『乱』的念头消失,就别跟着它跑。

按刘大哥的说话,有念头来了,马上警觉,按观想的要求,继续观想。这个过程虽然总处在斗争中,但是,也不是那么痛苦。

适应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让我觉得是个大秘密,于是去咨询刘大哥的意见。

“刘大哥,我发现,不管什么念头来了,只要你不在意它,它就会自然消失。你没有企图心,它就不影响你的心情,对不对呢?”

他哈哈大笑起来:“企图心,兄弟,这个词用得好。比如大美女来了,她是皇帝的女人,你根本没痴心妄想亲近她,那么,你就不会烦恼,如同看过一个美丽的图像,从你面前走过。走得不留下痕迹,如同再别康桥。”

刘大哥还是个文艺青年呐,居然把诗歌美女都联系起来说。不过,平心而论,文大姐年轻时,也算得美女了。但我更在意他意境中的含义,并不联想文大姐曾经的漂亮,因为我没有企图心。

我说到:“是不是这一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对,所有的念头,都没有必然的根基,它为什么来?你莫管它。它为什么走?你也莫管它。你发现没有,它如浮光掠影,根本不值得你重视的,对不对?”

“对啊,如果我不重视它,它就不会影响我的情绪。”

“这只是第一步,它不仅不影响你的情绪,而且还有一个大秘密,你如此修行下去,终将发现。”

“什么秘密?”

“其实,万法皆空,这个体验,在你对念头的观察中,就可以找到影子了。你想过没有,万物在你头脑中形成的形象和概念,只要你不在意它,或者不追随它。你仔细冷静地观察它,看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你会发现,根本没道理。既没有固定的『性』质,也没有固定的规律,那用佛家术语来讲,是不是空呢?”

我想了想,这跟佛教对空的定义,差不多啊。我点了点头。

“有一个法门,就是让你观心。”刘大哥说到:“就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看念头是如何生灭的。不要求你控制它、禁止它,也不要求你追随它、理解它。只是如同旁观者一样,你观察自己心中出现的念头,你就渐渐明白其中的情况了。”

这大概属于第三视角,或者属于上帝视角。比如写小说的,作者爱用第三人称来写,因为这可以用全能的上帝视角来描写,可以多角度多人物,以网状的形式,开展一个个复杂的故事,形成小说的整体『性』,并在这网状出,突出你所需要的主题。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其文笔功底,体现在它网状结构的叙事之中,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叙事,必须以上帝视角,才能够完成。所以,他的主人公,全是以第三人称展开的。

那么,是不是有个这逻辑,以第三者的旁观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达到冷静全面的效果呢?如同上帝那样,洞察自己的一切?此时,观察的主体是我,客体是我心中出现的念头,仿佛也是我。主客不分,还叫什么观察呢?

我问到:“这是不是有点纠结呢?我观察我自己,能行吗?”

“你没试过,怎么知道行不行?况且,我试过,我知道可以,你猜,是你的推理错了,还是我错了?”

当然,刘大哥神智正常,思维清晰,并且我可以确定,他不会骗我。他亲身经历的事,肯定是实践了。如果打理与实践不对应,那只能是推理有误,不能责怪实践。

“那我的推理,究竟错在哪里呢?”我很不理解,如果不借助镜子,我怎么可以看得到自己的脸。主体与客体的混淆,怎么叫它是清楚的观察?

“从推理上来说,你最主要的错误,是把两个我,搞混淆了。那个产生念头的我,与冷静观察的我,不是一个我。虽然它都是你的意识,但层次完全不同。如同你看你的手指,都是你的一部分,但,完全可以观察的。人的心,有多个层次,经典里都有描述。我们暂时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真心和妄心。我们借假修真的时候,可以暂时把那些念头当成妄心,把能够观察的这个心,当成是真心。建立一个真妄的概念。当然,这只是训练,不是究竟。”

我就更不懂了,一个人好几个心理层次,这在心理学上,没说过啊。我问到:“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你得给我打个比方,我确定没接触过这类理论和实践。”

“从佛教的理论来说,我们所有的心,都是真妄不二的,真心也就等于妄心,这个你试着理解一下?”

