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四十三章 如何治散乱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四十三章 如何治散乱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事非经过不知难。按刘大哥的方法,我开始了观想的训练。当然,呼吸方法,是必须熟练到成为习惯。

其实打坐,最开始是身体的训练。

按理论说,身体的所有对治方法,都属于『色』法。『色』在佛教里,是指所有物质世界而言的。虽然所有物质的表现形式都是短暂的、不可靠的,或者说是空的。但是,要从感受和体验上,真实地让它空掉,却是难上加难的。

据说有一种拳手训练,克服人类的身体反应本能,让对方拳头来时,自己可以保持不眨眼。但这种反本能训练是强迫的,不属于佛道的方式。

身体属于『色』的范畴,感受是这个身体带给我们的心理反应。比如我们受到针刺,会有痛的感觉,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原来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身体不能敏锐地感受伤害,那么,就不会有规避和自救的行为,就会迅速死亡。

但是,佛法,要求我们,体验到痛苦的空『性』,并且超越它,这就比较麻烦了。

最开始打坐时,肯定是要与腿痛作斗争。当双腿盘坐时,血『液』流通和神经受到压迫,双腿就发麻。但这种发麻是可以适应的,比如东西老大娘盘腿坐在炕上,她就比较舒服,完全感受不到痛苦。

而我们普通没有习惯的人,在这个腿上,可以感受到六种相互依存的东西。首先是『色』,就是身体的别扭,因为我没有把盘腿养成习惯。其实是受,感受酸麻胀痛。然后是行、想、识等等。比如我会想,这太不舒服了,影响健康吧,能不能换不换呢?只要有这个想法产生,马上就会产生某个动机和行为,企图放弃打坐,把两腿放下来,最后,在意识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打坐是痛苦的。

如何克服这个认识,按刘大哥的方法,是用代替法。用另一种想来代替目前这个想。

想象最美好的观音菩萨,来对冲痛苦的思维。想象笔直的莲花杆子,来对冲血脉不通的想法。对莲花的形象,来对冲对身体不干净不健康的认识。

但这种代替,不是究竟的办法,因为,它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但依据佛教理论,所有事物,都是唯心所造,改变你的心,就会改变一切事物。

如果真是这样,这恐怕是最彻底的唯心主义了。当然,佛教不说自己是唯心主义的,但玄奘法师说,他所学的,是唯识学,大概有点类似。

禅宗大师们反复强调,心能转物,才是事理通达的象征。我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境界,是不是心想事成的意思呢?

但是,这个心,却总不那么安分。

我对刘大哥说:“刘大哥,你教我的观想法,我也试验了几天了,但总觉得不太得劲。”

“你说说看,是什么情况。”

“比如,我想象自己身体像莲花的杆子一样,中通外直,但总发现,有风在摇动,身体偶尔也前后晃。比如你让我不要注意双腿的感受,仿佛假装它不存在。但它的酸麻,却时不时地让我不舒服。总是各种情绪干扰我,不让我定在那个想象中的莲花杆子上。”

“你要故意把思维固定在某一个想象中,你暂时是做不到的。当你想起腿麻时,你不要继续它的情绪,跟着这种痛苦跑掉就行。”

“什么意思?”

“比如,你此时想起腿麻了,胀了,痛了。你如果不控制,就会继续想,不打坐了吧,对健康不好,或者想,我不是学佛的材料,这种办法不适合我。如果你这样继续想下去,你会坚持不了的。”

“那怎么办?我老是这样继续想。”

“当一个念头出来时,不要企图消灭它。但你可以马上转移它。不管你此时感受的是腿痛还是肚胀,你马上回到想象身体如莲花杆子就行。也就是说,无论产生了什么新的念头,马上警觉,这是妄想,重新回到想象莲花的心态,就行。”

“那不是反复折腾?更不安静了?”

“刚开始,就是要这样反复折腾。不仅是你,就是古往今来的诸多大师,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他们还总结出了一句名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意思呢?不怕你出现了许多新的念头,当念头刚一产生,你就得意识到,这是妄想,我要做正事,要观想那莲花。这就是觉。觉悟得早,就是正确的。”

“但是,那观想的莲花,也是我自己妄想出来的,而对于我来说,那腿上的痛,恰恰更为真实。难道,佛教是要让人相信假的,放弃真的?”

