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八十九章 走了些弯路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八十九章 走了些弯路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此时,老板看了看时间,说到:“我夫人要过来了,接替我进去吃饭,我吃素,中午饭,我就不留了。”

我赶紧说到:“那我请你吃饭呢?”

他摆摆手,说到:“不需要,小伙子,你要有兴趣,明天上午再来,我们还可以谈半天。我劝你,暂时不要买佛学辞典了。你先争取把《证道歌》多读几遍。不理解没关系,欣赏它的美,也是收获,读多了,背得下来。今后如果真学佛,渐渐就有用处了。”

我向他告别,心里很是感谢。这样一个老人,对年轻的陌生人,完全没有戒备心,完全将自己的私事倾诉给我。目的,是想用自己的实例,教导我学佛的正确方法,这是无私的信任和给予。况且,他还给了我读诗的方法,也够我自学了。

在离开店子后,我找到那家餐馆,现在,我连续几餐都在这里吃,伙计和老板都认识我了。

相互的招呼很随便和热情。这种热情,不是酒店的那种职业般的微笑,可以上画。这种热情,是不分你我的亲热,是打趣玩笑的亲近,是自己人的感觉。我喜欢重庆了,从今天起,就凭它这里的人,对一个陌生人的亲热和信任。

吃菜的时候,伙计居然记得我喜欢疼椒味,居然在我点的藤椒鱼里,多加了两串新鲜的藤椒,几乎盖住了鱼。虽然热油淋过,但碧绿的颜色,真的让我食欲大开。

吃得差不多时,老板兼厨师出来了,在我耳边轻声说到:“兄弟,喜欢不喜欢烧白?”

我眼睛一亮,好久没吃过这东西了。这是四川最传统的菜了,我母亲在世时给我做过,它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现在的人,不仅很少吃到,会做的人,也很少了。

我点了点头,表达出兴奋。

“好,我晚上就准备材料,明天中午还是早上吃?”

这简直是把我当家人了,时间和菜品好像是专门为我定制的。我也不想太麻烦人家,毕竟这道菜,客人们早餐是不太点它的。它是中午正餐的内容。我说到:“中午吧,我只能吃一碗。”

“好咧,兄弟,明天中午,请你提意见。”老板把白毛巾往肩上一搭,回后厨去了。

望着他的背影,我有点不理解。他怎么知道我喜欢烧白的?

回到宾馆,这里的服务员看见我,也不说“先生,您好!”那样所谓稍带重庆口音的普通话了,她说的是:“您房间刚打扫过,还需要什么吗?”

我笑笑,摆摆手,轻快地走入了电梯。

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亲切自然,不需要客套的东西。对于一个漂泊的人来说,真正的热情,是把你当自己人看。

回到房间,果然所以东西都换过,打扫得非常干净,我在街上买了点自己爱喝的茶叶,准备午觉醒来后,泡茶读诗,或许,会有美感。

这首《证道歌》相当长,但词语却很平实的。如果不需要了解它的真实意义,只是诵读下来,的确很轻松。

先睡觉,起来后再正规地读下去。

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我仿佛来到那个熟悉的隧道。但这个隧道与以前有所不同。方框变成了圆框,我下坠的时候,身体变得轻盈,更重要的是,隧道仿佛布满了光线,再不是沉重的黑色。突然,前方有一大片光明,刺激我双眼都睁不开了,我仿佛有一个印象,前方有人在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声音越来越大,光线越来越强,那炽热的状态,让我有燃烧的感觉。

突然醒来,发现是一场梦。而此刻,窗帘大开,外面下午的太阳正旺,正好照耀到我床上,照耀着我的眼睛。我猜想,大概这太阳的光辉,造成了隧道中的光吧。那地藏王菩萨的名号,也许是上午我听了书店老板的叙述,在梦中的潜意识中,反映了出来。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是上午有思,中午有梦。

