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失落的目标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失落的目标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那个梦中的片断如此美妙,我简直想重来一回。其实,人的基本感情与过去有关,并且,越早的心理经历对人生的影响越大。

我只是一个山区的孩子,贫困与母亲的离开,让我的梦想变得具体。我只想住在城里,有吃有穿,有尊严。我只想父母团聚,有同学玩笑,有一个正常的家庭。这些疗伤的内容,看起来,实现起很简单。而今天,却变得非常遥远。

当年我以为造成一切困难的,是穷。我现在有钱了,但那些目标却永远无法实现。

这是人生最大的尴尬。

其实我不需要那么多钱,我不需要繁华与成功。在这个时代,以我本人的能力,过上梦中那样的生活,经济上完全能够实现,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但是,父亲的离去,打破了一切。命运,当你拼命努力时,突然发现,目标消失了。

好比一个电影,《一个人的武林》,天下第一又怎么样?在这个子弹为主的热兵器时代,当你穷其一生的努力争得的天下第一,却打不过一杆枪。没人想当天下第一了,你所有的付出和价值,成了路边的垃圾,人们看都不看一眼。

我记得,我们老家有一个业余川剧团,在节假日和红白喜事上,总有他们的节目。有两个小伙子,特别喜欢它。

其中一个小伙子,出生于书香门弟。他爷爷和他父亲,都是我们当地书法最好的人。他爷爷是读古书教私塾的,他父亲从小家学渊源,自然毛笔字写得非常好。

每到春节,求一幅他们家写的春联,可是要花很大代价的。别人的春联卖三块五块一幅,他父亲写的春联,得十元往上走,分大小和纸质的不同。

最高档的,是他爷爷根据你的情况,亲自编出对联来,那简直是最典雅的文学创作,这除了是熟人朋友外,还得有隆重的礼节,专程拜访才行。

比如,你想嵌入家族姓名的,或者想对应自家地名山水的。或者,你家人里职业特征、性格特征、人口特征,想写出来的,都可以找老先生。

老先生一生在我们乡镇上都受人尊敬,他本人的德行,也成了许多老派人物口中的榜样。

他父亲,以写字为生,当然,家里在街上的铺面,也开了一个副食和文具店,文房四宝与学生文具都卖,副食也卖。乡镇市场小,总得要多样化的经营。所谓,货卖堆山。宁可没人买,不可没得卖。

他们家的店子,因其威望和信誉,保持着固定的不错的收益。应该说,书香门弟的风范,是农村质朴人家都尊重的,况且,农民恨奸商,但没一个农民,说他家奸。读书人的事,能够奸么?

这是向家,向爷向叔与小向。按我们农村人之间的称呼,都以亲戚的方式表示亲切。按辈分和年龄,叫得像一家人。这一点,估计在今天的东北也有保持。不管认识不认识,你进门,洗桑拿。老板对你的招呼,亲切得不得了。

“老弟,你来了?”

但我们对向家的称谓,却保持着某种尊严。向爷,从我们父辈到比我小的孙辈,称呼都没变过。叫向先生,先生这个词,在农村,主要针对两类人:真正为人师表的老师,或者救人疾病的医生。一个医心,一个医命。

对向叔,我们称为向老师。这个称谓,比先生又要差一些了,表示不作为精神贵族了,但是有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

我记得,我们隔壁村子,叫太平湾,有一家龚家,后代比较多,翻修老房子。龚家最早的老太爷虽然死得早些,但与向先生曾经同过私塾读过书,同学与知己。龚家有人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小官员,回乡出钱把老房子按原样重修。

但原来大门外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已经不在了。怎么办?求到向先生名下。向先生答应三天内,亲自写一幅对联来。因为他跟老龚先生是知己,这样的事,他义务完成。

等房子落成那天,向老师带两个人,亲自到村子来,扛了两块已经刻好的木板,一幅向老先生亲自写好的对联,就在那厚厚的木板上,挂着红抬了过来。

龚家得到了重大的礼遇,简直轰动了全乡。没听说,向老先生亲自写亲自编,还有自己买板子,请师傅刻好。那幅对联,简直就是当时语文老师的教材。

“龙出长滩共太平,马伏文山看桃花。”

凡是带有龙马相对开头的对联,气势都不一般,更何况,这幅对联的讲究,简直,复杂得让人头晕,还天衣无缝地讲究在平仄和对伏之中。画面感,意义感,让许多有文学修养的老师和先生们,赞叹了好久。

在他们看来,在今天这个社会,出现这么好的对联,简直是奇迹了。全中国,也出现得很少了,因为,有几个像老先生那样有修养,并且有我们这里山川的?