刘大哥笑了笑,朝佛堂上供奉的菩萨看了一眼。对我说到:“兄弟,你看这个菩萨,它是真是假呢?你如果认为它是假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它只是个木雕,只是个工艺品,凭什么我来拜它?拜一块木头,是『迷』信吗?”

对啊,他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着我,偶像崇拜,基本上离『迷』信不远。

“其实,我们都是借假修真。也就是说,在明白和体味大道之前,我们是看不到真的。我们只是用一种假代替另一种假。用一种假代替所有的八万四千类假。这个假,是思维出来的,是心造作出来的。但这种假是一把宝剑,可以斩断世间所有散『乱』和复杂,得到一的境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以前我就思维过,三是万物的意思,二是矛盾阴阳哲学的境界,而一的境界,是最接近宇宙本体为零的境界了。

“比如,我们看这个世界,如果按我们平时的习惯看,就如同拿着一个万花筒在看这个世界。万花筒的颜『色』,就是我们的习气,它们的组合随机并且复杂,如同我们的际遇。那么,我们双眼与世界之间,被万花筒所『迷』『惑』,根本看不到世界的真相。这个万花筒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我。这个自我,不仅包括我们的思想倾向、现实际遇,甚至包括我们潜藏在基因里的本能。用佛的话说,『色』、想、受、行、识,都是组成万花筒的『色』块材料。”

对啊,这个比喻很能够让我接受。看样子,下定义不如打比方,这就证明我们人类思维中,有某种天然的,阻挡我们认识真相的倾向。

“那么,前辈们教我们一个方法。比如,让你直接取掉万花筒,你做不到,因为这太不习惯了。况且,太阳的光辉,让你双眼直视,你还会害怕或者眼睛受伤。前辈们想到一个代替的办法。比如给你一幅墨镜,让你带着茶『色』墨镜来代替万花筒,这种办法既让你习惯,又保持了你的眼睛,对不对?还有其它的好处吗?”

他这一问,我老实地回答:“好处当然有,虽然从颜『色』上看,茶『色』的也不是真的,但毕竟比万花筒各种杂『色』干扰要好得多。更何况,平面的茶『色』镜,至少可以让我看到真实世界的真实轮廓,而万花筒看到的世界轮廓,是被折『射』和扭曲的。”

“对了,让你用一种假的心代替千万种假的心,也是一种办法。没有一,哪有空呢?所谓空,不是没有,而是真相,它超越了真假,是世界本来如此的意思。当然,我这也是拾古人牙慧,我自己也是瞎的。”

“你再说说呗,刘大哥,毕竟你是过来人。”

他摇摇头,说到:“我过来了吗?我没过来啊。小庄,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够说过来者。但是,我所拜访的悟道的人,他们却无法跟我交流那种过来人的体验。所以,即使我是过来人,那种体验也是无法诉说的。我跟你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听故事,让我很感兴趣。在我心目中,刘大哥与文大姐,都是有故事的人。

结果,他所讲的,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是过去的佛菩萨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弟子问他,如何降伏其心。佛陀怎么回答呢?他盘腿一坐,说到:如是降伏其心。回答完毕,你听到什么答案了吗?”

“没有啊,除了打坐这个动作,几乎是没有答案的。”

“对啊,这个答案或许有,但是说不出来的啊。应该说,佛陀在世时,他的弟子,修为也是不错的。但以佛陀的智慧,都无法给他身边的弟子说出答案,我们怎么可能说得出来呢?”

