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古村鬼影动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古村鬼影动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他说,好消息是:他发现不远处的下面,有一个村子。这个消息大大地振奋了我们,有村子,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住宿没问题,出山,找当地村民带路就行了。我们决定,赶快向那个村子进发。不过,我们那个向导,随口嘟哝了一句:这是哪个村呢?怎么没听说过?这句话当时仅我一人听见,因为部长走在最前头。”

此时,应该想到,本乡本土的人,如果早知道这里有个村子,应该知道它是哪个村了。如果当地农民都没听说过,不仅因为走得太远,而且说明,这个村太神秘。况且,按小苟的描述,在这个四处绝壁的天坑,如此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居然存在一个村子,是不是有一种桃花源的感觉,不可思议?

“我们越走近越担心了,我明显看到部长的脚步也慢了下来。当时虽然临近黑透,天上月亮也开始唱主角,但还算是看得见大概的。部长问了一句:怎么没有灯火呢?他问这话时,我本人也有可疑问,在距离大约几百米的地方,已经看见那些石头房屋了,但没有看见一缕炊烟。”

按当时的季节和时间推算,那时,正是农民们做晚饭吃晚饭的时候,应该有炊烟的。毕竟,这么偏远的地方,烧天然气、用电炉做饭,几乎没有可能『性』。

“再走进,疑『惑』就更大了,没有猫狗叫,没鸡叫,没声音,没灯火,我们基本有个判断,这是一个无人村了。”

现在的无人村很多,我老家就是一个无人村。也是他说的那种情况。但是,在小苟刚参加工作的那些年,无人村现象还是很罕见的,因为那时,农民还是以农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的。其实,最大的线索,隐藏在那个当地农民的那句话中:这是哪个村呢?怎么没听说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附近农民没听说过,没人来过的,甚至没有看见过的无人村,这就比较奇怪了。

要说中国的基层建设,因为解放后,有大规模的管控,中国几乎不存在人口管理的疏漏,也就是说,没有『政府』和村民不知道的人口居住区。人口资源普查、自然资源普查、科学考察以及山民的自由活动,几辈人下来,哪里还有法外之地呢?何况,是这么大的一个村庄,更不太可能永远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走近了,我们确认,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无人村,全是石头垒成的房子,已经大面积被植物覆盖,木门朽烂完了,门内如同黑暗的嘴巴,里面的洞『穴』中埋藏着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秘密。在电筒光的照『射』下,我们看到,大多数屋子房顶已经塌了,但还总算找到一间小屋,因为完全是石头结构的,还非常牢固,虽然里面布满了草和野生动物的粪便之类的,但打扫一下,是可以供我们暂时栖身的。”

我提出了我的疑问:“按理说,这是一个废弃的村庄,即使没人见过,听老辈人也说过,怎么乡干部不知道,连当地农民也不知道?”

“这估计与环境与年代有关”小苟解释到:“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如同平时人们到这个天坑边沿,估计看到的是下面的原始森林,如此之高,一般人也不会下去。偶然掉下去的人,也上不来。”

“况且,村庄在密林之中,因视角原因,外界是看不见的。按时间推测,这村庄废弃的时间,大约有一百年以上了。因为按它石头房子的建筑规模来看,这是比较宏伟的,再加上当地巨树古木众多,那么,石头房子之上的木梁架子,应该是有很粗的。它们都完全朽坏,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看到一间大房子,我学过古建筑学,知道一些常识。这是双开门的,从石头的门槛到门框,再到下面石头的安门轴的门斗直径来看,当时装的木门,至少有两寸厚,这么厚的木门,腐朽得只剩下一点黄『色』末子的痕迹,没有百把年,是不可能的。”

他是学建筑的,这种推断应当是科学的。我问到:“按建筑形制和内部设置,你猜测过它的年代吗?”

