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九十章 认识你自己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九十章 认识你自己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有个困惑,老是禁锢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让人别屈于狭隘的空间之中,难道不扭曲人性吗?难道不抹杀创造吗?难道不自虐痛苦吗?

有不是有点找别扭,是不是有点傻?

“先生,按你的办法,是不是感到有些痛苦呢?”我旁敲侧击地问,怕用词太直接,伤害一个老人的心。

他盯着我,还是那种虚浮于空中的微笑。“你内心肯定怀疑了,你不如直接问,我这是不是在自找苦吃,对不对?”

我相当不好意思,但他说得对,我说不出口。

“那么,我问你,即使我这是自找苦吃,我这么大年纪,身体这么差,凭什么就坚持下来了呢?别说我这个没成就的人,说个名人。达摩祖师面壁十年,不跟人说话,不与社会接触,他凭什么坚持下来了呢?如果苦行仅仅是苦的话,如果戒律仅仅是约束,你能自己主动坚持十年吗?”

“我不能。”没办法,他这么多问题,我答不了。不如直接说实话。

“仅有苦,当然是不能。我们都是人,离苦得乐是人的本性,扭曲本性的事,一时可以凭意志力做到,但要长远坚持,恐怕是不行的。人非草木,怎么在找别扭中长存?”

是的,他的回答有人情味,也符合我的感受。

“先生,照你这么说,这苦中还有乐?或者说,在苦中还有坚持下来的另外的收获?”

“当然,学佛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而且,发现真相,也是人的本性。这是得道的最根本特征。为大乐而受小苦,是件划得来的事情。何况,在这苦中,如果修法得当,你会进入到某种法喜之中,自然升起人间所不能达到的快乐境地,这事我不透彻,也不好跟你说。但是,你别以为和尚是可怜兮兮的人,他们经历的快乐和痛苦,你是体会不到的。”

原来有这么回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在打坐期间,我也曾经享受过平静的感觉,这种平静,大不了相当于某种高效休息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人的头脑清醒,身体精力充沛,仅此而已。原来,更进一步,会有更多的东西。

更莫说,这还与真理真相有关,那会多么诱人。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另一种美,吸引着历代的人,进入佛门并绵延下来。妍子的坚持,我知道,她在戒律和修行中,找到了某种平静的美,也许,是我不能动摇她,家庭不能动摇她,世间的生活不能动摇她的根本原因吧。

尽管,她没有得道,她甚至连真相的边缘都没有接触,却如此坚决地走上修行之路,肯定是有另外的原因的。如这位老先生一样,这个东西,她形容不出来,即使她跟我比喻出来,我也听不懂。夏虫不可以语冰,我就是夏虫。

“先生,就说说你,得到了什么?让你如此严格地遵守这种不自由的束缚。”

“首先纠正你一个概念,戒律并不束缚你的思想和创造力。相反,它是一种对创造力的解放。具体的东西我说不出来,但可以打个比方。创造力拖着我们的肉身和**,本身就受到了束缚。把创造力从肉身和**中解脱出来,就是戒律。”

我大概揣摩到,这估计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意思。

思想的自由总会受到打扰,如情感如**如身体如环境,这在我平时的生活中,自己是有体会的。

“当身体**情感之类的东西被约束后,打扰思想的东西越少,创造力就越自由,那么,你会发现智慧生成,如同一丝灯光,越来越亮。”

这是什么境界,我根本没听说过。我思想最自由的时候,大不了就是平时走神的状态。走神是雾茫茫的淡然,根本没有明灯的印象。

老人好像能够读懂我的心灵,他说到:“你没有明灯的体验吗?或许有过,你没注意罢了。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你也不例外。我举个例,你是否有这种经历,在某个选择时,根本没有思维路线,偶尔一个灵感和直觉,你就选择对了,有没有这种情况?”

“有!”我肯定地回答。比如当年在敦煌找决定妈的时候,那时决定下来的,几乎是一种直觉冲动。当然,这个决定,是绝对正确的。

“你有没有这种情形,在毫无征兆的状态下,突然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美丽的预兆或者影像,你确认那不是幻觉,但只有你一人在一个偶然的瞬间看到的?”

