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零四章 被痛苦刺痛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零四章 被痛苦刺痛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没有家可回,其实,我初中没读完,就跑出来了。”她这样一说,我还吃了一惊。

这种话题,我不想再谈下去了。不是我不同情,是怪她,把我拉近了对过去苦难的回忆,让我很不舒服。

我用各种猜测回避过去的贫穷和苦难,不希望再看到比我的过去还惨的人。我以这社会已经昌明,不会有人比我的过去还惨来安慰自己。

那些痛苦所描述的,我不想再听第二遍。

即使我感觉到有这种可能性,我都尽可能的回避。一个没有家的女孩子,靠出卖**为生,还一天没有生意,打开门,在这寒冷里。

关键的关键,是她没有家,她回不去,像极了我自己。

一般人遇到与自己过去相同的人,都有共情与同情,而我不同,我要回避。我的内心已经变得平静,不再需要刺激。我知道我最软弱的地方了,那就是没有家,并对未来建立一个家,没有信心。对没有家的其他人,也产生了恐惧,就像害怕面对我自己。

我为了安慰自己的冷酷,我给了她五百元钱,坚决地离开了这个小店。

我为了安慰自己的无情,我在路上假设,她只是在编故事骗我几个钱而已。

我为了安慰自己的痛苦,我一直在寻找她叙述的细节,发现了好些个疑点,以证明,她的故事,是不存在的。

比如她说,她父母很早就离了婚,她跟母亲过。但我想,她毕竟还有其他亲戚,难道都没有亲情吗?毕竟她还读到初中,自己有能力判断哪里更适合自己。

比如她说,她继父对她不好,她母亲后来跟继父生了个儿子,把她当负担,这是老掉牙的故事,换一个说法好不好,骗我同情吗?

比如她说,自己跑出来打工,太小了,人家不收,最后被骗,干了这一行。不要骗我了,这一行是逼的吗,你是个初中生呢,懂得找警察呢。

况且,现在,你是个成年人呢,有自由呢。只要勤劳,哪里不是工作?你怕是贪图舒服有钱,摆个大字就可以发财吧。我鄙视你,你在骗我。

所有这些理由,也是在骗我自己。当我回到宾馆,在大堂的美女们跟我打招呼时,我都没有什么回应。在房间洗脸,看着那银光闪闪的水龙头,手接着温暖的热水,再看看镜子前面的自己,我知道,我已经被刺伤了。

我住在这样温暖的地方,我这么有钱,我不会同情那个人了吧,我是心硬还是丑恶了?不要骗自己了。只要动动脑子想一想,一个姑娘大冷天的夜晚不关门,苦等一个生意,不是装出来的,那得有多惨!

我不愿意面对她,只是我不愿意面对自己曾经的苦难。我不愿意面对,再回到那样的日子。况且,我现在没有家,这成了我最不愿意面对的伤。这个伤疤,被她掀起。

我出来了,寻找家虽然失败了,但我想过另外一种生活,或者抱有对家另一种层次的期待。而现在,一点线索也没有。我内心深处,有一种紧迫感和恐惧。

我之所以无法设想未来,因为我无法梳理过去。而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未来的设想,越是远大,那想象的框架,就越离不开,回忆。

过去的一切体验,给了我思维的材料,所见所闻,色想受行识,我只能根据那一切旧有的,才能组合出崭新的未来。这是普通人的预测。

抛弃过去来预测未来,是我内心中最迫切的希望,目前可利用的工具,只有易经。而周易预测,我不能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提高,更不能确定,它的准确性到底有多强大。

约翰格林的小说《寻找阿拉斯加》,那唯美而忧郁的风格令人沉迷,许多在北京遇到的小资喜欢谈论它,以标榜自己的前卫。我也是在小池的一次随口提及中,产生了兴趣,找到了这个小说。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今天想来,冲击力很大。“对未来的想象,是对过去的怀念。”原因呢,大概还可以这样说:因为人类利用记忆预测未来。

