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零六章 智者的下场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零六章 智者的下场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是被人民杀死的。想不到吧,这个人间最大的智者,死在最熟悉他的人民手里。

有人据此推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这个逻辑有点对不起苏格拉底,他白死了。按他提出的逻辑方式,他的死,只能证明:人民也会犯错误。或者说,有时候,群众的眼睛也是糊涂的。

如果这个论证成立,西方一人一票制的民主,肯定有问题。

那么,中国古代最聪明的人呢?估计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们规避了这种多数人的暴力。

比如老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对他的记载,大约只有孔子与他见面后的话。当然,那些话是劝孔子隐退的意思,我想,老子的劝告是真诚的。

老子跑了,虽然留下一部《道德经》,但他确实跑了,不管隐藏还是潜伏,人们找不到他,也就没有审判他的机会。

孔子没跑,还想做事,周游列车,遇到的总是绝大多数的反对的声音,他没办法,以另一种形式躲藏起来:写《春秋》,或者教书。

他估计缺乏离开社会独立生活的技能,跑不掉,跑了是要饿的。因为他受困于陈蔡时,就有饥饿的危险。我断定,他没有隐居离世生存的技能。

既然不能跑,就不做出头露面的事吧,教书和写书,不烦别人,大概就不能被群众审判吧。

当然,他的生命保全,还有一个因素,他的弟子比较强大,人数众多,起到了保护他的作用。要不然,他估计也死得惨。

他号称有三千弟子,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至少,为了老师,可以掀翻一个国家。再加上,孔子老了后,也不参与社会活动了,大家也懒得跟这样一个退休在家的老人为敌。

他的弟子中,有执政的季氏的家臣冉有,担任着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的职务,通风报信,在领导面前解释说情,是没问题的。

他的弟子中,有勇猛的子路。曾经有一个国家要与鲁国谈判,说政府不派代表也可以,子路来,我就认可了。可见子路对一个百乘之国甚至千乘之国的,军事影响力。这种力量,也吓阻了大部分政治投机分子和普通群众,对孔子的嫉妒报复行为。

当然,他最聪明的弟子中,有子贡。在历史上所有的纵横家或者战略家外交家中,子贡可是鼻祖。历史上,子贡一出,天下大乱。为了救鲁国,他出来使用计谋和游说,居然让五个国家打了起来。

这种聪明弟子在侧,一般国家和人民是不敢动他的。

所以,按智者的聪明程度排序,老子孔子之后,估计是子贡了。

但是,子贡还是一个其名的商人。他据说运用信息不对称手段,开办了民营企业,搞长途贩运盐巴,居然成为天下首富。但他成为首富过后,总是搬家,让人找不到他。他这也是一种隐退手段:我只是赚点钱好玩,与你们吃政治饭的人,不抢饭碗。

子路属于二等聪明的人,所以死在自己的勇武上。凭借聪明想打天下,危险系数很高。尤其对有理想有底线的人来说,与邪恶打交道,总会吃大亏。兵者,诡道也,子路不是不懂,但他总是不屑,不使用诡道。这点比不上子贡油滑,所以死得快。估计,孔子跟他讲的道德,他听得太多,他信了,他认真了,认真,他就输了。

与子路这个流派相同的二等聪明人,比如商鞅,也是这样。以为掌握了富国强兵的道理,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其实,你只是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策,却改变不了人性。

后来的张良,再现代的刘帅,都是靠提前退休来保全自己的。他们有能力有头脑,更了解人性,有生存的技能。

当然,张良是道家人物,祖师爷的教导肯定是读过的。但刘帅的提前退休,估计与他的经历有关。那样一个从苏联回来的军事天才,报着巨大的热情,在万县进行武装斗争。战争已经打赢了,当然,他在面对这些小角色时,赢是肯定的。但因为一颗流弹,差点要了他的命。他垂危之际,是被人担进过阎王殿的,那是一次生死的洗礼,那是一次神圣的教化。