但是,这个梦虽然无法解释它的原因,也无法与信仰联系起来。却可以影响心情。黑暗总没有光明好,这是个好兆头。下午读诗,也许会有收获吧。

我起床洗漱,然后烧水,泡茶,所有程序准备完毕。喝了一口茶,仿佛原来在北京在温州,那阳台上的美好时光回来了,我打开了书。

只是读,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可算轻松多了。读诗时,我随着节奏和韵律,摇头晃脑起来。大概读了一半左右,我突然意识到,整个读诗的过程,我说的是家乡话。原来习惯读书的普通话,居然在这里改变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我笑自己这些年好不容易学好的普通话,居然在重庆,还了原。

还有,过去我读书时,喜欢端着茶杯边喝边读。而今天读诗,居然十几二十分钟,没有端茶杯的动作,只是双手捧着书,正襟危坐的样子,有点正规。

我不知道佛是否有法术。但我知道,读这诗,很享受。口没有渴的感觉,眼睛也不累。尽管窗帘仍然没有拉上,光线非常强烈。

大约读了三遍后,我站起来,看一看窗外。这是我以前的习惯,书看了一个多小时,就得看看远方,以免眼神疲劳。此时的重庆,在阳光下,显得异常真实,有些玻璃和屋顶,在远处,居然反射出光,显示出璀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重庆的大睛天,可是不好找。这里是雾都,也是山区小气候,在长江岸边,云雾缭绕,很难有今天下午,如此清新的状态。

浑身有一种通泰感,这诗写得真是酣畅,虽然长,但节奏好,真是有一种特殊的诵读美感。

又读了几遍,在晚饭时间,才下楼转,觉得今天很充实,仿佛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其实,我是个无聊的人,根本没做任何事情。

第二天早餐,还是在那餐馆吃的。吃完过后,在江边散了会步,大约九点钟,如约,我又来到那家书店。果然,昨天那老板,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坐着,看着街面的行人和车辆,一幅淡然的样子。

这一次,我不是空手去的,我带去了一包茶叶,昨天看到他喝的是茉莉花茶,所以就在街上,找最好的,称了一斤。

他本来不要的,在我坚持下,他也没有强行推辞了。估计,他也看出来,我算是有钱人,这点东西,只是个见面礼节,不算破费。

“昨天读诗了吗?”老先生问我时,眼神比较柔软慈祥。

“读了,神清气爽,不知道什么原因。”

“行,看来,你与它有缘。小伙子,你来我这里,是想听故事呢?还是想学佛呢?”

“都想,你的故事与学佛,分得开吗?”

他笑到:“果然是个聪明的人,这事理解是对的。我继续跟你讲吧,反正你人也来了,我礼也收了,不讲,就是我的过失了。但我不能跟你讲佛法,因为我没资格。但我可以讲自己的故事,算是分享。”

我点点头,把椅子移动了一下,坐在他的正对面。

他拿出一个玻璃杯,给我倒了一杯茶。“今天估计你要来,所以多准备了一个杯子。”

我笑到:“先生,我们也有缘。”

“对的,天下事,无一不因缘分而聚合,这是佛说的。缘起法是佛法的基本思想,这点,你以后也许会明白。我只说我的故事,要听缘起,你得找到自己的善知识。”

我知道,他懂得很多,但不给我讲,是他觉得自己没资格。一个懂得如此之多的人,居然没资格讲最基本的佛法思想,那么,有资格的人,该是多么高呢?

“昨天说到哪里了?”

“说到你后来也跟夫人一起吃斋念佛了。”

“啊,是的是的。但是,先纠正你一个概念,吃斋是吃斋,吃素是吃素。我们只算得上吃素,还谈不上吃斋。这个我不解释,如果你今后有缘进入佛门,就自然知道,什么叫吃斋了。”

果然是理工高手,对词语和概念,是很严格分明的。

“我走的路子,也有一些弯路。你知道,我是多年读书的人,一路考过来学过来的人。当然,与我夫人的办法,还是有区别的。她只是念佛号,我是从看佛学书籍开始的。”

这当然可以理解,比如我,也企图通过看书,来了解世界的真相,世间的学问。何况,我的学历,还没有老先生的高呢。

“当时,我家的书店,因为我的病,已经两年没开过了。我好了后,建议重新开起来。因为我知道,这个书店是我夫人好多年的心血,寄托着她的感情。赚钱如今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但这个店子和事业,曾经是夫人的全部希望和劳动,我不能让它因我而消失。”