我明白,语言会失真,而且涵盖力有限。我想起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恋爱。有一天,他出去跟恋人约会了,回来后,人相当兴奋。在我们的套路下,终于知道,今天晚上的约会,让他拥有了此生的初吻。

我们问他,第一次亲女朋友,是什么感觉。他想了老半天,最终很严肃地说到:“是一种酥耳麻醉的感觉。”但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虽然有这个词出来,我们还是对不上号。因为,我们都没恋爱过,所以无法体会。

有些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即使表达了,既不准确,听众也无法明白。

只有经历过爱情和初吻,你就有体验。至今,我仍然觉得,那同学形容恋爱初吻的词,是最准确的。因为我也找到过此种体验。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一个得道高僧。他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了,很有修为。他晚年时,身上得了重病,满身长疮,痛得不得了。于是,他在病中,就整天大声呻『吟』。他弟子就提意见说:师父,你也算得道高僧了,这点痛都忍受不了,你如果真得道了,就不该这么痛苦。你即使很痛苦,也不该这么大声地喊叫,让别人听到了不好。”

刘大哥问到:“你猜,那老和尚是怎么回答弟子的?”

我当然猜不到,老实听他讲。“老和尚听到了,对弟子说:好吧,我给你们看一个不痛的东西。弟子们很好奇,都在想,师父怕是要展示神通**了,都聚集来看。只见师父,双腿一盘,对大家说到:这就是不痛的。只见他坐在上面,居然当场就圆寂了。用你的认识来谈,这是个什么道理?”

我也是读过一些佛学经典的,什么《五灯会元》、《禅林宝训》也看过。此时,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人的身体,有生就有死,有生命就有感受,所以,身体既然存在,痛苦就会产生。要达到不痛苦的境地,只有超越这个身体、超越这个生命。”

“从哲学上讲,你这个认识是大概合理的。但佛学上,有更深刻的意义。只是,你要看到,这个老和尚是真有修为的。他在生命力还存在时,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死亡方式和时间,仅凭这一点,有谁能够做到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对啊,表面上看,他是掌握了一种不借外力而可以『自杀』的方式。但实质上看,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不仅需要勇气,也有价值取舍。并且,生理上,人的本能就是生存,这种违反本能,自己的身体杀死自己,这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金庸的小说里,最厉害的武功高手,可以自断筋脉而死。但自断筋脉,还有一个用力的过程,还有一个七窍出血的惨状。但这老和尚,自然平实地死去,就是那一瞬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和决心呢?

我想,在这种舍弃生命的价值衡量中,老和尚也许用了最大的愿望和最后的办法,告诉弟子,什么叫超越痛苦,什么叫超越生死。他用生命,给了弟子们最生动的教育。

这个问题扯得有点长,也比较复杂。我只想解决目前的问题,就是散『乱』。

“刘大哥,我打坐时,总会莫名其妙地,思维被拉跑。比如,我刚上坐的时候,本想安心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观想周边,但是,许多想象,却像放电影一样,不由自主地出来。就是如你所说,有了念头,马上回到观想的主题,不让它蔓延就得。但是,从实践上讲,这种突然产生的念头,就无法禁止吗?”

“不要想去禁止它,它是必然产生的。你只要不追随着它跑,就够了。反复地拉回到观想中,就行。这种反复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当你把观想的内容,当成自己心底永远的背景就行了,就差不多可以算是处于轻安的状态了。”

“但是,那些杂念,简直就没有办法了吗?”

我不依不饶,是因为,那些杂念简直让我太痛苦了,我在打坐时,与身体的斗争,我还能够暂时忍耐,但与杂念的缠斗,却让我心烦意『乱』。

“人的念头,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止。你的情绪,如果随着这流水一样漂泊,那你就是无法自主的人。”

“对对对,刘大哥,我就是这样的状态,漂泊,我的人在漂泊,我的思想和情绪,也如落花流水一样,不知道会到哪里去,没有安定的时候。”

“所以,让你提起观想的武器,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地方,流水就让它流动,而情绪,却始终在固定点徘徊。这是最初步的方法。”

我马上想到那一个比喻,问到:“是不是也有人把念头和思想比喻为一头四处走动的牛,而观想就是拴牛桩?”

