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九十三章 所谓的传承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九十三章 所谓的传承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基因财富文明权力,所有人们喜欢的东西,都希望得到,得到后,又想向下一代传承,这是人性。

听到班长所说的北京发生的变故,我马上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自己长久不看新闻,居然对这些影响社会的重大事件,隔膜了。

过去,有一天不了解外部的信息,自己总觉得不安,好像没跟上时代。就像,我总想学各种门类的知识,不尽力搜罗知识,总觉得自己蠢。现在,居然都戒了,不是有意的,而是自己没这种需求。

我曾以自己的努力追求过海量知识,那是我受到一些比较模糊的误导而产生的错误举动。从小,我们被灌疏,学习是高尚的事情,知识是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尽可能多地搜罗知识,可以得高分。书中自有颜如玉嘛。

但是,如果没有整理知识的线索,那么,碎片化的知识,将无法运用。比如,现在打开互联网,百度一下,就可以搜罗出世界上大部分已知的知识点,但对你有用吗?

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框架,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特点分工,如果这些没有确定的话,搜罗零碎知识是没多大用的。不是知识没用,是你用不上。

对新闻对世界的了解,这是这样,总是想通过媒体来,便捷地认识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丰富的内涵会挤扁在那些文字和图像之中,一传一失真,最后留给你的,只是模糊的印象。

何况,佛门说:入海算沙。

我现在对生意没多大兴趣,况且,对政治也不太关心,这些都改善不了我的生活状态,所以,没有关心的动力了。

只是张哥,这个与我有相当大瓜葛的人,如今落在这个田地,我还是不禁唏嘘。

他所追求的方式,倒也无可厚非,富贵险中求,历史上大部分底层人逆袭的套路,都是这样。这个时代,成王败寇,况在如此飞速奔跑的条件下,乘势而上,胜多败少,是值得的。

但他所追求的目标,估计有点问题。他所追求的,从他的婚姻到他的孩子,都可以看得出来,他还停留在家族传承的圈子里,与他的教育方式和产业方式,不太匹配。

一般,创业第一代,必须有一个稳固的经营模式和核心团队,成功后,才能交给第二代,才有家庭企业和财富传承的可能。而张哥,并没有打造出这种企业,况且,他并不想传承企业,他只是想传承财富。

当年,他最成功之时,积累的财富,可以用三个煤矿来计量。当然,这种生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政策变动甚至煤层变动,就会让企业财富流中断。

其实,在他积累出第一桶金后,他也许想转行进入物流行业,靠运输起家。但他没有核心竞争力,光靠人际关系建立,这样的基础,风一吹,就散了。别说官商利益勾结的人际关系不长久,就是人本身,也有退休和老死的时候,说得更极端一点,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利益关系,天天都在变。

他选择了传承财富。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他是没到第二代,在自己这第一代,就接连受挫了。

小马,是一个典型的不堪重任的人,资金的珍贵与风险,他是没有体验的。更重要的是,他对冒险的后果和代价,也没有深刻的感觉。没有穷过的人,要想让他知道穷的后果,是很难的。

他倒是传承了他父亲的冒险精神,冲动而盲目,所以,导致炒作金融的失败。

这一次,虽然与铁路拉上了关系,看样子日进斗金的兴旺又来了,但好景不长,现在,重新跌回谷底。

其实,张哥只是行贿,并没有多大的罪。但是,一身入公门,九牛拖不回。经济犯罪的代价,就是经济上吃亏。以我这些年看到的同类案件的经验来看,他目前处于非常难受的地步。

如果想少受牢狱之灾,那么就得坦白一切。出卖金主,这件事如果在江湖上传开,那么,他今后,要想利用官商的手段做生意,基本没市场了。

那么,他如果选择另一条道路,打死不说,会不会好些呢?按张哥草莽的性格和滚刀肉的经历,他是可以做得到的。你关我几个月,无论软硬,就是不说,张哥做得到。哪怕受贿方认了,他也可以不认,以求搏得可靠的名声。

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也是商人行贿,官员被抓。官员被定罪了,但这商人打死不说。这种名声是很难得的,大不了多关两年,就是硬扛。

这种人出狱后,在官场的声誉会很好。大家都会把他当可靠的人,不会出卖朋友的人。这种经过考验的信誉,人家会视为安全。主动找你合作生意的官员,会让你仅凭声誉,就获得了核心竞争力。

但这种竞争力的获得,还需要有两个外部条件。第一,你这个名声,传得出去。第二,你出去后,社会风气没变,官商仍然较大规模地存在。

目前,这两点,对张哥来说,都未确定。按现在的风向来说,官商勾兑的市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挤压,什么时候恢复,还非常难说。况且,张哥作为一个山西的小商人,在北京那地盘上,根本没名气。别说他了,就是他行贿的对象,在北京,也不是很大。那么,这名声传不传得出去,还是个问题。他在北京,如同一只蚂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更重要的一点,是张哥在煤炭运输这一块的专业能力,从此没有发挥的机会了。张哥最懂的煤炭,但这个市场洗牌了,等他出来,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况且,他家的生意,只有张哥自己才能维持得下来,张哥不在的日子,运行都困难。我不知道,他家的企业,是否熬得到,张哥出来的那一天。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张哥向儿子传承财富的计划,估计最终会失败。一是单纯的财产传承不靠谱,二是小马接不住。

