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对事物的分类,各家有各家的办法。但大不了,是从类别和性质来分的。从类别分,主要是将表现形式归类。从性质分,主要是指它对人的作用来区别。

儒家思想中,《大学》一章,讲格物致知。那么,格物的格,就有区别的意思,也有分类的意思。将事物归纳起来分别归类,就得到相对普遍性的知识。知识的获得是归纳的,知识的运用是演绎的。

我也曾经怀疑过,古人这种粗糙的认识方法,是否得到的知道不够精确,不够科学。但在观察当今科学发展的方式后,也有所理解。

比如,当代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那么,数学的规定性,虽然抽象上是精确的,但在实践中却是不太精确的。比如,1 1=2,那么,世界上有完全一样的两个1吗?实践中是没有的,那么,这个模式也只是个模拟,谈不上精确。

何况,在社会科学中,最牢靠的办法是统计学,计算出事物出现的概率,让大概率事件成为规律,小概率事件忽略不计,但小概率事件,概率再小,毕竟也出现过,我们不能当它不存在。这也是一种模糊办法,所谓科学的精确性,在自然界中,也是不好确定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就是“四大”。按佛教的说法,所有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所构成。他们把物质称为“色法”。

原来有人读经典,说到其中有一句话叫“舍利子,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记得,韩国好像有个三级片,也叫空即是色,我也看过,其实就是普通的三级片而已,并没什么哲学的含义。

许多人理解错了,说佛法讲空,但也讲色。这些人把这个“色”理解为好色,理解为男女的色情。其实,佛家所说的色,是一切看得见甚至看不见的物质世界。原话理解我不精确,大概的意思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性质是空的,空的性质可以通过这个物质世界的变化表现出来。

回到永嘉大师的诗歌上来。放“四大”,这四大代表着一切物质世界。佛教把物质世界分为四种要素,而我所学的周易和传统文化,其分类结果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法了。

小时候上学,遇到一个问题的两个答案,总是想问,究竟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如果这个正确,另一个必然错误。后来才知道,世界根本就是一个多选题,很少有单项选择的机会。

认识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不同。盲人摸象,谁错了呢?在他所摸的部分,都算对。但是,又都错了,因为没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小时候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就想猜,这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后来接触社会,才知道,根本没什么纯粹的好人还是坏人,大多数人是好坏都有成分。况且,还有好人办坏事的,坏人也有可能办好事。

世界是复杂的,各自立场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所以,网上的杠精,十有**,是因为与别人立场和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意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根本就错了。

世上哪有那么多是非,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的人从好看还是不好看这个角度来评价,有的是从善良还是丑恶来评价,有的从有本事还是没本事来评价,有的是从有钱还是没钱来评价。都在自己立场说出结论,所以辩论就无法进行。

胁尊者告诫我们,不要与愚蠢的人辩论,诚哉是言。

佛法用四大开归类世界,是从性质上说的。易经的五行是从现象上说的。

金,代表坚硬。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流动。火代表上焰升腾。而地,代表藏养孕育。这是从世界运动的方式来说的,也就是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展现运动中,受力的方式与反应。

而四大,却更多地表现为性质描述。地大,本质为坚硬性,有保持作用。水大,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火大,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风大,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通过对作用来分类,以体现性质,这是佛法的一个特点。

这里,就出现了匹配问题。比如五行中,也有地、水、火,三者虽然名字相同,但意义还是有区别的。更重要的是,五行中有金木,而四大中有风。连名称都不同,如何理解呢?

佛法中的地大,有坚硬的性质,那么,与五行中的金的属性相类。而风大有生长的性质,大概又与木相类似。

总之,各种分法,决定了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名字和概念,决定了学术体系的话语。所以,名实之争,却是学术争论的永恒话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诗中所写“放四大”,也就是在思想意识上,放弃对物质世界的追逐。放下即佛法,这个事,在布袋和尚的传说中,已经提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然,弘学的解释中,还提醒了我,另一个角度。比如任何一个事物中,都有四大的成分。比如一个人,发毛爪齿为地大。唾涕、津液为水大。体温燥热为火大,这点跟中医的五行理解相似。气息运动为风大。

永嘉大师这句话是告诫我们,我这个身体只不过是由四大组合而成的,与其它生命没什么两样。根本没有一个独特的我的存在。所以,要放下。

放下,并不是假装它不存在。而是说,它没有固定的性质,没有与世界不同的区别。那么,你就不要抱住它不放。如果说不执着于我,不执着于法。那是一种什么状态?

诸行无常,关于这一句的解释,可以写出一千万字。因为它是佛教最初的四个基本观念之一。我目前,只能理解到,所有东西都没有固定的性质这个程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么牛的人,都有少得为足的心态,我又何必非要全部理解,自找苦吃呢?

