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拂了一身满 > 拂了一身满 第67节

拂了一身满 拂了一身满 第67节

作者:桃籽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30 15:28:44 来源:免费小说

  金陵一派自是心有不甘,也不知太后因何舍近求远放任肥水流了外人田;洛阳一派则是喜忧掺半,既觉得陈蒙一向中立、由他主考自会比什么宋澹宋泊公道平允,又担心他已被太后收买,表面无偏无党大公无私、背地里却仍会想方设法为宋氏谋利,于是风向一时也暧昧起来了,各方都立意暂且观望而不急于早早下判。

  方氏对此事的态度颇为平和,毕竟将门豪族与什么明经进士也不如何相关,他们担忧的只是当今太后不能服众、他日结果一经公布会引得朝野动荡,如今听闻她舍宋公而定陈蒙为主考,的确也是略松了一口气。

  “过去我总以为当今太后年纪尚轻、身为女子更难免依赖母族,如今看来倒是个知轻重明是非的,”已乞骸骨的前兵部尚书方廉关起门来同自家晚辈议论,语气间有三分赞赏七分慨叹,“长仁做事一向公道稳妥,想来也不会辜负了她的一番苦心。”

  席间方氏子弟纷纷称是,唯独坐在主位上的方献亭一语不发,细看去他眉头微锁、分明却是心存隐忧。

  ——他当然知道她聪敏善断,朝中万象虽则复杂、她必也能条分缕析拆解清楚;此次制科请太傅主考也的确稳妥,只是如此疏远宋氏却未必是一件好事,那终归是她的母族,除他之外、他们是她最有力的靠山。

  他也明白她与她父亲嫌隙已深、多年积怨总不可能一朝消弭,但比起这些是是非非他显然更重视她的安全——他不可能一直守在她身边,其间总要离朝征战,年前宫变大乱的一幕绝不能再重演,这世上每多一个人为她拼命他的心便多安一分。

  “我们家的事,三哥还不知么?”

  那晚她生辰过后子邱送他出宫禁,同路时便叹息着与他说起。

  “主母一向待她苛刻,父亲又因先夫人之事与她隔了一层,当年三哥离开江南后不久她便同家里闹翻了……后来入宫做皇后也是受家族所迫,她又如何能继续将他们视作亲人?”

  “何况她又一心念着过去……我总怕,她会伤着自己……”

  后一句话说得含糊,其中意义亦很复杂——她能如何伤着自己?是与宋氏割席后恐遭合族怨憎?还是……

  他闭了闭眼,又想起那日在梅林水榭中所见的光景,“家宴”散后杯盘狼藉,本该是热闹的日子她的脸上却无一丝欢喜,看到他和她哥哥来也是一样神情麻木,也许那时她根本不曾指望他们会给她什么惊喜。

  也就是那些故乡旧物引起了她几分注意,没人知道她举箸夹起那薄薄一片鮓脯时他的心也被拧了一下,即便表面装作一切如常毫不在意、余光也依旧细细观察着她的反应——她的眼眶分明是红了,也不知是想起了自己的外祖母还是和他在钱塘的种种往事,横竖都是伤怀遗憾,大约就快要被惹哭了吧。

  他真心疼她,那一刻又不免想起自己的姐姐,也同她一般被困宫墙不得自由、即便怀缅过去也要小心翼翼百般遮掩——而她比姐姐更难也更坚强,整整八年过去了,依旧独自一人在诸般惨淡下苦苦支撑。

  他见过她流泪的样子,情浓之时如鱼似水、清冷如她也曾在他面前卸下心防,那一时他实在很想为她拭泪,她却借仰头饮酒将那些脆弱尽数逼了回去,也许在扬州时他的确伤了她的心,所以她才不肯再在他面前袒露心迹。

  他不想那样,实际他比她更需要她暴露脆弱,他们彼此都没有说真话的幸运,但若果真能让其中一个得到片刻的解脱,他会毫不犹豫地将机会留给她——他被这世上千千万万的人依赖着,可说到底也只有她一个人的依赖会令他感到久违的安慰和庆幸。