当然,我们那里的所谓文人也没见过啥世面,他们的评论也不足以作为标准。但是,此事给向家带来的德行和文学上的好评,确实也让我们当地小乡镇的人骄傲。因为,县文化馆也派人,把照片拍了去,还专门拓印了一份,作为保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字体典雅流畅,这估计是当时八十几岁的老先生,在精力最好的时候写出来的。

我中学的语文老师帮我们解析过,这幅对联的美。

第一句:“龙出长滩共太平。”以龙开头,与地势有关,龚家院子,坐落在当地最大的山马伏山最长最蜿延的一条山脊上,如龙一般。

其中,龙和共两个字拼出来,就是龚家的龚字。长滩,地名,叫长滩河,就是这条龙与山谷最低处那条河的交接处。龙出长滩是形状,是山水,但更是喻意,意思是,蛟龙从山里出来,过了长滩,就奔向大海了。这是要飞黄腾达,大展宏图的意思。

共太平,而太平,就是村的名字,太平村。

这种地名与山川组合成的意义,还嵌入了主人的姓,那个龚字,可是费心了。并且,一点也不生涩和勉强,很自然地带有气势。

第二句,“马伏文山看桃花”。一匹温柔文雅的马,作先蹲后跃的姿态,这正是龚家院子所靠的马伏山名字的由来。这是一匹文雅的马,而文山则是龚家院子正对着的山,象征文学艺术的成就。在文学面前,马都崇拜着,马也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它从文山看过去,正是另一个乡镇:桃花乡。

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文采风流,共赞太平。

这种大气的对联,不仅给龚家增了光,也给太平村添了彩,更是我们当地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就是文人之交,人虽然故去,但那友情,居然让向老先生以最好的文笔,最大的成本,做成这种事情。

还有更神奇的地方,那向老先生,活过了九十岁,无疾而终,这就算是实锤了。“仁者寿”,他的字,还挂在乡间故友的堂屋里。而他本人,几乎是实践了这三个字。

是否有种神秘的力量,站古老的道德与人生的圆满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儒家学说最根本的立足点,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然后再能够治国平天下。

当然,到今天这个社会,大部分人虽然崇敬那种古贤风范,但都承认自己学不来。柴米油盐的困境,让人根本没有谦让之风,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了。

尤其是动乱的那个年代,精神贵族们大多在**已经被消灭,或者,他们被迫低下了头。而在乡间,还神奇地保留着一个标本,这不得不说,是大山的奇迹。

“求诸于野”。

陈忠实在《白鹿原》里所描写的,正是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在现实世界的崩溃。因为,产生它的社会生产关系,已经改变了。

农业世界的崩溃,是因为工业化浪潮,这是社会的必然,不管你有多少圣贤,总得要面对。田园牧歌虽然美丽,但没有田园社会,牧歌唱给谁听呢?

而向老师也就是向老先生的儿子,就成了一个典型写字的人了。叫艺术也好,叫技能也罢,只不过有一个长处。与他父亲相比,文化上所凝结的符号,生活方式所标示的人生,已经不存在了。

但,人们总对有技艺的人,保持着某种尊敬,毕竟父亲留给自己的儒雅,以及上辈人积累的功德,在他身上,还是有体现的。

有孩子学写大字,要到他家买字帖。有条件的家庭,送孩子到他那里,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写毛笔字,也是向老师的收入。

向老师除了卖对联以外,还兼顾,给别人写碑文,写宗谱,给新开的商店题写店名,甚至,有县城的店子,也挂上了他写的作品。

他最为骄傲的业绩,是我们镇上一坐新修的石拱桥,桥名的大字虽然是上面领导写的,但桥头石碑上的建桥记,却是他亲手书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被烫成了金字,一个个在太阳下,闪光。

家里的小店和润笔的收入,已经足够支撑一人小康之家了。在我们镇上,他虽然不是最富裕的家庭,但是,是最体面最有书卷气的家庭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就是向老先生最为宠爱的孙子,小向,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走向。