“这个,当时光线不好,没细看,再加上饥饿、恐惧和寒冷,当时也没顾得上这些,但我粗略地看了看,按风格和形制看,大概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当时只能辨别到这种程度了。”

我的天,明清时期,说是好说,但跨度好几百年,也真够粗略的。但也可以理解,当时他们的心思,肯定没在推测年代上。

“我们打扫了房间,并且把这个房间内部的情况进行了大致的勘察。这是一个由三个小屋组成的一组家庭住址。两边的小屋一边有伙房,一边有卧室。判断卧室的标准,一是窗品,一是石制的床基,基本是平整的,可以供两人躺下的宽度。伙房的判断,依据很直接,草木灰就在火坑内,更重要的是,两边还有几个瓦罐居然,我们还找到了一个完好的。你说神奇不神奇,除了大自然的石头,最不易损坏的人工产品,还是看似脆弱的陶器。”

这是对的。人类制造的工具中,陶器是最伟大的发明。如果说,人类掌握的自然工具中,最伟大的是火。用火来烧制陶器,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劳动实践了。在西安半坡遗址,我们就看见过,几万年前的人,留下的最值得观看的遗物,就是隐患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们如同发现了宝贝,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我们三人分工,一人找水源一人找木材,另一个人,就得搭好简易灶,准备晚餐了。这几样工作非常容易,在密林天坑中,干净的水源几乎就在身边,我就担负这个工作。找到水源,观察和浅尝之后,确定可以饮用。这是流水,也就是活水,甚至在电筒光下,还看得见细小游鱼的影子。”

我知道,有鱼的地方,水源的清洁程度,从透明度上,肉眼就可以观察。况且,既然是活水,有毒的可能『性』就很低。细鱼对污染的耐受『性』,比人低多了,当然,可以确定可以饮用。

“我把瓦罐洗净,装了半罐子水,抱了回来。这罐子要是装满,得有十多斤。回来后,向导找的柴火也差不多了,他已经出去搬第二轮了,因为今天晚上,这火是不能熄的。得需要大柴。部长用石头垒的灶也已经完工,我们就在伙房,烧水煮鱼。”

我问到:“原来,别人的伙房就没有灶吗?”

“人家不是灶火,是塘火。上面一个挂钩,钩住下面的罐子,下面用柴直接烧的那种。但当时的挂钩,估计是木制的,早已腐朽,所以,只能在火塘,搭一个简易灶了,实话说,这火塘,取暖与煮饭功能兼顾,也是很好的。”

我这就明白了,这与我们四川山区的做法是一样的,反正柴多,不需要考虑热效率问题。火塘上方的屋顶间,与正屋之间有一条专门的出烟通道,坐在里面烤火,根本就不熏人。当然,出烟通道下面的墙壁,倒是会布满烟灰,那正是熏腊肉的好地方。

腊肉为什么用盐腌制,还要用烟火熏烤,一切不过是为了延长保持期。古代没冰箱,冬天杀猪后,春节没吃完的肉,最长的要保存到下年杀猪,长达一年的保存期,用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

“烧了开水,加满水壶,然后就是煮鱼,我们没有专门带盐巴,但我们带的干粮中,还剩下几包榨菜,这东西加在汤内,盐分就有了。”

其实我有个体会,在外出旅游或者野营时,最好的食品莫过于卤蛋和榨菜了。这两种东西富含热量和盐量,补充体力和盐分,真是有用。当然,部长多带了些这个,肯定是有经验的。

“向导第二次回来时,除了扛回来几根粗柴,手里还拿了一把绿『色』的东西,部长一看,开心了。原来向导拿的,是一把野葱,这东西放到鱼汤里,那个鲜香味,我跟你说,庄哥,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野味原来这么香,今后,我再也没尝过这好的味道了。”

他在劫后余生的喜悦中,饥饿寒冷的压迫下,在这个温暖安全的环境,闻到什么食物,都会是香的。香这个体验,与人体所有的感觉『性』质都一样,是比较后的产物。

“那鱼很快就煮好了,由于太小,也不需要吐刺。汤是雪白的,葱是青绿的,这两种颜『色』对比之下,在我们三人饥饿寒冷的状态下,约五斤鱼,居然被我们一扫而光。可以说,这一生,那一次,我的饭量最大。”

“吃完后,衣服也早已烤干了,在火堆边上,我们说着一些话。估计是我太年轻,瞌睡多,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

疲劳和安全感,应当是他睡着的最好催化剂。当时,他的安全感是得到保证的。第一,人已经吃饱,没有饥饿和寒冷的威胁。第二,一个武装部长一个当地村民,都年长且富有经验,他不害怕人身安全。

他问到:“庄哥,你有没有这个感觉,身边有人说话,或者电视机没关的情况下,虽然有点吵,但你更容易睡着?”

