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二十六章 似梦似醒间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二十六章 似梦似醒间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我问到:“他没说其它情况吗?”

“他还说,原来官府也不知道这个村的存在。也是听逃出来的那十来个人说的,后来官府也没人去实地考察证实。只是把这事当作风闻,记载在县志里面了。”

所谓风闻,其实就是传说,不入正史的。

“后来的事,就更让人胆寒了,也是大约一年后,我们的工作早就完了,我当时在甘肃做工程,手机接到部长的电话,他说,那个向导死了,是说晚上梦游时,跌入水塘淹死的。告诉我,要我今后自己多加小心。”

他的情绪又变得紧张严肃起来。

我宽慰到:“部长没事,他火气高,你也没事。要不然,当时你要尾随那十来个出殡的白衣人,不是有人在给你摆手吗?那些人即使是鬼,也不想害你的。”

“我担心的倒不是这个,我担心的是,我自己的状态,我是不是有梦游的情况呢?”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廖牛儿事件,只有他一个人在深夜看到听到。好几十人住在那里,从概率上讲,总有几个睡不着的。如果说鬼叫的声音那么大,凭什么只有他一个人听见?

况且,如果把他在坑底村的叙述,联想起来,也有可能与梦游有关。也就是说,他听到枪声起来出门时,还处在似梦似醒的梦游状态。如果是这样,那么,部长喊他名字时,他才被从梦中唤醒。

假如,他当时是在梦游,那他看到的都是梦境。但是,向导出门,是因为幻觉吗?部长当时在场,他出去肯定不是梦游,因为出屋前,他是清醒的。他后来的叙述即使就算是梦游中的场景,但有两点,特点值得怀疑。

第一,清醒的向导出门,怎么可以突然进入梦游状态呢?毕竟,按他所说,他是跟着鬼群看热闹,才进入大石屋的。这一段事实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不是他昏倒在大屋中,在梦境中出现的现象,加上自己主观的联系,对记忆产生了错觉,或者自动脑补了以前虚假的细节?

这种情况在心理上是有的,也就是自造记忆。大脑会在心理有强烈需求的情况下,会自己创造某段事实,弥补记忆的缺口。比如,当女友毫无征兆地提出分手时,在心理受到突然重击这下,你会努力回忆过去你与她感情变坏的征兆,当这些征兆在回忆中不明显时,你会努力夸大某些事实,甚至头脑编造事实,并在后来,你真心认为这些事实是真的发生过。

所谓自欺欺人,是心理上的小把戏,主要是为了骗自己。这并不能说这个人是不真诚的,这只是心理保护的一种应激反应机制,起了作用。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骗别人,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能够自圆其说。

过去也有这样公开报道的例子,说是有个东北人,号称自己被外星人抓去了,到了河南,哪个市哪个县哪个街道,说得清清楚楚。最后验证才知道,他只不这是一次梦游,看到一个球形闪电后,受到惊吓,产生的虚幻记忆。至于河南那个地方,只是过是几年前他去过,他自己虽然淡忘了,但记忆深处的痕迹,重新把它们联系了起来。

回忆能不能创造没有的东西,这我不知道。但回忆能够把记忆的片断重新组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即使他是自欺,也有个无法解释的巧合,这就是第二个更大的疑问了。他所见到的场景,为什么能够与梦游中的小苟,场景如此相似呢?假如小苟是在梦游中的话。

要知道,两个人做同样的梦,几乎是不可能的。灰白『色』的衣服,十来个人,出殡。这几个共同点,怎么会这么重合?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部长后来查的县志,那村子最后逃出来的,也只有十来个人。人数上的重合,拿什么来解释呢?

一个人在某一事件上的巧合,可以解释为偶然现象。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多次出现巧合,这就很可能是事实了。

虽然,后来向导的死有可能是梦游造成的。小苟年轻的时候,或许也有梦游的情况,但部长,肯定没有梦游。因为那枪声,那硝烟的味道,那理智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清醒的人。

我问到:“你看来,有人说你有梦游的习惯吗?”

