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一十三章 多年的冲突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一十三章 多年的冲突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也许是多年的积怨在此刻爆发。小向面对的,是一个鼓槌,结实地打在脑门上。

不要猜是谁的暗器,那鼓声停止后站起来的人,就已经胀红了脸,他就是蹬搓。

一切都乱了。支撑老人去世最后尊严的气氛乱了,人们为向家保持的脸面也乱了。对这两个年轻人对错的评价也乱了。一贯文雅严肃的向老师,也乱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别人打他儿子。要么他为儿子出头,要么,是他没教育好儿子,儿子该打。作为圣贤之后,他只能选择后者。

他儿子确实有错,当面损人充大,本来就破坏了基本规矩。这明明是砸人饭碗的话,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明说,这是很恶劣的。

但蹬搓也不对,毕竟君子动口不动手。全是街坊熟人,在老人故去最重要的日子,动手打人,还得了?

我们乡间人与人发生矛盾,虽然有斗争和争吵,但有一个基本的底线。“说人莫说短,打人莫打脸”。

而此时,在最重要的场合,这个底线,被他们俩突破了。当时的结局,小向被父亲赶出了现场,而蹬搓,也被在现场帮忙的其他师傅,劝离了班子。打围鼓的任务,交给了一个更不专业的业余爱好者。

这个场合突破底线,表明了传统道德约束力量的衰落,向老先生不在了,他所标榜的道德模式,终于毁在了自己亲孙子手里。

在坐夜这样庄严的地方,你悲也好,就庄严地悲,你喜也好,就由衷地喜。你悲,是留恋他的恩情;你喜,是祝福他的来世。但绝不能打架斗殴骂街撒泼,因为,太不庄严了。

这事,对主人家大不吉利,仿佛说是老人向前,结了什么冤仇似的。当然,这两个年轻人,也被传统所鄙视。

蹬搓本身倒没大错,毕竟只是出于义愤,他不是首先惹事的人。年轻人嘛,控制不住,冲动了,大家倒也理解。长老批评两句,老婆吼了两声,倒也算是罪刑相等。

蹬搓怕老婆,因为老婆挣得多。有作为才有地位,在四川,这是男女平等的公平砝码。

但是蹬搓事后仿佛还在愤愤:“说老子是花架子,大家看到的噻,我瞄都没瞄,说打他额头,就绝不打他眼睛。不是看在向老师面子上,我还有个鼓槌。”

不过,大家很明白,他扔鼓槌之前,确实没说过要打对方额头的话。只不过,大家早就承认,他就是本街上,武功最高的人。因为,其他人,根本就没练过武功。

至今,也没有孩子,能够尝试后空翻。

但是,有武功又有什么用?老婆一声吼,他就要抖三抖。他敢打老婆吗?所以,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说到:“莫看武侠小说了,武功没得用,蹬搓为什么怕老婆?因为武功挣不到钱。”

当然有知识的家长,会附带给孩子普及科学和历史知识:“热兵器时代来了,武功就废了。毕竟,世界冠军,也跑不过子弹。拳头打天下,义和团就证明了,只有失败。”

而小向幻想中的以文取胜,以斯文所营造的想象空间,被那粗暴的一槌,击得粉碎。他的体面无人欣赏,还受到了侮辱,他能怎么办呢?

他的思路清奇,他认为,以他的优异禀赋,这个小镇不可能有知音了,他得转换环境。父亲当众的喝斥以及邻居厌恶的眼神,让他得出世风日下的感慨。

从此,他不再在大街上唱歌了。偶尔在守店子的间隙,指尖下意识地翘成兰花状,也迅速复原。转扇子和撩白袍的动作,也久不展示。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在痛苦地诀择,他酝酿着一个巨大的计划。生性柔弱的他,居然离家出走了。

后来,我想到,他估计是寻找知音去了。他总觉得本镇人过于低端,他要到大码头,寻找高端人士。那古风如此美妙,难道就没有留恋它的人?