我将自己的理解,详细地说了一下。我大概觉得,假如整个心,如同我的身心一样,都属于我。那么强行区别它,真心就如同我的意识,妄心就如同我的手指。当然能够观察。但从终究意义上讲,这都是我的一部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打了个比方,也不算很错。所有妄,都是相对于真来说的,如果没有真,哪有妄呢?”刘大哥这样说,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真是思维的高手。

“对对对,没有妄,就没有真。哲学上,讲得通。”

“真妄本是一体的,如同硬币的两面。但我们实践中,并不能实际体会到。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这样想,就会出现是非不分,处于傻瓜的状态。”

格物致知,格,就得区分,没有区分地对待事物,就会陷入不可知论。

“这种心的训练,是让我们先在心的层次上,学会区分真妄,那些念头是妄,而能够观察的第三视角是真。这只是第一步,当进入更深层次,你会发现,那个原先的真,也是空的。一步步空下去,最后达到明空的境界。一真法界就会展开,而一真法界,就没有真妄之分了。当然,我也只是说说理论思路,我本人也没达到。”

好吧,我就按他的说法,继续进行打坐的实践。只是观想自己的莲花,如果出现其它念头,尽量不去注意它,让它自己跑掉。过了好几天,渐渐地,这些念头影响程度比较低了,人也渐渐从烦恼和焦急中,平静了些。

但此时,却发生了第二种情况,就是昏沉。

当一切念头都不注视它时,就如同在自己的视野里,或者自己分辨的能力里,蒙上了一层纱,世界和心绪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模糊的后果是,念头淡了,而观想也淡了。

我发觉,打坐中,我居然睡着了。或者说,到了某种接近睡眠的状态。我读过经典,知道,这种情况,叫做昏沉。

求教于刘大哥,他说:“昏沉是大部分人必须经历的状态,我们都经历过。要知道,昏沉的根本原因,是无明。而无明,是我们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所有佛教徒的成就,都是智慧的成就。所谓智慧,就是破除无明的状态。”

“还是跟你打比方吧。”刘大哥已经习惯先给我讲理论,然后再打比方的办法,因为我这样好接受。以前,我是比较讨厌打比方的,因为总觉得,那是对那些不懂概念和定义的人的办法,对聪明人来说,打比方没必要。

我不是不聪明,但在这深奥的佛学理论和实践中,我又显得太笨。我明白了,什么叫开智慧的境界。以我这种中上之资的人来说,尚且不能理解它的基本概念,可见它最深奥的教法,得是多么聪明的人才听得懂。那说出这些理论的人,得是超级的聪明。

“我们还是以水来作比喻。没有巨大的波浪和翻腾的水流,你就能够清楚的看见世界了吗?没那么简单,因为,你的水,其实是浑的,没有什么倒影的功能。浑水中的泥沙,就是你的念头,你不重视它,但它依然存在。按初学佛的人来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杂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继续说到:“越是聪明的人,初学佛时,杂念就越多。但是,自己不要企图去压服这些杂念,因为任何棍子和刀剑都征服不了浑浊。该如何应对这个情况呢?”

我答到:“安静下来,让它慢慢沉淀。”

“对,你的情况,就是没有真正的安静的决心。”

我决心不够,这不可能吧。为了学佛,我几乎抛弃了家庭和身体的快乐,来到这个偏远的地方,怎么说我决心不大呢?

