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九十五章 绝对真理吗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九十五章 绝对真理吗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一句句读,爽朗心情。一句句看,弄不明白。这首《证道歌》仿佛只是让我读的,不是让我理解的。即使弘学一再解释,也让我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有时,一天试图理解其中几句话,都觉得非常疲惫。

但我,又有什么事做呢?在精力旺盛,了无牵挂的日子,如果不得到一些东西,不克服一些困难,岂不是浪费光阴。

我在学习时,有过这种体验。原来跟董先生学习易经时,最开始的阶段,也是那么枯燥难懂,几乎让我怀疑自己的智商。但时间久了,进入了,也就开始习惯了。

我觉得,无论如何,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必须努力试试。书店老板推荐这两本书,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也许读得懂它,或者至少有些体会。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拨舌法沙劫。”

首先,注意“实相”这个词。本意是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么,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以因看到想到体验到一切的不真实,所以我们的理论和语言也不真实。

有人作过这种比喻,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但这种不真实中,又有真实的基因。比如,有色眼镜改变了雪山的颜色,但毕竟雪山的轮廓是真的。即使眼镜有凸凹,雪山的轮廓也是扭曲的,但毕竟,还有个雪山,还有个眼睛在看吧。

但读弘学的解释,却不是这样的,他的意思是,所看的山、能看的人,都不存在这种对立。当这种对立消失,才有可能看到实相。

那么,从逻辑习惯上讲,这就令人费解了。比如,我看到实相这句话,必须有个我吧,也必须有个实相吧。如果这两个都没有,那什么叫看呢?

看这个词都没有意义,那么,实相的意义何以依存。

这就是看这首诗最难的地方。就是,理解起来,到最终结果时,却发现,对象和主体都必须消失。而主体消失,我恐怕只有自杀这一条路可走。古人不是说过嘛:“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

但是,客体消失,该如何设想呢?我被这些概念套住了,出不来。因为,不知道这超出认识习惯的东西,究竟该如何认识。

姑且放下实相吧,往后看。我并不贪心,我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毕竟,书店老板说过。完全理解,我就成了开悟的圣贤了。我还不敢有那大的胆量。

证实相,证明的意思。谁在证明,证明了什么?没人说得出来。因为他下一句是“无人法”。

从佛教教义来看,无人,在当代哲学上,大概相当于无主体。无法,相当于无客体。没有主体与客体的世界,就是实相了。这个这个,没办法理解。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我还在这里,心脏总在跳,热血仍旧流,怎么说没有就没有?这宾馆在,那江水在,重庆在,巴山在。我看得到它,摸得着它。要让它们都消失,怎么想象?

可见,原来看到佛学书籍的一些结论,果然是有道理。这种境界是超越语言概念的,也超越思想意识的。当然,除了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不知道,我还能拿什么来体验证明这个世界。

“刹那灭却阿鼻业”,这句是陈述性语言,基本意思倒可以理解。意思是证到实相的那一刹那,你就离开了因果,这个法世界和你的我世界,都被超越。连最严重的阿鼻地狱的罪业因果都可以超越,没什么不可以超越的。这是指功德和效果。

其实,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什么因果,出来的表现都是“法”,是世界是环境是悲苦喜乐的感受。无论什么因果,都需要“人”来感受。如果“人”与“法”被灭了,还有什么呢?世界不在我不在,因果没地存在了。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拨舌法沙劫”。这两句就更好理解了。其实是一个誓言,或者是保证。大概意思是,如果我是乱说的,那么,我坠入拨舌地狱,不得超生。

这种誓言,当然是他得到实相后,有信心和胆量说出来的。当然,如果能够跳出因果,那么,就不会有拨舌地狱的存在。如果没有跳出来,那么,就是最残酷的果报了。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第一句,就指明了状态。一个“顿”字,说明他悟道,证明实相的时间,是突然间的。这种突然发生的东西,肯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是断点的意思。是没有准备的,是非连续的,是灵光乍现的。