  逾越的谬误便在那一刻降临:他不由自主地起身与她坐近,先帝尸骨未寒、身边的幼主与许多宫人又都在明明白白地看着,他却依旧放肆地让自己的影子与她相贴,也许心底也在借这毫无意义的举动向她讨饶致歉;她那时像是愣了一下,又在朦胧的酒香里似有若无地看了他一眼,小小的委屈和小小的甜蜜,比这世上任何一样东西都更能刺穿他的心。

  他确然能酌善饮千杯不醉,可在她那一眼里却又分明感到不胜桮杓,遑论此后她还微微侧首靠上了他的肩膀,隐晦的秘密并不令人感到刺激,只能余下千百倍的干渴与酸辛。

  ——下一次呢?

  他们还要再等多久……才能再次像这样毫无意义地靠近?

  混杂的思绪越飘越远,终于令同坐席间的族人也察觉了他的心不在焉,方兴对他拱了拱手、又低声唤了一句“主君”,在他回神时垂首问:“不知我族是否要做什么动作?开科取士毕竟事关重大,那位太后主政时日尚短,恐怕……”

  这是疑她处置会有疏漏,他摆了摆手,只道:“不必,且都听太后安排。”

  顿一顿,又微微阖上眼:“若牵出什么是非,再代她料理不迟。”

  第112章

  光祐元年二月十三礼部下制科文书, 开志烈秋霜科、武足安边科、洞明韬略运筹决胜科及直言极谏科,而元彰年间曾设的才膺管乐科、文辞雅丽科及博学宏词科则暂闭不开,天下遂知今岁取士业有所向, 南渡之后朝廷更立意破旧立新兴利除弊。

  太傅陈蒙乃令和年间状元出身,如今位列五辅年高德劭自可服众, 他不受请托不闻举荐, 明言当朝官员与白身士子皆可应考,御试之前又设阁试,可谓大周建朝三百年之未有;天下举子云集响应,至三月上便纷纷聚于金陵新都, 礼部贡院人满为患摩肩接踵, 确是太清年间少见的繁盛之景。

  “这个长仁, 行事未免太过刻板……”

  这日中书令范玉成拜会阴平王府,卫弼于席间还不忘与同僚抱怨。

  “本王亲自向他举荐河东道李赋, 文解家状一应俱全, 他却看都不肯看上一眼——还说什么‘若有大才必得擢选、不必另寻请托多此一举’,你说气不气人!”

  范相闻言笑而捋须,先请卫弼“稍安勿躁”, 又道:“不过我听闻宋泊登门拜府时也被他拒之门外,可见长仁视同一律并无偏私, 也算是个好消息了。”

  不错。

  如今拟入阁选的那一批士子家世清白背景干净、几与当朝官员全无往来, 可见陈蒙此次确是秉公主考、同样也避免了把自己扯进纷争混战里。

  “哼,算他识相……”

  阴平王冷哼一声,语气虽仍不佳可神情间也不见什么怒色,可见对目前的结果还是服气的;范玉成淡淡一笑, 斟酌片刻后又道:“此次制科太后能做如此安排,想来也是在对我洛阳派示好, 王爷不妨也想想,可否也对她做些表示……”

  “表示”。

  这话说得含糊,实则意义却很分明——那宋氏女如今摆出一副大公无私的圣君架势,想来一是为给自己博个好名声、二也是忌惮他们洛阳派的威势,他卫弼虽不惧她、却也要为身后这些同僚做打算,如今未若趁势将与天家的关系修复一番,往后在朝堂上腾挪的余地也能更宽绰几分。

  他沉吟着不置可否,范玉成心知对方这是心高气傲抹不开面子、不愿被人说自己对一个女人低了头,遂又在旁好言好语恭维安抚了一番,称:“王爷乃是宗亲、与陛下终归血脉相连,一家人哪有隔夜仇?那宋氏女自然也不得不忌惮——王爷不必给他们金陵宋氏多少体面,此间关节不过皆系于君侯一身……”