“没有啊,庄哥,在项目部,我们大多是住集体宿舍,如果我这种事经常发生,应该有同事告诉我的。况且,我结婚这多年了,老婆也没说我有这种情况啊。或许,也只有以前年轻的时候发生过?”

“不要这样猜测”我说到:“你梦游或许有,但无法证实。即使向导的死,传说与梦游有关,但事情已经过去这么久,也只是个传说。你想想,如果都是梦游,但如此相似的场景,你作何解释呢?小苟,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在没有充分的论证之前,都保持存疑的态度,既不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

“这事如何论证呢?当事人之一已经死了,我对自己的状态也没把握,况且,论据不充分且不可重复,论证的方法组成不了逻辑链,估计是个永远的悬案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毕竟是名牌大学的理工毕业生,他对论证的把握,是正确的。从这点可以看出,他本质上是个理智的人,这点与李茅差不多,并不存在故意歪曲自己思想和记忆的习惯。

在我们社会上,有一种二重人格表现明显的人,他会把自己想象中的东西当成真实发生过的一样。在拟据人格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拟剧人格的人,总把世界当舞台,把自己当成某个戏剧中的人物,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不平凡的情感冲突,让生活不那么无聊。这种情节,常见于艺术家。会为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而感动流涕,为自己创作的小说人物而喜欢起伏。

不是艺术家的拟剧人格,流行一句话: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比如,他走在黑暗空旷的街道上,听着自己咔嚓的皮鞋声,会想象自己是一名劫富济贫的孤胆大侠,或者斩妖除魔的神秘天师。

还有的人,会联想到街道两边熟睡的人,都在偷听他的脚步,他正在走向人类前进的正确道路上,用脚步声给人们指引。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情感。

这些都是为创造自己良好心态而自我造作的把戏,与道德与否无关。有一种人,不仅骗自已,还会骗别人。他编造的故事,不仅自己相信了,还企图让别人也相信。

我编故事的能力,连我自己都骗,你如果不相信,我跟你急,你怕不怕?这就比较恶劣了。

以上我所说的拟剧人生的追求,并不是贬低这类人。这类人创造了大量的想象故事和艺术形象,感动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巴尔扎克和雨果,为自己创造的小说人物情感迸发,他们不是神经,他们用心创造的人物,感动着我们。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如果没有这些情感和神圣,我们在很多时候,会丧失活下去的动力。

有的人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也不比这拟剧人格高多少。游戏人生,就是对别人对自己,不负责任。当然还有博弈人生,或者叫做赌博人生,快意恩仇,创造力和破坏『性』一样大。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苟,并不是单纯受情感支配的人。他表现出的理智精神,不仅与他的学习或者专业教育有关,也与他所成长的环境以及成长经历有关。

在齐鲁大地,人『性』战胜神『性』的标志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文明史上着名人物中,最先将人与天地并列的,后来的孟子更进一步,将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这块土地上,重视人而轻视鬼神,不仅在孔子的学术中,更在他们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小苟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没有任何可以投机取巧的天命,也没有任何突遇死劫的大灾。所有对鬼神的乞求没有意义和实践行为,所以,靠自己,头脑和体力,生存并上进。这种人,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奋斗和努力,他们并不相信鬼神的保佑或灾祸。

一句话,他没有相信鬼神的动机和习惯,他没必要在这些叙述中,添油加醋。

“庄哥,是不是真如你前面分析的那样,我的火眼高呢?”

“也许,这也是答案之一吧。当时,你是童男子,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这与火眼高的传说相符。况且,你所遇到的鬼神,都不加害于你。在坑底村,鬼神似乎还想帮你,也符合传统的火眼高的定义。”

“如果火眼高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向导,就属于火眼低的了?”