“安静的决心,不是让你,任凭妄想起伏,不去重视它,也不叫安心。安心的初步,是死死抱住你的观想,反复拉回,努力让观想成为习惯。这是个笨办法,但要让一个聪明人变笨,是很难的,除非。”

到了这里,他突然卖个关子,不往下说了。我却急得不得了,赶紧问到:“除非什么,你就直说。”

“除非,你有向死求生的心。痛念生死,觉时光之短暂。发心向道,看宇宙之无穷。”

他居然来了一句对联,工整且意味丰富,我不得不说,这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在我之上。

“也许你从哲学上,已经有这个意识。人的生命,不管是从空间的广度,还是时间的长度来说,与无限的宇宙相比,都如电光火石一般短暂狭小。也许你从身边人的事例来看,你也会发现,一切都在改变,生老病死,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经常突然发生。”

他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我的父亲,在我没有见证的情况下突然死去,因为一只羊,太没道理。我的母亲,突然倒下,在一切抢救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也没能够延长她的生命。

“这种最普遍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烦恼的根本原因。当年佛陀也是看到生老病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才发心,要找出世间的大道,这才出家,寻找真理。所有修习佛教的成就者,最初都是这种真理的追求者。”

他继续说到:“为什么要拼命追求这个真理?佛陀可以一个人孤独地忍受雪山之苦六年时间?因为生死的『逼』迫,让人不得不抓住一切努力,来破解它。所以,不管是念佛还是打坐,只要你修行,最初的信仰,就来自痛苦的『逼』迫。当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痛苦,当你企图努力摆脱它时,你的道心就坚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我理解,这种对生死的决心,我还不够痛彻,所以,有时在打坐时,有点得过且过的心态,还自我安慰,这种心态是一种超脱。

“古人讲: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以哀兵必胜的态度,才有可能从生死轮回的牢笼中冲出来,成就超脱的大道。如果你连抱住一个观想的决心都没有,能够成就什么呢?”

此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大惭愧。我这种态度和决心,甚至赶不上妍子,她都知道,要用自己尽可能的时间和努力,追求解脱。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相信它。我教给你的观想,你有可能在心底里认为,这也只不过是一种妄想。”

对啊,我经常怀疑,凭空想象的东西,值得我那么努力地记住它吗?我有时甚至怀疑,这种办法,是不是有点傻?

刘哥当然看出了我的心理活动,如果不是他的智慧过人,那就是他也经历过这个怀疑的过程。

“怀疑本身没有错,因为最大的成就,往往来自最大的怀疑。比如禅宗参话头,就是一个巨大的怀疑和问题,比如有一个话头是:我是谁?这就是自己怀疑自己,这个巨大的问题横亘在你的思想中,集中了你的全部注意力和热情,直到有一个,你的头脑中只有这个问题了。”

“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问到。

“我没认真学过这个法门,我想,那大概是有点痴呆傻的状态。可以说是,整个心思都只有这个疑问了,为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除这个念头以外,对其它事情,完全就心不在焉。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触发因素,或者听到一个声音,或者受到某个刺激,突然灵光一现,智慧被触发,大放光明,开智慧了。”

我读过这种故事,有个和尚是听到剖竹子的声音开悟的,有个女居士,是炸油条时,那油锅的声音而开悟。而着名的虚老和尚,按他的自述,他是因为打坐后,别人给他倒开水,开水烫了手,自己失手茶杯掉地上摔碎的那一刹那,光明现前。

“我说过,在没有开悟前,我们所有的信仰,都可以说是『迷』信。我们所有的观想,都可以说是假的。我们死都不怕,还怕上这个当吗?你没试过,怎么知道,这是上当呢?”

我怕我还不明白,就打比方。“你试着想想这个场景,后面一团火烧起来了,向你越『逼』越近,你必须过了这条河才有求生的机会。那么,这河上,只有一根看起来不太牢固的独木桥,你过还是不过?”

“当然要过,起码得试一试,不然,等死吗?”

“对了,此时,你根本不会去猜测去考察去验证,这个独木桥是否牢固,是不是别人设的陷井,你走上去,是不是桥会断掉,或者自己失足脚入深水之中。你想都不会想,对不对?”