  是的——方献亭。

  他如今与金陵派走得近、像是打定主意要为宫里那对孤儿寡母撑腰,其实念的不过是先帝的情分,本质倒未必是要与宋澹宋泊沆瀣一气——若他阴平王府能同颍川侯府搭上干系、往后自然便可借方氏之势无往不利,而恰巧他的女儿将将及笄、方献亭身边又尚无妻妾……

  卫弼手指轻敲桌案,神情是越发若有所思了。

  只是永安县主卫兰美名在外、确是秀外慧中耳聪目明,不必她父亲如何为她打点、自己便知晓该如何争得一份好前程。

  扬州江岸惊鸿一瞥、自此那位君侯的身影便在她心底盘桓不去,在园子里赏花时要想,在房中吩咐丫头收拾东西时要想,与双亲兄姐一同用膳时要想,深夜独自在床帏内辗转反侧时更要想——炬火刀锋烈烈森森,天下人敬他更甚于敬龙袍加身的九五至尊,只不知他有朝一日会爱上怎样的女子,又是否会有低眉垂目柔情似水的时候?

  她是有些发了痴,以致终日心猿意马神不守舍,后来终于忍不住要派人去打听君侯行踪,得知对方平日要么在官署兵营要么在侯府深居、少有应酬请得动他,唯独青溪右岸一个叫绛云楼的酒家不知何故颇得他青眼,偶逢闲暇便会拨冗光顾。

  她于是常去碰运气,每每都是描眉画眼膏泽脂香,可惜一回都不曾有幸与对方遇上,只意外得知这上了年头的酒楼过去本已没落、近来却因得君侯下顾而又成了金陵名流竞相追捧的所在,一时之间贵客盈门迎来送往、倒是又有了一番枯木逢春的热闹气象。

  如此精诚所至地守候了数日,终于金石为开教她等到了梦中的男子,休沐之日一身黛色常服与友人骑马而至,坐在二楼窗侧正巧可以看到酒楼东家亲自打躬作揖为他和同行之人牵马作引。

  “小姐你瞧,那是君侯——”

  身边的丫头惊喜一指,她的心则早已扑通扑通跳得飞快,及笄之年的少女总是稚嫩,聪慧如她也免不了要面红耳热;她应了一声,顾不得矜持便亲自出了雅间去寻人,奈何五辅之首左右总是重门击柝,他一来整个三楼都戒了严,铁面威严的士兵牢牢把守着楼梯,便是一只蝇虫飞蛾都扑不进去。

  她也无意闹出动静丢了脸面,毕竟父亲与兄长在朝堂上与他政见相左,她贸然露脸泰半只会适得其反,何况王府县主自当有一番贵女体面,行事过于轻佻也会令男子轻看;她于是又默然折了回去,一坐定便问左右人:“与君侯同行之人是谁?瞧着倒是脸生。”

  如今小小一个金陵城装了东西两都如云的贵人,能同方氏主君搭上干系的却统共也就那么几个,那男子她从未见过,却不知是何方神圣?

  丫头小厮们自不懂得这些,出去打听了一番才来回话,答:“确不是两都来人,听说是庐州姜氏的长房公子姜潮,同方氏也有亲。”

  的确有亲。

  方献亭的亡母便是庐州姜氏出身,那姜潮算来应是他的表兄,早些年做过上中府果毅都尉,如今该是调到金陵新都任上州别驾了。

  卫兰也不是那平庸的闺阁女儿,跟在父兄身边也对朝堂之事颇有几分了解,心知如今制科正开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君侯在这时见母族之人想来也有一番自己的打算;她默默叹了一口气,心道自己出身高贵又满腹才情、怕是放眼整个天下也无人比她更堪为颍川侯之配,只盼他能不计较与她父兄过去的龃龉、迎了她做他的妻……

  如此这般飘飘忽忽想了良久,大半个时辰便这样过去了,雕窗之外正午的阳光十分明媚温暖,江南的气候也终于在这与他相逢的日子变得柔情可爱;忠心耿耿的小厮进门传话,说三楼有些动静、想是君侯要走了,她遂赶忙收拾心神、起身前又侧首向窗外看了一眼,见已有官兵在绛云楼下清道,眼睛微微一转便匆匆向楼下而去。