他的逻辑思维习惯很好,在得出结论前,得先肯定一个大前提。火眼太低的人,也能够看见鬼神,但主要后果是鬼神『迷』住他,给他带来灾祸。

在小石屋烤火时,他看见窗户上的鬼神形象,那就是被『迷』住了。第二次被『迷』住,是看见棺材中美丽的女人。第三次被『迷』住,也许是导致他一年后死亡的那次梦游,或许他看到了另外的鬼神,勾引他向池塘走去。

为多一点证据,我问到:“你不是说过,你结婚后,就再也没看到这类现象了?”

他点点头:“是的,我也觉得奇怪。”

我分析到:“这话分两头说。假如是梦游的话,说明你结婚后根本就没有再发过梦游的『毛』病了。结婚这多年,如果你有梦游习惯,你老婆肯定会发现的,毕竟这么亲密,睡在一起。假如是火眼的话,你火眼高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童男子身份,结婚后就不是童男子了,所以,火眼功能就退化了。”

其实,说第二个推断时,我也有点心虚。主要是因为童男子这个概念。为什么要以是否结婚为标准呢?

人的『性』发育和实践,应该分为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在少年时代,心理上有『性』别意识,觉得我是男生,在女生面前有害羞的表情。这算是童男吧,但心灵已经不可能如小孩子那般纯洁了。

第二个阶段,应该是初次遗精后,已经有『性』冲动,并产生了精『液』,满则溢,往往还伴有梦中的或者清醒状态下的『性』幻想。此时,无论从身体上或者心理上,都有明显的『性』痕迹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个阶段,就是初次真实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后,已经有货真价实的关系了,还算是童男子吗?

第四个阶段,是结婚或者同居后,与异『性』的身体关系如同吃饭一样,形成某种生活习惯。此时当然不能再算童男了。

按当年断手人强行要教我的情况来看,我当时已经越过第二阶段,甚至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他凭什么认为,我是童男呢?

如果他对童男的判断标准是对的,那么,可不可以这样定义。必须与异『性』有实质『性』的身体关系,并且保持着较多的频度和次数,才算是丢失了童男的资格?

概念不确定,依此概念所产生的任何判断,就没有准确的内涵和外延了,也就纯属一种模糊的猜测。

我问到:“这事发生后,对你的影响大吗?我是指身体和心理方面?”

他笑了笑:“倒不大,因为我一直在忙,工作还是最主要的。全家人,我的收入最高,父母兄弟们都指望着呢。况且,老婆孩子的生活,也需要我多作打算。”

是的,他虽然跳出了贫穷,但背起了责任。任何一个男人,都离不了这两个字,但我除外。我已经没有父母兄弟了,也没有孩子,妍子的生活也不需要我的帮助。

我有点羡慕他的状态,虽然,背负责任看起来是个负担,但能够给你的生活找到重心。而我,现在的状态,《是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这种状态下,总认为,《生活在别处》。更现实的困难,我现在身体上的状态时时困扰着我,妍子不跟我亲热,我总想起一部小说的名字:《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是不是杂书看多了?

“但是”小苟突然说到:“对部长的影响却很大,后来他还给我通过好几次电话,时间都蛮长,他现在对贵州的神秘文化很感兴趣,估计是受了坑底村经历的影响。”

“是吗?说具体点。”

“他跟我打电话时,说了好多神秘现象。你知道,贵州本来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间传说本来就比较多,如果加以联想,就会产生许多奇怪的结论。”

这个我承认。少数民族,很多民族其实是很古老的,有的民族在历史上,还与中原民族共同生活和战斗。比如苗族,与汉族的交往与互动,有正史可考的,就有几千年。

这么漫长的历史,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那么历史的载体,就只能是传说或者史诗。侗族大歌,或许是史诗般的歌谣。而苗族传说,就包含了历史的记忆。

从世界历史学规律来看,人类早期历史,由于没有文字,主要依靠传说和记忆留下来。比如中国最着名的上古历史,往往掩藏在《山海经》里,那些貌似荒诞的传说之中。

“他有什么成果吗?”