比如我想象着明天的重庆,大概是轮船的汽笛与汽车的轰鸣,因为天天就这样发生,昨天与今天,大概差不多。我们只是在重复惯例,加上一点自己希望的调料。

比如,我第一次到县城去之前,对县城没有直观的记忆,只知道要见到二娃了,就高兴。我当时想,县城就是比我们镇大若干倍的地方。这就是预测和想象,不能超出我的经验。当然,在其中,我只是按自己的兴趣,增加了一点自己希望的东西。我觉得,二娃会在县城招待我吃烧腊,估计会比李二嫂的烧腊更好吃些。

结果,我到了后,最让我吃惊的,却是他们学生宿舍的厕所,因为我无法想象,没有臭味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瓷砖比我们家的地板还干净,居然在我们拉屎的地方,用清水冲,简直奢侈到了极点。

人们总说想象力比天大,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大部分所想象的,只不过是对过去经验的加工,只是添加了意愿的作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有人说**比天高,我也不这么认为。**也是一步步顺阶梯爬上来的。比如一个没出过村的穷小子,刚到十七八岁,身体的冲动已经要冲破道德的束缚了。此时,他只需要一个女的,活的,就行。甚至,白纸上的一个括号,就让他幻想。

随着见识的增长,如果看过电影,就知道美丑了,就知道挑剔了,就需要所谓的爱情了。一步步的,有钱了,事业好了,就需要美女,甚至不止一个。当发展到顶峰,就有帝王梦,希望美女成群了。一般人的想象,仅此而已,最多想象到皇帝的程度。

王班长,为了拓展自己想象的视野,全世界游历,他是在搜集材料吗?为了加工出一个更为美丽的虚幻想象,而用身体在努力?

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最早的观察,是从健忘症病人了解到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密切相关。他们推动过去的时候,似乎也失去了未来。

有一个经典的患者,研究他的过程形成了一个经典的案例。他叫H。M,有癫痫病,在接受了一次试验性手术后,大脑的几个重要部分被切除了。

一般认为,癫痫是脑神经异常放电所引起,但对病人的痛苦折磨非常之大,而且还会引发生命危险。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在选择中,医生选择了切除可疑部分。其中包括全部的海马体,海马体主要负责长时记忆。

手术后,癫痫没再发作了,因为已经没有病灶。但他似乎又得了健忘症,因为长时记忆的器官被切除了。他不仅回忆不好过去,似乎还无法想象未来。

有一次,研究人员问他:“你觉得你明天将会做些什么呢?”

他答道:“有益的事情都行。”完全没有具象的预测,只是一个价值的判断。

后来,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告诉研究人员,大脑的很多部分既参与记忆,也参与预测。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人在记忆和想象未来时,很多大脑区域的活动“几乎是完全重合的”。

每一种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构成了你想象的框架。比如,你让一个中国想象未来的生活。就像我小时候,我与二娃曾经想象,我以后会考大学,会在城里工作,会找一个城里的媳妇,会生孩子,然后孩子长大结婚,他又生了孩子,最后我老了,死了。大概就是这一套,这还是我们大胆。我们敢于拿当时听闻过的最好的人生,来做我们未来想象的脚本。

那时,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手机,无法想象自己拥有汽车,也无法想象自己会经历许多的女人。

有人认为,许多想象会很神奇,会超出我们的经验。这话也有点道理,但只不过,这话只是说了另一种功能,联想。比如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想象力,体现在《西游记》中,腾云驾雾,人虽然没有经验。但人熟悉鸟儿啊,人借用鸟儿的功能,展开了联想。

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或者叫愿望。我们所有的想象,是我们既有的经验和联想,加上我们愿望中最突出的部分,形成作料,在脑海里构成未来的火锅。

丹麦心理学家博恩有个观点,她把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框架称为脚本。我们如果没有这种作为生活框架的文化生活脚本,就无法想象或思索太过遥远的未来,也无法回忆太过遥远的过去。