他夫人,因这书店而有事业,因这事业为家庭打下了基础。这个书店的存在,就是他夫人的军功章,肯定有意义。

“我夫人刚开始怕我劳累,说年纪大了,轻松些好。但我说,我看到书,心情就轻松。况且,这东西也不费什么体力,只是一些日常的书籍,如果有大量的进货,找棒棒帮忙就是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儿子到美国去读书后,我们老两口如果总呆在家里不做事,也会与社会脱节,人也没有意思。所以,这个书店,只是对她功劳的纪念,也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窗口,我们不指望它能够赚多少钱的。每年,我们对附近学校的民工子女,还免费送教材呢,也算是有个意义。”

怪不得,他做生意,不冷不热不上心的样子,对钱也没太计较,因为,这书店的意义,与钱的关系不太大了。

“那你们孩子在哪里呢?”

“他已经在深圳成家了,过一段时间回来一次,他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平时很忙,但到重庆出差的机会多,也就回来看一次。何况,我们老两口暂时也不需要他留在身边,他有这想法,但被夫人阻止了。夫人说,年轻人有机会,就应该发挥能力,不负所学。不能被老人困住。她身体好,这几年照顾我没问题。如果她做不动了,自己到深圳去团聚,用不着操心。”

这是天下父母心,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拖累后代。

“我刚学佛的时候,也跟你现在一样,企图以看书来了解佛教的深义”。

他话题不离宗旨,我正是要打听这事,他主动说了。

“搞了好几年,看的书也算不少,但总觉得隔一层纱。就象你看一间屋子,没有进门,总在窗户外窥探。你甚至听得见里面的人讲话,但因为窗纱的阻隔,总是看不见里面的人。始终没有进步,越看越乱。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得到的效果,比我夫人差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话马上让我想起我与妍子的打坐。我的佛学知识虽然不多,但自信比妍子多多了。但在打坐这个问题上,妍子的进展却比我快得多。她的生活思想和行为,都已经被佛教所改变。而我,却连安心坐下来两个小时,都做不到。

心不专一,根本定不下来。定不下来,也就享受不到静坐的好处。我以前也奇怪,她有什么巧办法。后来观察,她根本就没用办法,只是坐。

“她可以每天早晚课各定坐两个小时,读经也不疲倦,况且人心也柔软了,以前那样一个风风火火的人,变得大气和善,我都比不上她。我问过她,为什么可以不急不躁、可以平常心对待不平常事。她说,只是一心念佛就够了,其它的事,她也不懂,也不想那多。”

我问到:“就没有其它区别吗?”

“有,她守戒比我好。坚持吃素,坚持供佛,坚持回向,那一套轨,严格完整地坚持下来。我就想,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居然进步比我快,肯定有原因。于是,为寻找这个原因,我就到处访人,到处找书看。这是我惯用的办法,其实算是在走弯路。”

对,这种情况,正是我所经历的。

“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情。”他这一说,马上提起了我的兴趣,我想听他的思路和结论。

“中国的佛教,是从魏晋时期进入的。那么,这一千多年来,有多少优秀的读书人,在看这些经典读那如海的书,但因读书成就的人,究竟有多少呢?比如信佛的白居易、苏东坡,简直是历代读书人的高峰。他们的天资、理解能力,不要说我无法比较,就是今天的中国十几亿人,有几个能够赶得上呢?他们怎么样?没悟道!那么,这条路,我肯定是走不通了。”

相当有说服力。当然,这两位都是四川人,也是我崇拜的偶像。除他们外,我们所熟知的唐宋时期的信佛的大文人,最终也没有得道。那些灿烂的诗歌、飞扬的文采、大胆的想象、优美的内心,怎么对学佛,没有帮助呢?

写诗成不了佛,但得佛道的高僧,却有很多写诗的高手。从逻辑上推断,写诗的境界就远远比不上信佛。比如六祖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写下那四句诗时,凭什么?悟道的人来说,写诗只是手到擒来?