“有!”那美丽慈祥的中年妇女的形象,三次出现了。三次都有妍子在,但只有我一人见到。

“假如,那就是真相,如果你在修行中,可以保持这种窥见真相的能力,甚至可以日常运用这种智慧,你快乐不快乐?”

那简直是窥见了另一个世界,那简直是到了神仙的境地,那是让人生伟大的梦境,那是超脱于世间的地方。怎么不叫人激动澎湃呢?

“先生,你看见了吗?”我急切需要找实证。

“我看见了,说不出来。我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更重要的是,只有你自己经历过,你才会有真的信仰。对不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我真是想知道,是否有人真达到这个境界,是否有一个可靠的方法达到。如果求道能够达到的话,我现在就想去。

“但是,那倒不是修行的目的,那只是幻像,最终是要抛弃的,或者说是超越的,有绝对的伟大的境界,我没达到。这个目标,是不是宏伟?”

他继续说到:“你能够看到的好处,当然是我这个躯体和外在的精神。比如我的身体健康,不像是生过大病的人,我的精神状态好,守半天店子,跟你讲半天话,也不疲劳。如果按你能够理解的境界,也就只有这些了。当然,你不能理解的宏大事业,只有你自己实践后,才能看到。想不想?”

当然了,我所听到的伟大,也不过是超越路上的梯子。那么,最终的境界,肯定是完全崭新的世界。

对了,我想起古代一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果真有这个境界,那么,他的命是算不准的。因为不在五行中嘛。那么,他的命运,或许就留住于永恒真理,或自己自由把握了。

“先生,你这样一说,我想拜你为师,你愿意收我这个弟子吗?”

他摆了摆手,说到:“我根本就没有悟道,根本没资格当老师。小伙子,从理论上说,释迦牟尼佛才是所有佛教徒的本师。而所以教你修行的人,必须是过来人,是你的善知识。最根本的导师,是你的内心。你找到、认清自心,你就找到了老师了。”

看样子,他是不打算教我了。“先生,这话比较玄,能不能具体点呢?”

“我不跟你探讨更多的道理了。经典上已经把天下的道理都说遍了,况且,《证道歌》所包含的道理,就已经非常高深了。当你完全理解并体会到它的所有意义,你就已经悟道了。我不会说我那些浅显的有狭隘范围的东西,你也不必听我的讲解,毕竟我没资格当老师。”

“但是,你毕竟是先行者。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你至少是先闻者,就不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当然,只要你有心,我也会给建议的。但是,如何成功,哪怕是有进展,为你下一世作些铺垫和准备,也是好的。”

这话一说,我吓一跳,难道,这是好几辈子的事?人究竟有没有好几辈子,还是个问题。

“下辈子?先生,我上辈子是谁都不知道。人真的是往世来生吗?”

“小伙子,我不能回答你,因为你问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关于生死。生死轮回学说,你在书上看得到。在《证道歌》里,大师也说他是历劫修行的,并且告诉我们,他说的是真实话。如果他说了假话骗人,他宁愿自己坠入拨舌尘沙劫。”

我虽然不太清楚拨舌尘沙劫的具体含义,但我知道,这比诅咒自己天打雷劈还要狠。

“你现在的关键,是把自己摆在佛学之外,企图通过不入门的方式,来窥探门内的风光,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你没有那高的慧根和宿缘,菩萨转世后,要认清自己的来历,也需要经历很多劫难的。”

我不明白他说的具体含义,但我知道,他说我在门外偷窥门内,肯定是不行的。不光说这是小偷和机会主义行径,更因为,没进门的人,是看不见门里风光的。除非这是一座玻璃房。

那么,真要进门,难道要我出家,但我该皈依哪个高僧呢?我该如何找到高僧呢?

“其实,你本身就有个门,在你心中,佛说,心外无法。还说,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修法其实是修心。记住,这个心,不仅仅是道德感情那么狭隘,是你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意思。你这个内心中,本身就是佛,但你没认清它。”

“如何认识呢?”