博恩有一个研究很有价值,对青少年进行了研究。青少年的脚本构思似乎随着他们加快过去和想象未来的能力并行发展,而老年人想象未来的能力,随着他们的记忆力的衰退而下降。

从关系上,想象力与记忆力,是正相关关系,这不会有所怀疑了。而且,这二者之间,还互为因果。

博恩的理论中,有一句话,过去曾让我思索了好长时间,说没有脚本的话,我们好像也无法回忆过去。

本来,我倾向于认为,过去的一切都不是白白地发生的,总会在我们脑海中留下印痕。后来才发现,但我们能够记住的,只是有线索的东西。

比如,曾经有一个人嘲笑另一个读书人,说他只知道死记硬背知识点。说到:“你虽然有满屋子铜钱,但没有串线的绳子,你用不上。”

记忆的片断如同那些散乱的铜钱,它应该是由这些框架脚本,按我们意愿的倾向,串起来,才构成我们的回忆。

我们总能记住那些我们文化生活中,似乎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父母、爱情、婚姻、就业、友谊、孩子、健康、生命和别离。但我们无法确切地回忆起,自己天天打猪草的地方,土地究竟是什么颜色。或者,我们家养过一年的那头猪,它究竟有多少斤,那年请杀猪饭,究竟王大婶参加了没有。

我们回忆不起来,因为我们用文化框架的重要性,把这些记忆材料封存了,没工具取出来。

当然,弗洛伊德告诉我,我们会有意忘掉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事,这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童年受过的创伤,很多人记不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比如,我不太能够回忆起,母亲离开我后,我曾经哭过多少次,虽然每次都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太痛苦,自己想忘掉,于是,就好像忘掉了。

我们总能够愉快地回忆起那些让我们很快乐的时光,给昔日的家庭披上一层温暖的底色。好多人说,童年是多么无忧无虑啊,其实,你问现在任何一个小孩子,他有没有烦恼?恐怕比你想象的还要多。

你之所以认为童年是快乐的,只是因为你的愿望中,只保留了美好的部分,潜意识推动你,不回忆那些痛苦的经历。

普希金说:凡是过去的,都是美妙的。那是指回忆的倾向性,具有严重的情感选择特征。

但是,过去不愉快或者不重要,严格地说,不在框架内的东西,你就真的遗忘了吗?不,它始终在,在一个你没意识到的思想的角落,等待一个时机,偷袭你。今天凌晨,我就受到了这样的偷袭。

如果过去的表面上不被回忆起来的东西,就是真的被遗忘了,那么,催眠术所唤醒的沉睡的记忆就是骗人的了。而事实证明,催眠术是有效的。

从大量心理医生的案例来看,有的人几乎可以在催眠的状态下,回忆起自己婴儿时期的事情,这可就太恐怖了。而越小的不愉快经历,越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性格,很大可能,是父母如何在童年对待你。

童年和少年时代带来心理震撼的任何事,在心理学上,都称为事件,改变人生的事件。人生的方向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而决定这个选择的,是你过去的所谓框架,还有就是情感的偏好。

我之所以被这个街边的女人刺痛,不是因为她的故事有多么凄惨,而是因为她让我想到了我不愿意回忆的过去。

想起那书店老板跟我说的话,认识你自己。我认识我自己,从情绪开始。我为什么这么害怕,除了这个故事之外,我在害怕什么?

有时厌恶是躲避的代名词,而躲避的最主要原因,是害怕。而害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你记忆深入,某个伤疤,被刺痛了。

我反思了我的过往,有一段不会回忆起来的东西,我选择性地遗忘了。我以情绪为线索,寻找这个女人所述与我生活历程的共同点,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我所不能承受的,是自己母亲带给我的伤害。以及她过早离去,让我没机会稀释这个苦味。

我母亲在我小学时离开我,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并不仅仅是悲伤,害怕。更多的是屈辱和愤怒,这是让我真正害怕的原因。

我想起来了,那时,村里人对我的可怜,虽然伤了我的自尊。但击垮我的,是偶尔听到的一些评论。农村妇女喜欢八卦和长舌,我不会完全听不到的。

比如,有人就评价,我母亲如同娼妓。“她嫁到庄家来,就是贪图彩礼的,对不对?那是为了钱来的。她离开庄家,连孩子都不要,不是嫌这里没钱了?想找个更有钱的?别人有点钱,就把自己卖了,跟街上那些卖肉的,有什么区别?”