  青溪两岸寸土寸金,这酒楼间的行道修得算不上多宽阔,阴平王府的排场又一向是极大的,供自家小姐出行的马车几与道路同宽,以致一登车便听外头有官军催促,称此地将有贵人经过、应速速闪避不得冲撞。

  卫兰在车中淡淡一笑,示意侍女同自家车夫悄悄打声招呼,后者当即会意,表面点头哈腰十分顺从、实则车却是半晌不曾动上一动。

  那官军发了急、语气也愈凶了些,争执吵嚷间她等的人终于是到了,只听车窗外传来一道低沉的男声,肃声道:“私行非为公务,何故惊扰百姓?”

  语气颇为严厉,上位者的威严显露无疑,卫兰嘴角笑容更浓几分,心道此前所闻传言果真不虚——颍川侯虽权倾朝野处尊居显,可却从不喜伐功矜能锋芒外露,在外更不许左右之人欺凌百姓,是时刻将规矩教养刻在骨子里的。

  那官兵十分惶恐、连忙躬身低头向君侯告罪,卫兰便拿捏着时机挑开帘子走下马车,蛾眉轻扫明眸皓齿、落落大方顾盼生辉,确是姿容十分出挑的美人。

  “小女不知君侯在此,惊扰尊驾万望宽宥——”

  她装作十分惊讶不安地盈盈下拜,窈窕的身段真如弱柳扶风般纤柔动人,不多时便听身前的男子淡淡回了一声“不必多礼”,起身之际心已跳得不能更快;大着胆子抬头看了对方一眼,只见山眉海目英俊深邃、右眼尾处还有一点漂亮的小痣,刚毅之中正因此添了几分漂亮温柔,真是造物巧夺天工般的神来之笔。

  她的脸颊已在不觉间染上绯色,手还因平生第一次与他如此靠近而在衣袖下亢奋地微微发抖,下一刻又听他问:“左右之人鲁莽,小姐可曾受惊?”

  礼貌的一问也教人心荡神驰,卫兰讷讷摇头答了一声“不曾”,随后便见他点了点头欲与友人上马离去;如此寡淡的反应实在令人落寞又懊丧,她心中一急只想把人留下,便又匆忙道:“今日冲犯君侯实是小女之过,他日当请父兄代为至府上致歉赔罪。”

  这一句“冲犯”着实是过了,幸而总算令方献亭暂缓了脚步,回头问她:“不知小姐是哪家女眷?”

  她真是着了魔,连听他称自己一声“小姐”都要暗自欢喜雀跃,此刻又垂首答:“回君侯,家父正是阴平王。”

  他挑了挑眉,像是有些意外,而后淡淡接:“原是永安县主。”

  她惊喜于他知晓她的身份、又失落于他只知她封号而不识她真容,忽忧忽喜间一旁的濯缨已颇不耐烦——它的脾气是一如既往的既急又坏,只是稍待片刻便禁不住要烦躁地打起鼻响。

  卫兰的目光也不禁落在它身上,感叹这闻名天下的神驹果然高大健壮不同凡响;它也回看她,黑葡萄一样的双目炯炯有神一眨不眨,她便以为它是喜欢她、因存了几分想在君侯面前露脸的念头而不自觉伸手要摸马面,濯缨立刻怒而暴起,前蹄高扬长声嘶鸣,直把她骇得面色惨白连连后退。

  幸而那缰绳被方献亭牢牢牵在手中,濯缨刚有异动他便牢牢将它制住、更腾出一只手拉了一把即将跌倒的卫兰;短暂的触碰如蜻蜓点水,即便隔着衣袖也教人心旌摇曳,卫兰一边惊魂不定一边受宠若惊,都顾不得责备自己方才的冒失唐突了。

  “战马性凶恐会伤人,县主还应多当心些。”