“他在电话里跟我说了转世人的事,我觉得有点扯,只是附和,没相信。”

“他是怎么说的,说来听听”。

由于是多次电话交谈中,部长多次强调的事,小苟本人不太相信,所以思路也是段段续续,一次一次电话地回忆,语言不太具有连续『性』。但整体听下来,部长的说法,还是有他内在的思路的。

部长因那次坑底村事件后,对神秘文化开始感兴趣了。他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查阅县志,在县档案馆翻阅大量过去的资料,主要看风闻,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内容。二是到村寨,听老人摆古,也就是讲传说或者历史。

在县档案馆与寻访老人的过程中,有一件事发生了重合,那就是对转世人的描述。虽然过去的文字资料也是风闻而已,记载也是很少的片断,但能够跟在世老人的传说相匹配,他认为就有研究的价值。

所谓转世人,是指苗族中,有一个人死了,后来灵魂又托生在另一个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对前世的记忆还有,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前世的父母亲人、家庭住址,甚至前世发生过的事情,都能够复述出来。

孩子的亲人觉得不可思议,就对核对。这一核对,还真发现,孩子说的,都是真的。人、事、地点都对得上。甚至还有,前世的亲人来找这个小孩子,把他看作是长辈,过年过节还来拜访。

部长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号称转世的人,大多是女『性』,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当然,他自己也分析过。假如,这是她假托的,动机何在呢?

是不是通过神秘感,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山区少数民族『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如果有这种神秘身份,马上就成了一个拥有神圣的人,人们对她的尊重就会产生。

但这个假设,根本无法解释后来的核对。一个孩子,对外界的人和事,见识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没有真发生过,没有真实记忆,编造这个谎言,根本经不起核对。

假设这个记忆是她的父母帮她编造的,要一个孩子说谎,经得起大家的盘问,那也是个难题。因为孩子撒谎的本事没那么高,心理素质也没那么好,怎么可能经得起怀疑的盘问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自己解释不清楚,就打电话告诉小苟。一来,他跟小苟有这段共同的、不平凡的经历。二来,他认为小苟是名牌大学生,有科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水平。

“其实,对这些东西,我本质上是不相信的。因为如果人死了还存在灵魂,那么我们身边,该飘『荡』着多少鬼影?”

我反问到:“你也别这么武断。你要得出这个结论,除非有一个前提,旧有的所有灵魂,或者说大多数灵魂,永不消散。或许他们大多数会消散或衰减呢?”

他一拍脑袋,仿佛想起了什么:“对了,部长也告诉过我,这些转世人对前世的记忆,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年龄越大,记忆越模糊,到了三四十岁后,她就忘掉了转世人的身份。甚至,还有一个特点,问的人越多,她答得越多,记忆衰退得就越快。”

这就有可能有两种推断了。假如转世人的事是真实的,那么,前世灵魂会因为新世界的加入,会渐渐进入衰减状态,直到被今世记忆所全部代替。还有一种推断,就是这事为假。

如果为假,她就经不起越来越多的盘问,就是记忆渐渐模糊来推托,免得有被戳穿的可能。

“当然,他还说了他一些其它问题的研究,虽然没什么确定的结果,但他的猜测还是很多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还跟我提出过写一本书,他拿初稿,成功以后,让我这个大学生帮他润『色』,作者署我两人的名。我暂时没答应,因为我觉得不靠谱。”

“他准备写什么书?还研究了什么问题?”

“他跟我说,他准备写的这本书,名字暂时定为《贵州苗族神秘文化考》。他研究的内容多了,大多不成体系。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材料收罗阶段。材料之间缺乏互证关系,况且材料本身也不可靠,这算什么研究?我觉得没什么价值。”

“不一定,收罗材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县志上的风闻,你们怎么知道那叫坑底村呢?”

“那倒是。他研究的内容很杂,他跟我在电话里,还说过另外两件事情。一个是放盅,一个是巫术。我知道,这两种神秘文化,至今在贵州少数民族,都是存在的。但它有没有道理,如何考证呢?”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