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武侠 > 小宝寻亲记姜妙 > 342、得民心者得天下(1更)

小宝寻亲记姜妙 342、得民心者得天下(1更)

作者:姜妙肖彻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5 11:46:38 来源:免费小说

  楚绾瞧着杨太后阴沉的脸色,微微弯起唇,“听说有人骂我母后是抢臣子功劳,狐媚惑主的玩意儿。今日我北梁大臣在此,太后娘娘不妨仔细问问,我母后抢了谁的功,又魅惑了哪位君主。”

  “公主殿下,这话可不能乱说啊!”北梁礼部侍郎忙道:“皇后娘娘这些年一心为国为民,南齐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可全都是娘娘的功劳,娘娘是北梁的神,什么狐媚惑主,谁人不要命了敢这么说我们娘娘?”

  杨太后冷艳的面上越发僵硬。

  她记得,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只她和肖宏在场。

  那么,楚绾是如何得知的?

  现在还把她当时的那些话给重述了出来?

  除非,南齐皇宫里有北梁探子!

  这个认知,让杨太后心中怒火翻涌,但当着那么多藩王大臣和别国使臣的面,她不能当场发作,只似笑非笑地望着楚绾,“扶风公主这话是什么意思?想说哀家私底下骂了你母后?”

  “没有啊!”楚绾笑眼弯弯,“我先前说了,听到有人这么骂,之所以请太后娘娘仔细问,是觉得您是这个大殿里辈分最高,也最有权威之人,经您的口问出来的答案,自然也最权威。

  一旦证实我母后并未抢过谁的功劳,也未曾狐媚惑主,往后再有谁乱嚼舌根子,那么便可直接以污蔑北梁皇后之罪进行重罚,太后觉得呢?”

  杨太后眯眼望着殿中的小姑娘,不过才十二三岁的年纪,竟然就有这般伶牙俐齿,那一句句带刺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话,要搁在同龄的其他小姑娘身上,绝对没人说得出来。

  看来,是她轻敌,小看那位北梁皇后了。

  想到这儿,杨太后勾了勾唇,“扶风公主说得对,苏皇后忧国忧民,尽显一国之母风范,值得北梁百姓敬重,往后南齐若有谁说她半句不好,你尽管告诉哀家,哀家替你处置了他!”

  呵呵,敢说还不敢承认了?

  楚绾被她恶心到。

  但有些话,须得适可而止。

  她知道分寸。

  默默在心里吐了一番,楚绾收回目光,重新调整好情绪。

  棉花的作用,确实震撼到傅经纶,他望向第二个箱笼,有些好奇,“那里头又是什么?”

  楚绾和负责开箱的几个使臣站着没动。

  过了会儿,就听得肖彻吩咐,“开第二箱。”

  先前被打了脸,这回听到开箱,南齐大臣们再不敢掉以轻心,纷纷伸长了脖子往箱笼方向看。

  片刻后,就见楚绾从箱笼里拿出一株已经成熟泛黄的稻穗来。

  “稻谷?”

  离得近的大臣已经发现了。

  “怎么会是稻谷?”

  “不对啊,听说北梁的土壤不适合种水稻,每年都得从别国购进一大批稻谷做储备粮,先前楚太子说给南齐送温饱,这‘温’已经出来了,是棉花,‘饱’,难不成是稻谷?可南齐并不缺水稻啊!”

  说话的是严首辅。

  楚绾望向他,“南齐的确是不缺水稻,那么这位大人清不清楚,你们现在一亩田能产多少斤稻谷?”

  严首辅直接被她给问住了。

  他平时也没管这个,哪里会晓得?

  那些个不知道亩产的大臣们,纷纷把脖子缩了回去。

  楚绾又望向杨太后,“太后娘娘知道吗?”

  杨太后拧着眉。

  她自然答不上来。

  但一而再再而三被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刁难,她心中已是万般不悦,这辈子都没这么丢脸狼狈过!

  楚绾刚想再问有谁知道,就听御座上的傅经纶缓缓出声,“南齐目前最好的产量,一亩田三百斤。”

  “那就对了。”楚绾晃了晃手中的稻穗,“亩产三百斤,百姓每年缴完赋税,剩下的基本只够嚼用,甚至很多农户,自己种稻,却吃不上大米。

  先前有人说南齐不缺水稻,那是因为,他住的是天子脚下,吃的是禄米俸银,看不到百姓们种的水稻全都变成赋税进了国库,他们自己只能吃粗面馒头就咸菜。”

  “”严首辅觉得自己老脸好肿。

  傅经纶瞧了瞧楚绾手里的稻穗,“莫非,公主带来的稻种能增产?”