“当然。”

“这就是了。死亡是必然发生的,而且在突然的时间,在你短短的人生,这是很少的可以确定的事。就如同那火过来,必然会烧死你一样。前面有条求生之路,哪怕有危险,毕竟还有生的希望,机率再小,你都得全神贯注地试一试,对不对,全神贯注。”

他重复了那个词,我知道,这是他强调的重心。

“所有事情,都有全神贯注的状态,这是做事有效率的基础。而一真法界,先别管真与不真,起码你先得达到一的境界,对不对?”

他这一说,我倒是明白了。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如果保持高度的专注度,就有效率。这就像是打靶时的瞄准,这叫有知有觉的瞄准,不知不觉地击发。因为瞄准是很难的事,人的心必须在这个视线上高度集中,靶心与准星与缺口之间的三点一线,必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连呼吸都要减弱甚至停止,而击发,却不能耗费你过多的注意力,只是按习惯预压板机,然后缓慢地向后扣就行了。注意力在视线瞄准上,至于板机何时到位,枪何时响,你不用关心。这样,就可以确保良好的『射』击成绩。

如果你一边瞄准,一边想,板机到位了吗?什么时候枪响呢?枪响后,子弹上不上得了靶呢?那么,你的成绩,一定是很差的。

读书也一样,除了花时间,要提高效率,只有保持高度的专注度,才能够得到好成绩。

“当然,这种对观想的专注,并不是让你使劲想,让你痛苦地努力。凡是过于痛苦的事,都是不能够长久的。违反人『性』的东西,很难让人坚持下来,这也是佛陀放弃一味苦行的原因。”

“是苦行有什么不对吗?”

“倒不是不对,历史上有很多苦行得道的人物。比如大迦叶,他就是最其名的苦行僧人,成为佛陀的大弟子。比如有一个法门叫律宗,弘一法师就是这个宗派的,也是以苦行为主,他也成就了。但是,一味的苦行,只适合少部分人,不利于佛教的推广。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苦行不适合你,总有一款是你的菜。佛陀本人推行的,是中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不想让他讲这么多理论,这个我消化不了。我说到:“刘大哥,关于中道,我知道是一个高深的理论。但是,我在观想中,该如何落实呢?”

“问得好,小庄,你有那种意思了。”刘大哥的夸赞,我不知道是在给我信心呢,还是客气,总之,我有点不好意思。

“你应该读过《道德经》吧?”

“读过啊,道家的理论,难道与佛教也是相同的吗?”

“至少在基础部分,有大量类似的地方。因为世界的终极真理只有一个,这两种宗教都是在追求终极真理的,所以在大方向上,肯定有一致『性』,只是结果有差异而已。在用心的问题上,老子说了一句说,应该好理解。”

他强调了四个字:“绵绵若存。”然后解释到:“就是始终有它,不丢失它。但也不要故意瞪大眼睛来看它,不要忘记它就行。在禅宗里有四个字,叫有寻有伺,寻是找回,如同你的杂念起来后,马上意识到,要有观想,找回观想,就是寻。伺是等待观察的意思,如灵猫捕鼠,保持视线而已,并不冲动地,试图抓住它。因为,所有观想也不过是个念头,本质也是空的。如果你越想抓住它,就越让你失望。”

对,我有这个感受,我想头顶的莲花,里面的观音,究竟是什么颜『色』的,究竟是平静还是微笑,当时我这样一想,反而,菩萨的形象却变模糊了,甚至丢失了。

“当然,昏沉和睡觉,也是一种生理现象,你如果方法对头,也是可以从生理上解决的。”

我一听,这可有把握了,生理的东西,具体而实用。

“你这几天用功,我知道的,太过用力。白天晚上都在搞。其实,你没休息好的时候,就不要勉强打坐。如果想睡觉,就安心睡一觉,等头脑清醒了,再起来打坐。”

我也是,想在刘大哥的指导下,进步快一点。再加上,这几天没事干,不如安心打坐,所以,次数多了点,时间长了点。

“凡是生理的东西,都可以用呼吸来影响它。我给你说过,人的生命,甚至生死,只不过是一呼一吸间的事。昏沉这个现象产生了,也可以用一种呼吸方法来解决,其实是很简单的办法。”

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