他爱上了川剧,川剧小生的唱腔吸引了他。他文化不高,据说高中未毕业,就回家了。父亲赶他回学校,他都不想去。反正,按他当时的成绩,考大学也没什么希望。

向老先生倒是疼爱这个孙子,总是说,只要不唱戏,哪怕在任何单位,谋个差事,倒没什么问题。老先生一生好善,德高望重,他只要亲口求人,别人会答应的。

向老先生在世时,他到了一个农机厂上班,体力活干不来,技术活不想学,好歹在办公室,给人打杂。向老先生的面子下,别人也不说什么。

谁知道,向老先生去世了。而这个所谓农机厂也濒临倒闭,减员增效,裁员时厂里面领导也不好意思赶小向,但小向自己辞职了。

他是兴奋地辞职的,因为,在厂里唱戏,肯定是不行的。再加上,他爷爷在世时,也不允许他随便唱。

现在,辞职后,毫无牵挂。他先到过县、市川剧团,想考进去当演员。谁知道,县市川剧团,早已不收人了。有几个老演员,守着编制拿财政的基本工资,没有演出收入,只好临时扯几个人,应和别人的红白喜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最盛大的,是偶尔过年过节,政府搞所谓的送戏下乡,好歹给剧团几个钱,让他们在乡镇搭抬唱几天戏,算是最正规的演出了。其实,县川剧团的情况,大家都清楚,连老式的音箱都坏了,每次演出,还要找广播局借设备。

小向不顾这些,天天如跟屁虫一样,在那几个老演员中混。偶尔,老演员中,有人生病的,他也就客串一下,效果不怎么样,但他自己很兴奋,好象自己的是专业似的。

其实,传统戏剧好多专业演员都靠在街上卖服装为生,业余的爱好者,喜欢装一下,专业的,才有点气质。如果没有业余爱好者的捧场,所谓专业演员,舞台都没有。

他所面对的,是乡村大妈老农民,所以,他唱得怎么样,大家也不计较。人家来看戏,有几个原因。最首要的原因,是不要钱。第二个原因,是凑个热闹。第三个原因,是小时候听过,现在只不过找找少年时期的感觉。凡是过去的,都是美妙的。

人们假装摇头晃脑,只不过是因为,你是过去的声音。

他却当真了,开口闭口以专业演员自居,以县级川剧团的名义,老给我们镇上搞红白喜事的川剧演员指导,搞得别人很烦。只不过因为他是向家的人,人家没跟他动粗。

好不容易接个红白喜事的活,你当众给人挑毛病,这不是砸饭碗嘛。

向老师,他父亲没有他爷爷脾气好,当然少不了捶打,但本性难移,小向被发配到守家里店子的程度,也少不了拿腔拿调,在大街边吚吚呀呀。

看热闹的人多,买东西的人,反而少了。索性,守店子也无法让他参与了,他爱干什么干什么,下了滩的船,牛都拉不回来。

向老师一直把这个儿子,当成人生最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达不到向老先生的高度,除了文学水平和个人修养不够外,这样的儿子丢人现眼,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他家殷实,也该说对象了。本来,家门倒是不错,奈何,没一个姑娘愿意跟小向过。所以,屡屡失败。小向也不急,他说,要寻找知音。

一个男人,翘着兰花指,捏着假嗓子,整天转扇子,哪个姑娘不害怕?

他有时候,走在街上,突然双手向前一摊,仿佛撩起那并不存在的白袍,着实会让身边人,吓一跳。姑娘们认为他是神经病,而他自己,却有着高傲的神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个安慰话,他是经常说的。

山属阳,水属阴,在这阴阳交接处,总会产生一些阴阳难辨的怪人。

小向的对头,叫“蹬搓”,他的真名字,大概没多少人知道,但你要说谁是“蹬搓”,全镇人民,没几个不知道的。

这个外号,来源于他最喜欢做的一个动手。左脚站直,左脚抬起,作金鸡独立之势。右大腿抬平,保持一句唱腔的时间,突然间,右小腿向正前方一蹬。与此同时,原来在胸前作合什状的双手,互相一搓,发出摩擦声音,然后左右手打开,作大鹏展翅的英雄状,最后,蹬直的右腿向后摆,上身下俯,作飞燕平衡。