“那看你是高手还是低手了。或者说,你前世今生的功德和基础如何。你愿意听吗?”

“请先生赐教。”

我郑重地向他鞠躬,他合什还礼,并示意我坐下。

“如果是大功德者来世,当他遇到自己的机缘,只需要一个偶然的触发,便会让自己的真心打开。这就好比灵感。一个深具慧根的人,当他通过各种方法寻求人生真理时,总会觉得处处的路都是绝路,处处的思想都不究竟。当所有路被证明断绝之后,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自心中佛,当看到自心中佛时,他就明白那是不二法门,自然走上佛道了。”

这是排除法,像现代医院各种体检,考察各种指标,然后再确定你的病症。但这种排除法,也需要经验和知识,也需要穷尽一切思路。如果不是一个极为智慧的人,穷尽人生道理万分之一的思路都不可能。我相信,自己根本没那能力,在人生真理上使用排除法。

智力上不允许,脑力上没容量。也许,那些高手,前许多世,已经排除了人生思路的大部分了。最后几个障碍点去掉,唯一正确的路径就会在今世显示出来。

“我承认,先生,我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想都不敢想。”

“你是个诚实的人,小伙子,仅凭这种不自欺的态度,我相信,你会有收获的。那我就说中智之人的做法。中智之人,受情感支配。在情感的过山车经历了起伏后,你会发现,你依然会落在平地。你仍然摆脱不了地心吸引力,对不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个比喻高啊。过山车,亏这老先生比喻得出来。当过山车开动时,巨大的心理冲击,因为身体的状态,让你体验巅峰和坠落,有某种超脱的兴奋和坠落的恐惧,在极度的情感体操中,你似乎得到了某种超越现实的体验。但终究,你无法离开现实,因为你还是要回到地面。

“你观察自己的情感,首先把情感放到不同的极限位置去对比。比如,发现自己最讨厌什么最喜欢什么最害怕什么最享受什么,在对比中,找到自己情感的边界。你会发现,要突破这些边界是很难的。其实,真正要突破边界,是认识到情感的虚幻性,不是要你压抑它,而是要你认识它,它是空的,它是不可靠不恒定的,它不是单独属于你的,你从来没真正拥有过它。你会发现,情感定义不了你时,你会产生茫然的感觉。”

没有选择,那我该怎么办呢?随风飘摇?

“此时,你需要善知识的引导,让你认清自己的情感。不管是情感还是本质还是身体还是所见所闻,仅从一点深入,真正认识到任何一个东西的空性,你就得到了所有空性。一门深入的办法,是过来人才会有的。况且,你更适宜于深入哪一门,也得有相适合的师傅引导,就看你有没有缘分了。”

“先生,假如此生我没有缘分遇到这师傅,该怎么办呢?”

“不用着急,小伙子,一个真正求法的人,发誓要用无数生死的时间来追求,这辈子没到下辈子嘛。何况,菩萨不放弃任何一个求法的众生,他们发了誓言,他们就做得到。”

这又比较玄乎了,我有点不太明白。

既然不明白,那我就问:“我认为,我是下愚之人,并不指望天降神仙来引导我,只是打基础,一点点地前进,该怎么办呢?”

“从步骤上来讲,总体上有闻思修三个阶段,当然这所谓的三个阶段,有时是混在一起进行的。我们暂且把它当成三个方面的内容。闻,当然是闻正法。但是,你不知道正法在哪里,谁给你的法是正法,怎么办?这一是看缘分,你有向道心,自有引道人。二是看态度,向道为众生,就是菩萨道。三是看戒律,凡是得道者,戒律必森严。向他们请教或学习,其中有可能有你的善知识。”

“要说思,不是指你习惯的推理逻辑或者类比,也不是数学的计算和哲学的名实。这种思是反闻闻自性的意思,是在禅定中的直觉,是内心光明的自然显现。当然,如果你连定境都没有,大乐都没尝试过,你无法真理解。”

“要说修,可以暂时分为前行、加行和修行之区别。前行是准备工作,比如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态平和身体安泰精神良好思想端正,这类似的基础。为达此基础,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是前行。加行是功德之行,是对修行的加强,是倍增器,是啦啦队,是补给站,是催化剂。当前行加行足够,你就会很快达到真修实练的境地,那就是修行了。修行是用全部身心,进入涅盘智慧海,是进入心一境性,是六度万行。”

我对其中的专有名词不太理解,他说得多,而我接收得少。我不得不找出我最疑惑的问题,来提问了。

“先生,你就说,按我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呢?”