  他放开她后眉头微锁,微冷的语气像是已有几分不悦,她立刻便生出几分畏惧,终于明白自家兄长每每提及这位君侯时眼底的忌惮之色究竟从何而来,而后还不及开口解释告罪便见他与同行的姜潮一并翻身上马而去,背影寥远风骨出众,只可远观不可触碰。

  她有些怔愣地望着他消失在长街尽头。

  ……怅然若失。

  第113章

  至三月下, 四科之中已有一科临近尾声,便是今岁特开的武科;陈太傅一介文臣自是管不了这事,主考之位便由兵部侍郎代领, 大约三月廿二便要御选定名,相关奏疏已递到了宋疏妍案头。

  那日上午她正在御书房凤阳殿内批复, 宫人忽回禀说君侯在外求见, 她微微一愣搁了笔,一默后才道:“……宣。”

  宫人应声退下,不多时殿门复开、方献亭一身紫服缓步而入,两人目光堪堪对上, 一时那夜在水榭的放纵又翻回眼前, 于是神情各自变化、彼此心底都有种难以言说的微妙滋味。

  “臣……叩见太后。”

  他的语气也有些迟疑了, 虽则在旁人听来一切如常、可在她这里却仍有端倪可循;她抿了抿嘴,微微别开目光, 说:“平身, 赐座。”

  ……更微妙了。

  他咳嗽了一声,随后方才谢恩落座,她不知何故感到一阵局促, 便有些着急地开口问:“卿何事觐见?”

  公事是最好的话题,于此刻的他们而言更是上佳的遮蔽, 他果然看上去更轻松了一些, 提及军务神情语气都更严肃深沉。

  ——说来还是幽州战局之事。

  此前朝廷军于范阳小胜东突厥并活捉汗王次子毕忽努,然都罗其人好战嗜杀心高气傲、至今不肯念骨肉亲情休战服降,甚至借次子被俘一事在军中大肆煽动鼓噪、令麾下将士皆誓死向大周复仇,于是战局复现焦灼之态, 朝廷军虽仍占据上风、但要彻底了结干戈恐还要再耗上一段时日。

  “时下胡人士气正盛,河东之北恐为焦土, ”方献亭声音微寒,神情间也有几分郁色,“臣愿领兵驰援谢辞,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他亲自去?

  宋疏妍皱了皱眉,目光从他月前在扬州江岸留下的伤口处掠过,尖刀锋锐刺入血肉、恐怕至今仍未能痊愈。

  “新都初立诸事纷扰,如今制科又开更易牵出变动,”她的语气也很严肃,“孤以为眼下方侯还是留于朝内更加稳妥。”

  这话说得一半为私一半为公:诚然她并不愿见他带伤征战再涉险境,但如今金陵正需他坐镇也是实情——制科放榜必引多方震动,他若不在、旁人自也压不住那各自为政的洛阳金陵二派。

  他也知道她的考量在理,于是当时也并未拂她之意再行请战,凤阳殿内一时静默,宋疏妍试图让自己的目光穿过宫墙一路看到那血肉横飞的修罗战场。

  “听闻东突厥内也分两派势力,一主与西突厥合流统一,一则主与拓那楚河汉界各行其是,”她勉力回忆着自先帝在时便细细记在心中的见闻,“如今大战当前,不知此两派又是如何斗法的?”

  方献亭闻言一挑眉,像是没想到她能对北方胡人政权了解到如此地步,眼中一时浮起一抹激赏、此后又是一片正色。

  “两派确有不和,”他答道,“主与西突厥合流的乃是战派、欲重整部族势力大举进犯我朝,另一则是和派、不愿做逆王与钟曷手中刀刃平添胡人伤亡,据悉如今两派分歧渐大,都罗左右平衡也颇为费力。”

  宋疏妍点点头,道:“国库空虚日久,个中底细方侯必也心知肚明,若要再增兵驰援,其中消耗朝廷恐难以负荷——不知能否在这两派间做些文章?逆王与钟曷新败,想来东突厥的和派也不至于在都罗面前无话可说。”

  她确已有主政之人的眼光与见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