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翻动自己的大包,才觉得近几天,总在空想,忘记了笔记。这是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怎么在这几天,就忘了呢?

打败我的,似乎只是瞬间。

这两天,我沉迷于网上论坛了。居然没有出门,只在瞎想,只在逛网,居然把这多年的东西,差点搞忘了。

真的只是偶发的吗?也许,潜意识中,认为它不重要,或者它太累了吧。

当你邀请别人时,别人说没时间。其实时间是恒定的,只是优先序列不同。人们总是把能够带给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摆在最前面。这种利益的最初驱动,也许是快乐。

笔记,对我来说,最直接的动因,是想留给这个世界,自己曾经来过的证明。也许这个读者,是长久没联系上的二娃。

但根本的动力,是对人生连续性的认可。假如一个人,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那也许与他的过去的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关。这是过去对我的教育,我甚至认为,它就是我潜意识中的真理。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一系列社会关系和个人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人生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有规律可寻了。从今天的作为到明天的结果,这个因果关系是清晰且连续的。好比坐标上的连续网线,如果按一定规律运动的话,那就是可以在数学上求导的。

所以周易八卦,只是建立人生的数学坐标。而求导,就是预测实践。

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必须的前提,就是,人生是连续的。但是,我们明明发现,人生有许多意外,突然撞断你连续的曲线,让命运改变在一个瞬间。

如果人生是不连续的,有断点。那么,历史没用,规律没用,思考没用,我们所建立的知识大厦的结构,会瞬间坍塌。

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

从佛经上看,并不是。它是讲因果的。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但这种因果与我们所说的历史和人生经验,是有区别的。它是三世因果。也就是,反因果放入前世和后世两个维度,整体来参考。但,前世和后世,是我们认知的断点,我们无从判别,所以,就造成了认识上的困难。

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这只蚂蚁有什么罪?它只不过碰巧与我在行进的线路上偶尔遇上了。它既没能力躲避人类,也无从判断。

假如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就是那只蚂蚁,我们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吗?

断点,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人们很没有安全感。这很不舒服,但现实总给我们这种印象,让我们很是焦虑。

那些所谓的统一性的大师们,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以寻找真理为名,制造了许多模式,仿佛真理尽在掌握,仿佛命运可以自主。这,是不是一种自嗨?

人们天然有追求确定性、绝对性、统一性的动力,因为心理安全的需要。

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人们喜欢制造某种大一统的模式,比如什么理论模式、逻辑模式、数学模式、仁义模式、道德模式、易理模式、风水模式等等。

每一种模式,给你一个前提,世界是连续的、有规律的。你没有发现规律,是你笨。但是,多少聪明人,仍然死得不明不白啊。

人类的模式,大概可以确定的不多,但死亡是必经模式,这倒没什么置疑。既然它不可避免,何必怕它呢?怕又怎么样?改变不了什么。于是,及时行乐,或许更为经济。

在周易古卜筮法中,五十五根草,总有一根单独摆出来,示意,总有一分天机,是人力算不出来的。这仿佛很高大上,但是不是祖先有意为之呢?为那算不准的,预先留个借口呢?

哪怕是单一事件的是非判断,董先生也只能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准确度。他也说过,没有能够到达百分之百的人。如果有了,那就不是人,那是神。

何况,任何事件,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简单的是非题。人生不只唯一答案,所以,这事的准确率,不是太高了。

我们总以为可以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法则,可以推演复杂的人生,这是演绎法在作怪。但这个法则有个好处,就是简单。过去简单而与世界的复杂性不符,所以,大概也只是起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牛顿的时代,长达几百年,人们以为物理学已经终止了,人类了解得差不多了。谁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后,推翻了许多结论,以至于从情感上,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都不愿意相信。

几十年后证明,相对论是对的。

但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不久,大家也以为,世界的物理学已经可以归结了,大概宇宙就是这个模式吧。结果,量子论出来后,连天才的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了,与波尔辩论。

一个宏观的,一个微观的,居然无法统一。如果有人告诉人类,世界是不统一的。人们从习惯和感情上,难以接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于是,后来又有一些无聊的物理学家,企图建立统一场理论。试图把这两个理论融洽起来。几十年努力后,才发现,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是不是,人类追求统一确定的简单模式,就没有意义了呢?是不是,世界就如此的混乱下去?我不知道。

但这几天看网络,仿佛就看到统一的困难。

各种论坛上,争论是很多的。我发现争论的原因大概只有两个。情感和理性。因情感而相信某个结论的,是因为他愿意相信。这个力量非常强大,人们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这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还有许多理性的辩论,其实也辩论不出结果来。逻辑框架不同,推演理论不同,概念范畴不同,名实边界不同。你都无法确定一个概念的边界,在逻辑框架没统一之前,还争论得出结果吗?