“小伙子,你该怎么做取决于你想怎么做,你想好了,做法也就有了。当然,我没能力传法,因为自己并没得法。但是以一个经历者,我大概可以告诉你一些经验。”

我正是要他这种经验。

“对善知识,如果你们真有缘分,你见到他所产生的感情,是不同的。要么敬畏要么喜欢要么崇拜,总是一种正能量,就像磁场的S极、N极”。

一般我们说磁场,说南北极或者正负极,他说S、N极,估计是与他长期的专业工作有关。

“找到你的善知识,这是一个线索。判断他,就用我前面所说的三种标准。况且只要你找,很可能找得到,因为菩萨有百千万化身,众生遍满,菩萨也遍满,包括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小伙子,要有信心。”

他看着我,仿佛看透了我的心。“小伙子,你在犹豫徘徊和漂泊,但菩萨估计也在看你。只要你下定决心向道。菩萨尽早都会感应,来到你的眼前。”

当他说到犹豫徘徊时,已经把我的心理状态说准了。当他说漂泊这个词时,已经准确地说出了我现在的真实状态。

“小伙子,你是有慧根的。你很可能有不一般的经历,与普通人不同。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绩,你自己要追求的却不是那些东西。所以,你是追求真理的一个人,这世间满足不了你,所以你要求道。或者,有某种暗示,让你趋向佛道,对不对?”

这完全是相面大师了,把我的心路历程,说得清清楚楚。这样一个刚认识的老头,在异乡,仅凭一些对话,就完全掌握了我的心理。这还是他自己说,他不够资格当法师,他自己没悟道的情况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世上如果真有得道人,那该是多么神奇?

“小伙子,路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好了再走。走着走着,路不就有了吗?何况,本师说,八万四千法门,总有一条路适合你。你不走,怎么知道呢?你放心去找,去试,去求,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正法的。”

“真的吗?”我有点怀疑,如果按试错法和排除法,我这一生怎么有机会穷尽呢?

“当然,你不要怀疑。因为我知道你与佛法有缘,有缘的人,菩萨迟早会出现。如同母子相见,总有神奇的力量,把你们拉近的。大胆去试,像邓总说的,大胆去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你真想过河,河水就淹不死你。你怕什么,大不了死了再来,对不对?”

这话激起了我的勇气,我如果活得没价值,那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谢谢先生,你让我有了勇气。但是,我要问,假如有一天,我的法师站在我面前,我拿什么确定呢?假如有人说他已经悟透正法,我该如何判断呢?”

“用理判断,有三法印。”

“哪三法印?”

他慢慢站了起来,走到书架最里层,给我抽了一本书,递给我,说到:“拿去吧,算我送你的。这是基础知识,你暂时只需要看这本书就够了,就知道个大概方向了。具体的、真实的东西,只有在你的心中,才能最终体现。”

我接过书对他想鞠躬,但转念一想,还是合什好,给他一个合什礼,他也还了礼。

我正要看这本书的封面,他又开口说话了。我放下书,看着他。

“彻底悟道者,当明三世因果。”

他把我放在椅子边的书又双手捧上递到我手中,继续说到:“道是走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当然,这是基础知识,也不妨作入门读物。”

我低头仔细看了看书名,也是弘学的着作。名字很正规:《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

我问到:“先生,我往哪里走呢?”

“依从内心向导,你有慧根和缘分,总能够找到的。小伙子,你把这本书和《证道歌》读了后,也可以读或者背诵简短的经书,你就可以上路了。”

我知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老先生总在这样提醒我,肯定有他的道理。

与他告别时,他没有回应我的挥手,笑容慈祥且淡然。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