“觉”字,也与佛陀的意思相同。佛陀的意思,只不过说他是个觉悟者。如果要问一个悟道高僧与旁人有什么不同,那他只不过是看到了实相,他只是一个觉悟者。

众生如同瞎子,对面来了野兽很危险,他看到了,知道躲避,而众生不知道。佛陀在世间的意义,也是呼喊大家躲开。当然,他无法形容那野兽的长相,因为瞎子从来没见过什么野兽,也对长相颜色的东西,根本没有基础概念。跟一个不识字的人讲“六书”,怎么也讲不明白,听的人也不会明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佛陀只是告诉大家要躲避,大家非常固执,想搞清楚原因。其实,你没有视力时,根本无法了解真正原因的。

这种视力,相当于觉悟吧。

大家躲避的办法,可以算是“六度万行”了。本来,这六度万行是专有名词,为了弄懂它,我倒是反复查了词义及解释,在电脑上百度了一下,当然知道一些常识,但说不上真明白。但是,可以作为比方。也就是,大家到达安全地点的办法。

所谓忍辱、布施、精进等等,都是办法。如同前面我设置的情景,可以跑着离开,或者走着离开,或者听从佛陀指示的方向离开。

但众人并没有离开的心,因为众人既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开,也不知道离开的方法。并且,我站在这儿好好的,为什么要听你的话?

这是动机问题。当然,人们总是有机会产生学佛的动机的。当死亡的危险日益迫近时,就知道期望来生。“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

“体中圆”这个词非常高深。体,大概相当于哲学上的本体,本原,基本性质。数学上的出发点,原点。物理学中宇宙开始的基点等。圆,是圆满,是整体,是全部,是真实,大概相当于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结论如果成立,是不是说明,这个世界,真有一个绝对真理的存在?如果没有那个真理存在,法师怎么敢发那么大的誓言。

也许有杠精的存在,像网上那些喜欢抬杠的家伙。也可以反问和置疑。比如问,也许大师发现,根本没有佛的存在,也没有地狱的存在,他也悟到的,是什么都将消灭,那么,还怕什么因果呢?

但是,佛学的基本原理,却在经典中否定了这一点。“断灭”是佛家坚决否认的。世界是以某种形式连续的,只是这个连续可以超越而已,并不是连续不存在。

缘起理论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基石,就是讲因果讲因缘讲连续性,讲前世因直接影响后世果的。

如果法师在此说的是断灭,为什么后来的高僧不出来批驳呢?肯定不是讲断灭的。毕竟,当时六祖这个伟大的人,亲自验证过,这是个得道的人。

毕竟,这首诗存在有一千年了,如果有问题,早就被人批驳了。不要说实践上有问题,就是理论上稍有瑕疵,也会后世书生尽力批驳的。因为,所有后来的论点,都不能与佛教原始的经典相违背。

也就是,这首歌,在理论上,与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自洽的。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是色声香味触法。是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想,所感受到的体验。也就是所有的主体意识和主观感受。这一切,在绝对真理面前,都是“梦”,我们活在梦境之中。

如同孙甘露先生的《信使之函》。我们以为这一生的目标,是找到收信的人,完成上帝的使命。我们给这种使命赋予了各种意义,我们在送信途中得到了诸多感受,还有人写出理论上的攻略,但是,生命的真相,只是上帝骗了你。你根本找不到那个收信人,因为收信人,只是你自己。你一生的所以感受与体验,就是信的内容。

假如有人不相信这个上帝,偷偷打开信件,发现,那里面空空如也。

“觉后空空无大千”,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消失了,意义和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整个大千世界,原来是空。如同那小说所描述的,你被梦骗了。醒来时,才发现,这个世界和我,原来只是梦一场。

庄子也有过这种怀疑,叫庄周梦蝶。那个故事,曾经让我思考过好多年。觉得,他的怀疑不是自作多情。人的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而来。总是以自己的想象和感觉而来。如果其他事物与自我混为一体,怎么办?