最突然的最有节奏感的,就是那一蹬一搓。老百姓不知道这个动作在川剧里的名称,以形象和自身理解,名之为“蹬搓”。

这个动作,我们小朋友们都试过,划下来并不难,但没有突然性和美感,眼神也没人家有气质。

蹬搓原来练习过几天武术,都是野路子,找了几个所谓的乡间拳师当师傅,只不过是在武侠小说看多了的青年,常做的事。

当然,那些所谓的乡间拳师,也只有一招半势。何况,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所以,早就荒废了。虽然蹬搓武功没学到家,但毕竟根据电影电视或者杂志上的介绍,也算是练习了一些架子,会几个翻腾,当然,仅此而言,他也算是我们镇上,武功最高的人。毕竟,后空翻,不是人人都敢的。

最后,一个退休的川剧老师傅告诉他,他有练习武生的基础,他就上劲了。毕竟,满身功夫无处发挥,现在也没擂台打,有个舞台也不错。

我亲眼见过,老师傅在河边放牛,随便手拿一根棍子,指点蹬搓翻跟头,老师傅嘴里念着“咣咣彻,咣切楼楼一咣彻”,蹬搓翻着跟头,初看还是很热闹,看久了,大家也乏了,在老师傅瞪出武生的怒目后,我们作鸟兽散。

镇上的川剧演员,真是个草台班子,甚至,连草台都没有。只凑得一个鼓乐队和几个唱的,在红白喜事中拿点外快。没舞台,没大戏,当然也没武生表演的机会。蹬搓虽然是练习武生的,但也学会了一个副业,打锣鼓。毕竟,听久了师傅的节奏,学起锣鼓来,也还在点子上。

这点收入,根本养不活一个人。他平时的主业,是帮人修房子,架电线,安防盗网,也就是高空作业那一套,他身体灵活,倒也算专业对口。

蹬搓倒是有老婆的,是农村的,嫁到街上,平时在自家门面做包子卖,倒是家里最挣钱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人一旦有了闲钱,有了爱好,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自信。蹬搓有时走在街上,突然蹬搓一下,也足以吓人一跳的。

有本事的人,头是昂着的,蹬搓与小向一样,觉得自己是有本事的,搞艺术的。蹬搓的文化程度当然更低了,高中都没考上,初中毕业,就没看过一天书了,整天拿自制的石锁出气。

他们或许早就互相看不惯了,都在一条街上。一个文,一个武,都自信独占全镇鳌头,当然免不了要互相讨厌一番。

私底下,小向跟别人说,蹬搓都是花架子,武功打不了人,武戏上不了台,没任何艺术含量。而蹬搓,在跟人谈论到小向时,总轻蔑地说到:“男不男女不女的,不配姓向。”

在一般人看来,“不配姓向”是最恶毒的评价,但小向却并没多大反应,毕竟,在他看来,艺术比天大,姓什么,倒无所谓。

他们唱了一场真正的对头戏,那是在街上一个老人过世后,坐夜的晚上。我们把老人故去,在入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叫坐夜,所有亲友故交,都要整夜坐在这里守灵,陪老人最后一晚,在人间所有的亲情与爱好,都展示在老人棺前。

老人好戏,反正他后人说的,不知道,老人生前是否看过正规的舞台川剧。而请来本镇的班子,当然有蹬搓打锣鼓。

本来,同街上的人,都算是老人的故人,家家都得派出男人来的。向老师也不例外,他还是讲究传统的作派。而长期不露面的小向,此时也出现了。

仿佛他想要在父亲或者全街熟人面前,要充老大,要找存在感,要证明自己的水平,或者,纯粹就是来找茬的。

别人在唱时,他总是说,哪句错了,哪句不在点上,哪句戏词不对,已经够烦人了。

这是老人故去的大事,大家也不计较,这个人本来就有点怪,何况,他老子在坐在一边的。

老子本来也低声告诫让儿子不要乱说,还一边给川剧师傅打圆场:“他不懂,你们几个老师傅,是镇上最好的川剧师傅,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艺术能力当众受到父亲的贬斥,小向不能忍。他大声宣布:“我是县川剧团的,你们这乡场上的东西太不正规了,最起码的,连打鼓的,都不在点上,算什么戏?”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