有人对富不过三代进行过分析,这种现象,的确比较普遍。但也不是没有富过好几代甚至上十代的。

那些家族,靠什么传承呢?以国外来说,比如洛克菲勒家庭、罗斯柴尔德家庭等。一个是搞实业的,一个是搞金融的。但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他们有成熟的企业,这个企业已经形成了强势地位,凭借强大的惯性,都可以让后代平滑进入刚接手时的不适应期。

第二,他们有稳定的框架,无论是在政界商界知识界经济界,他们都已经有全方位的布局,多点支撑,可以平摊突然变故的风险。

第三,他们处在一个法律规则已经稳定的国度,突然的革命和法律的大幅修改,可能性小。只要不故意把违法犯罪的事做大,基本上没有政治法律风险。

第四,有一个科学的家族管理分配体系。子女继承的规则,后代管理人才的选择,企业和资产管理的制度,都经过充分思考并设计执行,避免了后代因此而造成的利益过分争抢。

第五,有较好的教育体系。教育后代的重视程度,远超一般家庭。这种教育体系下,并不能保证后代都是精英,但减少了废柴出现的几率。

以上条件,张哥几乎没有一条具备,所以,传承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尽管具备这些条件,也不一定传承成功。所以,富过三代的,还是少数。比如希尔顿家庭,到第三代,就显出颓,唯一的女继承人,成了一个花天酒地,不知节制的人。

这里有几个变数,是创业者无法全面控制的。

第一,时代的改变。如同传承一套手艺一样,时代进步会淘汰一门手艺。在中国,最牛的铁匠,也差不多被机器所代替了。而一个企业,主营业务不可能始终不变。一个政策,一个技术进步,一个风气,就可以改变一个业务的前景。

第二,重新创业的困难。主营业务很少有不被时代所改变的,当然,传承者有资金,那么,可以重新投资新的行当。但这相当于重新创业,只不过是占了些资金优势而已。但创业成功的机会并不高。与那些没有退路的底层创业者来说,你只付出资本,人家敢于付出生命,其决心和耐力,你很难拼得过。

第三,子女的兴趣与特长。当然目前就有一个例子,王总及他的儿子,一个搞地产,一个搞传媒,过去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少,未来发展的态势,谁也说不清楚。我有一个感觉,过于强势的少爷,有可能坏事。

第四,子女的堕落。这是最普遍原因。因为要让一个从小不缺钱的人,努力挣钱,这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何况,享受的机会那么多,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枯燥的工作上?据目前调查,富二代愿意子承父业的,不足一半。

以上是财富传承。

还有权力传承。这更不太可靠了。权力是什么的?是用来分配的。生产才是世界发展的推动力,而分配,几乎是个零和游戏。

你分多了,他就分少了。财富,在进步的时代,是可以普遍增量的,凡是增量的变化,社会都是可以和平接受的。但在根本领域,冲突无处不在。

当分配冲突到达不可调和的境地时,流血和战争将会变得不可避免。那么,这件事的传承,就更困难了。

为此,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着《资治通鉴》。司马光,作为皇帝的老师,写这本书时,目的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皇帝或者学者,从几千年历史来看,发现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那就是,权势传承之不可靠。

任何一个帝王,在他权势极大的时候,总想把这份势力向后代传递下去,但无论多么聪明的帝王,都做不到。

原因除了上面所说,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当然,光总结原因还不够,必须找到解决办法。想一想,古代豪杰如此之多,肯定每一个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都没有解决好。

还有基因传承。张哥与乔姐婚姻的失败,就在于乔姐没有生出一个继承人出来。而人性本身,就对基因传承有发自自然的倾向。

所有动物,在基因传承这事上,有着拼命的执着。这是物种存在的基本条件。

根据我读二十四史的经验,发现这些传承,都不太靠谱。原因是什么,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要是我说清楚了,我就超越司马光了。

但我发现了一个特点,这些传承,都是以基因为特点的。也就是说,家族血缘,才是传承的对象。这种目的性,是不是它们传承难以成功的原因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家族传承的特点,除了基因纯正性。还带来另一个特点,就是传递的封闭性,内部协调的困难性,传承递延的分散性。

所谓传递的封闭性,是指对象。所有财富或者权力,只给有血缘关系的人,无形之中,就把社会大循环隔开了。没有外来的源头活水,没有鲶鱼效应,很难激发出奋斗的精神的。

内部协调的困难性,就更复杂了。比如,中国古代,以嫡长子继承主要权力。但仔细看历史,有多少朝代是按这执行的?祖制经常受到破坏。为什么?血缘身份与能力才干,根本没有联系。

还是在李渊在世执政时,长子建成已经当了很长时间的太子,但与能干的李世民相比,还是被杀了。甚至,逼得父亲退位,自己当了皇帝。

为了继承权,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夫妻相害,这样的事,还少了吗。至高的权力为什么是最大的危险,因为它是在零和游戏中的唯一标的。