往下看。“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所谓绝对真理,是直指人心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禅宗总说自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说那些大量讲经说法,有点寻枝摘叶的偏颇。

寻枝摘叶,说得好听一点,是盲人摸像,得不出正确结论。说得更进一步,入海算沙,尽管你的结论是对的,又怎么样?大海不是通过数沙这种劳而无功的方法,推算出来的。

直接看,不就完了。

他所说的“我不能”,不是说他做不到。而是说他根本不屑于这么做。因为,太傻。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一句,我是不懂的。但一个概念却引起了我的兴趣:六般神用。

弘学解释是六种神通。此时,显示出宗教特点了,你要说佛法是自然的平和的,但这六通概念一出来,又有点神奇了。如果真有六通,那么,佛法还真是有神仙气息啊。

所谓六通,得一一说明。如果说一个人,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这种程度,那就已经是神仙了。有人讲笑话,用中国造字的办法来分析“佛”这个字,一个人字旁,一个弗字。弗的意思是非的意思,那么结合起来,佛的意思是:非人。

有人说,这个非人,含义有两种。第一,非人,是佛法的方法,就是无人,无我的意思。这一点,前面已经读过,有那么点合理。第二,非人,就不是人。为什么?都已经成神仙了,还是人吗?

神境通,有人也叫如意通、神足通。意思是随心所欲,随意到任何空间显现自身。这种能力是不可想象的,不管多远,你只要叫观音菩萨,她就立即来到你身边。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说法,跑得最快的人是曹操,因为说曹操曹操就到。

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国历史上有大量这种幻想和传说。在中国的四大名着里,就有两个代表人物。比如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因神行甲的存在,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跟千里马差不多。但是戴宗是借助工具,而孙大圣,是自身能力。

人们对快速到达的能力如此之企盼,以至于大量的技术进步,都为交通快速化,奉献了一代又一代聪明人。从千里马的养育到汽车火车和飞机,以至于到现在的火箭飞船,无不是对神行的梦想。

仅得这一个神通,就超越了所有的人类。我想,想到达就立即到达的本事,就得超越光速了吧。但物质世界中,速度越接近光速,其质量就越接近于无穷大。要超越光速,除非它不是物质。当然,佛教中,说要成佛,必须抛弃我抛弃法,也就是说,佛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根本没有质量,所以才那么快的吧。

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世间一切种种形色。这是不是将世间众生,一切现象,都如同现场直播一样,随时传到你的眼前?

极度扩张自己的视野,这也是人类的基本梦想。比如西游记中,二郎神,眉心中有第三只眼,就号称天眼,能够及时辨别一切妖怪鬼神及幻象。而孙大圣也有这个本事。也许,吴承恩是饱读佛教经典的,他知道天眼这个事情的说法,所以才创作出如此生动的形象的。

既然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所以人类就追求这个境界。今天的电视直播,今天的网络图像,就有点天眼通的功能了。但是,佛教的天眼通,还包括众生苦乐,世间形相,那个范围就太大了,类似于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我想起,过去阴神婆走阴神,可以看见亡者现状并且代替亡者灵魂发声,算不算天眼通的范畴呢?

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忧喜苦乐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这个理想,也是亘古就有。老子说,天籁之音人间难闻,说大音希声。如果有了天耳通,恐怕不是问题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今天的收音机,电话等,也算是天耳通的一种功能吧。但是,我们大概只能听到有限的频段,比如超声波,蝙蝠听得到,我们人类就听不到。

何况,动物的语言,我们不懂,更何况地道、天道的世界,他们说的什么话,我们更不可能懂了。当然,前提是,得有这种世界的存在。

他心通,这是心理学家的事。如果能够看穿人心,当然就具备了在社会中无往不胜的能力了。

宿命通,能知自生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预知过去现在和未来,即使一个算命高手,到了了解所有人命运的程度,也还达不到宿命通这个本事。

何况,以我的算命经历来看,根本无法知道现在世界上人的命运,更何况过去未来两世。

我记得书店老板跟我说过,一个悟道的大师,当知三世因果。也算是宿命通的一种吧。知道过去未来,是人类知识界最终极的梦想,但在佛教这里,仅是六通之一里,最普通的功能。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漏尽通,断尽三界思惑,不受三界生死。也就是说,思想上根本没有迷惑了,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相。根本没有生死了,完全存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这种与天地宇宙共同存在的智慧,不是道是什么?