那是他思想境界的一次飞跃,后来才做出做手术不打麻药的决定。他本来只是个聪明人,从那以后,就变得有大智慧了。

传说,古希腊还有个智者,他采取了另一种办法。这个智者叫什么名字,大概不清楚了。但当时,他确实是很聪明的。

有一天,他用自己的一头牛,换了别人一只羊。人人都笑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他却说,太聪明了活得太累,有时傻一下,反而轻松愉快些。

以前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大约是有点懂了。

智者所面对的,是强大的人性。

普通人的人性,终究是贪婪的,总想做一本万得的事。把所有难题推给智者,智者如果解决了,那是应该的,你是聪明人嘛。如果没解决,就恨不得把智者千刀万剐。

比如普通人拜菩萨,总是拿一两个苹果丢一两块钱,点一柱香,求菩萨保佑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付出少希望得到多,这就是人性。菩萨在做亏本生意,但他是智者,何必跟我们小老百姓计较,拜菩萨的普通人,总会这么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如果成了,还好说。如果没成,内心肯定是怨恨的。什么菩萨不灵了,贪污了我的贡果啊,这种腹诽肯定是有的。更有甚者,会动拆庙灭佛的念头。

历史上有几次灭佛的运动,都是这种怨恨被激化的后果。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失就得承担巨大的后果,因为你是智者,你有可能迎接审判和死亡。

孔子也知道,君子之过,天下人都看得见。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他是个勇士。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嫉妒。嫉妒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人与人竞争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获得的食物或者**的权利是很有限的。

食物少,就得分配,有人多了,就有人要饥饿,这种饥饿与多寡的联系,让人们自然产生了一个专有的感情,嫉妒。性权利是权利最初的源头,但即使在一个男女数目相当的部落里,也因女性的选择性,以及孕期经期的拒抗性,导致男人的性需求,在总体上,总是处于不可充分满足的状况。那么,那些需求不被满足的个体,看到被满足的,就产生了敌视和嫉妒。

苏东坡就是太聪明,太展露了,于是,就受到了嫉妒。本来,他早期的政敌王安石并不嫉妒他,毕竟王安石也是大人物,气度还是有的。但王的手下,却不一样了,嫉妒地编造故事,皇帝身边的人也这样,编造于他不利的谎言。

谎言多了,就成真了。三人成虎,是群众的力量。苏东坡作为读书人太耀眼了,如果不把他搞下去,有他这个学霸在,我们这些二流学生,怎么有可能拿第一名?

应该说,智者没有满足普通人万无一失的期待、一本万利的要求,受到怨恨,还不至于受到杀生之祸。但他对二流人才的嫉妒,却形成了四面围攻的局面,他就难以招架了。二流人才鼓动怨恨的群众,给予智者审判并处决,是智者的归宿。

有鉴于此,许多隐居者,给我们提示,中国最聪明的人,已经给自己找好了归宿。

还有一个原因,让智者始终处于与大众为敌的状态,就是不被理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最常见的现象。

一个人,不计功名利禄地为皇帝做事,连皇帝都会怀疑,这人有什么动机。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的王莽就是这样的伪君子。

但许多人只是为了天下利益才出山的,根本与功名无关,他们如果不尽早隐退,死得也很惨。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叫郭子仪,已经名满天下,功高盖主,所有荣誉加身,皇帝都不知道拿什么来赏赐他了。他知道,世间的荣华如此繁荣,他就要走到头了。

他就提出隐退,但名声太大,毕竟退不了。你要退下,但拉着你,拜访你的人太多,你无法回避。怎么办?他装傻,他装着好钱好色,养着戏班子,美女成群,装出一幅陶醉在温柔乡,胸无大志的状态,让皇帝放心。

与此相似的人,还有一个,辛弃疾,美女香车、华丽庄圆,也只不过是给皇帝装出一幅胸无大志的样子,保全自身。故意把自己的理想弄脏,他就高兴了吗?收复旧山河的理想,从来没从他的情感中跑掉,他其实总在痛苦里。