他离家出走的时间,大约有半年之久,最后被派出所送回来时,几乎如同一个乞丐。头发一缕缕地打结,散发着酸臭的气息,指甲积满黑垢,胡须长长的胡乱地长着,浑身兮脏。派出所两名制服民警作为保镖,把他护送回家,而身后的苍蝇,仿佛是他的仪仗,盘绕着身边飞行,发出嗡嗡的声音,在夏天安静的中午,如同乐队,伴奏着他的归程。

据知情人士透露,他居然跑到了成都,还是走过去的,以乞讨的方式。他先是到了县城,还有点钱,找县川剧团他最熟悉的老师,结果,老师已经不住在县城了,到孩子打工的浙江带孙子去了。

他又到了达县,那是市里川剧团,除了看门的老大爷,居然没有找到上班的演员,其实,达县川剧团,除了有座老楼房,有个财政编制,基本上是个空架子,没人排练,没有演出了。

在达县,他要上火车到重庆,到成都,到有知音的地方。也怪他过于相信人性,过于陶醉于美好的古代的才子佳人的世界,放松了警惕。他的钱包被人偷了。

怎么办?一个有追求的人,从来不会后退的。这个世界,肯定有个地方,有一群人,保留着川剧的美好。凭着这种信念,他步行赶往重庆成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以他业余的嗓子,想考川剧团,根本不可能。况且,现在的川剧团,事业编制已经卡死,根本不可能招收新人。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可能再添一个吃饭的人?

不收他,不要紧,他只需要别人听听,只需要一句鼓励和肯定。但是,业余爱好者,无论是如何痴迷爱好,跟专业水平比较起来,简直就只有被吊打的份。在受到一次又一次嘲笑和否定之后,他根本没有反省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曲高和寡,没有高手欣赏。

成都该有欣赏我的人,那是川剧发源和兴盛的地方。那里曾经产生了诸多的大师和高手,还有几个获得过梅花奖。

一路碰见好心人,年轻的羸弱,念白的韵味,人们把他当作神经不正常的人,给他一些食品和零钱。他把此当成艺术的魅力,鼓舞着自己前行。

他怎么可能放弃呢?自己二十几年的追求,生活与梦想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小生的细胞。为此,他付出了全部的热情,怎么可能放弃。

沉没成本过大,最容易让人不舍。否定自己几乎全部的历程,就等于承认,自己付出了最大的机会成本。而收益,几乎为零。

有人固执地坚持某个追求,也许不是理智能力和真爱,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或者不愿意放弃那巨大的沉没成本。

想在熊市里坚持一支股票,那是因为亏得太多,套得太牢。人们的追求和爱好,也一样。甚至,包括许多人所谓的爱情。

凭着这种不舍,他坚持到了成都。对于他这样一个身体瘦弱的人来说,这是他一生以来,最伟大的奇迹。他经历了一个艺术的长征,试图从绝境中,找到那一丝光亮。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误导了许多人。没有看清大势和道路的坚持,只能是傻帽。

当他走到成都时,作了精心的准备。一路上,别人施舍的零钱,他积攒了有好几百块。他想买张戏票,看看高手们的演出,他估计,高手们演出的舞台,肯定是华丽和热闹的,票价也是不低的。

他跑到一个河边,洗净了自己的脸面,在晚上,在河边洗澡,差点被淹,是路人把他拉了起来。

他在荷花池,卖了一身体干净的衣服,从上到下,只花了一百多块钱,虽然劣质,但毕竟簇新干净。

他四处打听,听说锦里的茶楼,有现场表演川剧的。他整理着装,打点精神,找了个路边老式理发的摊子,收拾了头发和胡须,照了镜子,觉得不辱没高手的观众这个身份了。

终于到了锦里,找到了那家传说中的茶楼,虽然四周全是外地游客,周边是卖小吃的商贩,但不影响,这座茶楼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毕竟,这里上演川剧,是个神圣的地方。

这个茶楼是个仿古建筑,红墙黄瓦,他觉得,这是高档的标配。因为演出古代的传统剧目,就应该在古代的房子内,那悠久的文明与雅趣,就应该在雅致的舞台上表演。

他仔细研究了门口的演出招牌,发现只有下午四点才有安排。而这个剧目单,居然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

整天的安排,有歌舞,有杂技,有木偶等。当然,还有川剧,主要是武戏和杂耍的剧目,最打击人的,如此多的剧目,每个人的进场费,才三十块钱。这里面,还包括赠送的茶水。

这么便宜?艺术就这么不值价吗?川剧这么美好的东西,居然跟杂技木偶为伍,更难受的是,流行的歌舞,居然也掺杂其间!