我当时有个设想,是不是我们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当一个门打开,另一个门就关闭,反之亦然。

当然,六度的含义还包括禅定、布施和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大致上与悟性相匹配吧。反正,不是说的文章知识之类的东西。比如六祖,几乎是文盲,却成了一代宗师,并且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现在,他的肉身舍利,还供奉在这块土地上。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这段话,前两句,只用主体消失来理解,就可以。既然无人,那么就没有主体了。罪福无人来承受,这在哲学上好理解。但在实践中,这我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悟道后,发现不存在了呢?

损益也是一个道理,无法,没有外界的东西,那么,损益了什么呢?况且无人,无我,损益了谁呢?

为什么无人无法,因为寂灭。寂灭不是完全消灭,按书上说,是本来就没有的意思。如同梦中的境界,当你醒了后,你发现,那些情景都没有。如此一来,你梦中的悲喜恐惧和舒适,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寂灭性中,差不多是说本体了吧。众生本体,佛性本体,可以叫做寂灭性中吧。莫问觅,我想,有两个含义。第一,问了也白问,那东西,是语言回答不了的。第二个含义,是找不到,想回答的人,都找不到,怎么回答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们找到一个东西,必须判断方位或者参照物。人法皆无的环境,如同虚空,怎么找到那个东西呢?没有参照啊。况且,即使你找到了,如何对问路人说呢?北方人说东西南北,是按世界方位说的,如果这个物理世界没有了,哪里来的方位?南方人说前后左右,是按本人的视角来说的,人都没有了,哪里来的立足点?

后两句,大概是与一个典故有关,弘学也在注释中说过。五祖将传衣钵,弟子们在墙壁上写的诗。其中有最优秀的神秀和尚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按佛法基本思路理解,人人皆有佛性,那么,内心都有明镜。只是这个明镜被尘世所污染,只要把污染的灰尘擦掉,就可以照亮整个自身,也可以照见所有世界。

这是不是,也是那书店老板叮嘱我的:找到你自己。就是发现自心里的明镜,用这明镜照着这个世界,看到实相。

当然六祖的诗更高一筹。他不是一个识字写字的人,他口头吟诵,别人帮他写的。但是,这种更高层次,大概是无人无法的意思,我不好理解了。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这一段的理解,就更为困难。看了弘学的解释,也没有让我好多少。我也看过一些佛经,也读过南怀瑾先生的一些着作,大概知道,这是禅宗里面最主要的一个关节点。

无念无生,既然没有主体,那么,就如同机关木人一样吗?古代有木匠做了木人,里面有机关,可以动。但是这是没有思想的木人,没有思想,没有生命。如果无念无生是那样的话,那么,就是断灭的观念,肯定是错的。

弘学在解释这一点上,反复叮嘱,最后一句的“早晚成”是“何时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成不了的意思。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并没有说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也有智慧。

那么,不做木头人,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有思想有生灭的,怎么才能做到所谓的“无生无不生”的地步呢?

老子在说道时,打了个赤子之心的比喻,说是婴儿,思想和情感是天真,没有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算是无生无不生吧。

但,婴儿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因为我们已经忘记自己在婴儿时期的状态了。每个人都是从婴儿生长而来,假如婴儿有那种超越型智慧的话,我们怎么就感受不到,什么时候丢失了呢?