人们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总怀着一种恐惧,尤其是对能力超群的人,恨不得除掉他,自己才能安心。

我在想,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如果仅凭智商和学识,肯定不会超群的。比如,一个班上的学霸,只比第二名总分高一两分,算不上超群。但750分的总分,他总比第二名高出好几十分,并且不费力,总是这样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肯定与他认识的维度有关。

降维打击的意思:我比你认识的方式,多一个维度。

有些东西是努力可以达到的,有些维度的差异,无论你如何努力,你都赶不上。

比如,对地形的了解,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登高望远。于是,人们努力地爬山,企图站在山的最高处,看到尽可能远的风景。

爬山是个体力活,但只要你天生体力好,并且持续不断的努力,你是可以到顶点的。当你穷其一生的努力到了顶峰后,你才发现,山外有山,你看到的,只不过是更远更多的山。

但是,有天才,他仿佛是坐在飞机上或者在云端上看这个世界,他看见了群山平原河流和大海。这种层次,对那些只会努力爬山的人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但他不能叙述,只为,那些爬山的人,根本不知道大海。井底之蛙,无法理解天的广阔。所以,你描述了自己的境界,却不被理解。笨的人总不承认自己笨,他的理由是,你在骗人。

骗人是有罪的,所以你该死。

群众是看得见山的,知道有人爬上了山顶,群众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所以群众相信那些二流的嫉妒者,群众的眼光总是那么自信,所以,判决你死,是集体的意志。

想带领群众,就得假装离群众不太远。当然,利用群众愿意相信的假话,欺骗群众,这一招希特勒用过,很好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关于思维模式的突破,我曾经看过一些资料,有一些启发。

比如,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中,是容忍不了碎片化的。也就是说,有整体性的洁癖。比如我们看到太空,总是把空的部分想象成蓝色的背景。

庄子以疑问的方式告诫过群众,但群众不细想,没能力想,也不相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实,天没有颜色的,宇航员告诉我们,天没有颜色。但我们的认识习惯,喜欢脑补那些我们没看见的东西。这叫塔西陀陷井。

脑补的东西是虚假的,但我们习惯于相信它。我们认为,碎片化的东西,肯定可以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形成整体,我们用想象把它补全。就像贴瓷砖,必须严丝合缝,我们心理才会舒服。

但有智者告诉你,世界是碎片化的,你肯定接受不了,因为这会给你造成痛苦。

我在乡中时,经常拿第一,还经常有考上好大学的幻想,很是美妙。但到县中,听到二娃与宿舍同学对答案时,才知道自己成绩有多差,那时,我感受的是痛苦。毕竟我是读过书的,还相信有高人,毕竟那是二娃,我愿意相信他比我学得好。

但普通群众,是不愿意相信智者的答案的。因为,谁愿意承认自己笨呢?你的聪明我学不会,我就当你是骗子。

有的人最爱以自己的偏好脑补的。比如那个餐馆老板,以老江湖自居,他先用脑补把我看成作家。但事实接触多了,才否定自己的判断。那个领班,把我脑补成一个等待恋人的人,被我亲口否定。

将心比心,是普通群众理解别人的方法。但在高手面前,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当年,爱因斯坦就遇到过这种麻烦,因为相对论太过离奇,其他物理学家理解不了,就骂他是骗人的。伽利略也遇到过这种困境。

我们承认,连先哲们都说过,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或者佛陀也说过,有因就有果。但是,他们所说的联系方式和因果的作用机理,我们理解不了。我们总是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或者说按我们理解得了的方式,来脑补这种联系。

按人民喜欢的方式,可以带领人民成就社会事业。但智者知道,这会把人民带偏,因为道路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但如果要按真相带领人民,人们理解不了,就不相信你,你还是干不成事。

所有智者,无法超越时代和那时代的人民,如果想做事,就说些假话。如果想求真,就得装糊涂或者隐退于山林。

项羽太厉害了,他的部将追不上他,所以犯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刘邦不这样,他总是欺骗群众,结果,得了天下。