最不能忍受的是,只有三十块钱,除去茶水成本的话,这么多节目,只有二十块钱。这么多童子功练出来的,那些优美和艺术,怎么这么便宜?

后来,他仿佛找了个理由:这是武戏和杂耍,属于艺术层次较低的部分,如果有青衣和小生的折子戏,票价肯定要高多了。

那卖票的,只是在门外搭了张桌子,节目表就在桌子一边一个大纸壳子上写着,毛笔字很差。关于毛笔字,他是有发言权的,毕竟家学渊源。

这么差的字,这个破桌子烂板凳,简直是辱没艺术啊。他心里感叹,没敢说出来。因为,那卖票的老头,已经盯了他半天了。“看不看,不看就走,莫挡我的生意。”

“看看看,老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唱小生的戏呢?”

“什么?小生的戏?怎么可能?现在,哪个看小生的文戏呢?一张票都卖不出去的。要不是这川剧还有吐火、变脸,哪个来买票看?走走走,不看就走开!”

他还不死心:“老师,省川剧团这么多的好戏,在哪里演呢?”

“演什么演?领导想起来,表面上支持一下,就排一场,根本不卖票的,卖也卖不出去,都是赠票。小伙子,听你说话,你这念白里有川剧的影子。我告诉你,年纪轻轻的,找个正事做,莫在这里打洋晃,我拉了几十年胡琴,现在靠卖票拿几个钱,没有舞台了。”

这话,让大白天的锦里,把小向冰冻在人群里。

他不忘继续争取到:“省川剧院都没有演出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有倒是有,下周六就有,你如果想看,去看吧。票价比这贵些,五十块。”

他仿佛得到了巨大的解放,兴奋地打听了川剧院的地方,向那个方向出征。

在川剧院附近的地方流浪时,他设想过许多情景,如何欣赏戏剧,如何混入后台,如何与大师偶遇,如何拜入大师门下,如何成为一名专业的演员。

而当他在川剧院外等了两天后,星期四,离演出只剩下两天了,结果发现,里面挂出公告,演出取消。

怎么取消了?是外地有演出吗?他问了里面的门卫大爷。大爷告诉他,票卖得少,况且,有的演员没到齐,也就取消了。

“什么意思?”他追问到。

“什么意思?没市场了呗。有的干私活,有的干其它营生,反正,正规唱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因为看戏的人少了。”

当头一棒,他还不死心,继续问几个心目中的大师,住在哪里。

他想直接到大师家去拜访,即使不能当徒弟,得到一些认可也好。

谁知道,大爷仿佛见怪不惊。“走吧,小伙子,你这样的,每年都来两三个,迷川剧,我们也不害你。大师们都不能靠它吃饭,你还凑什么热闹?来来来,你是喜欢什么的,来两下,我听听?”

这样高雅的艺术,怎么可能随便跟一个看门的大爷唱?小向犹豫中。

结果,大爷倒先开口了,一开口,按小向后来的形容,声振九宵、语惊四座。我们觉得,小向的形容简直是疯了,那地方车水马龙的,人的声音肯定比不上汽车喇叭,振九宵,从何谈起?惊四座,哪个在座?只有小向一个人。

但对小向内心的震撼,的确配得上这个形容词。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的形容,总是失真的。

那大爷问到:“你唱一句试试?”

小向不敢唱了,大爷说话了:“我是听会的,没学过一天,你连我这一关都过不了,找什么大师,我就是个看门的。”

小向一生的骄傲,都败在这个看门的人身上了。他不相信,他总觉得,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世,戏文上就是这样说的。

于是,他就在成都到处窜,到公园,听大妈大爷们,业余的水平,比他高多了,他都不敢开嗓子。而这些大爷大妈们,娱乐一下,该买菜的讨论菜价的涨跌,该带孙子的,讨论奶粉的贵贱。

总之,他所认为的高手们,都轻贱如菜场,根本与高雅,完全不沾边。

他终于失望了,这种失望是痛苦的,甚至是绝望。这么多年的热爱,居然赶不上看门的,买菜的。而那些真正的高手们,居然卖出出票,不以这为生了。

即使你在这个行当当上了天下第一,然而,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你的舞台。何况,你连入行都差得远。