他点点头,继续说到。“其实,按我们常人的观点,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生物的多样『性』代表着我们思想的复杂『性』,『色』界的短暂『性』注定了我们情绪的突然『性』。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特点。只有超越这个特点的人,看到真相的人,才可以超越念头。”

“刘大哥,我只想听在打坐实践中,具体的对治办法。”

“好吧,我来形容一下。人的念头如流水,即使用观想之刀,也无法截断它。这叫抽刀断水水更流。最开始,念头杂『乱』时,如同一个巨大的瀑布,突然袭击你的思维之湖,涌起突如其来的波浪,这翻腾的湖面,根本倒影不出世界真实的天空。这些念头和情绪,就是万花筒最重要的『色』块。”

这有点意思了,用瀑布和湖水来比喻,让我很好理解在。他继续说到:“用观想来把自己的情绪相对固定在一个比较可控的范围,是最初的办法。也就是,不让你的情绪漂走。久而久之,外来的念头,不再像瀑布那么凶猛了,只是如同一般的流水,那情绪的波浪,也变得细小而有规律。此时,你的情绪,就得到了某种预期和稍微的安定。此时,如果天气较好,你智慧的湖水会映『射』出月亮和太阳,以及山峰的阴影,你已经有真相的轮廓了,这是轻安的状态,很是舒服的。”

我问到:“那轻安的状态中,是不是法喜充满的早期呢?”

“那还早得很,那只是初步尝了一下甘蔗,知道一点甜头。但,就是到那个时候,你也会感受到巨大的安逸。许多人,练功到这种程度,几乎都不想出来了,安住于这种状态。如同一个睡懒觉的人,总想赖在床上。在表现上,有许多学佛的,到了这个程度,不仅不反感打坐,而且,有哪一天没坐,他还有点不舒服。”

“这是不是习惯所致呢?”

“不是单纯的习惯,而是想体味那种舒服的状态。实际上,如果能够到这种状态,其实打坐比睡觉舒服。休息的质量也比睡觉好。如果他劳累了,让他睡一晚上觉,恢复的速度,还不如打两个小时坐来得好。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僧人,睡觉睡得少,而打坐打得多的原因。”

我感叹到:“原来也听说有这种僧人,我以为,是他们单纯用功努力的原因呢。”

“当然有用功努力的成分。比如有一种修法叫不倒单,就是总不睡觉,休息用单纯的打坐来代替。这个法门是学习一千多年前,西域一位着名的僧人,肋尊者的做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对对对,我也听说过那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最早是小池跟我在新疆旅游时讲的,她的知识之丰富,让我大开眼界。“为了追求大道,不睡觉,用当时的话说,肋不至席。后来,熬瞎了双眼,却开了心地法门,悟道了。”

“对,抛开那些修不倒单的决心不谈,也得要有一定的基础,要不然,光凭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起码他们打坐要到轻安的境界,才能够在打坐中享受到某种正反馈,这才是他们坚持的重要原因。”

刘大哥说起“正反馈”这个词,我明显有点吃惊,因为这个词最多出现在心理学和管理学中,而他,却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人。看样子,刘大哥不仅会炒菜和念佛,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是很深的。

“那你说,要达到看见真相的目的,那时,就没有杂念了吗?”

“我没到那种程度,我无法给你讲具体的体验。但是,前辈们有书有话有实践,也是透『露』了一些消息的。按我的理解,恐怕消灭念头是不可能的,佛陀本人也不谈消灭这个词,他只是说超越。并且,念头这个本身为空的东西,你何必要消灭它呢?因为从本质上讲,它就没有固定存在。”

但是,在我打坐的过程中,虽然每一个念头会来会消失,但念头出现这本身,却是实在的。它影响了我的思想情绪,给我造成了实质『性』的困扰。

“据说,打坐到一定程度,那时,流水虽然存在,但安静得几乎没有波澜,而湖水平静得如一面镜子,可以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出山峰日月,你就可以看见世界的真相了。这个境界我没达到,但有一首诗,可能是描写这个境界的。”

他一说,我马上就猜测到,他可能是说的神秀的诗,五祖的高徒,与慧能在当时齐名的人。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对,你也知道它。这首诗,或许是表明,神秀大师当时的情况。当然,五祖把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慧能的诗,代表了悟道以后的境界,已经成就后的体验。但是神秀的诗,却反应了正在修为中的自己,那已经是修为中最好的境界了。到那个时候,才称得上法喜充满。”

这只是理论上解决对散『乱』的认识,我感觉到,对治散『乱』,将伴随我学佛的整个生涯。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