许多半桶水,曾经嘲笑过“白马非马论”。但我估计,他们都没读过原文,不清楚语言概念。如果这个“非”表示属于的话,当然白马是马。但如果这个“非”表示不等于的意思,白马当然非马。

文字本身含义有复杂性,在交错的地方咬文嚼字,没什么意义。

从长远来看,决定和影响人们思想的,更多是情感。比如,我们与诗经中所描写的生活,离开很长时间了,但仍然能够被那里面人物的情感所打动。情感在个人起伏程度上,也许是不稳定的。但在整个发展的时间长度上,却保持了一贯性。

这就是演说的奥秘。我看了马丁路德的演讲稿,也收看过西方总统竞选的演讲,当然,我也看过闻一多先生最后的演讲。

演讲最大的特点,是以貌似说理的方式,来打动你的情感。如果能让听众共情,那你就成功了。与其说优秀的演讲,是在以理服人,不如说是在以情感人。

以情感共鸣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是政治家常用的把戏。但是,这种煽动情感的办法,是无法确定一名政治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的。

与其说是在选总统,不如说是在选一个演员。

当然,也有说理的辩论,这种辩论今天很少见了。比如愣严经中,佛祖与阿难的辩论。彻底并且直接,在同一概念和逻辑下的交锋,相当精彩。

比如网络上看到,有一名所谓的学者与马东的辩论,就很有意思。那名学者的意思是,现在网络流行文化太粗俗了,没有精致的经典的东西。马东反驳说,普通人也有发声的意愿和渠道,这是进步。

从获得支持的人数上来说,当然是马东完胜。他利用了共情法,让普通人感觉马东站在了自己一边。但是那名学者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支持他的人少了而已。

其实,那只是一个娱乐节目,本来就是娱乐大家的。马东本人并不普通,成功的父亲和成功的他,本身就是精英阶层,装着是大众一员而已。

但是,讨论本身引发的思考,却让我浪费了不少时间。

在过去,尤其是在几十年以前的中国,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的。知识精英阶层,仿佛个个如民国时期的大师。其实,民国时期大师也不多,钱钟书在《围城》里就讽刺过。

只不过,那些有知识的人,在众多文盲面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而已。况且,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还属于士的范围,本身在社会地位上就属于上层,有发言权,地位高,发出的声音也大。

有人批驳科举时代,大家学了几本圣贤的道德文章,就可以中进士,当大官,其实那些书对社会并没多大用。以此来批驳科举制度。这显然是,没认清科举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科举表面上是一个人才选拨机制,实际上是一个阶层流通工具。一个社会,只上上下阶层有正常确定的流动机制,这个社会才会良性发展。如果阶层固化,这个社会的革命和暴动,很快就会到来。

历史上,中国大家世族,对中国的危害太深了。袁绍袁术是优秀代表,但他们又干了什么好事?

科举的最大意义,是给贫穷的人,有一个阶层跃升的渠道,以打击阶层固化的趋势。

此时,考试的书目不能太多太专业,要不然,穷人根本没机会进行素质教育的。穷人请不起好老师,也买不了那么多书,只有死啃几本教科书,以期望一步登天。

如果考试的内容过于宽泛,穷人购书的压力,请老师的压力,根本就断了寒门出贵子的想法。如果这样,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看《儒林外史》时,总爱笑话范进。但如果一个朝代没有范进的机会,那么黄巢就会诞生。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民国时期,科举已经没有了。普通民众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渠道变得狭窄,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读书。那些民国大师们,大多是家里条件好,不为生存而读书,所以就读得比较纯粹,比较好。

为了生存而战的普通人,当读书这条路断了后,就揭竿而起,两把菜刀闹革命,就问你怕不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饭都吃不饱,哪有精力读书?国家都要亡了,哪有心情读书?读书只留给那些有条件有时间有兴趣的人干,于是闲情闲钱养育着艺术和文化,专心专一养育着专家。

但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教育机会均等了。普通人,也识文断字了。他们不仅成了数量最为庞大的文化消费者,他们也成了数量最大的文化生产者。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声音也有了发行的渠道。

精致的生活,从来就不在大众生活的范围内,要说粗俗嘛,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

但是量变必将带来质变,我相信,这样大规模的生活和消费者,必将孕育出民众艺术和文化的大师,必将出现影响历史的精典和精品。以数量换质量,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所以,先不评价它们是否好吧,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从市场角度,我觉得,今后面向大众文化创作和消费的产品,必将风靡整个中国。或许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扩展,也将影响这个世界。

只要你读过中学,你就可以在网上发文章或者评论了。只要你身体健康,你就可以在广场舞上,飞扬和展示一把。

统一性,看起来美,其实不然。那只是固化的标志,缺乏生命力。比如,过去我们看的人工植树林,就有树种单一的问题。树是同一时间种的,品种也一样。看起来,横平竖直,很是规矩。这种几何形状的美,是工业化时代的情趣。

但从生物多样性来说,它是违反自然的。一般一座山上或者一个林场,阔叶针叶混杂,乔木灌木共生,苔藓杂草乱长,野兽鸟虫潜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可以长久存在的森林。

而立体的复杂的森林,今天却不被人欣赏。原因是人们只喜欢简单统一的东西。为什么?人们总有这个偏好,对自己难以全面理解的东西,保持着警惕和紧张,并不舒服。对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可理解模式的东西,产生天然的敌意。

那是人类太高估自己的理解力了,世界这么复杂,你怎么可以随心所欲呢?