“有啊,身边有人说话。潜意识中,就有清醒的人为你当哨兵,你当然有安全感了。有安全感,是睡着的重要条件。”

“我是被一声音枪响惊醒的。”他的神情变得微妙起来,仿佛又回到当时回忆采石厂经历时的表情。

“巨大的枪声把我惊醒后,我发现,身边的两个人都不在了。东西还在屋里,火堆仍在燃烧。我觉得,恐惧的心态出涌现了出来。我仿佛听到外面部长的声音,他在喊那个向导的名字。我赶快整理了一下,看了看屋子,猎枪不在了,估计在部长手上。我没什么武器,拿了一根粗柴,当作木棒,走出了屋子。”

我问到:“他们俩什么时候离开的,为什么不跟你说一声呢?”

“估计是遇到意外情况了。我握着柴走出屋子时,看到外面月光斑驳,从树林中洒下光点,显得格外阴森。再也听不到部长的声音,我就往远处看,仿佛看到荧火闪烁,飘动于村庄之间,更让我害怕了。其实,我不是怕那些荧火,我是害怕那种寂静。”

是的,荧火有可能是幻觉,也有可能是磷火,也有可能干脆就是萤火虫的光亮,或者是月光点点随树叶摆动造成的光影。但深夜的寂静,在这个荒野死村之中,谁不害怕呢?

“看着看着,大概几十米远的那个大厦石室前,走出来一群人,也是灰白『色』的人影,与我在采石厂看到的,是一样。但人比较多,大概十几个,仿佛出殡的样子,抬着一个棺材似的东西,前面还有人打幡,幡影飘动,仿佛有人在哭,但听不到声音。其中有个白『色』的人,好像看见了我,跟我摆摆手,意思是叫我不要做声、不要过去的意思。我吓呆了,怎么敢过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等他们走远,完全看不到影子了,我还呆在那里。突然看到身后有光亮过来,接着就听到部长的声音:苟工,是你吗?我这才回过神来,转身答到:是我!他说到:回屋!我就赶紧从那地方回到我们烤火的屋子里了。”

这个故事,比采石厂的故事,更恐怖了。但从小苟的神态来看,不像是编的。因为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演员,能够把恐惧传递到另一个人心中,仅凭语言和表情,在这个现代化的、灯光明亮的宾馆内,我作为一个比较理智的人,内心也不寒而栗。

“我和部长回到屋里,部长说了句:他跑出去,找不见了,我打了一枪,是枪声把你惊醒的吧?”

“我知道,他是说向导不见了。问部长是怎么回事,部长说:他估计见鬼了。然后,部长给我讲了事情的经过。”

在小苟的讲述下,我也大概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向导和部长在火塘边闲聊,当时向导是面对窗子的。闲聊间歇,向导突然说:“部长,外面有人。”部长没在意,这地方肯定没人,他就当是向导开玩笑。过了一会,向导突然对部长说要出去一下,部长没在意,只是说注意安全,就听任他出去了。因为向导是当地村民,在农村山区『摸』惯了的,没什么好担心的。

直到大半个小时过后,部长才发现有什么不对。因为,向导一个人深夜外出,这么久不回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他也紧张了,就拿了枪出去寻找。电筒到处晃,沿路喊名字,都没听到反应。部长估计自己声音太小,电筒的光亮也太小,引起不了向导的注意,于是干脆就放一枪,让向导听到枪声,大概就会判断出位置,就会顺着声音来找他。

部长考虑是这样的。如果他顺着枪声,即使听不清楚声音来的方向,至少也会在『迷』路过程中,被惊醒,也会仔细听。他又继续喊他的名字,估计就会注意到正确的方向了。当然,在那个环境中,放枪,也是跟自己壮胆。部长说:“野兽和鬼怪,都怕火与枪,老人们都这么说,不知道对不对,反正,我只有这个办法了。”

小苟继续说到:“向导久久未归,我们也不敢睡,只是想了个办法,在我们住的石屋外面,又燃了一堆火,希望向导只是『迷』路,看到火光,会找到我们。”

这是正确的方法,好比夜行的汽车开尾灯,目的不是让自己看后面的路,是让后面的车看到你。

“但是,一晚上没回来,真的是让人睡不着。第二天,当阳光出来时,我们又准备出去找。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昨天晚上出现鬼影的那个大屋。我跟部长讲了,昨天晚上我看到的东西。部长仿佛有点相信了,说到:估计真有鬼,要不然,他怎么说外面有人呢?”