为什么刘邦总是在欺骗群众呢?至少,他对他的部将是欺骗的。原来说好了,成就天下后,裂土分封。成功之前,他确实摆出一幅兄弟一起,有福同享的姿态,礼贤下士的姿态。

但成功以后,马上变脸,不卦异姓王,把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当成敌人。比如韩信,就吃了这个亏。

太平天国李自成,吹嘘要建立耕者有其田,共享财富的大同社会。群众跟着他出生入死,结果在南京称帝过后,把土地收归国有,自己占有上千名女性,不顾义军普通士兵的需求。

鼓动群众的最好办法,历史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劫富济贫。这是政治的基本功能,也就是收入调节功能。第二点,人人平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在势力扩大后,也开始腐化了。与洪秀权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有一切,你们什么都没有。李自成也一样。第三点,道德治国。道德的判断标准是很奇怪的,因为是一个主观判断,可以随意扭曲,所以,这个口号,是所有搞政治的人,最喜欢用的。

这些东西,很受老百姓欢迎,当然也激励着他们前赴后继。

如果按“劫富济贫”的思路来看,表面上达到了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目的。穷人本来就没什么财富,所以这种方法是符合人性的期待的。

但它有两个可能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如何保证你得到天下后,穷人能够分得更多的财产?在我看二十四史的经历中,我觉得一句话最能够形容。

“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先生不愧是拿手术刀出身的,看问题透彻。打倒旧皇帝,老百姓以为自己要得到皇宫的珍品了,结果,皇宫的珍品,被新皇帝占了。你原来是谁,今后还是谁,尽管你为此死去了许多兄弟。

第二个后果,如果频繁地这样进行财富再分配,或者新皇帝建立了一个经常平衡财富的机制。如果动作小了,百姓不满意。如果动作大了,富人不满意。不大不小,大家都不满意。

如果照顾大多数人意见,像有人鼓吹的那样,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如果当真了,频繁进行大力度分配,那么就难以产生富人了。毕竟,努力的后果是为别人挣的。资本积累和再生产变得划不来,于是,整个社会变得贫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你上哪儿度灾荒?

贫富是个相对概念,而整个社会总财富的下降,却是令人恐怖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整天讲分配的人,有许多人是有私心的,要么是被人的鼓吹所利用。其实,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生产。

所谓平等,这也只是个理想。人性差不多的,人长得也差不多。但要说人生而平等,大概说得过去。但人人一样,就不讲道理了。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所以生而不太平等。一个班上,总有成绩的好坏,总有体魄的差异。所以,要求结果平等,简直有点不顾事实。

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么结果就是,兄弟这个词不值钱了。为什么?物以稀为贵嘛。

关于道德治国,评价标准各异,根本不值得谈论。以工厂为例,如果说某个人道德好,可以给他评个好人奖,仅此而已。这种人要当领导,恐怕无法管理下属的。老好人管天下,是不可能的。因为管理总要得罪人,得罪人,就得到了道德上的负面评价。

没有客观标准的评价体系,可以丢掉,因为人人都有私心,尤其在评价别人的时候。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起势的时候轰轰烈烈,落幕的时候也土崩瓦解。纯粹农民起义,成事的人很少,大致上有刘邦、朱元璋等几个。

为什么?只是因为他们背后有高人,甚至是智者。

刘伯温就是站在朱元璋背后的高人。当然,他算不上智者,因为他没及时按智者的既定路线,迅速隐退。

智者是通晓人性与大道的人,他们出现的时候,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离开,是因为天下已经太平。他们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刘邦背后有四个高手,萧何、韩信,这是打天下的高手。张良、陈平,这是治天下的神人。张良的事所有人都熟悉,但陈平是个道家人物,大家也许不太清楚。我看了陈平的传记,这个人周易学得好,奇正之法很厉害,当然也非常会预测。

他的预测水平,已经准确说出四十年之后家族的遭遇,并且说出了原因。比我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