自我否定是绝望的,投入的热情如信仰,当破灭的那一天到来,人生变得毫无意义。尽管,为此,他付出了他所有的热情和时间,他承受了屈辱和打骂,他什么也没得到,连得到的可能性,都没有。

流浪,不好意思回家,不好意思面对那小镇上看不起自己的人。终于,他钱用完了,乞讨并且不知道目标,被派出所当成盲流,遣送回来。

手中有金刚钻,到处拜师学艺,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揽下瓷器活了。当他豪情满怀进入市场时,却发现,这个生意没人做了。瓷器破了,何必补呢?直接买新的就行。

伴随着这个时代,被淘汰或者被遗忘的被冷落的艺术,曾经有过辉煌和美好,但在今天,却渐渐消失。

这个消失不是没有过程的,只不过,在山区那个闭塞的小镇,小向得到消息的时间太晚,以至于耽误了他的青春。

他回来时,迎接着全镇人民的目光,他是麻木的,空洞的,如同瞎眼看太阳。而当他端起母亲做好的饭菜时,才哭出第一声来。

他把自己关在房子内,一个多月才出来见人。从此以后骄傲不见了,兰花指不见了。老老实实守店子,老老实实卖货。只是有一点,从不与客人讲价,说多少是多少,你爱买不买。

偶尔,他春节时,也帮他父亲写对联。他算是家学童子功,当有人夸他的字,快赶上父亲时,有偶有羞涩,但低下的头,从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他的话越来越少,有时呆坐在街边,像个傻瓜。被偷走青春的人,注定缺少灵魂。

但他也有些异常的时候。当有人办红白喜事,那川剧的围鼓敲响时,他总是往屋里躲,好像神经质地在逃避什么。

“这孩子废了”,乡亲们都这么说。

他不说戏文,仿佛就不会说话,他没有唱腔,仿佛都没法开口。

我不知道他今天是否还在单身,因为他们家,据说,已经搬离了小镇,到他姐姐所在县城去了。向老先生积累的功德,已经无法在现时代,保留住这个家。尽管,他家的房子还在,但早已租给了别人,还显得非常破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冲突无处不在,这个时代,已经超越大部分人的想象,甚至对那些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我见过一个中年女人,是北京某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最擅长的是填词,师从民国时期就很有名望的国学大师。但她所创作的几百首自已认为很好的词,居然找不到一家出版商,为她出书。

因为,卖不出去。

另外,这自爱好,导致她没什么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英文也不行,外国期刊更无法登她的稿件。偶尔在某个小报纸上发个小诗,更不能证明什么。

她至今还是个副教授,从她博士毕业以来,就一直停留在副教授这个职位上。她后来为了出书,找赞助,曾经与生意人一起吃饭,其中,就包括有我。

她那个所谓赞助的生意人,曾经是她的学生。在学生老师老师的礼貌性吹捧下,她也兴奋起来。她对学生说到:你原来读书时,古诗词有悟性,毕业后转行,是不是为五斗米折腰,活得不太自然了?

谁知道,这学生说到。“老师,我始终觉得,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只是一种爱好,是不可以当职业的。”

这话很伤老师的自尊,我都感觉得到,在酒桌上,那老师黯然神伤,也不好说什么。因为这个做生意的学生,承担了出版商要求包销五千本的任务。老师的书,才得以出版。

但是有谁看呢?不要奢求藏之名山吧,大概率是被束之高阁。

有没有永恒的东西呢?有没有不容易被时代淘汰的东西呢?有的,提供基本需求的东西,道路更长。比如厨师。贴近人性的东西,坚持最久,比如诗经。

文学要直指人心,满足人性的基本功能。直指人心的文学,他不是文学家,他是圣贤或者巨人。比如托尔斯泰,比如曹雪芹。

满足人性基本功能的东西,比如**,比如梦想,比如情绪等,西游记和水浒,就有这功能。快意恩仇吧,在人世间的所有不愉快,在他创造的小说空间里,让你得到释放的意淫。

直指人心的东西,是绝顶高手们的产物,他们肯定是站在历史之上的人。但他们正因为如此,肯定会一世孤独,甚至连找个学生都困难。

而满足人性的东西,很容易流于低俗,败坏自己的追求和名声。而从技术上来讲,又要高雅又要能够满足人性需求,是最高端的技术活。

创作者难寻,而当世观众却稀少,这是时代的法则。

有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这话有点搞笑,你是猪吗?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