想起高中一名自视甚高的语文老师,在我们乡中,他算是一名老教师了,但总是教不了毕业班。因为,他所教的学生,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得不是很好。

他因自己资历老而骄傲,也因自己不受重视而愤慨。他经常朗诵自己创作的一篇诗,我们都能够背下来了。“我站在高山之巅,我站在古刹之里;受尽了风霜雨雪,看惯了人间卑鄙。”

当时听到,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他的不平,来自于他的自我认知与现实有偏差。他认为他资历老老龄长,是先来者,理应受到年轻老师和领导的尊重。这是第一个误区,老的,就应该得到尊重。

当年班长在一篇笔记里,就批驳了这种老人的价值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高考成绩。他总觉得他是教圣贤书的,要学生受到圣贤的道德教导,是树人的大事。而高考是工具。道与器,当然是道高大。从他诗歌的意境中,也可以推断,他把自己置于山巅了。

高山之巅,古刹之里。这是一个多么孤独的环境,也是一个让自我感觉伟大的意象,也许,他觉得自己很伟大吧。

但是,今天的教育,或者说高中教育,就是为高考作准备的。要应付日常生活,初中教育合格了,就可以了。要进一步,就得上大学。从社会到现实到家长甚至到学生,如果高中的升学率不高,鬼才来。不如到南翔技校,学挖掘机学厨师,还实在些。

他把自己作为职业的工具,当成伟大的事业来看,明显是高看了自己的作用。更何况,即使如他自许的伟大事业,凭他的能力,他能负担得起嘛?

他的诗,基本上属于打油一类,既不经典,也不精致,更谈不上意境和思想高度。虽然他自己把场景设置得很高,但给人的印象,只不过是在发牢骚。

一个老发牢骚的人,怎么承担得起传承道德文章圣贤思想的重任?

今天,在网络上,当普通人有了发牢骚的权利渠道和能力时,我看到了大量的牢骚。总之,很少有人怪自己能力不行,努力不够。总是在说别人不对、社会不对、政府不对,把责任推给他人,是一个很宽慰自己的借口。

从心理上来说,发泄有益于健康。但是,如果过了,就不好了。牢骚太盛防断肠。

其中看到一个网友,换了三个工作,都没进步,总说环境不好。这个老板不好,那个地方同事不好,那个产业不好。好像他走到哪里,失败的原因,都是环境原因。给我的感觉,好像他本人是污染环境似的。因为,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环境都不好,概率太高了。

但更多的,我是在看故事。有些论坛,人们的故事却很真实。许多人的人生,远比我的路坎坷和复杂,让我大开眼界。

有一个从小离家流浪的人,靠赌博生活,遇到了好几个出千高手,他认真学习技术,成为赌场常客,多次挣了大钱。最后被仇家盯上,被高手识破,被砍掉了一只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现在,他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业余时间,进行反赌教育。这真是浪子回头。但他人生的起伏实在也太大了,以至于,我所见过的朋友,没有一个有这种剧烈程度的人。

如前所述,我更关心他情感的变化。按理说,这个从小就生长在社会阴暗面的人,接触和学习了大量欺诈之术、险恶之术,在危险和罪恶的圈子内行走。按我对看守所犯人的人生观察,他们想彻底变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不知道,做一个好人,该怎么生活。

他没榜样,而犯罪,才是他的习惯。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可以改了。这是经历了多大的情感波折?也许,真像佛家所说,人本善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网络重新把人构建起来,摆脱孤独感,这是普通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现在,QQ上,就有大量的群,以前我没注意。这段时间我注意了一下,有育儿的,有股票的,有推荐商品的,还有娱乐健身的。

当改革开放过后,人们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之后,再加上市场力量的强大,使人们可以不依赖他人,而可以独立地活着,让人们获得了自由。

比如城市里,住一个单元的人,也许门对门,也是个熟脸,也经常在电梯里点头致意。但你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干什么的。

与网络社会的组织架构相适应,人是节点化的。

以前的人是区块化的,一个人总是属于某一个集体。从生产到生活到情感。我听说四川有的兵工厂,从父亲到儿子,两辈子人,都可以不出厂生活,他们的一切,都在厂子里内敛化了。

但今天,开放的意义,就是把人从这个集体里解脱出来,尽力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当然是进步,也是老子所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但原子化的或者说节点化的社会结构,人虽然自由些了,但免不了孤独。人类是因为集体组织的力量,才第一次战胜野兽生灵的。所以,对集体力量的依赖和眷恋是进化中形成的本性,这种本性,让人害怕孤独。

于是,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组织形式,根据你的需要和爱好,组群。这个群中,你只需要展示或者融入自己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来去自由,既排遣了孤独,又获得了力量。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