我问到:“部长不应该相信有鬼的啊,人家部队干部,起码这点意识还有的吧?”

“他是不相信,但在那种情况下,什么线索也没有,只好把我的话当线索,试一试吧。我们一起向大屋走去,就是那个垮塌了屋顶的大屋,因为昨天刚来时,根本没进去,屋顶垮了,没进去的必要。”

“当我们进去后,现场让我们震惊了。向导就躺在大屋里,脸『色』煞白,如果昏『迷』状。我们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发现他全身冰凉,牙关紧咬。我们又是喊名字又是掐人中,用水壶的热水往他脸上浇他才终于醒过来,醒过来后,眼神茫然地看着我们,浑身开始发抖。”

我也不太理解,这是为什么,但这不仅仅可以用巧合可以解释了。细听他怎么说。

“我们把他背回我们夜宿的石屋,重新将火堆燃起,见到火了,他的神情就很快恢复了常态,你说怪不怪?”

按传说,鬼妖都怕火。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他昨天晚上与部长说话时,不是说看到有人了吗?他果真看到了人影,不是一个,好像还有十来个,穿灰白衣裳,路过窗口时,还朝他挤眼睛,其中好像还有女的,他说给部长听,部长没在意,但他本人,想去看个究竟,就出去了。”

“他说,当时并没有考虑是鬼怪什么的,只是把这些人当常人看待,尾随他们的身影,进了大石屋。这里面好像在办丧事,有人哭有人跪的,许多人都往棺材里看,仿佛遗体告别似的。我也凑热闹,伸出头去看。里面是个漂亮的女人,当我看她的时候,她好像突然睁开了眼睛,对着我笑。我突然觉得,背后有人在抬我,好像硬要把我往棺材里摁,我这才觉得事情不对,害怕起来,我拼命挣扎拼命喊叫,但没有用。直到,我听到一声巨大的枪响,就昏过去了。直到,你们把我唤醒。”

听到这里,我已经意识到中间的某种联系了。我问到:“你没察觉到,你们看到的,是一拨人吗?”

小苟说:“我当时已经有感觉了,我问他:你听到整个丧事,虽然有人吹打有人哭,你听到声音了吗?向导摇头,自己也感觉奇怪:是的啊,场面那么热闹,怎么就没声音呢?那个向导自己想了半天,仿佛突然明白了,说到:他们怕是在给那个棺材中的女人找替死鬼吧,我就是他们找的人。幸亏部长枪响了,要不然,我就没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问到:“后来呢?”

“后来,我们按太阳升起的方向,很快就找到了出路。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从天坑中出来了。回头再看这个天坑,百把米深,全是密林,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村庄。”

我试探地问:“难道,那不是个梦境吗?你想过没有?”

“不可能。因为向导被掐的人中,还留有鲜明的痕迹。因为昨晚吃的鱼,还在肚子里。因为部长的枪,还有使用过的硝烟味道。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后来还有事?”我更好奇了。

“这事出了后,部长要求我们跟任何人都不要说。他的理由很充分。第一,如果说了,别人也不一定相信,毕竟太离奇。第二,如果有人相信了,好奇心驱使下去探险,不用说鬼怪害人。就是指南针失灵,密林无路等等,就很可能让探险者丢命。这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我们都觉得有道理,后来,一直没人说。要说,庄哥,你是我第一个告诉的人。当然,部长回去后,也做了工作。过了几个月,工程都要竣工了,部长到项目部喝酒,最后把我拉到一个单独的位置告诉我的。”

“他都说了啥?”我问到。

“他说,他几个月来查遍本县资料和传说,终于知道那个村庄是怎么回事了。”

“怎么回事?”

“那是在清初的县志史料中,有一句记载。说是叫坑底村,有人口六十几口,因瘟疫爆发,仅剩下十来口人,逃出天坑,不知道逃难到哪里去了。因为瘟疫,官府不去,村民不敢去,所以渐渐就被遗忘了。这样算来,这个村死亡,得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怪不得没人知道。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