也许另一个女的,看到我的身影,赶快假装没事打圆场。“什么庄家庄家,自己家的庄稼没种好,整天只知道打牌当庄家。”那是个会说的女人,她的玩笑很高明很幽默,利用了谐音,但我听到她的听众们莫名的笑声后,屈辱和愤怒简直要炸掉我的脑袋。

我记得,那是个大太阳天,有青蛙在叫,有麻雀在飞,而整个世界,没有因为我的愤怒有私毫改变,这让我更为愤怒,却不敢发泄,因为我得假装没听到。

这么多年了,我始终假装没听到,或者假装它没发生过。那只是自己在骗自己,我记起来了。那天是我放学回来,周六的下午没课,我回来得早,路过田边时,稻田里蒸腾着腐水的气息,而风却让稻苗起伏,一切好像那么惬意。

而这种貌似快乐的境地被无情地打断,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一只鸟儿、一片云,可怜过我。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在她们眼中,我的母亲是个娼妓。

但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愤怒,愤怒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她把自己的形象搞成这样的,是她把我丢在了这个受鄙视的境地,是她让我屈辱和痛苦,而我,却无法发泄和愤怒。

一方面,我是她亲生的。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有她的消息。

我当时,差点自杀。从一个高高的岩石上,看着远处的河水,想象自己是狼牙山的英雄,准备进入那片空虚。

二娃喊住了我:“庄娃,未必你在练轻功吗?”他不正经的玩笑,马上改变了我的心情。至少,有他陪我度过,况且,我也不能在他面前认怂,我们是友好的竞争关系。

我想起来了,那时我双手平张,双腿下屈,在一个孤石上,有点像电影里的武侠,施展轻功的样子。

人的命运,有时转变于偶然,超出你的回忆和想象。

那个活泼的二娃,爱与我竞争玩笑的二娃,他形成了我的面镜子,与他的争强斗狠,成了我的节目,成了我的动力。我甚至在头天晚上,就在想,明天用什么办法,吓他一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段记忆,如果没有今天这个经历,我是回忆不起来的。我发现,回忆起来时,我坐在床上,居然是打坐的姿势。

如果人生仅仅靠回忆来支撑想象,那也太可悲了。创造性和突破性,只能依靠联想这一个途径,以及**及情感的驱动。

人性中的情感**驱动,本来也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但与世界真实的样子,恐怕差距很大吧。

我面前是佛学书籍,它告诉我,因缘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界的走向,而所有走向,只不过依靠心的牵引。万法由心,乃不二法门。佛陀在世时说,心外求法,是名外道。

也许,心,是改造自己改造世界,摆脱过去束缚的办法。

但是,有真心和妄心之别,如何区分呢?天知道。

还有一种说法,因缘是永远无法摆脱的,因为在这个世界,缘起法,是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之一。我记得南怀瑾先生说过一句话。

有人问“佛还落因果否?”

答:“不昧因果”。

因此,得到了赞许。按我的理解,凡是有所问答,就有所指,有所肯定或者否定,就是二元的东西。

你说有因果,可以不要因果,那么,就会为两个世界了。有因果的世界,无因果的世界。那就不叫不二法门。

按佛教经典上的说法,佛世界是一真法界,包括所有的空所有的有甚至非空非有之类,凡是一切,都是佛世界空的表现。这样说来,因果与非因果,基本上在佛世界没这个概念。

比如说,空,是指性质和本体。而有是指表现和客体。所空有不二,是指本体和客体是一件事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根本不可分割。

比如,我现在,在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就有趣了。我的心理状态,是我分析的对象,从哲学认识论来说,这应该算是客体。

但是,是谁在分析这个心理呢?分析者是谁?我的心理历程是客体,我的分析主体也是我的心,那么,主体与客体怎么就混淆了呢?难不成,我同时具有两个心?

据说,高手在禅定中,可以让主体客体的概念消失。据说,一真法界根本没有主客体之分。但是,我是凡夫,我所面对的,有时是好几个主体和客体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

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里有一个问题很像是参禅:“你是谁,你杀死了谁,谁在杀,谁在死?”

杀手的答案表明,他似乎是个高手。“是我杀死了我!”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