同理,财富传承也一样,当后代争夺厉害时,也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如果传递给一个强势能干的后代,其他弱势的后代,估计连汤都没得喝。这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传给一个弱势的后代,那么,他很可能被强势的兄弟姐妹干掉。

所有的传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制度。天天搞分配,没有好事情。我认为,只有生产,才有可能产生正循环。而分配,因为人性的丑恶面,总会走向丑恶的一端。

当然,还有传承递延的分散性。比如,东汉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王国传承了十几代后,刘备,只能以打草鞋为生了。

其实,仔细想一下,这也正常。帝王的后代,随时间推移,人数越来越多,权力分配和财富分配,数量和质量就越来越稀薄。最后,帝王之后,也同于常人。

那么,有什么东西在传承史上,稳定一些的呢?司马光找到了一个答案:文化。

只有文化的传承,才最为长久。

眼前这本书,介绍佛教的传承,说禅宗在印度传了二十几代,在中国唐代,传到慧能法师时,也有六代。还能够中兴,甚至改变中国佛教的面貌,有越来越兴旺的架势,这种传承的成功,除了佛教本身的真理因素,或许有其它原因。

再比如孔子的常说,今天,我们说话做事,还经常引用他的话。董先生教育我,对易经的理解,也经常以孔子十翼来作为范本。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儒家学说的部分继承人。

更深刻的,是诗经,已经过去三千年了,那里中国人的情感原因、互动方式、表达习惯,甚至思维方式,对生活的理解,与今天的中国人,差不多。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不要说血缘,就是姓氏,甚至是身高体重面貌语言,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这种文化,却顽固地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冲击,我们的血统早就已经混淆了,我们的政府也换了上百家,我们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面貌。但是文化的基本取向,却始终没有改变。

为什么?我不能完整解释。但我可以区别出文化传承与财富权力传承的根本不同。

那就是,文化传承并固定于基因。

中国文化传承的路径,与基因关系不大,甚至到了没人注意的程度。没听说老子是状元,儿子就一定是状元的。苏东坡家里出了三个进士,也只是偶然现象,那是小概率事件,在科学上,没有必然性。

文化传承是师徒的,是老师与学生的。这种传承跟血缘关系不大。在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中,老子和孔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老子,根本没有子女的记载。不是说他一定没有子女,但肯定子女没有继承到他文化的遗产。

孔子,一个最重视家庭的人。他的学问,按记载,最多也达到了三代。孔子的儿子叫孔鲤,虽然没有孔子那么有学问,也还算得上是贤人。孔子的孙子叫子思,据说是孟子的老师。最独特的是,子思的学问,并不是爷爷和父亲传授给他的,他的学问,来源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并且,他将学问传给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孟子。

今天,传说中的孔子家庭依然存在,但有学问的人,也不多了。

当然,佛祖本人,也有第二代,那是他的儿子罗睺罗,也是得道之人。但他儿子没有下一代的记载。因为,出家人,本身在戒律上,就控制了后代的产生。

居士也不是没有后代,但也很少听说有成就的。就是有成就,也不是他父母传承来的。

知识和文明是公开的体系,有着自己的传承和淘汰机制。它是开放的,所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优秀的文化,不需要分析它的原因,只看他存在的时间长短就知道,它强大的生命力。

从进化论讲,如果基因没有遗传和变易两种特征,就会被自然进化所淘汰。基因传承财富,就缺少变易的条件。而文化传承,在大社会的涤荡中,强势的东西,总会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与基因传承相比,文化传承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生产性。文化总是在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个功能,这个文化就离死亡不远了。

中华文化在保持自己基本特性时,同时不拒绝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如同杂交改良,我们始终在改良过程中。要不然,我中学头疼的英语也不会那么重要。

想到这里,我产生了一个观念。我如此热爱传统文化,对外国文化偏好不高,估计与我的英语水平不高有关。我只能搞这个。看的外国着作,也是中译本。

二娃,你英语好,估计看了好多原版吧,如果我们有缘,见面谈谈?

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增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数量。凡是增量的变化,就有可能长久。零和游戏的东西,分配的东西,总是在成员间互相残杀。

总设计师邓大人,他说不要争论姓社姓资,就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零和游戏,从分配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不要老想着分配,要多想想生产,估计,这是伟人的中心思想吧。

我没有资格猜度大师,我只能找出一些特点。一个人没事,瞎想。

看到身边这两本书,我对自己的结论有一些怀疑。比如知识传承。我把佛教当成一种知识传承,但这种传承的方式,却比较特殊。

为啥?因为,假如它是知识的话,却并不能用语言完全形容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种用语言和思维都不能抵达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语言没意义,那这身边这两本书不是多余了?如果有意义,为什么,大师们反复强调,多说无益,多读无用呢?

最搞不懂的,是那个拈花微笑的典故。佛祖云: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有谁会得?他拿着一束花,示意了一下。什迦尊者,会心一笑。

两个人确认了眼神,遇上了对的人,就传法了。这是个什么法?怎么传承的?

这是个大秘密。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