“后来,我在佛学院去问一个僧人,他跟我说了其中原因。他说,如果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的佛法,只是学佛最初级的部分。按闻思修的办法,只能算是停留在闻的基础上,偶尔有点思。何况,闻而不悟,思而不透。最关键的,还是要修。如果不修,那是说食不饱、画饼充饥。”

说食不饱这个词,我在很多书上看过。来形容只看书谈玄论道,根本对自身不起作用。

“那位僧人告诉我,如何修。其实释迦牟尼佛圆寂前,已经着重叮嘱过了,以戒为师。那么,学佛应该首先从守戒开始。如果没有严格的戒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如有漏之瓶,总是装不满水的。”

我问到:“戒律这东西,应该是束缚人思想的,是不是有愚民政策的嫌疑?”

他看着我笑了笑:“谁愚谁智,愚公与智叟,怎么说呢?我也曾经这样想过。因为我是搞学术的,思考是我认为最宝贵的东西,自由也是我认为最宝贵的东西。让我放弃这两点,我还真难转这个弯。这里有个大道理,是我后来才明白的。”

“其实,我们的思想,有多少正确的地方呢?打个比方,我们学过数学。数学的所有公式,都是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上的。如果公理错了或者不全面,那么,后面的所有结论,是不是都如建立在沙堆上的高楼,随时会倒塌?”

我点点头。比如两点间最短的是直线。但有人告诉我,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直线,那我的数学逻辑,就完全错了。

“我们的行为,是多少自己作主的呢?其实我们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习惯和情感的产物,根本不是清醒判断下作出的。对不对?”

我仔细想了想,在他慈祥的凝视下,觉得有道理。人是习惯和感情的动物,长期这样行为,自己还以为是自己在作主。其实,自己究竟是谁都搞不清楚。我在社会中,以社会关系定位自己已经失败,我没有任何可以确认的社会关系了。那么,难道我就不存在了吗?我明明在这里啊。

“相对比的是,许多看起来文化并不高的人,也在悟道学佛的进程中,走到了很高的位置。”

我马上脱口而出:“六祖就是这样的。”

“对,这种情形出现多了,我们就要思考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讲究心口意的结合,他们讲修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种理解方式,是从改变习惯的思维和行为开始的。言为心声,行为意动。这个道理太简单了,我以前怎么就没意识到。从语言到语言,你得到的也只有语言。而道,却远离语言的,甚至远离心的猜测和揣摩。从语言学习入手,从思想意识入手,是不可能触摸到道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马上反问到:“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绝学与无学差不多?”

他没否定也没肯定,只是说了一句我听过的,禅宗里的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然后,他看着我,仿佛不经意地说到:“若以音声求我,以色香味触法求我,不得见如来。”

“先生,我不太理解。”

“这是金刚经的话。如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

“逻辑推理和可能性摸索,也没用吗?”这是科学和艺术常用的办法,探讨必然性与可能性,几乎就是我认知的,追求真理的两种办法了。

“没用,得实践。”

“你是如何实践的呢?”

“我们的身心在长期的进化和社会中,已经被扭曲了,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不知道世界的正确颜色。如果要真实地观察世界,只需要取下眼镜就可以。但习惯如此强大,当何其之难?尤其是我们的心,被推理、判断、思维模式,扭曲得不成样子,要恢复本源,何其之难。”

他说了两具何其之难,难道,修道就没有路径了吗?

“好在,佛陀在世教导我们以戒为师。我就从这里修起,像我夫人一样。首先,通过约束自己的言行,比如上课,比如念经,比如吃素,比如不骂人,比如不去想危害别人的东西,约束久了,形成新的习惯,其实是一种减法,让自己从**和习惯中摆脱出来。”

在我看来,这也类似于将覆盖法、转移法的综合运用。当然,从效果上看,这也是让个人生活言行变得越来越简洁。

“然后做加法,就是发菩提心。愿意帮助任何人,甚至帮助一切众生。所谓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种布施,并不是要你求得多少好的财富地位的回报,当然这种回报肯定有,但不以回报为目的。”

“这些布施的目的,如果不图回报,那么,最终起什么作用呢?”

“菩提心从情感来说是慈悲,但从智慧来说就是平等心,这可能算是世界的一种真相。”

这是什么意思呢?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