  “没错。”楚绾点头,“北梁的土壤确实不适合种水稻,所以我们只尽量改良了一部分,剩下的用来种大豆、棉花、和桑树等农作物,我们绝大多数的水稻都没种在田里,而是,种在水面上。”

  “天哪,种在水面上?这怎么可能!!!”南齐大臣们又不淡定了。

  水稻种在水面上,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姜妙都被惊到了,完全忘了吃饭,抬头呆呆望着殿中那个眉目清丽自信飞扬的小姑娘。

  真没想到,如此能言会道的她竟然才十三岁。

  肖彻这是得了一群怎样的家人啊?

  听到南齐大臣发出质疑,楚绾继续道:“我手里的稻穗,便是水上稻丰收之后得来的,我母后曾耗费近十年的时间改良过稻种,能令亩产翻倍,高达六百斤,但改良过的稻种,要想达到高产效果,在种植上也需要专人和技术。显然,这样的人才还是只我们北梁有。”

  能让士兵们穿暖的棉花,能让百姓吃饱的高产水稻。

  曾令多少君王头疼的千古民生难题,北梁竟然早就解决了!他们得是先进强大到了什么程度啊!

  傅经纶以前就觉得废帝杜绝和他国往来的举措不对,现在,那种“不对”的感觉越发强烈。

  南齐与北梁拒交的这二十多年里,南齐到底都错过了些什么?!

  北梁的先进,让傅经纶深深意识到闭关锁国的弊端。

  南齐落后太多了。

  此番与北梁的建交,必不可少!

  想到这儿,他再度望向楚绾,“那最后一箱是什么?”

  随着肖彻的示意,最后一个箱笼被缓缓打开,顿时一股草药味儿扑鼻而来。

  之前楚太子就说了,“温饱”和“健康”,这最后一箱代表着“健康”的,是草药便不足为奇。

  南齐大臣们受了教训,这回没敢吭声,只乖乖竖直耳朵,等着楚绾给讲解。

  “除了吃不饱穿不暖,百姓们还有一大难题,看病难。”楚绾声音清亮,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付了诊金,他们还得花钱抓药,所以很多时候,只是衣服穿少受了凉这么一个小小的风寒,便能令原本就清贫的家雪上加霜。”

  吃,穿,看病,三大民生问题竟然由他国使臣在自己劳民伤财的生辰宴上提出来。

  傅经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中。

  但眼下这种情况,唯有虚心请教和学习。

  “那么,这些药材是做什么用的?”他问。

  楚绾道:“北梁通过大量种植草药,拉低了市场药价,如今又以国家名义在各州府设了民生医馆,大幅度减轻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这些是治风寒和小儿急惊风的药,我打听过,在你们这儿一次风寒看下来,诊金加上抓药的钱,没一两银子不算完。

  普通老百姓,谁家随随便便就有一两银子的闲钱去看病?

  再有,你们南齐对于小儿急惊风似乎有些束手无策,哪怕是太医院,也没几个太医能治的。

  但在北梁,很多大夫都会,因为我父皇母后专门设立了医学院,就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只有在医学院结业,考核过了,才能被分配到各州府的民生医馆里去给老百姓看病。

  民生医馆的大夫吃的是朝廷俸禄,他们给百姓看诊不收诊金,只收药钱,而这些药钱,会根据这户人家的缴纳赋税或服兵役情况而进行大幅度减免,所以一个风寒看下来,有些人只需要花十几个铜板甚至是几个铜板。

  急惊风就更不用说了,相信在座很多人都知道这种症状是一到四五岁小儿的克星,来得又急又凶,普通大夫压根儿连碰都不敢碰。

  之所以给齐皇送这些药,是想告诉你,北梁南齐一旦建交,今后北梁百姓有的,南齐百姓也会慢慢有。”

  但南齐要想拥有这些好处的前提,是必须重用北梁人才。

  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南齐会涌进大批北梁人,渗透到百姓的衣食和健康中。

  这不是明晃晃的入侵吗?

  如果楚胤便是肖彻,那么北梁帝后此举,就是在借机报复南齐!

  可是这报复的法子

  杨太后拧着眉。

  姜妙也想到了这一点。

  傅经纶一旦点头答应,那么北梁便是堂堂正正地接手了南齐基层百姓的吃穿和看病问题。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得民心者得天下。

  北梁帝后这格局,果然不是杨太后这阴险狡诈的贱妇能比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