《黄帝内经》上讲,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是上古真人的境界。那应该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层次了吧。但是天地日月有毁灭的一天,而这种佛教的境界,却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比道家所追求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所谓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我只能体会目前的肉眼,第二层次的天眼,也只能靠猜测。后面的几个眼,如何想象,根本不可能。

所以,这五眼,只能自己达到那个程度才知道。靠猜测,不仅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力,是达到解脱的力量。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目前,我连信仰的力量都没有,还在犹豫徘徊中,所以,后面的力就算不上了。

按妍子的状态,我觉得,信力,她是有了。因为她敢于抛弃那样美好的生活,敢于舍弃与我的婚姻。但精进力,估计也有一些,毕竟,她始终坚持打坐念佛。念力,她还没有到,这里的念力是指修四念处以获正念,而她持佛号,从效果看,目前,还没得力。后面的定力、慧力等,那个境界,她估计连边都没摸着。

对此,我产生了巨大的悲悯。妍子以如此巨大的牺牲,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却仍然在修行的初级台阶上,努力攀爬,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她太辛苦了。如此坚定执着的人,菩萨为什么不帮帮她?如果没人帮,我是不是有能力,走在她的前面,拉她一把?妍子,我想帮你,但我不知道,我行不行。

水中捉月争拈得。水中捞月的故事好理解,也就是说,那真相,不是从想象中来,想象只是水中的月亮。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盘路。调古清神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这是形容修行者孤独的状态。因为是追求绝学的人,肯定是孤独的。其实,西方有言,孤独者要么是可耻的,要么是高尚的。在此,因其过于高尚,所以曲高各寡,所以独行独步,只有遇到知音“达者”,才有可能同游。

弘学引用了庞居士一个问题。这里想起了过去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庞居士的故事。这个庞居士,是在家修行的成功者。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一子一女,耕读修行。

他们一家都很有成就。有一年的一天,庞居士修行已经快圆满了,他算好时辰,要在某日某时坐化圆寂,离开这个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为了安排好后事,他给自己的女儿说了,让女儿在门外为他守护。

她女儿其实此时也已经悟道成就了,也想抢在父亲前面进入极乐。于是时辰快到了,她骗父亲出门看什么,庞居士一出门,发现上当了。等他回到屋里佛学,看到,女儿已经在此时坐化了。这种决定生死,来去自由的境界,简直骇人听闻。

随即庞居士也坐化圆寂。而有人看到时情景,赶快跑到田地里,庞居士的儿子还在锄地。别人告诉他,你父亲和妹妹已经去世了。他儿子早料到有这一天,早也算到这个时辰。于是大笑几声,双手柱着锄头,头搁在手背上,当时就站在那里故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一家三人,居然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在健康而有准备的情况,瞬间圆寂。

而庞居士的夫人,也是有成就的人。她收拾好三人的遗体,把后事办完,自己提着一个包,找了个尼庵,出家了。

这一家四人成就的故事,是中国居士界最大的榜样。这种家庭,以圆寂的方式昭示圆满,是宗教史上的奇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年,庞居士问过祖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师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是一个着名的禅宗公案,用语言和逻辑的方式,解释不了。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说的什么。反正,意思是不能回答的。

调古清神风自高,这是高风亮洁的意思。貌悴骨刚人不顾。这是指修佛法的人,虽然面容憔悴,但关键在气质。而且,不会理会那些不屑一顾的人。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我估计,这段话是对当时的世人说的。毕竟是唐朝,那是一个繁华的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鲜衣怒马、五陵少年,是奔放和外向的。人们通常追求物质的丰富和色彩的艳丽,会耻笑那衣衫烂褛的人。

唐朝还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杨贵妃就有肥猪的雅号,但却三千宠爱在一身。吃素,甚至吃野草树根的苦行僧,往往受人白眼和笑话。

这一段话是说给这些普通人听的。道不贫,道是无价珍,是告诫大家,从物质和外在的东西中解脱出来,要看中内心的道。

过去的苦行僧,确实给人一种破落的印象。比如原始佛教的僧团有四依住:第一,粪扫衣。这东西就讨嫌,从垃圾堆时捡来的东西穿在身上,不管你自己是否习惯,反正别人看起来,就有点不太舒服。

第二是乞食。那衣是粪扫衣,那钵就是用来乞讨饮食的。衣钵传人,传给你什么了?传给你乞丐的家伙?

想想就难受,一个衣衫破烂的家伙,在我家门口要饭,不给吧,说不尊重出家人。给吧,确实会让人吃不下饭的。

第三是树下坐。出家人没有家,树下,石洞都是他的家。最严格的头陀行,还严禁要求“头陀不三宿空桑”。就连树下坐,也不要总在一棵树下坐,免得你坐连续三天,会对这棵树产生感情。

第四是陈弃药。如果修行时,生病了,就用别人不用的或者倒掉的药渣子来治病,病好了,就再不用了。不积蓄新的药物,更不能积蓄金钱。

当然以上是严格要求的原始佛教制度,与当时古印度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适应。那时,普通低种性的人民,过的生活不太好。而作为拯救者出现的出家人,必须比他们过得还差,才可以算是普度众生。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