这让我想起黄蘖禅师的一首诗。我过去读唐诗时,偶然发现这首诗,是别人引用的,据说来自当时的一个文人写的传灯录,他跟这们禅师学过法。

禅师在上堂开示时,随口念了一段。“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朴鼻香。”

后面两句我非常熟悉,原来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梅花三弄》的,是一个台湾歌手唱的,大街小巷流传,就有这两句。这首歌,显得好像充满了古典的爱情雅趣,当时我们都是当情歌来听的。

当然,许多刚刚学了点中学文化的普通人,人到中年了,也要装一些自身并不具备的典雅,也爱唱这首歌。刚从柴米油盐中摆脱出来的中年妇女,最爱唱,以为可以表现出自身并不存在的清纯和贵族作派。当然,这不是批评她们在装腔作势。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装腔作势。给予你现实中没有的感觉,这才是艺术享受。

音乐家沉浸在音乐的想象场景,如痴如醉的,音乐完了,得吃饭洗碗,跟这一个道理。没有什么高雅和粗俗,反正都是饮食男女。

当时看到这一首全诗时,居然让我暗笑了好久。原来以为是恋爱诗的东西,居然出自一个和尚,说的是佛法,这太幽默了。

为此,当时我就找了各种参考书,企图了解前两句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禅宗里面一个修行的方法。叫做参话头。

比如《证道歌》的这句“谁无念?谁无生?”就是禅宗的话头。因为这是个疑问,巨大的疑问。如果你要按逻辑思维,既然无念无生,那就跟木头人没区别。但是他又否定木头人的办法,该从哪里下手呢?

黄蘖禅师的前两句,我大概有个印象,综合我所看到的参考书籍,说的是参话头的具体功用。

“迥脱根尘事非常”。所谓迥脱,就是突然干净完全彻底地超越,根是指自己的意识之根感觉之根,能听能看能想之根,在现代哲学的认识论中,是主体的意思。尘是指相对于人,外界所看所感受所想的一切事物,是客体的意思。突然超越主体和客体,这是一件非常之事,是超凡入圣的途径,当然是非常的。

“紧把绳头做一场”。这个绳头,就很有意思了。古代禅师,喜欢把人的思想意识比喻成牛,牛自由处在随处乱走,只追逐水草,有时还会破坏庄稼。那么修行也是修心,修行的办法就如同放牛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放牛,得牵住牛鼻子,用什么牵?用绳子牵。绳子,就代表拴住那狂乱心意的办法,这就是修行的办法。

禅宗修行的绳子,有一种叫做参话头。话头要始终不忘,要念兹在兹,醒也参睡也参,吃饭屙屎也要参。总之,这个大疑问,这个大问题,就像是一根绳子,始终牵住你的心,让你的心,根本没有机会去想别的什么东西,以走近于无念。

我为什么在当时,没有接触佛法就理解这种办法呢?这与我学习易经和道家学说有关。在周易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从万物出发,提炼出三来,这个三,在周易里,就用八个基本卦象来表示,每一个卦象有三个爻,有了这三个爻,就代表出万物中的一类事物了。

往回推,从三到二,就是分析阴阳属性,阴阳属性谁强谁弱,决定了这个卦,总体上属于什么性质。用马克思的意思,就是确定事物的主要矛盾,区分矛盾的基本性质,就可以认识这个事物。

从二到一,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过程,我至今,思维层次没达到那个阶段。如果达到一的阶段,大概如同我前面所说的统一场理论吧。但是,一并不是道本身,道本身如同零。但要达到零,非经过一的过程不可。

用话头这根绳子,紧紧牵住自己的心,达到心念如一的程度,就是一。如果有机缘或者师傅,或者内在外在的触发,突然把一都丢掉了,就达到零的程度了吧。零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不知道,当然,知道的人,也无法告诉我。空的东西,总是无法形容的。

但紧把绳头,我知道是禅宗的法宝。所谓静坐参禅,关键是参话头。用一个大疑问约束住你,让你达到一的程度。各种门派,话头各有不同。

比如,有叫你参“狗子有无佛性?”,有的叫你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种东西,是根本没有答案的。你找答案的过程,才是参禅的目的。让你在这个疑问的过程中,渐渐把心归一。

这个过程,应当是非常艰辛的,要不然,就没有他后面两句:“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